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在张家口的创办及主要经验

2022-03-17 14:45张金辉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宣化训练班

张金辉,郎 琦

(1.首都师范大学a.教育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2.河北北方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亦称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以下简称“工专”),是抗战胜利后在张家口创办的一所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育性质的高等学府。[1]该校自建立之初,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工科院校的龙头。工专历经城市与农村的奔波,在和平稳定与战火纷飞的交替中艰难办学,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高校建设贡献了力量,积累了城市稳定、正规化办学的宝贵经验。

一、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的前期沿革

工专是一所培养工业技术专门人才的学校,其溯源有两个支流,均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一是延安自然科学院,二是晋察冀边区的工业训练班。前者发展脉络清晰,史料著述颇丰;后者散见于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建设史,亦有当事人忆及,但前期发展轮廓仍不明了。究其缘由,是因工业训练班位于抗日前线,以短期培训为主,边生产边学习,缺乏正规、系统的教学计划,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然而,抗战胜利后,训练班的主要干部、学员在接管日伪曾在张家口创办的工科类院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工专的创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工业训练班的建立及城市接管工作

工业训练班的创办与晋察冀边区军事工业部的建立紧密相连。晋察冀边区创建之初,聂荣臻亲自部署创建军事工业部,主要任务是建立边区军事工业,生产武器弹药。据聂荣臻回忆:“这时,已组建了工业部,可以修理武器,还能制造炸药、枪弹、炮弹和一些枪支。”[2]10当时条件艰苦,资源匮乏,人才急缺,1939年4月军事工业部正式建立以后,[3]12边生产边培训技术人员,如此就构成了工业训练班的雏形。

据回忆史料称,正式建立工业训练班是在1944年。“我们新建工厂的工人,大多数是本地的女孩子,她们的文化程度很低,在坚持生产的同时,又学文化,又学技术。我们编写了技术教材和机械制图。1944年开办了工业训练班。”[4]92训练班最初的学员以女性居多。军事工业部及其后期成立的工业训练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坚持武器弹药的生产及技术人才的培训,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战贡献了巨大力量。

抗日大反攻阶段,八路军光复日伪蒙疆政权首都、民国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当时,张家口是中国共产党解放的最大城市,党中央将其作为解放战争初期的“基本战略根据地”[5]371。“晋察冀军区指示军区工业部组织人员进驻张家口,接收张家口和宣化地区的工矿企业。”[3]14“晋察冀边区工业部所办的工业训练班,接收了原敌伪‘宣化工业中学’及‘蒙疆科学院’的少数设备和百余名学生”[6]41,建立起晋察冀边区工业(科)专门(职业)学校。根据《张家口市志》[7]1512及《宣化区志》[8]609记载,“宣化工业中学”实则为宣化工科实业学校,1940年成立,是日伪政府兴办的、替侵略者培养掠夺中国资源的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至于“蒙疆科学院”至今尚无确凿史料记载,误称或混淆的可能性颇大。同时,日伪在张家口建有交通学院,从校名来看,其规模应大于宣化工科实业学校,亦被工业训练班的干部接管,后成为工专的主要办学地。一所党领导下的新型的工业技术学校就此诞生。

(二)延安自然科学院迁入张家口办学

为发展科技事业,1939年5月中央财政经济部创办了“自然科学研究院”。同年12月,改为“自然科学院”,既要从事科研,又准备大力培养科技人才。1940年初,自然科学院的师资条件业已具备,[9]2998于当年9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并正式上课,要求学生“既是技术专家,又是革命通才”[10]27。“学院设大学部、预科部和补习班,其中大学部开始设物理、化学、生物、地矿四个系,后改为机械、化工、农业三个系;学制开始定为两年,后改为三年。前前后后进自然科学院学习的学员有五百余人。”[11]1“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所理工科大学。”[12]57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全面建设阶段、调整阶段、恢复整顿阶段”[13]108。后两个阶段基本是在自然科学院与延安大学合并办学时期,自然科学院作为延安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直至迁入张家口后又分设办学。

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办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是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革命的科技干部。“自然科学院前后约五百余人入学,在延安时期约230多人毕业分配工作。经过党的教育、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锻炼,绝大多数成为业务专家,部分成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为抗战的胜利和祖国的解放以及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3]112-113二是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的先河。自然科学院“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兴办高等科学技术教育与研究的道路,从而在中国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14]。三是积累了宝贵的高校办学经验。自然科学院“开创了我党领导和组织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它在当时为革命战争与边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此后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理工科大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1]1。

