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下睑缩肌移位术联合应用于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价值

2022-03-09 07:35程亚辉岳钟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4期

程亚辉 岳钟

摘要:目的:对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联合应用下睑缩肌移位术、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取下睑缩肌移位术治疗;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56%,对照组优良率为80.00%,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2.22%,对照组患者为4.44%,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术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性下睑内翻;下睑缩肌移位术;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

【中图分类号】R7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4--01

老年性睑内翻发生机制复杂,与眼睑解剖结构退行性改变有关,当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眼睑内翻,出现眼红、流泪、异物感等表现,随着病程延长,可引起角膜炎、角膜上皮脱落、角膜血管翳,因此需要尽早开展手术治疗[1]。眼皮肤轮匝肌切除是以往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但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下睑缩肌移位术、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术在临床上应用增加,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将对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联合以上两种术式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女为24/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8.27±4.02)岁,病程1~8年,平均(4.40±0.68)年。对照组45例,男/女为25/20例,年龄62~77岁,平均(68.90±3.77)岁,病程1~7年,平均(4.23±0.71)年。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下睑缩肌移位术治疗,于据下睑缘2mm位置设计切口,局部麻醉后沿設计线将皮肤、眼轮匝肌切开,对睑板前组织、眼轮匝肌进行分离,直至睑板下缘下2mm左右,确定下睑缩肌,使用6 -0 可吸收缝线,进行3 对褥式缝合,通过调整缝线对睑内翻进行矫正。缝合切口,使用7 -0 无损伤缝线,随后涂抹妥布霉素眼膏,加压包扎,术后 1 周拆线。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下睑缩肌移位术操作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分离皮肤、眼轮匝肌,使眼轮匝肌束暴露并进行游离,长度约为15mm,宽 6~8mm,将其重叠后,应用6 -0 可吸收线缝合(褥式),固定肌肉游离端,将其于眶隔前表面固定,固定眼轮匝肌束,将其固定于下睑板下缘。缝合切口,使用7 -0 无损伤缝线,涂抹妥布霉素眼膏,加压包扎,术后 1 周拆线。

1.3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判定:优:眼睑恢复正常,睑缘内唇、泪小点紧贴眼球表面,睫毛不会影响眼球;良:能够正常睁眼、闭眼,下睑缘仍有内翻但较为轻微,无泪点移位,无倒睫;差:未达到上述标准。根据前两项合计计算优良率。(2)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56%,对照组优良率为80.00%,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血肿1例,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患者发生睑球轻度分离1例,切口血肿1例,发生率为4.44%,无明显差异(X2=0.34,P>0.05)。

3.讨论

老年性下睑内翻发生机制复杂,与下睑皮肤及筋膜松弛、眶脂萎缩、下睑缩肌断裂等因素均密切相关。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案较多,可通过将多余皮的眼睑皮肤切除,使皮肤垂直方向张力增加,可改善下睑内翻,达到治疗效果。同时,折叠部分眼轮匝肌对矫正睑内翻也具有积极意义,可恢复眼轮匝肌位置,解除睑缘压迫,增加眼轮匝肌压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此外,将睑板前痉挛眼轮匝肌切除也有助于减轻下睑内翻。

下睑缩肌移位术可将下睑缩肌上提,将眼睑前层外拉,可增强眶隔力量,增加下睑缩肌肌力,从而达到改善下睑内翻的目的。与以往有研究显示,下睑缩肌移位术能够有效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且并发症较少,但仅从单一解剖因素进行矫正具有一定的复发率[2]。因此,对患者联合眼睑轮匝肌折叠缩短治疗能够从垂直、水平两个方面矫正松弛因素,增加眶隔力量及球后眶脂肪,从而改善下睑内翻及眼球内陷,可获得更为显著的长期疗效,减少复发。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56%,对照组优良率为80.00%,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2.22%,对照组患者为4.44%,无明显差异(P>0.05),也证实了联合术式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两种术式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俊芳,胡海林.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9):94-96.

[2] 林伟钦. 个体化术式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1):1543-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