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推进策略

2022-03-17 09:18朱小艳
航海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朱小艳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长沙 4101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描绘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蓝图,要求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课证融通”即“课程标准”与“证书标准”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的相互衔接,也就是将“X证书”的标准和要求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的改革探索。“课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重中之重,也是决定“1+X”证书制度实施效果的关键。“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结合“1+X”证书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化改革趋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职业教育“课证融通”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结合“1+X”证书制度推进“课证融通”改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不仅凸显了课程体系的职业属性,提升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也更好地满足了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需求。

(一)“课证融通”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现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实践性等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主要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建设。结合“1+X”证书制度,构建对接企业标准、强化校企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此改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目标追求。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突发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引导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讲,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必须符合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其人才培养才能得到市场认可。“课证融通”强调课程标准与“X证书”标准的相互融通、课程考核与“X证书”考核的相互对接,其本质是要实现课程教学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有机对接。因此,结合“1+X”证书制度推进“课证融通”改革,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二)“课证融通”强化了人才培养的职业属性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职业院校的价值体现。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既学好理论知识又学好专业技能,才能做好某项(类)具体工作,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职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谋生手段,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样既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与官方“职业资格证书”不同,“X证书”具有非官方属性,通常由社会性培训组织来申请创设、组织考核、颁发证书,具有更强的市场导向性。“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要求职业院校按照“X证书”标准和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彰显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属性和市场导向性。同时,将“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体现了“校企合作”的育人精神,进一步强化了人才培养的职业属性。

(三)“课证融通”满足了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

制造业拉动就业、孵化创新,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做大做强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职业院校都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放在首位,一些具有示范性的特色专业更是如此。然而,如何彰显示范性?如何突出专业特色?至今尚未形成科学可行的措施。过去,职业教育参照政府部门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设置考核标准,尽管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却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在“1+X”证书制度下,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课程考核与行业评价对接,正是“课证融通”的具体要求和表现形式。由于“X证书”开发、培训主体更加多样化,人才培养更能突出特色,更能体现市场导向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课证融通”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课程教学规范,真正实现了“与行业接轨、与企业接轨”,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了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

二、影响职业教育“课证融通”改革的因素

“课证融通”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对深化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属性、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有着重要意义。“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受政策制度、证书效力、教学条件、培训机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政策制度

一是宏观管理体制的影响。“1+X”证书制度的推行,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了顶层制度架构,国家层面也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指导性文件。但从现有的管理体制来看,多数职业院校属于“省管”或“市管”,一些具体的管理职责下沉到教育厅、人社厅、发改委等省(市)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是否出台配套制度、配套制度是否完善,是影响“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首要因素。

二是具体管理制度的影响。“课证融通”需要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特别是各种培训、考证、认证的具体工作,需要试点院校、培训机构来组织实施。项目认定、职责分工、绩效考核、监督管理等制度是否健全,成为影响“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

三是成本分担机制的影响。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近年来各项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划拨了财政专项资金,对试点主体给予资金支持。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涉及范围广、改革力度大、改革成本高,如果改革成本主要依靠试点单位自筹解决,就很难充分调动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证书效力

“课证融通”即“课程标准”与“证书标准”的相互融通、“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有机衔接。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颁发且具有官方属性的准入类资格证书不同,“X证书”是由企业组织或培训机构来组织、颁发的,属于非官方属性的水平评价类证书[2]。只有“X证书”标准和要求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同,以“X证书”标准和要求为导向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才是有质量、有效率的。目前,不同“X证书”的市场效力不同,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一方面,“X证书”通常由企业组织、培训机构来组织、颁发,不是红头文件和行政文书。有的认为非政府部门颁发的“X证书”,不仅缺乏公信力,还可能出现市场垄断和低效率[3];也有的认为,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不同,对技能型人才的评判、选用标准无法完全统一,难以形成普遍认同、持续认同、高度认同的“X证书”。另一方面,“X证书”能否帮助企业选人用人、能否得到企业认可,需要收集较长时间的统计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得到企业认同的“X证书”,才有较高的公信力。然而,“X证书”制度推出时间不长,市场检验结果如何,还需要拭目以待。从这个角度来讲,“X证书”效力是影响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改革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条件

