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地方“双一流”高校治理效能的思考

2022-03-17 21:20刘彬
党政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治理效能党建引领双一流

刘彬

[摘 要]地方“双一流”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地方“双一流”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地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改革任务,更是实现地方“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党建引领提升地方“双一流”高校治理效能是破解大学内部治理难题的重要手段,立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好高校党建引领力、汇聚力、支持力、创新力、号召力的优势,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提升新时代大学治理效能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党建引领;治理效能;“双一流”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①。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②因此,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切实贯彻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工作中,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地方“双一流”高校建设。

一、地方“双一流”高校面临的时代机遇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双一流”建设,不仅是部属高校的事情,而且也是地方高校的事情。地方“双一流”高校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领头雁、排头兵,对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地方高校所占比重较大,他们的发展水平对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地方高校植根于区域,联系广泛,互动性强,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三是地方高校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的重任,在多种类型和规格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统筹考虑给予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了“鼓励公平竞争、破除身份壁垒”的原则,并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对高校给予资金、政策和资源分级支持的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有着多重意义:一是提供与中央高校同台竞技、展示所长的机会;二是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定位的机会;三是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机会;四是进一步密切与地方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合作、扩大服务过程中彰显办学特色的机会。所以,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地方“双一流”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改革任务,更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制约地方“双一流”高校治理效能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在全国高校之间“不进则退”的白热化竞争中,地方“双一流”高校发展整体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着学科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未充分发挥等现实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责分工等不够明确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继续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成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突破口。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分工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无法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二)校院两级的内部管理问题

大学内部组织构架是有效管理的基础,但受制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影响,地方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高度趋同于政府管理机构。不同于政府的实际功能,高校聚焦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自有其特殊性,采取与地方政府相似的管理模式,由此会产生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二级学院所掌握的办学资源与实际影响相对有限,比如,在人事评聘方面,学院有初始提名权,但最终决定权仍然在学校; 在资产采购等方面,二级学院根据需要提出申请后,需要经过一套复杂的审批流程。这部分工作,下放的只是事权及责任,最终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学校。二是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基于高校当前职能部门设置对标上位主管部门设置,具有决策执行同时也是政策制定的双重属性,容易导致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与优化服务的动力。

(三)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有待加强

早在2011年,教育部在17所大学启动了“试点学院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有:第一,扩大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教授治院制;第二,改革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年薪制;第三,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实行学院自主招生制;第四,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實行“导师制”。“试点学院计划”试图通过扩大基层学术组织自治权来激活学术心脏地带。激活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但当下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基层学术组织过于行政化,事权、人权、财权集中于学校高层,基层学术组织办学自主权缺乏,学术的心脏地带因活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功能和学术创新功能发挥不够。

三、以党建引领地方“双一流”高校治理效能的提升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基于地方“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治理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党建工作必须围绕补短板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文章,按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建内涵式发展,以党建引领力、汇聚力、支持力、创新力、号召力来提升地方“双一流”高校的治理效能。

(一)以党建引领力促进理念协同力

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当好“领航员”不跑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姓“社”的方向。一是把好政治方向。地方“双一流”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把好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学科发展、师资建设等工作中的政治方向,确保党的意志主张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把好服务方向。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三是把好价值取向。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培育优良校风学风,使高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高地。发挥高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耦合发展、双向互通。地方“双一流”高校要以党建引领大学治理创新为突破口,形成党委与行政的合理分工及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大学治理中的功能优势和引领作用,发挥好党委全委会和党委会的议事决策功能,明确党委领导的主体责任。其次要进一步发挥党员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带头作用。要不断激发全体党员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性,建立广大党员参与讨论学校公共事务的沟通机制,鼓励党员同志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充分激发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形成“双一流”建设的协同力。

(二)以党建汇聚力激发产出转移力

治校之要,首在人才。坚持党管干部人才,打造事业发展“主心骨”。一是科学选人用人。要落实党管干部原则,探索完善符合高校特点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管理机制,打造符合现代大学治理要求的高水平管理干部队伍。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让党务工作者有尊严、有底气、有本事,让师生党员亮身份、作表率、走前头。二是打造人才高地。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党委班子成员要善交、广交、深交高端人才,把高端人才紧紧地凝聚在党的周围。以先进思想和理念,凝聚一批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力量,筑牢高校发展之本。地方“双一流”高校党委在组织的整合方面有着优势,党的组织特点与组织文化正好可以有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协调与整合,并且高校可以通过干部培养和选任来激发组织活力、防止组织僵化,形成自身发展的组织转移力,以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以党建支持力养成执行胜任力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增强大学治理体系的适应力、补给力、法治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政治保障。高校的政治生态是高校党风、政风、校风的综合体现,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党内监督,推进标本兼治,维护党内政治生态,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人际氛围、从政环境、育人风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干部使用和监督管理相统一,坚持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相统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四)以党建创新力提升绩效回应力

高校党委全面领导,根本目的是推动高校事业创新发展。一是促改革。要围绕综合改革整体谋划、协调关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强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二是谋发展。要提升引领内涵发展的能力,推动党的领导与事业发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切实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内涵发展优势。三是保稳定。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善于从源头化解矛盾,确保校园稳定和谐,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多作贡献。以党建创新,引领和带动高校组织机构革新和制度创新,激活高校机体创新力,并以有效机制实现治理效果的评估与有效反馈。高校党员干部在“双一流”建设中,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审视、谋划和推动高校治理结构与机构职能改革,不断回应时代大势发展之变,主动对接学校事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到基层党支部,乃至辐射到每一名普通党员,激活组织发展动能,激发基层党员主动作为意识,进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干事创业新局面。

(五)以党建号召力促进文化传播力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把握“主导权”不松懈。地方“双一流”高校党委全面领导,核心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坚守“主渠道”。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建好建强马克思主義学院,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一批“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各类阵地管理,确保其始终成为教书育人的良田沃土。二是抢占“主战场”。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善建、善用、善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动新技术与传统思想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真正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实起来,使师生在“面对面”和“键对键” 中受教育、长才干。坚持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大学,不断增强文化传播力、创新力和引领力,从而提升高校文化传播和创新能力。高校党建在引领校园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在校园中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发挥党员的道德模范作用,形成“双一流”建设的澎湃力量。

四、结语

当前地方“双一流”高校建设还处在先行先试的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要激活新主体,按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在保证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治理中其他利益相关者主体的作用,为地方“双一流”高校建设提供新力量。二是要培育新动力,按照改革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党建工作的活力,在地方“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形成新的党建工作增长点,为地方“双一流”高校建设提供新动力。三是要发展新形态,按照创新创造的要求,及时调整不适应“双一流”建设的工作理念与方式,从组织、制度、机制等方面探索能够积极适应“双一流”建设的新形态,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新支持。以党建创新,引领和促进地方“双一流”高校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从而更好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建》2018年第10期。

②《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年第5期。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讲师

(责任编辑 周 巍)

3936501908264

猜你喜欢
治理效能党建引领双一流
后税费时代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的选择与发展研究(上)
政府社会治理效能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
从网络问政到网络理政:中国政府的网络认知自觉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