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对急诊科护士突发死亡事件态度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2022-03-09 00:46张治萍李苏静居娴静顾丹凤
临床护理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急诊科小组讨论态度

张治萍 李苏静 居娴静 顾丹凤

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和他人濒死及死亡时的态度反应,是面对死亡时个体做出反应所特有的一种相对稳定、具有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因职业原因,护士在工作中常面对临终甚至死亡患者,容易遭受濒死患者临终状态以及死亡刺激,若护士自身不能正确面对死亡或缺乏积极的死亡态度,易导致在护理濒死患者过程中出现个人角色与专业角色相互冲突的情况,而直接影响其护理工作的质量[1]。急诊科作为患者急诊入院的必经之路,该科护士担任着患者入院后首要抢救工作,但部分患者因创伤过于严重而抢救无效,在短时间内死亡,这种突发死亡事件极易给急诊科护士带来较大的心理刺激,导致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使其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恐惧等情绪状态,若不能及时疏导或调适,将导致护理服务质量受到严重不良影响[2]。研究显示,死亡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客观、科学地认识、对待死亡,激发人们对生死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正向改变应对死亡时行为与态度[3-4]。本研究探讨以处理突发死亡模式为基础的死亡教育对急诊科护士突发死亡事件态度及负性情绪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6月将我院急诊科58名护士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为注册护士;(2)接受研究期间无直系亲属病重或死亡者;(3)无神经系统、心理障碍或其他疑似病症;(4)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未获得护士执业证书的见习护士;(2)轮转或休假等无法参加培训的护士;(3)研究期间有直系亲属病重或死亡者。将58名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名。观察组男性3名,女性26名;年龄:≤25岁13名,26~35岁11名,36~50岁5名;学历:本科6名,大专23名;工作年限:<2年7名,2~5年14名,>5年8名;职称:护师/主管护师7名,护士22名;职务:护士长2名,护士27名;民族:汉族28名,其他1名;护理临终患者经历:经常14名,很少/没有15名;教育经历:有26名,无3名;培训方式:继续教育/自学23名,在校6名;死亡教育知识储备自评:充分13名,不充分16名。对照组男性2名,女性27名;年龄:≤25岁11名,26~35岁14名,36~50岁4名;学历:本科7名,大专22名;工作年限:<2年8名,2~5年15名,>5年6名;职称:护师/主管护师5名,护士24名;职务:护士长3名,护士26名;民族:汉族27名,其他2名;护理临终患者经历:经常16名,很少/没有13名;教育经历:有28名,无1名;培训方式:继续教育/自学25名,在校4名;死亡教育知识储备自评:充分12名,不充分17名。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护理,未接受死亡教育。观察组开展以处理突发死亡模式为基础的死亡教育。

1.2.1组建死亡教育小组 由1名从事生死教育研究且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担任本次死亡教育负责人。同时,招募本院急诊科工作≥10年的护士4名担任本次小组组长,均为主管护师,主要负责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中协助教授完成相关任务。

1.2.2制定死亡教育内容 按照处理突发死亡模式将死亡教育分为突发死亡前、突发死亡时以及突发死亡后3个独立存在且互不干扰的阶段。(1)突发死亡前:开展死亡教育活动并确保有足够充分的可用资源应对突发死亡事件;(2)突发死亡时:通过死亡教育的开展,利用关爱、沟通、心理社会支持等行为处理突发死亡事件;(3)突发死亡后:于患者死后0.5h至几日后,随访跟踪死者家属并给予其支持。整个死亡教育过程中运用文献总结、专家讲坛、小组讨论等方式涉及满足急诊科护士继续教育需求的教育计划方案。

