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低剂量容积扫描技术在小儿鼻窦炎检查中的应用

2022-03-16 12:17费晓冬王兆清邱士胜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鼻窦鼻窦炎低剂量

费晓冬,王兆清,邱士胜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3)

鼻窦炎病变是指在单一或众多鼻窦中发生的炎症,这是一种在儿童发病中相对常见的一组疾病,以上额窦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每年的冬春季节,通常病因是由于免疫力低下、鼻窦发育不全、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等诸多因素联合造成,主要表现症状是头痛、高热、鼻塞、流脓涕等,其与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易相区别,若患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持续时间≥1 周且治疗后未取得任何有效改善,则要高度警惕鼻窦炎的可能[1]。在CT没有问世之前,鼻窦炎的影像检查主要是以X光拍片为主,但鉴于鼻窦组织中解剖构造的复杂性以及部位的特点,常规拍片检查往往要求用不同的投照角度来完整地表现各部分的构造特点,而在实践中,不管被照的鼻窦X线平片有多规范,多清晰,都因为其图像密度分辨率相对较低,且各组构造之间往往彼此交叉,所以在表现鼻窦的解剖构造和疾病过程中,图像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需要完善,所以摄片逐渐被CT取代。目前,CT容积扫描技术是检查鼻窦炎的优选方法,它可以更全面直观详细地表现出鼻窦的解剖学构造,在临床的使用也十分广泛,但由于CT检查仍存在着一定的辐射性,相比X光摄片,它的辐射剂量显著加大。既往研究报告显示辐射剂量每增加1 Sv,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将增加约4.1%。儿童正处在一个生长迅速、逐步发育完善的阶段,对CT所产生的辐射更为敏感,在照射过度的情况下会危及甲状腺、晶状体等邻近组织,甚至会导致远期癌症的后果。所以,在做CT检查时,降低患儿的辐射剂量显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选取我院42 例鼻窦炎患儿进行CT容积扫描,现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21年7月—12月我院收治的鼻窦炎患儿42 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男13 例,女8 例,年龄2~9 岁,对照组男9 例,女12 例,年龄3~9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我院GE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在保证其它各项检测扫描条件和设备指标均不变的前提情况下,观察组管电流采用20 mA进行扫描,对照组管电流采用60 mA进行扫描,两组管电压均为80 kV。去除患儿头颈部皮肤表面的金属高密度物品,安抚受检患儿,消除患儿过分紧张等情绪,对不配合的患儿给予水合氯醛肛门灌肠,使其在睡眠状态下检查。患者仰卧置于检查床正中线上,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检查范围从额窦上缘至上颌牙槽,颌部下及全身均用铅衣加以有效覆盖保护,扫描参数为层厚3.75 mm,层间距3.75 mm,螺距0.969 mm,扫描工作完成以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冠状位影像重建,最终把所得出的图像全部传至PACS系统,由3 名主治以上的诊断医师通过双盲法对所有病例图像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CT扫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比较 在保证其余参数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将管电流由原来的60 mA降低至20mA,CTDIvol与DLP的值相应地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种剂量对比结果

2.2 图像表现与分级 对照组患儿图像均是良好图像,图像比较清晰,均匀性很好,能有效满足诊断要求。观察组图像中,有20 例患儿图像属于良好图像,有1 例患儿的图像属于一般图像,这一例图像均匀性稍下降,图像颗粒度稍增高,噪声稍大,但不影响诊断。观察组没有不合格图像,同样能满足诊断要求。下降的辐射剂量几乎不影响图像质量,两组患儿在图像质量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图像表现与分级

3 讨论

儿童副鼻窦炎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常见的多发病,在小儿时期患病率达20%~40%[2]。其属于鼻部感染性疾病,4~7 岁的儿童特别好发,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随着患者年龄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儿童鼻窦炎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儿童鼻窦功能尚未发展成熟,鼻窦窦口面积相对较大,病菌容易通过窦口侵入鼻窦,引起鼻窦感染。由于学龄前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在病变出现早期阶段,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病相对隐匿[3],经常由于头痛、高热、鼻塞、流脓性鼻涕而来就诊。CT作为目前检查鼻窦炎的优选方法,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鼻窦炎以及周围组织的严重程度,在临床中运用很普遍。不过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全身功能都还没有充分发育,对各种放射线的敏感性也会大大高于成人,因此CT的放射效果对儿童整个个人的健康无疑形成了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检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覆盖到眼球晶状体,而晶状体又对辐射特别敏感,受过度的X线辐射可能会造成眼睛通透性的显著降低,乃至出现白内障的产生。所以,电离辐射带来的问题愈来愈被受到关注,低剂量CT扫描是大势所趋[4]。

在设定扫描参数时要多考虑如何使用ALARA原则,它也是全球医学与物理辐射安全规划的重要指导准则,根据这个指导原则,在检查时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在CT扫描过程中所接受的射线,也不影响图像的质量,同时又能达到诊断的预期效果,减少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按照辐射防护ALARA原则,目前用于减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有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增加扫描螺距等方法[5]。有研究报告[6]显示,降低管电压会使X线的穿透力减弱,被检者吸收的X射线反而增加,图像质量下降;而通过增加扫描螺距可使同一范围内扫描的时间缩短,辐射的剂量减低,但层厚的增加,可能不利于发现小的病灶,容易引起漏诊[7];另据其它研究[8-10]显示,管电流与辐射剂量呈线性关系。故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的患儿在管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管电流20 mA,患儿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比对照组下降66.68%,在这种只降低管电流的低剂量扫描下,CT扫描结果依旧能清晰显示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以及各鼻窦与其相邻区域的细微结构。两组影像质量没有明显区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切莫盲目为了降低对患儿照射剂量而单纯地降低扫描条件,以避免图像噪声增加,从而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结果。

由此可见,在鼻窦炎的诊断中,低剂量螺旋CT容积扫描技术与常规CT扫描相比,能够更为安全和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图像无明显区别,不影响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还能进一步延长CT球管的使用寿命,安全性更高,可靠性更好,值得研究与推广!

猜你喜欢
鼻窦鼻窦炎低剂量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张赞臣的鼻窦炎神方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