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视域下的盛唐边塞诗研究

2022-03-13 19:10孙宇男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边塞凉州边塞诗

孙宇男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一、 丝绸之路上的盛唐边塞诗源流及繁盛原因

丝绸之路上盛唐边塞诗有着悠久历史。 我们穿越千年风尘, 通过诗作与古代盛唐边塞诗人对话, 通过对其源流及成因考察, 除了可以了解壮美的边塞风光, 还可以更好地了解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民风民俗等历史。

(一)盛唐边塞诗源流

丝绸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 中原地区就与中亚、 西亚一带有过交往的痕迹[1]。 自此以后,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便从汉代古都长安出发, 呈扇形朝着四周毗邻国家不断延伸, 形成覆盖中国历代政治、 经济、 军事、 宗教、 民族、 文学、 艺术等的巨大文化学术体系[2]。 古代丝绸之路文学能够真实反映先秦至明清时期沿线上的社会风貌、 历史文化、 人物事件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该区域除了汉族生活以外, 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如戎、 狄、 羌、 林胡、 楼烦、 匈奴、 月氏、 乌桓、 鲜卑、 高车、 乞活、 柔然、 突厥、 回鹘、 党项、 女真、 鞑靼等[3]。 在多民族文化的推动下, 丝绸之路文学以多元、 复杂、 丰富姿态展现在中国古代文明长河中。 在文学史上, 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间, 这一时期是唐诗鼎盛期, 也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退时期。 诗坛上争芳吐艳, 名家不绝。 以高适、 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和以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 田园诗派,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都出现在这期间。 “边塞”一词可追溯至远古城邦时代, “边”起自“封疆”, “塞”源于“城邑”[4]。 边塞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划分: “举凡从军出塞, 保土卫边, 民族交往, 塞上风情……只要与边塞生活相关的, 统统可归于边塞诗之列。”[5]狭义上认为: “边塞诗以地域而言, 主要指沿长城一带及河西陇右的边塞地带。”[6]在这里取广义的边塞诗之说。 边塞诗滥觞于先秦, 如《诗经》中《东山》《采薇》《无衣》等。 经过先秦、 两汉、 魏晋时期的积累和发展, 到唐代, 在内容上有先秦的写实精神, 形式上有汉魏的重排律等艺术手法。 至盛唐时期, 形成边塞诗派, 并呈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这为盛唐文学注入新鲜活力, 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繁盛之原因

在盛唐时期, 许多文人墨客从都城长安出发通往西域, 在这条古道上竞相奔走、 往来其间, 他们伴随大漠孤烟、 西域驼铃, 感受异域风情, 吟咏丝绸之路, 创作出大量的边塞诗。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盛唐边塞诗人对时局的关注

开元、 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 使唐朝东北边境有契丹、 奚等民族之扰的忧患, 北方有突厥民族的侵扰, 西方有吐蕃之犯, 西北有西域诸国并存。 边境战争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素材, 成为盛唐时期边塞诗繁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繁盛, 推动了诗歌创作空前发展。 唐朝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 庶族文人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活跃力量, 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和生活困顿, 文学作品注重关心民生疾苦, 关注现实, 使盛唐文学具有人民性。 唐朝社会思想解放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因素,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信精神在诗歌中得以阐发, 延至盛唐, 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 在唐代社会政治、 经济变革的矛盾冲突中, 文人们正视现实, 针砭时弊, 用诗歌来呐喊, 揭露社会问题, 从而诗歌内容具有写实性。 如诗圣杜甫的诗歌不但具有历史真实性, 而且对历史事件又有敏锐洞察力和预见力。

