福建红色文化研究述评

2022-03-04 15:20郑超群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福建红色资源

郑超群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表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福建作为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红土地”,不仅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物质财富,还有许多值得传承发扬的红色精神财富。

福建红色文化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经过近20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从红色文化内涵的界定,福建红色文化的总体研究,福建红色文化的意义、价值研究,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开发研究等方面,对福建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作梳理与述评,以期助力福建红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与更好的传承。

一、红色文化内涵的界定

学术意义上的“红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草原上的红色文化工作队——记内蒙古“乌兰牧骑”》一文中。该文对红色文化的定义是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区别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前的旧文化。[2]

较为系统的红色文化研究始于21世纪初。2002年,谭冬发、吴小斌提出“红色资源”的概念,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阐述了红色资源的内涵[3],开启了红色文化研究的滥觞。此后,张茂枝[4],彭央华、项波[5]分别介绍了四川广元市和江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讨论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刘寿礼《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一文最先提出“红色文化”的概念。作者认为红色文化在很大范围上来说,就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瑞金等苏区形成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6]不过,其将红色文化的发生地局限在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显然是不完整的。

随着红色文化概念的生成,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红色文化的研究队伍,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也逐渐完善和丰富。邓显超、邓海霞将学界关于红色文化概念的定义归纳为四个方面:文化资源论、革命文化论、先进文化论、特色文化论。[7]

“文化资源论”认为,红色资源即红色文化。李实指出,红色文化资源由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8]此外,舒毅彪[9]、陈世润[10]等学者从红色资源的角度阐述红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不过,文化资源论把较多的关注点放在红色文化的资源性、效益性上,而忽略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革命文化论”认为,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一种革命文化。汤红兵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文化。[11]刘琨[12]、李康平[1]25等人也持此观点。“先进文化论”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历程中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如王以第认为,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4]王权芳[15],钟英法、舒醒[16],刘润为[17]等也持此观点。“特色文化论”认为,红色文化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如王国梁、帅建平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的活动中创造的特定历史文化”[18]。黄光文、朱龙凤认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文化现象的综合体”[19]。江峰、汪颖子指出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由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等交互作用而形成的。[20]曲鸿亮[21]、管仕廷[22]、韩延明[23]等学者也持这种观点。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政治文化论”的观点。如李水弟等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24]

上述五个方面对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只是着眼于红色文化中的某一项内涵,显然不够全面。之后,学界针对这一问题又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讨论。如有的学者将红色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以期完整地呈现红色文化的全部概念指称。赖宏、刘浩林[25],渠长根[26]等认为广义的红色文化应该扩展至全世界,指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的红色文化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与独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周宿峰认为广义的红色文化包括所有的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狭义的红色文化特指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地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27]

随着红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红色文化概念指称的归纳也逐步完善。不过截至当前,学界对红色文化的概念指称和内涵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也是今后红色文化研究领域可以着力加强的方向。

二、福建红色文化的总体研究

福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是全国红色文化最为集中和最为凸显的地域之一。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民政部共同认定的97个原中央苏区县中福建占37个,数量仅次于有“红土地”美誉的江西。除37个原中央苏区县外,福建还有67个革命老区县、2502处革命遗址、3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4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伍延基是较早对福建的红色文化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者,先后发表《国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保护与开发福建红色文化遗产》等文章,着重讨论了福建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开启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的先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红色文化的研究逐步繁盛。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科研机构编写了一系列介绍福建红色文化的丛书,例如《福建省重要革命遗址通览》《红土地见证——福建中央苏区遗址遗迹巡礼》《红色福建丛书》《中央红色交通线研究》等,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尤以《红色福建丛书》影响最广,该丛书分为《福建红色遗址》《福建红色文物》《福建红色诗文》《福建红色历史》《福建红色人物》《福建红色文化》六卷,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福建的红色文化。以《福建红色诗文》为例,该书分“诗词文赋”“家属遗言”“军歌民谣”三辑,较全面地收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在福建战斗时写就的诗词、书信、文章等,以及福建中央苏区传唱的民谣和军歌。[28]

