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及其历史意义
——基于《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2022-03-17 14:45朱凯歌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谬论民主革命机会主义

朱凯歌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俄国革命发展,列宁始终坚持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作斗争。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后,各阶级政党都需要制定自己的革命策略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也为之积极作准备。但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孟什维克拒绝参加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大会,却在独自召开的日内瓦代表会议上通过了一系列机会主义革命策略路线,负面影响甚广,党内外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群众斗争方向茫然,革命进程受阻。列宁撰写《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简称《两种策略》),对孟什维克在革命策略路线上的机会主义谬论进行了彻底批判,破除了思想迷雾,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列宁写作《两种策略》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的背景

列宁写作《两种策略》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紧密联系。受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革命策略,出于推动俄国革命发展进程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等的现实需要,列宁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进行了批判。

(一)民主革命的爆发引发俄国社会民主党对革命策略的思考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新态势,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得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当时的俄国仍在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之下,由于国内外多种矛盾交织,俄国成为了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这也使得它成为了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最为薄弱的一环。受欧洲经济危机影响,俄国1900-1903年有3 000多家大小企业倒闭,10多万工人被解雇,无产阶级的生活处境愈发恶化,革命情绪日益高涨。农村地区的情况同样糟糕。连年农业歉收致使农民生活十分困苦,许多省份出现了农民风潮和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村形势骤然变得严峻起来。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一触即发。为了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斗争视线,阻止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1904年俄国政府对日宣战,日俄战争爆发。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战争的失败也进一步暴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加重了人民对沙皇政府的不满和激愤,各种罢工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1905年彼得堡罢工事件发生后,14万工人连同家属在俄历1月9日前往冬宫,进行和平请愿活动,却遭到了沙皇政府的血腥镇压,死伤3 000多人。这次严重的流血事件彻底破除了工人对沙皇的幻想,成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的直接导火线,继而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浪潮。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路线推动革命走向胜利是作为这次革命主要领导力量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亟需解答的现实课题。

(二)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泛滥

在第二国际前期的活动中,由于各国党在合法斗争中陆续取得一些成就,右倾机会主义开始抬头,恩格斯严厉批判了存在的“左”倾和右倾两种机会主义,有力推动了第二国际内各国党的健康发展,也保证了第二国际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恩格斯去世之后,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机会主义者更加肆无忌惮地公开宣扬社会改良主义,更有甚者直接从理论上修正马克思主义,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右派领袖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为甚。从1896年10月开始,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称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必须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1899年1月他又借《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文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正,并得到了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分子的狂热支持。自此在第二国际内,以修正主义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思潮开始迅速泛滥起来并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现实表现就是1899年6月法国发生的米勒兰入阁事件。随后英国和意大利也相继出现了与法国相似的入阁事件,俄国的经济派和孟什维克以及美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的机会主义者也都紧随其后、喧嚣鼓噪。[1]205-208从本质上看,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改、歪曲、否定。由于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它有着更大的欺骗性,在第二国际以及欧洲范围内的工人运动中产生着广泛影响,致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内部危机,马克思主义也遭遇被全面修正主义化的险境。

(三)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两种不同的革命策略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伦敦代表大会上,因马尔托夫在党纲党章问题上坚持走机会主义路线,列宁等人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机会主义在党内“复出”的势头得到了有效压制。自此,俄国社会民主党也形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政治派别,即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化解,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后,国内迅速迎来了革命高潮。革命的客观形势迫切要求俄国社会民主党制定出统一的革命策略路线来指导革命,但是针对这一问题,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之间又出现了新的分歧。以列宁为主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提议从速召开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来解决革命的策略路线问题,但遭到了孟什维克的断然拒绝。出于革命形势需要,在布尔什维克的积极组织下,1905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与此同时,拒绝参加这次大会的孟什维克则在日内瓦召开了自己的代表会议,形成了两个代表大会、两个党的局面。[2]646-647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科学地分析了这次俄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以及和农民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一条彻底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路线;而孟什维克的代表会议虽然也讨论了同样的问题,但由于与会者们受到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中的和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万里长城论”等此类观点影响,以及为了在当前革命中维护自身的狭隘利益,自然而然地就在俄国革命问题上滑入机会主义立场,最终则是制定出了机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策略路线。继而,“两种不同的革命策略路线”同时在革命群体中传播、共存。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路线去影响革命群众、指导正在发展的革命取得胜利,是当时俄国革命中亟需澄清的重大问题。

二、列宁在《两种策略》中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的批判

俄国1905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场与沙皇专制统治的全面斗争,列宁称之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可见它在俄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之重。为了维护革命利益、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写作了《两种策略》,对孟什维克在革命策略路线上的种种机会主义谬论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批判。

(一)批判革命胜利“或者表现为决定召开全民立宪会议”

