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基础科研生产力比较

2022-03-13 05:20王小菲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旧金山湾湾区高水平

余 荔,王小菲,陈 静

(1.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55;2.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4)

1 问题的提出

湾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人口集聚优势,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科技变革核心区域。世界知名湾区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现处于创新经济发展阶段[1]。继美国纽约、旧金山和日本东京一流湾区之后,2018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领》)标志着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工作部署正式开始。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也成为以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空间载体,参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全球竞争的第四大世界一流湾区。《规划纲领》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战略定位,并将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目标[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各大经济体发展的共识[3],而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必须有一流的大学和高等教育与之匹配。高教育水平的人才集聚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和要素基础,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聚的密集程度远超过其他地区。其中,高水平大学集群是最优秀的大学集合体,其聚集效应可辐射和带动周边高校与经济发展,进而为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创新支撑与人才储备。国外三大湾区通过一大批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强力支撑,构建了较完备的创新体系,打造成了世界级的科技创新集群地,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扎堆”聚集现象和集群发展模式,如纽约湾区的“多中心+轴线”模式,旧金山湾区的多中心互补式模式,东京湾区的“中心+边陲”模式[4]。实践经验表明,四大湾区的高水平大学集聚效应已经凸显,拥有强劲的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地区优质高等教育与区域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发展可谓是关系到湾区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然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尚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高水平大学数量较少,水平不高,发展基础较薄弱;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均衡,不充分;发展内在驱动力不足,集而不群,合作面不广。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到集群化科研生产力的提升[5]。

本研究根据世界大学排名筛选出四大湾区的高水平大学组成集群,基于SciVal 科研管理数据库中的论文计量数据,从基础科研生产力的多重维度比较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的科研生产力变化趋势与现状。拟提出并解答如下研究问题:(1)与其他三大世界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基础科研生产力如何?(2)与其他三大世界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各学科领域的基础科研生产力如何?(3)四大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合作关系有何显著特征?迄今尚没有关于国内外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科研生产力评价的系统研究,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确定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客观位置,认识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发展的成绩与不足,学习探究国际先进的科研生产力提升经验,从而通过制定更加有效率的科研产出提升策略,推进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生产前沿向世界顶尖水平看齐。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大学集群基础科研生产力数据来自爱思唯尔公司基于全球最大的同行评审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 研发的科研管理分析平台SciVal(数据检索日期为2020 年1 月15 日),该平台功能强大,不仅能够实现对机构和机构群组科研绩效的比较,包括全球、各地区科研机构、团队以及学者的横向比较,以及纵向科研绩效分析和对标,也可实现27 个一级学科领域的科研绩效比较,并对机构等层面的科研合作状况及其绩效进行分析。SciVal 主要包含5 个模块,分别是概览(overview)、对标(benchmarking)、合作(collaboration)、趋势分析(trends)和报告定制(reporting)。

2.2 样本选择

其他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高水平大学集群是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同类大学的对标院校集群,是我国观察世界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和参照。本研究中四大世界一流湾区的高水平大学名单是根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教育智库发布的《2019 年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研究报告》排名结果筛选而来[6]。该研究报告整合统计出四大世界一流湾区进入排名前500 名的高水平大学数量,为本研究确定大学集群样本提供了便利。此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四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实力强劲,拥有排名世界前10名的大学6 所,世界前100 名的大学25 所,世界前500 名的大学65 所。比较四大湾区各自的高水平大学数量可得: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以及我国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世界前500名对标大学的数量分别为42 所、10 所、4 所和9 所(包括2012 年“去筹转正”的南方科技大学)。对比其他三大世界一流湾区可以看出,尽管粤港澳大湾区面临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的短板,其入围高水平大学数量与旧金山湾区接近,超过了东京湾区,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显现;纽约湾区的高水平大学数量仍远高于粤港澳大湾区,说明我国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美国纽约湾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和较大的提升空间。