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根据战后的新形势,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决定将延安大学迁移到东北。毛泽东、朱德亲自召见了包括自然科学院在内的延安大学各学院领导干部,提出建设“新型的东北大学”的构想。1945年11月,延安大学主体向东北挺进。一路艰难跋涉、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于年底抵达张家口西南郊区的孔家庄,经过入城教育后进入张家口市区。因战火阻隔,遂改变了向东北继续进发的计划,开始华北办学的新征程。

二、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在张家口办学概况

工专在张家口的办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工业训练班接管宣化工科实业学校等之后的独立办学,二是延安自然科学院迁入张家口后的合并办学,三是从张家口撤离至蔚县的奔波办学。

(一)工业专门学校的初建

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尚未抵达张家口之前,工业训练班已完成了对宣化工科实业学校的接管和清理整顿工作,并发函、登报号召该校原各班学员返校复课。[15]93在党的领导下,一面重新建校,一面局部复课。校址先在宣化城内,后改在龙烟铁矿大楼。1945年10月,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晋察冀边委会教育处对张家口、宣化等地学校进行调研后,发布了新的规定:“设立工科专门学校,以前宣化工科实业学校及交通学院为基础,校址设张家口,由工矿管理局长刘再生兼校长,副校长陈琅环。”[16]303

紧接着,晋察冀边委会出台了《关于整顿张家口及宣化中等学校的决定》,要求“以旧有张家口交通学院及宣化工科实业学校为基础,兴办工科专门学校,培养采矿、机械、交通等普通技术人才”[16]303。根据决定要求,工专遂于1945年12月迁至张家口,进一步接管了原伪蒙疆交通学院,在张家口市区续接设立晋察冀边区工业(科)专门学校,受边委会直接领导,以长胜大街日伪蒙疆交通学院旧址(现张家口市桥西区永丰后街副1号)为校址。

工专在《晋察冀日报》上刊登了招生简章,明确办学宗旨是“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为建设新中国近代工业服务”[17]。根据边委会的决定,“招收17岁以上25岁以下之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及现工矿交通机关之职员入校学习,修业期限暂定为2年至3年”[16]75。后又连续刊登了招收插班生的简讯,[18]学校运行初步走上正轨。由于规模、师资及办学经验不足,此时的工专在摸索中办学,尚属于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职业学校。

(二)自然科学院并入后全面提升

工专从宣化迁入张家口不久,延安大学师生即抵达张家口市区,自然科学院全体人员被安顿在工专校内,受到工专师生的热烈欢迎,两校于1946年元旦举行了庆祝联欢活动。[19]36-37延安大学原计划在张家口休整,后取道热河进入东北。但此时热河、锦州等地被国民党军队阻隔,经聂荣臻请示中央,以东北道路不通、晋察冀边区亟需各类人才为由,建议把延安大学留在华北。中央同意后,延安大学留在张家口办学,自然科学院与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合并,其余院系大都并入华北联合大学。

自然科学院并入后的晋察冀工业专门学校,办学实力有了显著提升,称得上是晋察冀边区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院校。一则自然科学院原本属于高等教育性质,并入工专后并未降低办学层次;二则民国时期以大学和专门学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20]383。至于校名为何沿用工专,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在华北办学并不适宜沿用延安时期的校名;二是自然科学院属于并入的性质,沿用原校名对于既往与未来的招生、宣传等均不会给人造成误解;三是诸多回忆中称,恽子强校长感到自然科学院牌子太大。[21]24然而,一些著述中认为,自然科学院到张家口后改名为工专,亦或是工专从宣化迁入张家口并入自然科学院,则并不符合事实。常青山曾回忆:“《简记》最后一段讲:‘后将宣化工业中学迁至张家口,并入自然科学院,改名晋察冀工业专门学校’恐怕与事实有出入。我的记忆是:自然科学院并入晋察冀工业专门学校的。”[19]37同时,工专的文书档案在描述建校过程时也明确提及:“1945年底,延安自然科学院迁张家口,经边区政府决定,并入工专。”[22]132当然,是时自然科学院的规模略大于原工专,称两校合并也无可厚非,但断不能反客为主。

合并后的工专进行了在城市稳定办学和正规化建设的探索,办学的硬件设施、规模、层次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通过北平军调部和北平党组织的帮助,购置了示波器、分析天平、绘图仪器、化学实验室用品、经纬仪、计算尺以及多种图书。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制图教室等,还设立了拥有数千册政治及中外文技术书籍的图书馆。[23]41“当时的学生有几百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延安来的,一部分是北京城市工作部动员来的,一部分是晋察冀边区送来的,一部分是原张家口工专的。”[21]24通过考试测验,将全校学生划分为4个教学班次:延安自然科学院本科生和平津来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学员编为一班;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毕业到高中二年的,编为二甲班和二乙班;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毕业的,编为三班。[24]198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每日学习10小时制度、批改作业制度和考试制度。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经常安排学生下工厂参观实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工专成为解放区自然科研究和教育的最高学府和活动中心。