随着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开始具体分析福建红色文化的特点,总结福建红色文化体现的精神。汤家庆是较早进行此项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指出“福建红色文化是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9],并将福建的红色文化按照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类。吴鸿雅认为福建红色文化是指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30]。陈再生指出,福建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福建省区域内创造并加以整理的革命文化,具有首创性、多元性、融合性特点。[31]曲鸿亮总结了福建红色文化所体现的精神。[21]此外,刘传标[32]、游孙权[33]、鄢姿[34]等学者先后对福建的红色文化加以详细的介绍和研究,总结了福建红色文化的特点。

近年来,福建红色文化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王建南《福建红色文化》。该书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对历史文献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并从福建革命历史、红色思想理论、红色精神、红色历史名人、红色文化教育事业、红色文化遗址等六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概括了福建的红色文化,指出并总结了福建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35]此外,还有《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指南》《福建红色文化》《福建红色文化的历史与传承》等成果。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问世,体现了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的水平,推动了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的不断进步。

三、福建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

当前,诸多学者讨论了福建红色文化的价值,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福建红色文化体现出的价值及其内涵;二是分析福建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福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子的教育意义。

(一)福建红色文化体现的价值

汤家庆以“红色小上海”长汀县为例,从历史、文化、时代三个视角讨论了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他认为福建苏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两个“交融”:其一是当地的客家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交融;其二是长汀的“客家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革命新风尚的交融。[36]陈再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具体分析了福建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31]鄢姿从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点出发,指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需要有一种与其相对的正确文化,即红色革命文化。[37]鄢姿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福建红色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坚守意识,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动力支持和意志支撑。[34]兰跃银以福建长汀为例,认为长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关联性,二者之间价值取向相近、价值观精神相通、价值观目标相合。[38]

(二)福建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杨玉凤是较早进行此项研究的学者。他认为《古田会议决议》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也是新时期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应当遵循的原则。[39]陈德钦则是较早关注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结合的学者,他以福建三明地区的高校为例,指出红色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联动机制、完善红色文化多元传播平台、遵循红色文化传播规律。[40]陈德钦在另一篇文章中认为苏区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苏区精神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又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从“思想世界”回到“生活世界”。[41]

对于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李劲松指出要以福建红色文化为抓手,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助力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三观”。[42]陈晖涛以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为例,认为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流,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3]

此外,吕雅兰、杨小霞讨论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教学问题[44];马春玲讨论了《古田会议决议》对大学生思政教学的启示[45];陈春华分析了红色文化融入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实践路径[46]。

四、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开发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习总书记曾多次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作出重要的指示和批示。在此背景下,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研究进入新的高潮,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研究;二是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一)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吴鸿雅从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新文化的衍生视角考察福建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认为福建红色文化体现着“闽人的红色文化精神与个性”,要通过福建文化遗产来传承福建红色文化。[30]苗圃则从文化记忆、文化传播、文化衍生三个方面着手,指出必须创新路径,在体制建构、基础保障上着力,鼓励社会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47]梁伟凤从构建平衡的文化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认为需要拓展红色文化的发展途径,构建新的红色文化发展生态环境。[48]谢彪从现实维度、思想维度、政治维度三个方面讨论了传承好福建红色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指出要创新路径,多措并举,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49]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对福建省红色文化大普查的基础上指出,福建红色文化的弘扬、保护需要从深化红色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坚持创新思维、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努力。[50]涂莹、徐丹丹认为应该将福建红色文化作为福建文化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着力点,促进福建文化形象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51]

除此之外,刘传标[32]、代媛媛[52]、邱明华[53]等学者也分析过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二)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陈建辉是较早分析研究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学者。他以闽西红色旅游资源为例,认为闽西发展红色旅游具有独特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政策优势,在科学规划、资源整合等条件下可以打造红色旅游的知名品牌。[54]伍延基指出应在“保护第一”的原则下,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并针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若干建议。[55]高居华认为红色资源良好的开发利用,“是教育人、塑造人、激励人、启迪人和服务区域科学发展、推动海西率先跨越”的重要助力。[56]毛立红认为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红色资源观,善待红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整合红色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7]吴珍平、周洁指出红色是闽西最鲜亮的底色,必须开发好、利用好闽西红色文化资源。[58]方丽真以福建闽西老区的红色档案资源为例,指出要“发挥闽西丰富红色档案资源资政、育人、励志的作用”[59],为福建红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另外,不少学者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研究福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刘双对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坚持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径。[60]黄金海从福建区域文化特色角度出发,认为在福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彰显红色文化的价值,“变红色文化为红色产业、红色产品和红色财富”。[61]黄敏以三明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为例,从文旅融合视角讨论了红色文化思想内涵的挖掘和时代价值。[62]姜宏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指出要打造闽西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加快区域红色旅游产业融合。[63]

