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研究

2022-03-15 14:43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育人管理工作

胡 蝶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的主阵地,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将围绕学生实际需求开展育人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管理改革关键点,拓宽管理思路,构建全新教育管理体系,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培养创新型、高水平的人才。

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意义

所谓高校教育管理,是指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灵活有效应用现有教育资源、整合师资力量,结合人才培养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通过合理分配相关资源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育管理分为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两个模块,其工作内容应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不断优化,并始终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开展,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

1.精细化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对大学生来说,高校阶段是其开启人生新历程的起点,决定其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在其成长为合格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环境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性格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等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开展教育管理改革可有效构建多部门协同、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育人机制,为其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开放式服务,帮助其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2.精确化分配高校教育教学资源

大学生具有较强差异性,忽视了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与个性化需求,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极易导致教育目标空洞、笼统,出现教育过程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离的问题,间接导致教育教学资源无法充分发挥育人价值,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开展教育管理改革可以有效落实分类分级管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师资队伍、教育经费、育人平台等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共享,提升办学受益与人才培养质量。[1]

3.精准化契合社会多元人才标准

受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工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人才需求逐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新产业、新工作岗位不断涌现,对相关人才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进入转型发展期,各类人才交流渠道也不断拓宽。开展教育管理改革可使高校更好地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高校推进大众化、包容性、差异型办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适应市场环境、顺利完成由“学生”到“职工”的身份转变夯实基础。

4.全方位满足高校自我优化的需要

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已取得优异成果,但在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大部分高校仍普遍存在一些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实效性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教育管理理念过于传统,一味推崇传统教育管理体系,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始终难以与现代管理理念相契合,阻碍了高校发展。开展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可有效帮助高校解决阻碍自身发展的不良因素,有效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孤岛化”现象突出,缺乏协同性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各部门仍“各自为政”,忽视全局,无法充分发挥全员育人效应。并且,高校在构建育人工作体系时,未明确各部门育人职责,忽视协调各部门协同育人,导致一体化运作与专业化发展难以同向同行,直接影响高校育人质量。

2.“中梗阻”尚未打通,耦合性不强

一方面,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忽视将“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导致部分人才培养工作成为高校“自娱自乐”的项目。另一方面,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片面、简单,部分人才培养工作仅流于表面,出现“花架子多、真功夫少”等问题。

3.“系统化”仍不完善,实效性欠佳

当前,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体系与承载人才培养具体路径的育人体系相互之间并无联系,彼此孤立,尚未形成有机育人生态。在育人目标方面,高校仅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甚至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理论知识体系作为育人目标,忽视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够理想。在育人路径方面,高校忽视挖掘育人元素、拓宽育人路径,导致人才培养工作实效性不理想。[2]

4.“共享化”无法实现,统筹性不足

部分高校已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但其仅停留在构建信息平台层面,各部门信息平台无法兼容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导致各部门数据“难以共享”或“不敢共享”,最终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三、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

1.构建教育主体协同机制

高校应打造“管理主体—实施主体—接受主体—支持主体”四位一体的教育主体模型,推动全员在主要方面形成共同认识,构建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打造人人责任明确、人人负起责任的全员育人。管理主体应为统帅领导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如高校各部门领导,其在校长办公室的统筹部署、组织协调下协同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施主体则为落实各项工作的人员,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等。[3]任课教师应切实担负起传授知识与技能重任。辅导员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力量,陪伴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辅导员应详细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内心变化与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为推进全员协同育人注入新动能。接受主体则为接受教育的人员,即学生群体。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依托朋辈影响推动学生主动提升自我。支持主体为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直接发挥作用但又不可或缺的人员,如后勤服务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等,可为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提供坚实保障。高校应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提升活动,端正工作态度,引导其立足学生角度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以过硬的工作技能与端正的服务态度感染学生,推动学生以认真端正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生活中。

2.结合学生各阶段需求开展针对性育人

(1)抓好入学服务与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生入学是学生开启新生活的关键阶段,是新的学程起点。在此阶段,学生极易对校园生活产生诸多疑问,如:如何独自生活、处理同学关系、规划学业等。做好新生入学帮扶与教育工作对维持高校稳定、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提供迎新接待服务、入学教育服务,并开展迎新校园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熟悉学校、专业与课程,强化学生归属感,为学生融入新群体夯实基础。[4]高校还应通过走访、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真实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校园新生活。

(2)抓好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离校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学生毕业期也是高校开展相关服务工作的关键阶段。高校可围绕就业能力提升、就业入职准备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并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获取各类就业信息提供支持,推动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高校还可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招聘过程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简历制作技巧,使其熟悉企业招聘流程,为其灵活应对面试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应面向有考研意向和出国规划的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确保就业服务与离校教育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受益。

3.提升服务意识

(1)坚持教书育人为根本。高校应引导、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并牢记“以生为本”原则,踊跃创新教学方式、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还应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优良学风,打造良好教育管理秩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提升科研育人能力。高校应帮助教师认识到科研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推动教师主动开展以育人为目的的科研工作,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科研,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研育人氛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数据分析、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基础工作入手,逐步承担科研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为科研育人提供制度保障,从政策层面推动科研育人走深走实。如:对指导学生科研、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或在职称评定、科研工作考核中给予表现突出的教师政策倾斜,完善科研育人格局。

(3)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践育人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高校应提高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打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新格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与学科特色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一方面,高校应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时间,适当增加实践选修课比例,确保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内育人与课外实践相互协调,构建实践育人新生态;另一方面,应秉承“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动与企业合作,携手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并共同制定校外实践育人目标与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5]

(4)提高服务育人水平。首先,高校应引导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范围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各阶段学习需要与生活需求提供服务。如:学生管理部门应在提高现有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帮困扶贫等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拓展服务范围,提供特殊群体关怀、个性发展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等服务。其次,高校应创新服务手段,引导各部门服务人员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拓展服务空间。并且,高校还应引导教职工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切实强化服务育人效果。

(5)实现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应积极打造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形成内外教育合力。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将学生由“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平台。其次,强化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天然接近学生的组织工作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组织活动推进自我教育与集体教育互动教育机制,并注重发挥优秀学生代表与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最后,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暑期实践、顶岗实习等,在自主实践中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日后发展夯实基础。

4.打通信息共享融合渠道

首先,优化信息平台。高校应打破传统各部门在信息平台建设中“各自为政”的局面,立足宏观角度统一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构建互通共享、标准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各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打造教育管理信息快速整合、及时交换、规范管理、充分应用的良性局面。[6]其次,实施分级管理。高校应结合各部门与二级学院教育管理需求给予其分级获取、处理信息的权益,保证信息的合理应用,有效避免信息泄漏。最后,强化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一方面,高校应明确各类信息储存周期与使用期限,并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信息应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应升级信息平台安全防护系统,在落实病毒检测、防火墙建设、信息加密、身份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最新信息保护技术,如区块链技术、数据脱敏技术等,从技术层面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四、结语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高校应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实现各方资源齐抓共管,构建全面、立体、系统、多维的育人体系,并结合学生各阶段需求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育人工作,确保教育管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一步优化高校人才培养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应坚持教书育人为根本,做好科研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等工作,并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着力打通信息共享融合渠道,多维度抓好育人工作,使高校切实担负起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引擎的重要责任。

猜你喜欢
育人管理工作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不工作,爽飞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选工作
他们用“五招”育人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