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2022-03-15 14:43朱立冬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论育人思政

朱立冬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00;2.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古代文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课程类型,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然而古代文论课程从先秦到近代,历史跨度大,涉及理论家和作品众多,内容庞杂,再加上古代文论以文言文作为言说方式,当代大学生与文言文的隔膜导致对古代文论的学习浅尝辄止,大大增加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融合的难度,因此探讨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对进一步推进高校古代文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代文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硬的师范生技能、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与良好的人文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教师人才。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古代文论,自觉担负起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语文教师的责任,必然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古代文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特色,有自己的民族传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清晰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演变历史与民族特点,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精神,培育青年学生真善美的心理,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学传统。可以说古代文论课程是彰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该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概括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还提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使之与当代社会相协调,形成一种具有超时空、越国界的永恒文化精神。挖掘古代文论课程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于思政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生力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古代文论课程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蕴含着爱国情怀,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同思想,民本思想,文化自信,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忧患意识,反思精神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挖掘其中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这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古代文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为了提高古代文论课程思政效果,教师应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政理论水平,凸显教学大纲中思政目标,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采用多种实施路径。

第一,教师积极提升思政理论素养水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在传授知识尤其是培养学生道德人格方面具有主导地位,起着引领作用。《纲要》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工作的本质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5]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就当下课程思政的理念来看,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应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思政培训,认真学习课程思政的文件和政策,丰富自己的思政理论储备。其二,要主动和思政课教师开展对话,向思政课老师请教,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从而提升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其三,高校教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育人主体意识。陶行知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6]教师要厘清教书与育人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树立“无课不思政、无师不育人”的课程思政意识。

第二,凸显古代文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拓展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保障。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能力,充分挖掘古代文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古代文论任课教师要充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确定古代文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凸显古代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教学目标的设计既包含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关注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育,实现育才与育人的深度结合。具体表现为:其一,知识目标。学生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能够熟悉和掌握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潮及其演变发展过程、重要的理论著作及其内容、重要的文论家及其主要文学思想等,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古代文学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古代各种文学现象的能力及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文学艺术研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为深入研究文学艺术现象提供一种视角和方法。其二,能力目标。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熟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能综合运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知识独立解读中学语文教材篇目,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顺利进入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备从事教师工作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批判继承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化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代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作品,对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能够有自己的认识,能够吸收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充分挖掘古代文论课程的思政元素,注重价值引领。古代文论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古代文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通过“兴观群怨”“浩然之气”“知人论世”等儒家文论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关注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充实的人格;通过 “虚静”“心斋”“大音希声”等文论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虚静、专一的学习态度,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通过“诗言志”“发愤著书”等重要文论思想的学习,加深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物感说”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广阔的社会生活,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通过 “风雅兴寄”“文章合为时而著”等重要文论思想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疾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 “诗穷而后工”等文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人生经历中的磨难是个人获得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古往今来伟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动力和不竭源泉;通过学习《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学习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曹丕、韩愈、柳宗元、苏轼、顾炎武、梁启超、王国维等重要的理论家及其作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了解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

第四,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古代文论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制定,教案编写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外,还要重视教学实践环节与能力培养层面,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其一,改变思政教育方式,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改变过去的以文学批评史为线索,立足于重要理论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讲授的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反思和忧患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二,教学手段多元化,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思政元素。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式,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例如,雨课堂、MOOC、微课等教现代教育技术,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各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采用驱动法、案例法、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网络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为师生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而且线上教学课程的实施门槛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状况。线上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教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既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比如讲解《离骚》时,结合文本解析,教师可以挖掘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联想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鼓励学生制作微课或课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查阅相关资料,对爱国主义思想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达到育德与育人目的。这种混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授课教师在完成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第五,完善学生“课程思政”素养考核评估。“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群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应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考核体系中。我们要避免单一的考试考核,而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例如,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可以根据授课章节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展开讨论,挖掘其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时代原因,体会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忍不拔、克服困难,追求积极、进步的社会理想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体会一代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采用参与性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朗诵古代文论的名篇名段,比如《离骚》《太史公自序》等,体会其中真挚的爱国情感等。还可采用社会实践、访谈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及时了解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思想动态,检验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阶段性的进展和“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有益影响。围绕“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目标”,构建全方位评价指标体系,既检验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学习情况,又检验了学生“三观”的养成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建设的新要求。我们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科学地挖掘、运用好古代文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文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