此外,《福建党史月刊》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集中讨论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吸引了学界的关注。如易向农《弘扬红色文化,助力福建发展——福建省红色文化建设的历史资源、时代实践与前瞻思考》、石仲泉《修好福建苏区党史,弘扬苏区红色文化》等。

五、福建红色文化研究展望

福建红色文化研究发轫于21世纪初,近20年来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关于福建红色文化的本体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红色文化的本体研究是指对红色党史人物、红色文件资料、红色遗址遗迹等方面的研究。《福建党史月刊》杂志曾发表过一系列关于福建红色文化本体的文章,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毛泽东潜行闽西山村》《邓子恢与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张鼎丞的风范》等。此外,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先后编写了一系列反映福建红色党史人物、红色遗址遗迹等内容的书籍。关于福建红色文化本体研究的内容,张埔华[64]曾有过较为详细的述评,本文不再赘述。

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进入新的高潮,成为新时期的显学。但通过仔细检读已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仍存在一些缺憾,留待学界进一步研究。

(一)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重复性研究多

福建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和最为凸显的地域之一,但与其他省域的红色文化研究相比,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不论在研究成果数量上还是在高水平研究成果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以同样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江西省为例,我们通过中国知网以“福建红色文化”“江西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检索,分别检索到101篇和318篇文献。在检索到的文献中,以“福建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期刊发文量有63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量仅4篇,占6%;而以“江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期刊发文量为189篇,核心期刊发文量为27篇,占14%。

此外,福建红色文化研究还存在重复性研究多的情况。学者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红色文化资源较为集中的闽西、闽北地区,对闽东、闽南等地的红色文化研究涉猎较少。而在闽西、闽北地区的红色文化研究视角多集中在少数知名度高的红色文化,例如苏区精神、古田会议、才溪乡调查精神等,对一些知名度不高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性研究的情况。

福建红色文化研究之所以存在上述缺憾,主要原因是对福建红色文化史料的挖掘不够。福建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历时分布基本涵盖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但长期以来,福建红色文化的专门性史料较为缺乏,尤其是缺乏能够总览福建全省的红色文化史料。例如,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讨论中,由于相关史料挖掘不够和记载的缺乏,福建长汀、宁化是否是长征出发地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材料是研究的基础,是新观点、新发现的前提,是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石。对此,学界还需要在大力发掘福建红色文化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福建红色文化研究。

(二)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受众面窄

研究红色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把红色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文化的传播要“用事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1]但就当前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的情况而言,福建红色文化研究存在受众面狭窄、传播力薄弱的情况。虽然学者们在福建红色文化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连接,但这类研究大多是在综合性归纳的基础上笼统地介绍福建红色文化,粗略地总结福建红色文化精神的特点,很难使青年群体产生情感共鸣,因而也就很难真正渗透至学生群体和人民群众的心中。因此,如何扩大红色文化研究成果的受众面,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让红色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之中,是今后红色文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

(三)红色文化研究程度深浅不一

福建红色文化存在研究程度深浅不一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对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研究较多,对重要文件研究较少;对知名度较高的红色文化研究较多,对知名度较小的红色文化研究较少;对原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研究较多,对非原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研究较少。例如1947年中共闽浙赣委员会召开的龙山会议知名度较小,也不是发生在原中央苏区,但它却是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的转折点,在我党组织开展城市工作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65]然而,学界在论及福建红色文化时,很少涉及龙山会议以及会议文件《论开辟第二战场》。因此,今后的福建红色文化研究既要巩固已有成果,更要深入挖掘那些虽然名气不大但意义重大的红色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福建红色文化体现的精神谱系更加系统。

猜你喜欢
福建红色资源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那个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