(三)从张家口撤离及后续发展

全面内战爆发后,全国局势突显紧张,各地、各部门迫切需要干部。工专原定的长期培养的教育方针已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因此,学校的部分班级要么提前毕业分配工作,要么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将补习中学课程改为理科高中性质,不设系科”[11]28,恢复到短期培训的性质。

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张家口,工专从张家口撤离,开始战时行军,一周左右的时间抵达张家口蔚县的暖泉镇,再次进入和平办学状态。暖泉镇有不少砖瓦大屋,各班分组住进老乡家中,一面因陋就简地按原教学计划继续开课;一面准备在暖泉镇作长期安排,进行了地形测量以备改进校舍。[25]57-58在暖泉办学一个月左右,张家口失陷,形势进一步恶化,边区教育处决定工专迁入老根据地河北省建屏县柏岭村继续办学。期间,工专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成立工业交通学院,原工专改为学院的“预科”。

1947年,井陉矿区解放后,根据边委会的决定,工业交通学院由柏岭村迁到井陉办学,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与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奉命迁入解放后的北平,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大学工学院直属重工业部领导,成为新中国第一所部署高等院校”[12]16。华北大学工学院历经合改,最终发展成为当今著名高校——北京理工大学。

三、工业专门学校在张家口办学的主要经验

工专在张家口办学时间不长,从工业训练班迁入算起仅1年零2个月。期间,工专领导与师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奋斗,迅速建立起相对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在沿袭前期良好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工科高校在城市中稳定、正规化的办学模式。这一办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理工大学的办学过程所汲取,也是当今高校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坚持又红又专,注重全面发展

作为一所理工科类院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优良的政治素养同等重要,这也是工专在张家口办学期间的一大办学特色。工专的“课程安排是政治与业务并重,专门课占80%的课时,政治课占20%的课时。既避免了政治课压倒其他一切科目的现象,又避免了忽视政治学习的情况”[26]49。

除了合理分配学时之外,工专的政治课还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政治课则不按原来班次,将学生分为两组,高级组以讨论时事策略为主,用讨论形式进行。低级组则以上课形式进行。”[27]127采取两种不同的上课形式,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效果显著。一位高级组的学生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回到学校,开时事小组漫谈会。我发了言……如果国民党胆敢发动内战,进攻张家口,我要报名参军,扛起枪杆子,奋起自卫。”[28]76由此可以看出,时事讨论的政治课模式,激发了工专学生保卫解放区、保卫张家口的积极情感,达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学员回忆到,工专“培养青年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充分体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方针,使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29]60。在政治课学习之余,工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订阅报纸、邀请有关人员作政治报告等。这种结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摸得着、看得见,对学员的教育效果甚好。

同时,工专还特别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重视文体活动。学校“修整了篮球场、网球场、俱乐部和礼堂,为师生开展文体活动提供条件……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开展班组球类比赛,歌咏联欢等活动”[25]56,也曾聘请华北联大的专业教师来工专辅导歌咏、绘画、戏剧演出、乐器演奏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学员蔡毅回忆到:“到医务室检查身体,查出我患有肺浸润,立刻让我转到小灶吃饭以增加营养。到解放区前连饭都吃不饱的我,从来和‘营养’两个字无缘。在饭桌上,置身于老同志之间,我怯生生地连用筷子都不会了!”[30]73总之,工专在张家口办学期间,始终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注重学员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保证学员专业技能过硬的同时,对其理想信念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保证学员牢固树立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

工专是一所理工科专门学校,教学过程更讲求严谨、认真。在张家口稳定、正规化办学期间,工专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创办之初就明确定位:要在城市中建立适应未来和平建设的学校。即“抗战期间解放区中心为农村,一般学校都带有速成训练班性质。民主政权进到城市,和平局面到来,使得技术教育的方针需要有所改变,以适应未来和平建设的需要。经边区教育处与工业部门负责同志会商,决定对每一个学生要先充实高中以下数理化知识后,再进行多科教育”[22]133。

在平时的教学上,一方面严格批改作业。“平时学生习题作业,每人每个题目教师都看改,一丝不苟。”[23]42另一方面设立健全的考试制度。“师生对考试都有正确的认识。养成严肃的作风,不论考试成绩好坏,大家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3]42这两方面都是对延安时期办学经验的继承。