2.盛唐边塞诗人的丝路建功之旅

唐玄宗时期, 边境设立节度使, 诸如王维、 张谓、 祖咏、 李白、 王昌龄、 李颀、 王之涣等诗人都亲身体验过边塞生活。 唐代诗人官职大多通过考试而来, 文人皓首穷经, 穷尽半生精力, 虽已及第, 只得微官, 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们青紫俯拾的理想。 如岑参就是典型代表, 虽为相门之后, 但官职低微, 无以实现其远大理想, 便开启丝路之旅, 希望在万里之外的绝域建功立勋, 实现报国之志, “挥鞭遂从戎”。 岑参曾两度出塞, 历任安西和关西节度判官, 六年的边塞生活, 使得岑参拉开创作边塞诗的帷幕, 只为边塞留笔墨, 佳作高达80多篇。 即使边塞生活艰苦, 诗人依然葆有浪漫情怀。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风吹雪舞的塞外变成梨花竞放的春光景象, 可谓巧夺天工。 盛唐另一位边塞诗代表高适, 北上蓟门, 随军到东北塞外, 想立功边塞未能如愿, 写了50余首边塞诗作来寄托情感。 高适的《别董大》有气吞山河的豪迈和狂而进取、 狷而自守的神韵。 当然诗范围更广, 除了求取功名以外, 还有表现诗人对边防战事各个方面的深刻体验和观察的。 高适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7]2217诗中有艰辛的战争、 勇敢的士卒、 思念亲人的感伤等, 这些丰富的内容和思想, 使得此诗的情感饱满, 成为盛唐边塞诗佳作之一。

3.唐朝边塞诗人对前人诗作兼收并蓄

盛唐边塞诗的巨大成就, 就是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吾师”, 一方面裁去“伪体”, 另一方面要“多师”。 博采众长, 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地学习, 使唐诗最终摆脱六朝浮靡之风, 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文风。 “既闲新声, 复晓古调, 文质半取, 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 论宫商则太康不逮。”[8]4可见, 唐诗是集大成之作。 盛唐边塞诗在写作手法上汲取前人成果, 有《诗经》的写实、 《离骚》的浪漫、 汉魏的风骨、 乐府的清新、 六朝的修辞, 这些为盛唐诗歌兼收并蓄。 盛唐诗人更是冲破牢笼, 把诗歌内容从宫廷延伸到市井, 从楼台烟阁推向江山和边塞。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诗句, 带领诗人投身到行军作战行列中。 文人亲临边塞, 丰富了盛唐边塞诗歌内容, 向着积极健康方面发展。 这些诗人一路经行风土形胜, 凡经过之处, 按图寻索, 描绘得生动翔实。

二、 陇山: 幽咽哽塞的意境

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 穿过河西走廊, 从阳关、 玉门关进入新疆, 通向西域。 以下择取丝绸之路的四个关节点分别叙述盛唐边塞诗的意境。

陇山是从长安西去踏上丝绸之路的第一道自然屏障, 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 隔断了秦陇两地, 分开了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 而且是一道文化分隔线, 是诸夏与犬戎的分界线, 更进一步而言, 又是一道心理分界线, 是京畿内地与边关塞外的分界线[9]。 陇山在南北朝以前是小陇山, 唐代将六盘山纳入陇山, 开始有大小之别。 如今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 远赴塞外的大多数是征人、 戍卒, 还有一少部分是期待建功立业的文人。 尽管他们有满腔的热忱, 有无限的豪情壮志, 带着保家卫国雄心, 但是陇山艰险与崎岖的自然条件也是无法想象的, 海拔2500米的高原气候, 在边塞诗中承载了太多的悲哀和无奈。 离开“秦中自古帝王州”的长安, 来到“闻君陇西行, 使我惊心魂”的陇山, 陇头的潺潺流水如同行人的幽咽之声, 寄托了行人无尽的离愁别绪。

岑参有不少关于陇头的诗作, 除了陇头悲思的绵延之外, 还有英雄主义情怀。 如《经陇头分水》: “陇水何年有, 潺潺逼路傍。 东西流不歇, 曾断几人肠。”[10]75这是陇水悲凉主题的延续。 而其诗作《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曰: “一驿过一驿, 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 暮及陇山头。 ……马走碎石中, 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与子且携手, 不愁前路修。”[7]2024-2025不但有幽咽陇水的忧愁, 还勾勒出一幅边塞的壮伟景观图, 又巧妙地把其思念、 寂寥、 凄凉糅合在诗中, 即使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 诗人依然斗志昂扬, 把离愁别绪转化为奉王事、 立功业的理想。 诗人在似诉愁肠的陇水中, 不但抒发了别于他人的豪迈, 而且诗人反过来受陇水激发, 情思迸发, 正是“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11]。 陇山常年积雪不化, 特有的严寒气候, 边塞陇头诗中多描绘阴森寒冷。 而王维的《陇头吟》曰: “长安少年游侠客, 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 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 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 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 节旄落尽海西头。”[8]79在前人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戍边者的悲怆之外, 别有一番滋味[8]80。 末尾两句用了两个典故, 反映了将军有功未受封赏的不平之事。 正是“自发而缩, 虽千万人, 吾往矣”[12]。 因为这样的勇气才会有报国雄心壮志。 高适的《登陇》曰: “陇头远行客, 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 行人未云已。 浅才登一命, 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7]2215诗中有登陇思乡的忧思, 有仗剑戍边的豪迈, 也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儒者情怀, 正是陇关赋予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 凉州:凉诗的壮美意境