作为一项综合性改革,“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过程复杂、内容丰富,涉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调整、实训场所建设、考核制度创新、改革经费筹措等多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调整存在难度。专为考证而独立开设课程,或者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是不符合“课证融通”改革原则的。如果将“X证书”培训模块分散到不同的课程之中,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教学,又很难保证考证通过率。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协调、相互融合,需要根据“X证书”标准和要求、结合专业特征,在实践中探寻“课证融通”的最佳方案。

二是考核制度创新亟须研究。“1+X”证书制度与学分制改革密切相关,在实践操作中,需要明确“X”认证置换学分的标准。以什么标准进行置换更加合理,需要各职业院校结合不同专业的特征,制订有较强激励效果的学分互换方案。

三是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进。将“X证书”的标准和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对实习实训的场所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习实训场所能否满足“课证融通”改革需要,实习实训师资能否得到保障,都是影响“课证融通”改革的因素[4]。

四是改革资金来源亟待落实。“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调整、实训场所建设等活动,同时也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这些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如何筹措、配置资金,是影响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四)颁证机构

一是颁证机构的公益属性面临考验。“X证书”通常由企业组织或培训机构来组织、颁发。为保证“X证书”管理质量,国家明文规定颁证机构的公益属性,要求这些机构不得捆绑销售、不得进行营利性收费。但作为企业法人或社团组织,颁证机构需要有造血功能来维持运转、促进发展,这与其公益性定位存在冲突。

二是颁证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面临考验。颁证机构属于非官方组织,没有行政强制力,很难有效整合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在师资力量、设施场所等方面资源,可能影响“1+X”证书制度的顺利推进。

三是颁证机构的性质定位面临考验。目前已认定的“X证书”的颁证机构,基本上不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其运营只能依附于所在企业或行业协会。如果将其明确为独立法人,就可能失去企业或行业协会的支持。由于“X证书”的颁证机构既不是教育主管机构,也不是独立法人,而且对参与“1+X”证书的试点院校、试点企业既没有行政管理权限也没有行政处罚权限,相反,颁证机构的正常运转还需要相关企业、职业院校的鼎力支持,其尴尬处境影响了颁证机构在“课证融通”改革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职业教育“课证融通”改革的推进策略

“课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理顺改革思路、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结合“X证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增强证书效力、强化师资管理,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考评机制,是“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有效策略。

(一)理顺改革思路,完善制度体系

理顺改革思路是深化“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前提,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化“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保障。

一是理顺改革思路。立足“1+X”证书制度背景,明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精准对接“X证书”标准和要求,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建设方案,实现课程建设与学生成长、学院发展、社会需要的良性互动,最终形成灵活多样、功能齐全、要素完整、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5]。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课证融通”改革是职业院校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的教学改革,尽管其具体实施过程不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但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必须厘清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纵向方面,政府部门要做好颁证授权、监督管理、效果评价、财政奖补等顶层制度设计和管理工作,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将“课证融通”改革的管理职责下沉到省级行政职能部门,将具体工作下沉到试点院校;横向方面,要做好“X证书”培训、颁证机构的遴选、监管工作,既要避免市场垄断、捆绑销售的行为,也要避免滥发证、滥收费的行为,保证“X证书”的质量和公信力。

此外,作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要出台配套制度、制定工作细节,将“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真正落到细处、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合作平台