为了让学员能够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尽量采取直观教学,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制图课有许多模型,帮助教学收到较好效果。同学还参观了一些工厂,增强了对工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如参观纸烟厂,从下料、卷烟包装有一套自动流水线,工人仅做辅助性操作,给同学们以很大启发。还参观了橡胶厂、自来水公司,从而认识这些单位生产特点要求”[23]42-43。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工科专门学校在张家口这座城市中首先实施起来的。

(三)师生关系良好,行政机构精简

作为晋察冀边区理工科的最高学府,工专的教师“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心,有较深的造诣和良好的思想作风,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例如数学老师陈殊、化学老师马恩沛、我们的班主任孙桐等,他们不但教学上一丝不苟,而且作风朴实,艰苦奋斗,事事以身作则,保持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博得广大同学的崇敬,同学们也能虚心学习,接受老师的教导”[31]104。

同时,工专的教师很注意言传身教,“同学普遍反映课讲得好,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不好是自己的问题。师生之间真正体现出政治上的平等,同志式的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29]60。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一起讨论,一起外出参观,一起参加宣传演出。工专有老师结婚,学员们帮助布置新房,并参加婚礼祝贺。由于师生亲密无间、心连着心、目标一致,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思想感情沟通了,既能够增强学习的氛围、增长知识,也提高了阶级觉悟,达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工专在创立之初,干部和教员都十分缺乏,远不能赶得上高等专门学校建设的要求。对此,工专一面抓紧教学,一面充实师资。尤其是师资,工专从张家口、宣化、晋察冀老解放区和国统区招聘、动员了一部分,师生比例逐步优化。相比于大力招聘师资而言,学校行政机构则十分精简。“校长之下设秘书室,正副主任二人;设教务处,正副处长各一人,下设注册、教务两科;设总务处,下设一、二、三股。”[22]133有学员回忆:“恽校长的机构下面,仅设有秘书室、教务处、总务处,领导同志只有李华楫、王奉环、闫沛霖、刘思聪、田明清五人。”[26]50可见,言传身教、尊师重道、精简机构,成为当时工专办学的主要思路之一。

(四)坚持服务社会,贯彻群众路线

学员吴仲端曾回忆:“现在回忆起过去‘工专’学习时的情景,最深刻的印象是,它不是关门办学,闭门读书,而是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不脱离社会,不脱离人民群众。”[32]67可见,工专的办学不是培养学员关在象牙塔里做个不问世事的老学究,而是培养学员具有优良的专业素养,且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大众的高等人才。

在张家口办学期间,历次公益性活动都能看到工专师生的身影。例如,张家口大规模修河堤的义务劳动、悼念“四八”烈士、组织秧歌队开展宣教活动等。政治活动更是少不了工专的参与,工专学员到农村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及1946年张家口开展的市参议会的选举活动。是时,“工专首先开了公民大会。提出工专校长恽子强、学生会主席杜干辉等三人为预选人”[33]。工专结合竞选活动,大力开展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学习和宣传活动,最后恽子强校长当选为市政府委员。这些社会活动对学员的教育帮助作用很大,使其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同时,坚持群众路线也是工专办学中十分重视的育人理念,尤其体现在对群众的宣传工作中。据载:“1946年撤出张家口前,学校作了动员,每个人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组织部分同学去向群众做宣传,说明我军为什么要撤出张家口。内容是‘我军必胜,蒋军必败’,战争的胜负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胜败的决定因素是人心向背,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我们三个人分了一条胡同,一个院一个院地向群众宣传,讲得嗓子嘶哑了,歇一歇再讲。”[34]111可见,坚持群众路线,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也成为工专这类理工科院校的神圣职责。

综上所述,工专在张家口办学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工科高校第一次在城市内稳定、正规化办学,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工专的创办,不仅增强了晋察冀边区国防工业的建设水平,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还培养了大量工业战线的杰出人才和领导人。党和国家的很多高级干部曾就读于张家口办学时期的工专,如全国人大前委员长李鹏、能源部原部长黄毅诚、水电部原副部长彭士禄、冶金工业部原部长戚元靖、轻工业部原部长曾宪林、机械工业部原部长何光远、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少将贺毅和崔军等。这说明,工专在张家口的办学是成功的,其办学经验是宝贵的,值得参考与汲取。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宣化训练班
比眼力
冠军的秘密
宣化辽金壁画墓散乐壁画考论
减肥训练班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中原圣地宣化店
宣化店的斗争与中原突围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