对于俄国当时正在发生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言,怎么样才算是赢得了革命的彻底胜利?列宁等人参加的党的代表大会鲜明指出是胜利的人民起义和临时政府的成立,而孟什维克在独自召开的日内瓦代表会议中却新增了一项即“或者表现为某个代表机关在人民的直接的革命压力下决定召开全民立宪会议的革命倡议”[3]61。他们将决定召开全民立宪会议也作为了革命对沙皇政府的彻底胜利。为了揭露其机会主义本质,澄明何谓革命的彻底胜利,列宁坚持破立结合原则对这种机会主义谬论进行了批判。

首先,孟什维克对究竟什么是革命胜利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区分出“口头上的胜利”和“事实上的胜利”。列宁指出,在党的代表大会决议中,“胜利的人民起义和临时政府的成立”才是革命在“事实上的胜利”,而所谓的决定召开全民立宪会议只是表示革命在“口头上的胜利”。“口头上的胜利”和“事实上的胜利”有本质区别,不能将它与革命的彻底胜利等同。其次,孟什维克的这一主张其实是犯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经常犯的错误。列宁认为,他们是闭着眼睛不看政权仍在沙皇手中的事实,忘记了从决定召开全民立宪会议到真正实现这个决定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并且需要自身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才能保障取得最终胜利。而在当前局势下,孟什维克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对沙皇政府的妥协,是为了能和沙皇政府做交易、一同分赃的表现。再次,这种主张同“经济主义”在实质上一样是取消革命。列宁指出孟什维克的代表会议效仿经济派把俄国革命也分为了几个阶段,要把工人斗争纳入到他们所规定的框子里,比如沙皇召集代表机关、“决定”召开立宪会议等。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当政权依旧在沙皇政府手中时,想要召开真正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立宪会议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在取消革命。最后,列宁在批判中总结指出了孟什维克这一谬论在当前革命中的严重危害,即孟什维克机会主义分子将缺少真正胜利的基本条件的局面与革命的彻底胜利等量齐观,这将直接扰乱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意识;在他们的“决定召开全民立宪会议”之下,俄国的革命也将会以“立宪流产”而走向结束。[4]15-21

(二)批判资产阶级在俄国革命中应掌握领导权

在当前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能否掌握革命领导权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孟什维克认为当下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过去西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演,在俄国革命中资产阶级也应该起领导作用,无产阶级应该靠边站,只能作为资产阶级的助手,进而否认了无产阶级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权。[1]245-246对此,在肯定当前俄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基础上,列宁通过深入分析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际,针对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种种局限性批判了这一机会主义谬论。

一方面,俄国革命的特殊性表明,相比孟什维克口中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无疑更有能力领导当下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分析指明,当下俄国革命与以往西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较大差异,西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时,无产阶级还很弱小,远没有资产阶级那样有着强大的革命领导能力;而当下的俄国革命则不然,国内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锻炼已经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它先于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革命型政党,并且“比其他一切政党都先进,它有全党通过的精确的纲领”[4]4。另一方面,两大阶级的革命性对比表明了俄国无产阶级应在革命中掌握领导权。列宁揭露指出,资产阶级更倾向于利用旧时代的残余如君主制、常备军等来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更有利的是要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种种必要的改革比较缓慢地、渐进地、谨慎地和不坚决地进行,即用改良的办法而不用革命的办法进行”[4]32-33。无产阶级则与之截然相反,他们更倾向于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种种必要的改革摒弃改良的道路,经过革命的道路去实现。由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使它在民主革命中必然表现出不彻底的革命性,而无产阶级则可以在革命中成为彻底革命的民主主义者。[4]32-34当前俄国的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保证它有效推进。

(三)批判以议会斗争方式开展革命

采用什么样的革命手段或方式去开展革命斗争是任何革命运动中需要澄清也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重要问题。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根据国内革命形势判断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认为进行刻不容缓的武装斗争是争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手段。而此时孟什维克却在日内瓦的代表会议中对此表示反对,反之提出要“始终如一地做一个持极端革命反对派态度的政党”(仅仅和议会斗争有关)的口号。[4]59聚焦孟什维克对待武装斗争问题的实质,列宁对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谬论展开了批判。

