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进教授从肝脾肾论治儿童肥胖症的经验撷要

2022-03-13 00:04君,叶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24期
关键词:肥胖症脾胃小儿

杨 君,叶 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儿童肥胖症是由于儿童的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导致体质指数(BMI)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2021 年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1]指出,2015 年至2019年全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 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 岁至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随着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的逐年升高[2],肥胖症问题日趋严峻。叶进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载,擅长小儿内分泌疾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总结了叶进教授从肝脾肾论治儿童肥胖症的经验,以期为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儿童肥胖症的诊断及病因

关于儿童及青少年肥胖症的诊断,目前临床上较为认可的是WHO 推荐的评价10 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其中一项指标,即身长/ 身高的体重和BMI 的生长标准值[3]。2004 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了《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 分类标准》[4-5]。也有学者采用与成年人界值点接轨法(BMI24、BMI28)获得了中国2 ~18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 、肥胖筛查的BMI 界值点参照表[6]。简单来说,体质量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儿童体质量均值的2 个标准差或20% 以上者,即可诊断为儿童肥胖症。目前临床上的儿童肥胖症多指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其病因多归于家族基因遗传、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行为等。随着儿童肥胖症发病率的不断攀升,肥胖型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等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异常高发[7]。近年来,教育竞争愈发激烈,儿童、青少年的家庭作业倍增,且随着网络、多媒体的普及,各种网课纷沓而至,媒体设备使用频率的增高、使用时间的延长及就寝时间的延迟,导致了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时长缩减,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诸多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引起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夜间皮质醇浓度增加,进而降低瘦素水平,增加胃饥饿素水平,增强饥饿感和食欲,导致儿童及青少年肥胖[8-9]。也有研究表明,肥胖会导致儿童骨龄加速进展,BMI 越大,骨龄进展速度越快,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呈低表达,预测成年终身高将受损。临床上应积极控制肥胖儿童的BMI,延缓其骨龄进展,以拓展其生长空间,改善其成年终身高[10-11]。

2 儿童肥胖症的中医认识

儿童肥胖症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瘀胀”的范畴,历代医家又根据肥胖症患者皮肉坚实与否,将其称为“肥人”“脂人”或“膏人”。如《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时常篇》中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其后又有“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谷气胜元气,其人脂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之说。究其病因,多责之于饮食失节,“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徐文弼亦云:“脾胃由寒湿生痰……泄泻皆痰所为”。综合各医家观点,肥胖的病因不外乎先天禀赋不足、肥甘厚味无度、情志不畅、逸劳失度等引起水饮、痰湿停滞,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目前对其辨证虽尚无统一意见,但论治总不离湿、痰、气虚。周珊等[12]治疗肥胖常运用大柴胡汤解火郁、畅气机,使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输布三焦至各脏腑肌腠,从而消除痰湿,获得疗效。盛昭园等[13]认为肥胖患者以肝郁脾虚型多见,针对此型单纯性肥胖患者,拟健脾疏肝降脂方治疗,常获良效。罗舒等[14]通过对清代医家陈士铎“益火补土”法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学术思想的研究,以补命门温肾阳为大法治疗肥胖,注重填精充髓、温助肾阳,使其益火补土,经脉温通,痰湿自流,阳布津散。由此可见,肥胖症多从肝脾肾论治。

3 儿童肥胖症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小儿病源总论》中指出:“小儿禀受父母之精血而成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失充,常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通常认为此类儿童先天禀赋不足,遂喂养过程中为追赶生长,营养补充过甚,难免致使其肥胖。万全在《幼科发挥》中提到:“夫男女之生、受气于父、成形于母……所以肥瘦长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由此可见,肥胖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父母肥胖,则子代的肥胖率也较高。再观肥胖小儿,因家长溺爱,喂养失度,或家庭饮食习惯不良,以肥甘厚味为补,久则继发“膏粱”之变,导致脾胃纳运失司,清浊升降失调,水湿停聚而湿浊内生,进而久酿成痰。临床常见患儿头大脸圆,躯干四肢短,背阔肩宽,而食欲又较旺盛。张俞等[15]将此类患儿归类为“土型儿”,即所谓“长肉不长骨”,认为此类患儿食欲旺盛,进食量大,脾胃功能看似强大,实则过饱伤脾,脾气受损,则脾虚无以行津液,使痰浊积聚,日久形体肥胖,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身形往往趋于横向发展。再者,小儿具有“脾常虚”的先天生理特点,过多的饮食摄入可致纳化不及,精微无以运化,久而酿生浊邪,聚湿成痰,浊气上蒙清窍,阻遏气机,肢体困倦,喜静不喜动,摄入远大于消耗而愈发肥胖。

4 叶进教授辨治儿童肥胖症(单纯性肥胖症)