2.3 科研生产力评价指标说明

鉴于爱思唯尔SciVal 数据库的指标可得性,本文从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影响力、产学合作占比、学科发展特点以及科研合作形式等维度构建系统的评估高校集群的科研生产力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校均发表论文数量、国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占比、国内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占比、机构内部合作篇均被引频次占比、独著篇均被引频次占比均为基于爱思唯尔数据库的自定义指标)[7],如表1 所示。首先,科研产出的数量为被Scopus 数据库收录的科研论文数量。其次,科研产出影响力分析对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学科规划、资源配置、科技评价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分析科研产出影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文献计量学,而文献计量学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影响因子、发文量、被引频次、即时指标及其衍生指标数十种[8],本文中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可从多个指标入手进行评估,包括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归一化影响因子(FWCI)等。尽管被引频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评估对象的科研成果影响力,但当评估对象的规模差别太大或不同学科进行比较时使用这个指标,会因为规模或学科特性差异造成评估结果偏差,故本文主要采取篇均被引频次和归一化影响因子来测量科研产出影响力的大小。归一化影响因子代表文章被引次数与相同类型文章平均被引的比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研水平的高低,支持不同学科横向对比。另外,跨界合作指产学合作占比,科研合作形式包括4 种类型,分别是国际合作、国内合作、机构内合作和独著。

表1 基础科研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3 世界一流湾区整体科研生产力状况对比分析

3.1 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产出数量比较分析

图1 为世界四大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在近20 年间(1999—2018 年)科研产出数量的变化趋势,用“校均发表论文数量”指标来呈现。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在科研产出方面体现出规模小、起点低、近年增长势头强劲的特点。具体来说,从论文发表数量规模方面看,世界四大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产出数量排序在近20年间较为稳定,旧金山湾区最高,东京湾区次之,随后是纽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产出规模居于末位,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粤港澳大湾区科研产出数量不及其他三大湾区。从论文发表规模增速方面看,2005 年后美国旧金山湾区与日本东京湾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自2014 年起,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了为期五年的论文高速增长期。在2018 年,旧金山湾区整体科研产出数量(6 773 篇)远远超过了其他湾区的数量(均低于5 000 篇),粤港澳大湾区科研产出数量(4 364 篇)开始追赶上纽约湾区(4 438 篇)。随着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粤港澳大湾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科研产出增速并在短期超过纽约湾区,追赶上东京湾区。

图1 1999—2018 年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校均发表论文数量

3.2 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产出影响力比较分析

图2 所示为1999—2018 年四大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科研产出影响力指标“篇均被引频次”的动态变化趋势。论文的被引用频次通常被认为是文献计量学中反映科研质量或影响力评价的一个重要通用指标。进行国际横向区域对比可发现,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产出影响表现为明显分化的两组,其中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以稳健的优势遥遥领先于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科研产出影响力略高于纽约湾区,二者较为接近,而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处于交替超越的胶着状态。1999—2003年时段是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高水平大学群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小幅上升阶段,2004 年之后处于逐渐下降阶段。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科研产出影响力的演变趋势与美国两大湾区存在显著区别,主要表现为在1999—2004 年间东京湾区的缓慢提升和粤港澳大湾区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以及2004 年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产出影响力从急剧掉落到接近,最终实现超越东京湾区的动态发展态势。值得注意的是,2013—2016 年间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的篇均被引频次已经实现了对日本东京湾区的超越,但仍落后于美国两大湾区。考虑到学术论文的生命周期性以及发表论文时间对统计引用频次的影响,2018 年各大湾区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指标最终都趋向于零是符合常理的现象[9]。

图2 1999—2018 年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篇均被引频次

图3 呈现了以归一化影响因子为指标测量1999—2018 年四大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变化结果,使用该指标的原因是该指标能够与世界平均科研产出影响力水平进行直观比较。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归一化影响因子呈现出起点低、稳健快速增长的特点。在比较起始年份1999 年时,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分别为0.70 和0.92)明显落后于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分别为1.59 和1.39),分化较为明显。近20 年间,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出强劲的稳步递增态势,归一化影响因子指标于2003 年首次超过东京湾区后逐渐与之拉开差距,并在2017 年、2018年超过纽约湾区。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归一化影响因子仅落后于旧金山湾区,位居第二位。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产出影响力早已超过东京湾区,甚至在近年与纽约湾区持平,逼近旧金山湾区。

图3 1999—2018 年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归一化影响因子

3.3 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产学合作状况比较分析

三螺旋等理论认为,大学是创新系统的第三极,产学合作是大学驱动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以大学产业孵化平台(incubation platform)、创办科技公司(spinoff)、合作研究(collaboration research)为代表的学术创业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移[10-12],故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产学合作水平。图4 刻画了1999—2018 年世界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产学合作论文占比。如图4 所示,在整个考察期内,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合作占比都远低于其他湾区,1999—2018 年间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合作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提升幅度非常微小,与其他湾区的落差仍较为明显,2018 年相差3 个百分点以上。在其他湾区中,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在产学合作方面最为积极,东京湾区的合作趋势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逐步回落稳定发展,旧金山湾区的产学合作变化规律则是在略微下降后趋于稳定;纽约湾区的产学合作占比略低于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但总体呈现出与旧金山湾区类似的变化趋势。

