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江苏“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研究

2022-03-13 14:48王颖捷
智慧健康 2022年31期
关键词:康养医养医疗机构

王颖捷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有能力、有时间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老年人养老模式也逐步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老年人更向往能过上养老环境舒适宜居、养老服务优质高效、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1]。因此,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对美好养老生活的追求需求与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水平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发展“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水平、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和探讨老龄化背景下“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江苏为例,深入探讨老龄化背景下“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1 “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模式概述

“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病后护理、养老与医疗紧密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1)整合照料。第一,将医务室建在养老机构,配备医护人员[2];第二,医疗机构专设养老床位。医疗机构采取“增添”方式实现“医养康养结合”,这需要医疗机构承担较高费用[3]。

(2)联合运营。在保持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独立性的前提下,签订合作协议,给老年人提供就诊和医护服务绿色通道[4]。该模式有利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一起给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服务,机构运营成本明显降低[5]。

(3)支撑辐射。利用签订协议的方式,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为社区周边老年人提供医护服务,该模式能满足部分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需求[6]。

2 江苏“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背景

江苏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称,2018年末,江苏省户籍在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05.27万人,约占全部人口的23.04%;在60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达1682.6万人,约占全部人口的20.9%。具体来看,在南通、盐城、苏州、南京、徐州、扬州、无锡、泰州这8个城市的60岁及以上的人口均超过了百万,其中:南通市60岁及以上的人口最多,达208万人。然后是苏州市,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3.8万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江苏的13个城市都高于联合国标准,早已迈进“深度老龄化社会”。另外,由于老年人生活习惯等原因,大部分不愿意离开江苏到外地和子女生活,造成江苏空巢老人和老人数量持续增加,因这些老年人缺少必要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因此强烈需求社会养老服务。在老龄化背景下,如何解决江苏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问题,成为了目前摆在江苏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3 江苏“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层面“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长远规划。首先,政府缺乏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政府仅停留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层面上,未编制和出台本省有关“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规划。其次,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财政资金短缺问题,江苏一直未聘请专业人员编制操作性强的“医养康养结合”发展规划。最后,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本省缺乏懂医疗专业知识、养老机构运行、规划产业发展的人才,因此影响了“医养康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是部门之间缺乏协作。老龄委、民政局、人社局、卫计局等多个职能部门都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具有监管职能,但目前各部门缺乏协作沟通,形成了互不相属、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分而自治的工作局面,同时,缺乏统一的“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规范标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3.2 参与机构层面“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老机构缺乏盈利能力。养老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要在更新医疗设备、维修改造、发放人员工资等方面投入资金,增加了运营成本。另外,政府补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拨付,导致部分养老机构资金周转困难。

二是养老机构无法吸引专业人才。①养老机构中的医疗人员不能享受与其他医疗机构人员相同的评定职称待遇,导致具备专业医疗资质的人员不愿服务于养老机构;②养老机构中护理老年人的工作艰巨且繁重,且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缺乏职业荣誉感,很多毕业于医疗院校的大学生不愿从事该工作;③养老机构整体护工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3.3 参与者层面“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导致部分老年人不能接受缴费入住养老机构的养老模式。部分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但又不想让老人到养老机构入住,因此,出现了很多留守空巢老人情况。另外,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不好,造成医养脱节,养老机构运营程度不高,降低了老年人的满意程度,老年人在入住养老机构后心存顾虑,阻碍了“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

4 江苏“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策略

4.1 政府层面“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是整体规划。首先,制定总体规划。由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协作,聘请有关研究团队尽快制定出台“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行动规划和实施计划。住建局、卫健委、发改委等部门将医疗、养老设施纳入发展规划,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出台优惠政策。从水电费用、土地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7]。另外,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享受与政府开办“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相同资金补贴,为民间“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最后,鼓励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给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8]。