4.1 益肾以固阴阳之本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精贵藏,故又称肾为“封藏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含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有“五脏阴阳之本”之称。肾气不足,可导致脾阳不足,脾气虚则纳化无力,久则影响肾气的生成。临床多见患儿纳食欠佳,生长迟缓,甚则身材矮小,发育迟缓等。人的生长发育有赖于先天禀赋与后天资养,先天禀赋源于父母之精,后天资养源于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滋养脏腑,充盈气营。“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叶进教授认为,肾主水,肾气虚,则水液蒸腾气化无权,一味滋补脾胃益加重水湿停聚,困倦乏力,长肉不长骨,肉不坚,人易惰。先天禀赋不足,多寄望于后天追补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单纯滋补脾胃,忽略五脏阴阳之本。

医案一:患儿吕某某,男,10 岁,2021 年5 月17 日因“肥胖体重>97%”首诊,家长诉患儿出生身长(BH)50cm,出生体重(BW)3.6 kg,父亲身高175cm,母亲身高162cm,遗传靶身高(TH)175cm,足月顺产。该患儿近年来生长缓慢,生长速率5cm/ 年,食欲欠佳,入睡慢,常需半小时,夜寐尚安,偶有遗尿,二便调,运动量少。否认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查体:身高141.7cm,体重50.0kg,BMI24.91,形体肥胖,皮肤肌肉松软,双侧睾丸容积1mL。无面部痤疮,未变声,舌淡红,苔白,脉细。辅助检查:骨龄7 ~8 岁,肝肾功能、肝胆脾胰彩超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小儿肥胖(脾肾两虚证);西医诊断: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治以益肾健脾、化痰消脂,组方:盐知母10g、黄柏6g、红花6g、牛膝10g、川芎10g、麸炒苍术6g、荷叶10g、焦山楂10g、银杏叶10g、益智仁10g、石菖蒲10g。水煎服,1 剂/d,分2 次服用,共服14 剂。配合低脂优质蛋白质饮食、加强运动等生活干预。2021年6 月20 日二诊:患儿身高142.5cm,体重47kg,BMI23.15,入睡较前快,食欲明显改善,期间适当控制饮食,未见遗尿现象。在前方的基础上去除益智仁、石菖蒲,加酒萸肉10g,共服14 剂。嘱其继续加强锻炼,控制饮食,2 ~3 个月定期随诊。

按:叶教授认为本案患儿病机主要在脾肾两脏,观患儿入睡慢、时有遗尿、骨龄落后、形体肥胖等表现,可知其病因以肾虚为主,肾精不足则相火妄动而难以入寐,肾气虚,则肾主水功能失调,无力蒸腾气化,致膀胱失司而遗尿,水液停聚进而影响脾胃运化,而后出现食欲欠佳。针对此类肥胖患儿的治疗,不能单行化痰消脂,应以益肾为主,兼以顾护脾胃为要,是以加牛膝、酒萸肉、益智仁入肾经以固本,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辅以苍术运脾燥湿,并应用较多的化痰消脂类药物,以祛痰、化瘀、利湿,助脾肾功能尽早恢复。

4.2 运脾以衡升降之功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业压力激增以及各类辅导班的增多,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多以室内活动为主,缺乏体育锻炼,导致气血输布缓慢,久之则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以致水谷精微接续不及,不足以濡养肌肉。此外,久坐伤肉亦伤脾,脾虚则脾阳不振,无力布散水饮,从而聚之成痰化脂,发为肥胖。脾胃乃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过食肥甘厚腻,中枢脾胃纳化不及,食物日久累积,生湿酿痰,继而愈发妨碍脾胃升清降浊,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脏腑运行枢纽受制,影响全身机体。元代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主肌肉,肌肉的壮实与否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而小儿脾胃常虚,饮食不知节制,脾胃纳化不及,升降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化脂,常可见其人身懒言轻,身肥而不坚。

医 案 二:患 儿 陈 某 某, 女,8 岁,2022 年1月17 日因“肥胖体重>+2SD”首诊,家长诉患儿BH 50cm,BW3.6cm,父亲身高166cm,母亲身高160cm,TH 156.5cm,足月顺产。该患儿平素食欲一般,不喜运动,易倦怠,夜寐尚安,小便调,大便一日2 行,质黏腻。否认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查体:身高133cm,体重41.6kg,BMI23.52,形体肥胖,皮肤肌肉松软,双乳房B1 期。无面部痤疮,无阴毛、腋毛,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辅助检查:骨龄9.5 岁,肝肾功能、肝胆脾胰彩超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小儿肥胖(脾虚湿蕴证);西医诊断: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治以运脾化湿、利水消脂,组方:盐知母10g、黄柏6g、生地10g、红花6g、赤芍10g、牛膝10g、川芎10g、麸炒苍术6g、荷叶10g、焦山楂10g、炒冬瓜子10g、玉米须10g。水煎服,1 剂/d,分2 次服用,共服14 剂。配合低脂优质蛋白质饮食、加强运动等生活干预。2022 年2 月26 日二诊:患儿身高134cm,体重39kg,BMI21.72,期间适当控制饮食,继续予上方口服14 剂,并嘱其继续加强锻炼,控制饮食,2 ~3 个月定期随诊。