凉州是叩响西域的门户, 常常面临各种势力的侵袭与占领, 以征戍军旅为题材的诗歌大量涌现, 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早期的征戍军旅洋溢着一种身处盛世、 渴求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还有慷慨侠气、 从容不迫的自信。 唐代丝绸之路走向, 从长安或洛阳出发, 通过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为南、 北两线, 一条走天山北路, 一条走天山南路, 古凉州处于这条通道的咽喉位置, 具有很大的地理优势, 为唐朝对西域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枢纽, 而盛唐时期也是诗人风云际会的绝佳时机, 文人往来唱和于凉州, 佳作不断涌现, 如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武威送刘单判官》《武威春暮》, 王维的《凉州郊外野望》《凉州赛神》等。

凉州素以富饶著称, 盛唐边塞诗中写凉州的繁华景象的比比皆是。 凉州是雍凉之州, 因在兰州黄河以西, 夹在两山之间而得名。 凉州特有的气候, 富饶丰裕的物产, 带给人愉悦之情和美的享受。 “片云过城头, 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 边柳挂乡愁。”[10]89在诗情画意中的凉州, 交织着诗人的情愁, 城头在风雨的洗涤之后空气清新, 黄鹂飞上戍守的边楼, 塞外的落花, 黄鹂、 塞花、 边柳都寄托着诗人的乡愁, 这样的画面, 既浪漫又壮美。

四、 阳关与玉门关:凄凉哀婉的意境

阳关在玉门关之南, 阳关既是通往西域的要道, 又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枢纽。 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 胡沙与塞尘。”描述阳关路的凄楚。 对于玉门关, 诗人更是争相吟咏。 “玉门关城迥且孤, 黄沙万里百草枯。 南临犬戎北接胡, 将军到来备不虞。”[10]165可看出玉门关的天高地迥, 使得孤零零的一座城池在黄沙万里飞扬和百草枯黄中展现出空旷、 凄凉的画面, 可见诗人心境的落寞。 从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可以看出关内关外气候差异, 关内春风和煦, 井然有序; 关外孤城高山, 胡人恣意侵犯。 王昌龄《从军行》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热情讴歌将士们的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

李白的凉州诗《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诗一开始, 打破了常规思维, 诗人从征人的视角描述, 以“长风几万里”相接, 站在戍守边塞人的角度遥望故乡, 思乡的凄凉哀婉油然而生, 又引用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之典故, 描述连年无休止之战争, 记录唐王朝边塞战争的频繁。 诗人李白把戍人的思乡与深远的意境互相糅合, 为凉州诗增添了凄凉哀婉的意境。

五、 结语

盛唐边塞诗的丝绸之路风光, 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料, 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给盛唐边塞诗人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盛唐边塞诗的兴盛与唐王朝奉行开明政策有关, 诗作兼收并蓄, 汲取文化的养分, 西域风情的胡笳、 胡舞、 胡琴、 胡歌等成为边塞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胡天、 胡风、 胡沙、 胡尘等浓厚的胡地风光, 也成为边塞诗中的意象。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 高适、 王昌龄等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 金戈铁马的征战生活没有磨灭诗人的创作热情, 反而是空前高涨, 诗歌中体现出任重道远、 弘毅之志的儒者情怀。

综上所述, 唐代的西域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既是连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圣地, 为盛唐边塞诗人提供了别样的素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丝绸之路为边塞诗人提供了创作思路, 盛唐边塞诗人也为唐代丝绸之路记录了美好生活的缩影。 丝绸之路的风光仅用寥寥数千字, 说不尽道不完, 这些交通关节处的盛唐边塞诗作,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猜你喜欢
边塞凉州边塞诗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凉州七里十万家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