图4 1999-2018 年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产学合作占比

一项由爱思唯尔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合作编写的报告显示,当以产学合作发表论文的比例进行衡量时,跨部门合作在北美和日本城市更为频繁,而大多数中国城市在这些合作中排名最低[13]。产学合作占比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产学合作形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发达,但第三产业比重为四大湾区最低,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教育、医疗、科技信息产业、专业技术服务、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的差距十分明显[14],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投入强度和产学合作关系的形成,削弱产学合作模式带来的知识转移与溢出,值得引起关注。

4 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各学科领域科研生产力状况评价

为了进一步考察四大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产出影响力表现,本研究将SciVal 数据库中对应高水平大学集群在2009—2018 年的归一化影响因子年均值根据Scopus 学科分类(标准如表2 所示),以探讨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各学科领域学科相对影响力的变化与差异。由表2 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中归一化影响因子大于1 的学科为25 个,占比93%;东京湾区中归一化影响因子大于1 的学科为8 个,占比30%;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中归一化影响因子大于1 的学科均为27 个,占比均为100%。由此可见,在2009—2018年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科整体科研影响力已远超东京湾区,并逐步缩小其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差距。

表2 2009—2018 年四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学科相对影响力

以最具科研影响力位居前五的学科为例,重点考察各个湾区的学科优势可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具科研影响力的学科包括能源、商业、管理学和会计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决策科学;在东京湾区中包括医学、交叉学科、化学工程、物理和天文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在纽约湾区中包括交叉学科、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在旧金山湾区中包括交叉学科、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医学、工程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学。粤港澳大湾区可参照其他湾区优势学科的生成和发展机制,着力培育交叉学科和医学成为新兴优势学科,同时保持在能源、商业、管理学和会计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最终形成多学科高峰并立的格局。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学科优势对比状况,图5 呈现了2009—2018 年间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各学科归一化影响因子均值的差值。由图5 可见,总体上看,在总共27 个学科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有24 个学科的归一化影响因子高于东京湾区;有7 个学科的归一化影响因子高于纽约湾区,它们分别是牙科、决策科学、能源、护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商业、管理学和会计学;仅有1 个学科——牙科的归一化影响因子高于旧金山湾区。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研生产力相对东京湾区存在多学科优势,但与美国两大湾区之间仍有不少差距。从具体学科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交叉学科、物理和天文学、免疫与微生物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和化学工程上表现出相对劣势,而在商业、管理学和会计学、决策科学、牙科、能源、数学、护理学和心理学上表现出相对优势。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科优势多为应用型学科,而交叉学科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科研影响力有待加强。

图5 2009—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湾区各学科归一化影响因子均值差值

5 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合作形式比较

不同时期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合作形式与科研产出影响力的统计分析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见,1999—2018 年间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最主要的科研合作形式为国际合作,其次为机构内部合作和国内合作,独著占比最低。2009—2018 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拓展科研合作的范围,突破国别或机构边界限制,提高了国际合作和国内合作的占比,而机构内部合作与独著的占比均有所下降。与粤港澳大湾区有显著区别的是,1999—2008 年间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最主要的科研合作形式为国内合作,其次为机构内部合作,2009—2018 年间最主要的科研合作形式为国内合作,其次为国际合作。2009—2018 年间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也在积极寻求科研合作的拓展,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而另外两种科研合作形式(机构内合作与独著)的占比均较1999—2008 年间有所下降。1999—2008 年间旧金山湾区最主要的科研合作形式是国内合作,其次为国际合作,2009—2018 年间最主要的合作形式为国际合作,其次为国内合作。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在2009—2018 年较1999—2008 年均提高了四类科研合作形式的篇均被引频次占比,而纽约湾区该指标略有下降,旧金山湾区该指标持平,可以推断出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通过拓展科研合作的边界进一步提升了产出质量,而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没有显示出非常正向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各大湾区的科研合作形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科研实力,对于国际上科研领先的国家美国和日本来说,国内合作无疑是最优选择,而对于属于科研追赶国行列的中国来说,如何寻求外部合作,扩展研究边界仍然是当前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提升科研生产力的重点。