按:根据本案患儿形体肥胖、食欲一般、不喜运动、身懒言轻、易倦怠等表现,可知其病位主要在脾胃。叶教授认为小儿脾胃常虚,肥人多痰湿,“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脾胃受损,则水湿停聚更甚。脾胃亦是脏腑运行的关键枢纽,脾主升,胃主降,小儿脾胃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清浊升降易受干扰,尤其小儿贪嘴,家长过度宠溺不加以控制,常过食而不知,久而脾胃纳化失常,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水湿停聚,困倦懒言。因此治疗本病应从恢复脾胃功能入手。又因小儿脾常虚的生理特点,故应以补脾为主,运脾为要。单行补脾恐药物滋腻碍脾升发,应以运脾为要,以平衡升清降浊畅枢纽之利,故常予苍术燥湿运脾,辅以太子参、生山药等补脾益气,脾气得运,水湿得利,则痰无所生,脂无所聚。

4.3 调肝以达枢机之利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学业压力愈发沉重,同时还要参加各种培训考级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精神紧绷,焦虑不安,不能及时宣泄,郁结于内,久而肝失调达之性,郁而化热,继而肝火乘脾,气郁火旺,加之借以暴饮暴食慰藉,胃腑壅滞,形成中满,日趋肥胖。临床上多见型宽体壮而肥,常伴面红油腻、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中异味等。

医 案 三:患 儿 王 某 某, 女,8 岁,2021 年6月7 日因“肥胖体重>+2SD”首诊,家长诉患儿BH 50cm,BW3.5cm,父亲身高172cm,母亲身高160cm,TH 159.5cm,足月顺产。该患儿平素食欲旺盛,喜油炸食品,不喜运动,夜寐尚安,小便调,大便2 ~3日一行,质偏硬。否认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查体:身高138.6cm,体重45.1kg,BMI23.48,身材肥胖,口中异味,无特殊面容,无脊柱侧弯,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乳房B2 期,无面部痤疮,无阴毛、腋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辅助检查:骨龄9.5 岁,肝肾功能、肝胆脾胰彩超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小儿肥胖(肝郁脾虚证);西医诊断: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治以疏肝健脾、化浊消脂,组方:盐知母10g、黄柏6g、生地10g、赤芍10g、牛膝10g、川芎10g、麸炒苍术6g、荷叶10g、焦山楂10g、麦芽10g、泽泻10g、火麻仁10g。水煎服,1 剂/d,分2 次服用,共服14 剂。配合低脂优质蛋白质饮食、加强运动等生活干预。2021 年7 月6 日二诊:患儿身高139.5cm,体重43kg,BMI22.1,期间适当控制饮食,继续予上方口服14 剂,嘱其继续加强锻炼,控制饮食,2 ~3 个月定期随诊。

按:叶进教授认为肝主疏泄,可疏通、畅达全身气机,又可协助脾胃升降,以利枢机之纽,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继而濡养肝脏,肝气充和,疏泄之功倍增,协同脾胃消化饮食。根据小儿“三不足,两有余”的生理特点可知,肝旺脾虚,加之外部环境影响可致肝木亢,伐脾土。因此在治疗体型肥胖壮实患儿时,宜升发肝气,故多用生麦芽生发肝气。生麦芽为谷之萌芽,与肝气同气相投,故能入肝经。《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中说:“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故调肝以达枢机,肝气和,则万物平和。肝气和则无所伐脾,脾得休则运化有余。

5 结语

叶进教授认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病位以肾、脾、胃为主,次及肝胆,也可及心、肺,临床上表现为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多见,须究其根本,避免本末倒置,本虚常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亦兼有血瘀。对于此类患儿的治疗应以健脾益肾为本,同时要滋阴降火,化痰消脂,标本同治,使邪有出路,气血津液恢复通畅。上述病案中,叶进教授皆以知柏地黄丸合四物加减为基础方,自拟“消脂1 号方”进行加减,全方共奏健脾益肾调肝、化痰消脂祛瘀之效。同时予以健康饮食宣教,配合运动锻炼指导,提倡让患儿多进行跳绳、摸高等运动,临床效果佳。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较高,BMI 越高,则儿童身高生长速度越慢,但骨龄却不会减慢进展,如不早加干预,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成年终身高。因各类减肥药物禁用于儿童、青少年,故中医在治疗上更具优势。叶进教授临证从益肾、运脾、调肝的角度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疗效,从理论基础到立法选方用药均有鲜明的特点,分清虚实标本,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学习。

猜你喜欢
肥胖症脾胃小儿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针灸推拿用于肥胖症治疗的作用探究
小儿涵之三事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