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也能上得生动活泼
——从我在本科高校讲授《艺术学概论》课说起

2022-03-08 04:26龙泽巨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11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课意境

◆龙泽巨( 长沙 )

近年我进入本科高校从教,发现国内部分本科高校艺术专业不太重视基础理论课——艺术学概论的教学,只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选修学生也比较少。据笔者初步了解,方知原因是该课作为纯理论课,抽象枯燥,绝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艺术专业学生在高中时期利用了大量时间参加艺考培训,中学语文、历史、思政等基础课程缺修较多,基础薄弱,导致对理论课不太热爱,只对应用性、实训性课程乐此不疲;授课老师只知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满堂灌,学生有的听不懂,导致兴趣不浓。另外,我从百度网站上搜读了数十篇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发表的论文,也吐露了同样的情况。于是我在自己工作的高校迎接挑战,主动啃上了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这块硬骨头,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们非常喜爱这门课。学生们生怕迟到,决不早退,上课专心致志,课堂气氛活跃。接着,我请其他教师借鉴我的教学方法上这门课,结果也是学生非常喜欢这门理论课。由此说明,没有学生真正不热爱的课程,只有上不了学生热爱课程的老师。

我将我上课的方法献丑出来,请求方家指正。

一、第一次课就要点燃学生们的兴奋点

我校每次艺术学概论课程课设置2课时。42个学生带着将信将疑的心态选了我的课。第一次课,我没有打开教材,而是开门见山地问每个学生:“你认为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东西属于艺术?”同学们积极回答:“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电视剧。”“小说。”……接着,我逐个问他们各自喜欢的艺术门类和具体作品,同学们高兴地作了回答。然后我请他们表演各自喜欢的音乐、舞蹈作品,朗诵他们喜欢的诗歌或散文,讲述他们喜欢的小说、电影、电视、文艺晚会的观后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演,教室气氛自始至终热闹非凡。再后,我问他们:“一个国家可不可以没有艺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可不可以没有艺术?”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必须有!”兴奋点被点燃。我乘势而上,讲述了学习《艺术学概论》的利好:报考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主要考试科目,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工具,为写毕业论文和文艺评论打下理论基础,并且讲了很多例证。最后,我请同学们打开彭吉象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艺术学概论》的《绪论》部分,大家兴致勃勃地读起来,没有人说枯燥无味。第一次课,就这样从思想认识上扫除了学生们的心理障碍。

二、把课堂上的教师满堂灌变成学生交流讨论会和文艺演唱会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彭吉象主编的教材《艺术学概论》,根据总课时量规划了每课时的讲授内容。怎么做到让学生对这门纯理论课没有枯燥无味之感而从内心喜爱它呢?我想起了2017年在美国马里兰州考察某中学的情况。教室里摆着一条长桌,老师和20个学生围桌而坐。每次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大家把问题弄明白了,这个课时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对艺术学概论这门课的内容,确实感到由我把理论观点从头到尾讲起来,学生们肯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改变了一个办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每个知识点找出来,形成问题,向学生提问,并要求站着回答,学生只得到书上找答案。如果第一个学生不能回答,我则向第二个、第三个……提问,直到回答完整为止,并且不向学生重复提问,自觉答问的除外。这样,所有学生都要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不敢三心二意,不敢玩手机,不敢打瞌睡。

为了活跃气氛,为了让同学们具象化地理解概念,我经常请同学们齐唱或独唱一首歌,朗读一篇诗歌或散文作品,有时也请声乐老师或舞蹈老师来演唱歌曲或表演舞蹈。如讲文艺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我请同学们站起来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分析它表达的主题和感情;讲文艺作品的抒情功能时,则请一个同学朗诵了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再分析它的情感表达;讲文学作品的知识功能,则请同学们朗诵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再分析其中的知识点。同学们个个兴奋异常,哪里还有枯燥无味的感觉?在我主导的具体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同学们理解了抽象概念和判断的具体含义。

讲述中,我对于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对于列举的艺术作品,不看教材,不看教案,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对于古今诗词,则脱稿和学生们一起朗诵;对于歌曲,则和学生们一起演唱。

讲课期间,我始终行走在学生们身边,和学生们近距离甚至零距离交流;发现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当场用眼神或者用手指示意,课堂气氛热烈欢快。

三、对于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或美学概念,进行通俗化或者对比式解读

一是对“意境”“风格”等比较抽象的美学概念进行通俗化解读。如“意境”这个美学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显然,同学们不太容易理解,我则用一个通俗化的公式加以解释:

意境=意绪(思想+感情)+环境(一个地方、一处空间)。也就是说,意境是一个带意绪的空间,这个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相同,是艺术化了的空间、浸透了思想和感情的空间。

同时,我又通过诗歌、小说、歌曲、绘画、戏剧等种类的具体作品加以分析,重点分析了鲁迅的小说《祝福》和王琪作词作曲演唱的当年热门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告诉他们这些作品中的意境是个什么东西。

二是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我则用了比较、对照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视听语言”也是个初次接触者难懂的概念。我先用通俗化的语言解读:“视听语言就是带声音的流动的画面,它与文学一样,能够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能够讲故事,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我播放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叙述者母亲田招娣18岁那年怀揣饺子追赶暗恋男青年、叙述者后来的父亲骆长余的片断,询问多位学生:“影片中只有田招娣奔跑的画面,没有人物的对话和道白,没有画外音的解说,没有字幕的描述,你是否看懂了影片叙述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表明他们看懂了;又用PPT展示了作家鲍十在电影同名小说中对招娣怀揣饺子追赶骆长余过程的叙述描写,从对比中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叫“视听语言”。

四、列举多种艺术种类的具体作品解读知识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增加学生新鲜感

鉴于学生们热爱和熟悉的艺术门类和具体作品各有不同,讲到一些抽象概念时,我就会列举多种门类的大家熟悉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如讲述艺术的“审美特性”,我就列举了大家熟悉的古今诗词和散文、歌曲和舞蹈、油画和照片、电影和电视,如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苏轼诗词《念奴娇·大江东去》、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鲁迅小说《阿Q正传》、张明敏歌曲《我的中国心》、苏联歌曲《喀秋莎》、李自健油画《南京大屠杀》、美国摄影作品《胜利之吻》、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电视《西游记》,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和体味,学生们都说“理解得比较透”。

在讲述基本观点时,我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的表述;列举例证时,我则采用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和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课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