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2022-03-17 06:57吕晓潇范学艺
英语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文明思政

吕晓潇 范学艺

一、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背景及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张耀灿、郑永廷,等 2006)或许说法不同,但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是贯穿古今中外的。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对“君子”,即有德行的人的培养;至近代孙中山提出体育、智育、德育的三项教育原则;西方盛行的“品格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与柏拉图(Plato)有关美德的伦理观念。

国外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政教育课程,但所倡导的道德教育或公民教育与我国的思政教育异曲同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认为“德行可教”,并主张通过“问答法”引导受教育者产生正确的思想。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Herbart)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均衡协调发展。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Dewey)提出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同国家展现出不同的德育理念及途径:美国通过正式课程与隐性课程对学生展开品格教育,培养其慎思、勇敢、自律、公正等核心价值观,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参与。法国的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性、社会公德及道德实践能力,教育形式丰富多彩,散见于校园、社会、家庭的各个角落。日本《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方向》(2001年)将公民自省、自律、秩序、责任、视野等作为新时代教养内涵,并指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配合有效实施教养教育。虽然教育内容与方式不尽相同,但各国都重视多维度教育模式与途径的融合。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发轫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将当年的工作要点定为建立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思政教学体系。根据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会议精神——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再次强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强调转变观念,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思政教育应体现在高校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

作为全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占时多、影响大、授面广,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促进大学生知、行协调发展的重要育人载体,是“课程育人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此背景下,了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并针对问题探索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是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任务。

二、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

生态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生存问题,每个人都有保护地球的责任与义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但产生了如环境污染、资源透支、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我国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在逐步加深,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也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把“生态环境良好”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部署“五位一体”格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新时代国家建设,明确提出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从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永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与制度、管理、法规、科技等相关,更与人的观念和人才培养息息相关。龚克在接受采访时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他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当下问题——“生态文明教育是否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否已融入所有学科、所有专业?是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能否成为打赢攻坚战的有力支撑力量?数以亿计的受教育者能否通过教育提升、培育、构建生态文明观?实际上,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李平沙 2019:14)。这些问题既指出高等教育在培育生态文明素养新人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又指出培养的路径,即与所有学科、专业相融合,并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内容,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烈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与栋梁之材。生态文明思想可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育人层面发挥不可替代的功效(温玉平 2021:121)。首先,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与思想指引。显然,“如何有效增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已然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举”(赵丽霞2021:15)。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包含多层内涵,“系统性地回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开创性地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科学性地指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和方向”(赵丽霞 2021:13)。这些思想包含了六种生态观念,即中华民族谋求复兴永续发展的生态战略观、生态环境即生产力的生态动力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用严格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法治观及建立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建观(赵、潘乾 2019:146-149)。这些思想是在继承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及马克思生态观基础上的新创造,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融会贯通的重要思想。

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必由之路。通过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各学科的课程思政,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培育栋梁之材。当他们走出校园,能够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实践,真正做到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同时,以大学生为核心,帮助更多人认识生态生存方式的重大意义,并养成相应的生活习惯。这样能够发挥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效能,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之,通过高校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郭永园、白雪2019:50)。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尝试

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应同向同行。大学英语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程,在思想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且不可推卸的责任。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各种途径将思想教育融入教学,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一环。以下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一些实践。

第一,在词汇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一本理工科学校,在校生大多英语基础一般,词汇学习仍然是课堂上不能缺少的环节。在词汇教学中,例句是不可缺少的。例句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极好的载体。例如,在教学ecology一词时,可以先教学词组:ecology civilization,然后在China Daily或Global Times等英文报纸上搜索相关新闻。在为学生提供较地道的英文例句的同时,让其了解时事新闻。经过以上操作,选择2022年1月7日China Daily新闻“Nation moves ahead with ambitious climate goals”,其中有以下表达:China aims to gradually increase its share of non-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The guideline states,“We are firmly committed to a green,low-carb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that gives primacy toecological civilization.”(Hou Liqiang&Zheng Xi 2022)而后,进一步解释 ecological civilization,指出“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oncept promoted by President Xi for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eatur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kind and nature.”引导学生翻译:生态文明是我国倡导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平衡、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面的拓展,进一步了解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意义。这样的例句不仅有很强的时效性,还能自然引出思政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能力培养和思想提升的教育效果。

第二,在课堂口语练习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大学英语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其工具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运用能力方面,其中讨论、辩论等口语练习不仅促进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其思辨能力,是融入思政教育的大好时机。例如,可让学生针对一个当下话题展开辩论,要求其课前选择正反立场,并搜索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英语课文的学习中可以结合单元的主题设计相关口语汇报任务。在Wheth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ontradictory(落实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否矛盾)的辩题中,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知识,并在辩论中互相激发思考,能认识到“只有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经济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短痛是为了长久的得益”。教师在总结时可自然导入我国生态文明战略观及生态环境即生产力的生态动力观。

第三,在听力练习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听力一直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难点,如何提高其练习听力的兴趣是教师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除了利用好听力课本外,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好的网络资源,如将TED演讲作为听力素材。TED演讲以“观点响亮,开门见山,种类繁多,看法新颖”著称,教师可以把关,为学生选择积极、正面的TED演讲,作为练习听力的素材。例如,著名风险投资家杜尔(Doerr)所作的演讲——Global Warming,从女儿愤怒质问“Dad,your generation created this problem,you’d better fix it”开始,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解决20世纪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环境危机。他的演讲从企业、个人、国家政策和技术革新等四个维度讲述如何应对当下的环境危机,同时号召每个人将go green作为今后生活中的第一要务。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演讲的主旨和关键点,不仅锻炼了其听力水平,而且拓展了其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认识,还增强了其责任感——环保不能只依靠国家政策或某些机构完成,而应成为每个人的职责。

第四,在期末汇报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除了课堂上辩论、讨论等口语练习外,每个学期还会安排学生准备口语汇报,作为口语测试。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国家纲领性政策或重要思想,可以让其完成“半命题”任务。例如,布置让学生完成介绍家乡的口语任务,并要求体现家乡在过去十年间的环境变化,让其通过思考自己家乡的变化感受生态环保对家乡和自己生活的实在意义。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感受到这种变化是全国范围内的,不仅经济在飞速发展,城市及乡村的环境也在逐渐向好,这正是2012年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发展大计的宏伟成果。这样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盐溶于水”的课程思政原则。

以上是在教学中的实践,事实上,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都可以融入思政教育。阅读、讨论等都可以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点滴。总之,生态文明观是教育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如何与思政教育及各学科课程思政相融合尚需教育者用心体会,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自身需求,也是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与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文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