1.2.3死亡教育实施 通过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死亡教育,为确保死亡教育效果,将护士随机分成每组7~8名护士的小组,共4组,每组均由1名组长管理。授课时间为2日,共12课时,每节课时40min。内容包括自我准备、面对以及总结3个阶段,分别对应处理突发死亡模式中的3个阶段。(1)自我准备阶段:第1~2节课以专题讲座介绍濒死与死亡的概念,濒死与死亡的过程,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在临终护理中应用重要性,应用方法等。第3~4节课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帮助护士明确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死亡的生理、心理以及死亡的过程,死亡的本质,哲学、宗教以及民俗方面死亡观,不同年龄层次对濒死及死亡的态度,护士对濒死及死亡患者的态度等。第5~6节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死亡经历以及临床护理濒死及死亡患者时遇到的困境,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家人亲朋感谢、致歉、表达爱、告别,感叹生命的无常,在职业生涯中珍爱生命,保护生命。(2)面对死亡阶段:第7~10节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临床面对重病、濒死、等待死亡患者及家属态度,接纳死亡,并处理自我情绪。(3)总结阶段:第11~12节课以小组讨论形式探讨面对突发死亡患者家属的急性悲痛,以及处理态度,反思生命意义,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1.3 观察指标

1.3.1死亡态度评估 采用修订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5]评估死亡教育干预护士死亡态度。该量表包括恐惧、逃避、逃离接受、趋近接受以及自然接受5个维度,共32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1~5分评分法,分别对应特别不赞同、不赞同、不确定、赞同、非常赞同,分值越高表明护士对死亡态度更趋向于该维度态度。

1.3.2死亡焦虑程度评估 采用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T-DAS)[6]评估死亡干预前后护士死亡焦虑程度。该量表包括情感、认知、压力与痛苦、时间意识4个维度,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是/否”方式评估,其中9个条目为正向计分,6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选择“是”为1分,“否”为0分,满分介于0~15分,分值越高表明护士死亡焦虑程度越严重,T-DAS评分≥7分表示护士具有较高程度的死亡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死亡态度评分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死亡态度评分的比较 (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死亡焦虑评分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死亡焦虑评分的比较 (分,

3 讨论

急诊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时刻面临危重患者突发死亡情况的刺激,而护士的死亡态度可直接影响对濒死患者及其家属的照护质量,主要在于一方面为濒死患者提供必要的抢救护理与生命支持,一方面需要给予患者家属合理的情绪支持[7]。因此,急诊科护士需具备积极的死亡态度,保证其可有效管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理,正确应对死亡刺激,并接受死亡。死亡教育是帮助个体正确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的教育,急诊科护士作为特殊的死亡教育者只有接受系统的死亡教育方可在面对濒死患者及家属时不再回避,并有效的进行指导与教育,并提供心理支持,使其能够正视并积极应对死亡,改善患者临终生存质量[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恐惧、逃避态度评分低于对照组,逃离接受、趋近接受及自然接受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进行死亡教育可促进急诊科护士的死亡态度正向改变,消除其逃避、恐惧心理,有利于正视并积极应对死亡,进而使护士在面对急诊科突发死亡患者及其家属时可提供正确的应对措施与心理支持。

死亡焦虑是指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人们启动防御机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恐惧或焦虑状态。研究显示,护士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焦虑状态,特别是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常面临病情危重患者以及各种抢救情况,其心理健康状态要比其他科室护士明显降低[10]。急诊科接待患者疾病种类繁多,多为病情急危重症,常面临各种紧急抢救情况以及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果,以及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易给护士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而抢救无效死亡情况时有发生,又与抢救生命的使命相悖,导致护士极易出现失望、沮丧甚至害怕面对死亡;此外,患者在面对随时死亡的威胁,可出现绝望、恐惧等剧烈心理应激反应,护士在与其接触过程中也会受心理情绪影响而加重自身心理问题,即死亡焦虑[11-12]。研究显示,给予护士或患者死亡教育可有效帮助其正视死亡,缓解死亡焦虑情绪,促使其以积极态度应对死亡,有效改善濒死患者生活质量[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死亡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处理突发死亡模式为基础开展的死亡教育可有效缓解死亡焦虑情绪。主要原因在于,在开展死亡教育期间,帮助护士认识死亡,明确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死亡经历的分享与小组讨论,将急诊科护士带入到患者突发死亡的情景中,使其主动认识并正视死亡,正确认识死亡,只有坦然应对死亡,才能处理好在直面突发死亡患者时自身不良情绪,并在应对突发死亡患者及其丧亲家属时积极提供相应的心理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给予急诊科护士以处理突发死亡模式为基础的死亡教育可有效促进其死亡态度正向改变,消除其逃避、恐惧心理,缓解其死亡焦虑情绪,有利于正视并积极应对死亡。

猜你喜欢
急诊科小组讨论态度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