二是行业规范。首先,规范服务设施。各有关部门整合力量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行业进行规范,研究制定“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设备、环境卫生、人员配备、机构面积等方面的实行标准。其次,规范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对这些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后,采取等级化管理,根据不同的标准在人员入住、收费等方面采取差距化管理,全面提高“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最后,科学评估服务效能。在严格实行监督管理的前提下,统一对申请领取专项政府补贴资金的养老机构实行标准化绩效评估,按照评估的结果科学分配资金,同时限期整改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养老机构[9]。

三是强化监管。住建、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应明确任务职责,协同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形成工作合力。住建部门应严格把关“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设计、建设等流程,保证“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达到标准建设;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密切沟通联系,在政策法规、准入条件、使用设施标准等方面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发挥作用,协同管理;民政部门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全面监管,保证“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运行规范;人社部门应做好“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专业人才配备、养老信息平台、定点医保服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确保“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首先,利用社会与政府共建或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的方式,鼓励基层卫生院和各级医院都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加快医院转型,让全省各级医院转变成可收治重病、失能老年人的“医养康养结合”服务机构。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这些医院一定补助,不但要增加财政补贴的力度,还要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在建设用地方面给予这些公益性养老机构一定的优惠措施[10]。其次,健全补偿机制。政府主导健全补偿机制,确保各种资金能足额及时到位[11]。银行要制定一系列金融普惠政策,降低贷款门槛,扶持“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建设“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来。利用多种方式对经营困难的养老机构进行转型升级,采取财政拨付的方式增加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财政补贴数额,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可以在养老机构中入住,实现老年人能享受养老服务,增加养老机构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12]。最后,设立专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基金。统筹使用各项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在发展资金中划拨专项“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资金,专门用来建设和发展“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对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连锁式经营的养老机构,助推全省养老机构快速健康发展。

4.2 参与机构层面“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是服务能力。首先,完善公立医院多点执业制度。在加强“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人才建设的同时,和医院建立多点执业关系,明确专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流程和利益分配问题,确保养老机构有专业人才队伍。其次,强化与医疗院校合作,构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医疗院校增设老年健康专业,专门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13]。另外,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养老护理、医疗养老培训、家庭服务、家政服务等技能学习,不断提高专业养老人才队伍整体素质[14]。最后,完善薪酬体系。提高“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各项待遇,运用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流通机制,确保“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人才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医院-养老院对接。卫计、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引导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签订转诊协议,明确双方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不但给医疗机构提供病源,还可以给养老机构提供急救急诊和健康管理服务。因养老机构中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为帮助老人减少病痛,综合性医疗机构应专门设立“老年病科”,和养老机构进行对接。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要共同评估老年人的健康情况,确定老年人需接受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等级,合理安排老年人接受服务的地点。结合老年人急性病和慢性病频发的特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需专门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医护人员可在养老机构长期监测老年人身体状况。一旦老年人出现突发状况,立刻采取措施,实行“绿色通道”服务,缩减医疗救治前期程序,给老年人提供快速医疗服务。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无法生活自理或长期患病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和有关医护人员要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为其提供临终关怀和精神慰藉,使老人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生活态度。

4.3 参与者层面“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是转变观念。有赡养义务的家庭应积极转变养老观念,寻求养老新思路,接受养老服务新理念,对“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多加了解。有困难入住“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家庭,可鼓励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与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签约,定期给家中老人进行健康查体。有能力入住“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家庭,引导其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享受身体、生活及心理方面的专业照护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二是作好宣传。首先,宣传手段主要采取面对面的方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还可通过免费提供入住体验的方式,让老年人亲身感受和体验,提高“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口碑。其次,宣传内容要根据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年龄、子女数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的情况,推荐不同的服务模式,让老年人能够接受,提高实用价值。例如,城市地区多采用“支撑辐射”和“整合照料”模式,农村地区多推荐“支撑辐射”模式。最后,宣传场所要深入农村社区,在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和时间段,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老龄化背景下江苏应从政府层面、参与机构层面和参与者层面积极探索推行“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舒适宜居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指数,使他们能够幸福安度晚年。

猜你喜欢
康养医养医疗机构
医养当兴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