表3 1999—2018 年四大湾区科研合作形式与科研产出影响力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创新支撑和科研投入,本文瞄准其他三大世界一流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重点考察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基础科研生产力从1999—2018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从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影响力、学科发展特点、跨界合作及科研合作形式等多维度评价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科研发展状况与变化规律。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科研产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体现出规模小、起点低、近年增长势头强劲的特点。如果保持规模扩张速度则在短期内有望大幅超过纽约湾区,长期能够追赶上东京湾区的产出规模。(2)在科研产出影响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与东京湾区处于交替超越的胶着状态,而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还有较大的差距;粤港澳大湾区的归一化影响因子表现呈现出低起点但稳健快速增长的特点,在2018 年位居四大湾区第二位,提升潜力较大。(3)在学科发展特点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整体科研产出影响力已远超东京湾区,并逐步缩小其与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差距。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学科集中于应用型学科,交叉学科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科研产出影响力还有待加强。(4)在跨界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合作占比低于其他湾区且上升幅度缓慢,有待提升。(5)在科研合作形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的最主要科研合作形式是国际合作,其次为机构内合作和国内合作,独著占比最低。经验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通过扩展科研合作边界提升了产出质量。

通过对全球最著名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科研生产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标分析,可以看出,与世界一流湾区的老牌高水平大学集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趋势迅猛。参照其他湾区得到的经验与启示如下:

其一,通过提升现有高校科研生产效率和创建新的高水平大学双管齐下的方式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科研产出的数量规模。一方面,科学引导现有优质高校加强校际合作和科研创新,特别是港澳高校与内地高校的协作创新,做好科研人才、经费等知识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另一方面,近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圳、广州、佛山、肇庆等正在加速筹建多所新大学,尤其是计划新增一批起点高、以国际化研究型大学为定位的大学。高水平大学集群参与高校数量的增加和知识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助于实现区域内高等教育和知识生产的规模提升和效益增长。

其二,全球范围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科研产出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粤港澳大湾区论文发表量特别是高水平论文、PCT 国际专利占比、专利施引量等还相对较少[15]。建议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并加快引进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促进尖端科研成果的涌现。尽管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在最近几十年间取得了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但仍缺乏原创性和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与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差距仍十分明显。建议深化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改革,加大科研质量和影响力在科研评价和奖励环节中的比重,克服论文发表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另外,加快部署和引进国家大科学工程,为前沿研究和高科技产业研发提供关键科学装置和项目支撑,发挥其科研辐射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已进入建设运行阶段的重要科学平台与大科学装置包括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与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江门开平中微子实验站等,尚有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处于开工布局阶段[16],这些大科学工程是带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的强大助力。大科学装置作为一种高密度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体,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对全球性创新资源竞争提供了强有力抓手[17]。

其三,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结构与特色,推动粤港澳三地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共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学科群。从国际经验来看,学科建设与大学建设相辅相成,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支柱,每所高水平大学应该有若干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作为支撑。未来,应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代表产业特点,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加强交叉学科、物理和天文学、免疫与微生物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和化学工程等学科建设,构筑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创新平台,组建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学科群。

其四,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与转型机遇,积极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强调科研服务于产业、市场和经济发展需求。纵观其他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湾区的崛起有赖于其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各大湾区的多所高水平大学凭借自身区域优势,抓住了历史上产业变革的机遇,为产业带来技术和人才储备。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大学和硅谷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推动了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与研发。大学为硅谷输送了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而硅谷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资金、设备[18]。鉴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推进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和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广东省通过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设立广东省先进技术转化应用联盟、组织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等方式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和企业界的深入交流[19]。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可将高校创新资源在湾区产业化,推动湾区制造业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转变[20]。尤其需要注入和激发大学创新主体的动力,将大学融入科技创新产业链条中,破除影响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瓶颈和制约,发挥高水平大学在创新体系和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其五,建立科研合作机制,鼓励国际科研合作和国际化参与,增加其他科研合作形式上的科研产出影响力。国际合作科研形式在现阶段对整体科研表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多所高校本身就是以中外合作的方式创建,应大力发挥在这方面的优势和传统,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科研生产方式。同时应该不断开拓其他的科研形式,如国内科研合作和机构间合作,加大在其他合作形式上贡献科研的产出和影响力的力度。

猜你喜欢
旧金山湾湾区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Uber内客服通话功能正在旧金山湾区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