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侧卧垫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2-03-09 00:44蔡伟婷
临床护理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睡姿气囊新生儿

王 鹏 王 岩 墙 燕 蔡伟婷

新生儿睡姿可分为俯卧、仰卧、侧卧3类,且不同睡姿对新生儿影响各异,部分睡姿甚至诱发相关不良事件[1-2]。仰卧是新生儿中的常见睡姿,该睡姿下新生儿全身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且能避免内脏受压,但可诱发舌根后坠,造成呼吸道受阻[3];而俯卧位能保证新生儿头部、颈部及四肢的活动,对心肺器官功能有促进作用,但该睡姿对唾液下咽有一定影响,且伴有口鼻阻塞风险[4];相比上述二种睡姿,侧卧位优势更为显著,不仅能保证全身肌肉得到充分放松,还能避免新生儿回奶时误吸呕吐物[5]。为固定新生儿睡姿、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相关产品设计逐渐增多,但多数设计侧重于睡姿固定效果、舒适度,而缺乏对脊椎保护的关注。本研究设计一种新型新生儿侧卧垫,以固定新生儿侧卧睡姿,保证舒适度,实现对新生儿脊柱的有效保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22例。纳入标准:足月儿;住院时间≥3d;无新生儿疾病;无喂养不耐受表现;新生儿母亲无合并症及并发症;新生儿家属知晓研究,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因患病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临床资料不齐全。按基础资料有匹配性原则将新生儿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9例;胎龄(38.58±2.14)周;出生体质量(3.02±0.23)kg;应用前持续睡眠时间(2.03±0.35)h。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31例;胎龄(38.64±2.07)周;出生体质量(3.01±0.24)kg;应用前睡眠持续时间(2.01±0.3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婴儿安全睡姿固定器,包括地垫、活动定位靠垫,将新生儿置于两活动定位靠垫间,底垫前端设置有睡枕,睡枕填充为记忆性慢回弹海绵,采用弹性海绵制作活动定位靠垫[6];观察组应用新生儿侧卧垫。

1.2.1结构与设计 研究设计的新型新生儿侧卧垫包含第一卧垫、第二卧垫、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卧垫与第二卧垫),其中第一卧垫、第二卧垫呈平行设置,两卧垫间形成的空间用以放置新生儿,第一卧垫长度大于第二卧垫,且第一卧垫长度大于新生儿脊椎长度,便于侧卧睡姿下新生儿背部得到有效倚靠;卧垫组成包括本体、包裹卧垫套,其中卧垫本体呈三棱柱体,产品示意图见图1。(1)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卧垫卧垫套进行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设有子母扣的母扣,第一卧垫接触平台面属于固定面,第一卧垫卧垫套固定面设有子母扣的公扣,不仅能实现对卧垫距离的调节,还可实现对新生儿位置的调整,新生儿侧卧垫卧垫示意图见图2。(2)研究对卧垫长度进行了改进,设置第一卧垫长度为50~60cm,第二卧垫长度为15~20cm。(3)在第一连接部设计有绑带,宽度为8~12cm,材质为弹力线。(4)设定第一卧垫与新生儿接触的面为第一接触面,设α为第一接触面与固定面角度,α范围为45~60°,β为固定面对角,β为90°。(5)第二卧垫与新生儿接触面设置为第二接触面,设γ为第二接触面与地面夹角,γ范围为45~60°。(6)在第一接触面设计有气柱袋制作的气囊,充气时气柱袋由下至上逐渐增大,便于调节接触面倾斜度,且气囊可分离,新生儿侧卧垫气囊示意图见图3。(7)新生儿侧卧垫设计有枕头、第二连接部,枕头组成分为枕头本体、枕头套,枕头套与第二连接部一端采取固定连接方式,第二连接部另一端设计有子母扣母扣,能实现对枕头与第一卧垫的连接,并实现对距离的有效调节。(8)将第二卧垫与新生儿接触的面设为第二接触面,且其上设置有多条棉质小布条,布条长度小于第二接触面宽度。(9)在第一卧垫本体中设计有音乐播放器,第一卧垫中设计有检测装置,能实现对新生儿体温、脉搏的有效监测,并设置阈值,如新生儿体温或脉搏超过了阈值范围,则监测装置可向配套报警器发送信号,实现报警。