加强政策支持为深化“课证融通”改革注入活力,搭建合作平台为深化“课证融通”改革创造条件。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首先是强化对“课证融通”科学研究的立项支持。对研究基础扎实、课题论证充分、研究团队稳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学、科研项目,要高标准定位、大力度支持,重点支持涉及“X证书”课程资源开发、“X证书”教材开发、“X证书”考核系统开发等内容的科研、教改项目。这是充分调动试点单位、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也是做好“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工作的前提。其次是加大对“课证融通”试点单位的资金支持,主要是在国家、省市层面构建客观公正、科学高效的评比机制,从中筛选出“课证融通”改革基础扎实、证书认可度高、专业特色突出、师资力量强大、实训场所完善的试点单位,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弥补试点单位的师资培训费、教材开发费、基地建设费、交流学习费、成果推广费等费用支出,降低试点单位的改革成本,提高其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定期组织绩效评比,对“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积极性高、成效突出的试点单位和优秀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首先,从政府的层面来讲,要引导构建“课证融通”合作平台,重点是鼓励试点院校与试点企业、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同时要将参与“课证融通”改革的试点企业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相应的财税支持,以此调动企业参与、支持“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其次,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讲,职业院校要在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本着高水平办学、深层次合作、高质量就业的原则,既要巩固与“X证书”的培训管理机构的合作,又要寻求多元办学主体、多方办学资源的支持,着力打造新时期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

(三)增强证书效力,强化师资管理

“课证融通”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要将“X证书”标准中规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中。增强证书效力是提高“课证融通”改革质量的依据,强化师资管理是提高“课证融通”改革质量的保障。

一是增强证书效力,这是提高教学改革质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增强证书效力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强制手段,而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的作用和合力。具体来讲,首先是建立健全行业公约机制,要在明确“X证书”适用范围、证书效力的基础上,引导企业结合工作岗位需要选用人才,并制定与之匹配的薪酬管理制度,以此提高“X证书”的含金量和认可度;其次是适度放宽“X证书”开发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岗位技能标准,特别是引导构建有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等不同主体参与的专家委员会、技术标准联盟等组织,形成“课证融通”改革合力,定期总结“课证融通”改革问题,探索“课证融通”改革方案,研究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建设、考核模式调整等具体问题,以此保障“课证融通”改革质量。

二是强化师资管理。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要求、技能素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课证融通”改革的关键因素,构建满足“课证融通”的创新型双师队伍,是优化教学改革环境的关键。其次要健全教师薪酬激励机制。“课证融通”改革提出了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加大了教师的工作任务负担,只有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课证融通”改革的积极性,保证“课证融通”改革落到细处、落到实处、有序推进。

(四)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考评机制

课程是实施培养方案、达成教育目标的蓝图,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6]。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首先突出课程建设的模块化。模块化是“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建方式,通过将人才培养目标逐层分解、重组,然后构建模块化课程,将“X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理论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的相互衔接、通识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的科学组合、学历课程模块与证书课程模块的有机融合[7]。其次要突出课程建设的层次性。主要是结合“1+X”证书的标准和要求,构建与多证书、多层次、异质性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避免职业教育普教化、单一化、学术化,为职业教育功能多样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要突出课程建设的能力导向。与“准入类”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不同,“X证书”属于“水平评价类”证书,反映了持证人所达到的职业技能水平。突出课程建设的能力导向,才能体现“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目的。最后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主要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快速变化的趋势,深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学历证书与“X证书”的有效衔接、有机融合。

二是创新考评机制。首先要结合“X证书”的标准和要求,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从单一性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其次要结合办学条件和专业特征,引入专业对口的“X证书”,出台“X证书”与“培训课程”的互换标准和具体办法,构建“学分银行”制度,强化获取“X证书”的激励机制[8]。最后要积极探索“课证融通”改革的分步实施方案。在证书培训内容尚未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阶段,暂时可以选择“考证培训+学分置换”模式。在此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步增设“X证书”选修课并规定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学分的同时,通过考取“X证书”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当然,“课证融通”改革最终要将证书培训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就可以自然参加“X证书”的考核,并获得相应的“X证书”。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不断升级,未来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对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职业院校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课证融通”便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途径。但受政策制度、证书效力、教学条件、培训机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课证融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唯有结合“X证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增强证书效力、强化师资管理,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考评机制,才能构建起学生、学校、行业、社会多方共赢良好局面,实现新时期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优质发展。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