10-第一卧垫 20-第二卧垫 21-第一连接部 30-枕头31-第二连接部 100-一种新生儿侧卧垫 α-第一接触面与固定面角度 β-三棱柱侧面三角形顶角

101-第一接触面 102-卧垫套固定面图2 新生儿侧卧垫卧垫示意图

103-气囊
图3 新生儿侧卧垫气囊示意图

1.2.2应用方法 (1)新生儿放置与固定:第一卧垫与第二卧垫平行放置,将新生儿放置两卧垫的空间,第一卧垫能在新生儿侧卧时给予有效背部支撑,第二卧垫能有效固定侧卧姿势,起到挡靠作用。通过对第一卧垫套固定面上子母扣公扣、第一连接部上母扣组成的魔术贴的调整,能实现对第一卧垫、第二卧垫间距离的调节,从而达到调节新生儿位置的目的。(2)新生儿体位调整:研究设计的枕头可实现自由移动,并通过子母扣固定,新生儿侧卧一边一定时间后,更换枕头至另一段,更换新生儿侧卧边,能改变侧卧方式,保证新生儿侧卧舒适感,对新生儿生长有促进作用。采用宽度为8~12cm的弹力线制作第一连接部上绑带,在固定新生儿的同时,避免被紧勒;设置α角形成侧卧倾斜度,能防止新生儿因回奶而引发窒息,减少侧卧位对内脏、手臂的压迫,需要母乳喂养时,通过反转卧垫使β角触地即可,此时新生儿身体呈90°侧卧,便于新生儿母亲哺乳。新生儿侧卧状态下,通过对气囊的充气能实现对侧卧倾斜度的调节,避免影响新生儿休息。(3)舒适安全管理:护理人员提前录制新生儿母亲的声音,包括安抚声、摇篮曲等,将录制声音存储于U盘,经侧卧垫音乐播放器USB接口连接,新生儿侧卧睡觉时播放,能实现对新生儿的安抚,并引导新生儿手握第二接触面上的棉质布条,能强化新生儿睡眠安全感。此外,护理人员通过第一卧垫本体中的检测装置对新生儿状态实施监测,如出现异常可及时处置,以保证新生儿安全。

1.3 评价指标

(1)睡眠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连续3d发生睡眠不良事件的新生儿例数,取均值作为每日睡眠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常见新生儿睡眠不良事件包括回奶误吸、口鼻阻塞、唾液呛咳、皮肤损伤,并统计睡眠不良事件发生率[7-9]。(2)睡眠质量:统计新生儿连续3d的单次持续睡眠时间,即新生儿入睡至醒来的时间,取均值为持续睡眠时间(h),持续睡眠时间越长表明新生儿睡眠质量越好[1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睡眠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睡眠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2.2 两组睡眠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持续睡眠时间为(3.25±0.42)h,长于对照组的(2.12±0.31)h(P<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报道[11-13],睡姿对新生儿睡眠质量有一定影响,且睡眠体位属于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侧卧睡姿能降低新生儿溢乳发生率,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目前研究缺乏对新生儿侧卧垫设计与应用的分析,难以为新生儿照护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睡眠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4%,低于对照组的16.39%(P<0.05);观察组新生儿持续睡眠时间为(3.25±0.42)h,长于对照组的(2.12±0.31)h(P<0.05)。新型新生儿侧卧垫不仅考虑到新生儿侧卧睡姿固定、侧卧舒适度,还考虑到侧卧换边、位置调节等,精心选择新生儿侧卧垫制作材料,如气柱袋制作气囊能实现对侧卧倾斜度的调节,便于母乳喂养,缓解对新生儿内脏及手臂的压迫,能降低回奶误吸、口鼻阻塞、唾液呛咳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睡眠舒适度,能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持续睡眠时间。采用弹力线制作绑带,能保证固定舒适性,避免紧勒危害,降低皮肤损伤发生率。此外,研究充分考虑新生儿睡眠安抚,设计有音乐播放器,可在新生儿睡觉时给予母声安抚,促进新生儿尽快入睡,增强其睡眠安全感,有助于增加持续睡眠时间;据报道[14-15],母亲声音、安抚音乐对新生儿有较好的安抚作用,能给予新生儿睡眠安全感,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设置检测器对新生儿体温、脉搏状况实施监测,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有助于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睡眠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设计的一种新生儿侧卧垫方便实用,满足新生儿临床照护的多方面需求,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新生儿睡眠质量。

猜你喜欢
睡姿气囊新生儿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高田气囊案
迷你救生充气囊
糊涂觉和奇怪的睡姿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