首先,这一谬论就是出卖和背叛革命。列宁批判指出,当国内战争已经爆发和革命高潮已经到来的时候,武装起义已然成为必要,应当承认,当前刻不容缓地武装起义并尽最大努力参加起义才是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手段;而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者只是埋头于“广泛的宣传”,而始终不肯在实际行动上推进武装斗争,他们的这一主张就是毫无生机、死气沉沉和说教,就是出卖和背叛革命。[4]53其次,这一谬论严重危害革命。针对孟什维克提出的要“始终如一地做一个持极端革命反对派态度的政党”的口号,列宁批判指出,这一口号原本体现了正确的社会主义原理,但是修正案、质询和反对政府都和武装斗争存在密切关联,在当前革命进入高潮期、起义已经开始且不存在议会的情况下,提出“议会斗争的种种概念和术语都会变成自己的反面”[4]59,现在提出这一口号就再可笑不过了。而且这一口号是在不把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作为斗争的直接目的时才提出的,它不是要揭露政府、投票反对政府,而是代表消极的行动,对当前革命危害巨大。最后,这一谬论具有机会主义性质。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谬论实际上是在跟着经济派的路子走,是解放派的旧调重弹,已经成为了“君主派资产阶级的尾巴”,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4]56

(四)批判农民非革命同盟者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同盟军问题关涉革命力量的大小,也是关乎革命成败的重要问题。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伦敦代表大会明确肯定了农民在当前革命中的革命性,判定可以与之结成工农联盟;而孟什维克在日内瓦自己的代表会议上硬说农民是反动的,声称如果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同盟,将会吓走资产阶级,缩小革命的规模。[1]245-247依托于对当前俄国农民的大量透彻分析,列宁对孟什维克的这一谬论展开了批判。

一方面,俄国农民是能够拥护革命而非反革命的积极力量。他指出,虽然农民中存在着小资产阶级分子,使农民这一群体在革命态度上不稳定,但这和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有根本不同。资产阶级彻底革命的态度只是体现在口头上,落脚到实际行动中就会大打折扣,在革命中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私利而畏首畏尾,会在自己狭隘的私利得到满足后不可避免地成为反革命力量,反对革命和人民。相比当前的资产阶级,农民群体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但是他们在土地方面有着自己强烈的利益诉求,也渴望从被压抑、被奴役的半农奴制的泥潭和深渊中得到解放,这就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极其彻底地拥护民主革命的力量,成为革命和共和制的支柱。此外,农民不会像资产阶级那样,因害怕人民的统治而不能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真实的状况是他们受到的教育越多,就会越彻底、坚决地拥护革命。另一方面,否认农民的同盟者地位是未能正确认识这一群体在革命中的作用。列宁总结指出,在农民的同盟者地位问题上,但凡真正了解农民在当前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积极作用,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去否定农民的革命同盟者地位,“不会说革命的规模会因为资产阶级退出而缩小”[4]83,也会明白只有资产阶级退出而农民群众积极和无产阶级一同进行革命斗争时,才会发展到真正最广大的革命规模。

(五)批判革命的“万里长城论”

“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思想分歧的理论基点。”[5]31俄国革命要经历什么样的阶段和步骤呢?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该怎样发展呢?孟什维克在日内瓦的代表会议上认为,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革命应该暂时先停顿下来,让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两个革命之间还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245列宁将这种谬论称为革命“万里长城论”,通过阐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了批判。

列宁分析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实是同一个链条上的两个环节,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孟什维克正确地认识到了俄国革命的进程应当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并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第一步,社会主义革命是第二步,但是涉及由“第一步”到“第二步”转变的这个过程时,却有着错误的结论。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必须尽快地走完第一步,必须尽快地结束这一步,争得共和制,无情地粉碎反革命,打下走第二步的基础”[4]22,然后积极地推动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而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者在民主革命中看不到这两个革命之间的相互联系,看不到要把这个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在结论上沉迷在对“第一步”的冗长描述,不愿意推动革命向前进,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是在“第一步”这个阶段的问题上卖弄聪明。

(六)批判革命胜利后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孟什维克在日内瓦代表会议上叫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要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指出“社会民主党不应当抱定夺取政权或在临时政府中分掌政权的目的”[4]57。孟什维克在革命后政权归属问题上的这一谬论是要窃取革命果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运动相悖,严重损害革命利益,列宁在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展开了批判。

列宁揭露指出,革命能否进行到底、取得彻底胜利,取决于最后谁掌握统治权。如果是资产阶级掌握着政权,而无产阶级靠边站,那么革命一胜利资产阶级就会为了自身利益与反动势力结盟而背叛、葬送革命,这种情形在马克思所论及的德国革命中已经出现。而现阶段俄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也具有动摇性和反革命性,如果在革命胜利后将政权完全交由资产阶级掌握,那么类似德国革命结果的情形也免不了再次发生。相反,要想实现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吸取德国革命的教训,并结合本民族实际作出相应的改变,必须要打破过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必须要由资产阶级掌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陈规,绝不能把革命胜利的果实拱手送给资产阶级。为了革命有序开展并取得彻底胜利,基于无产阶级和农民在革命上的彻底性,革命胜利后在政权问题上“只能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6]74。

三、列宁在《两种策略》中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的历史意义

在《两种策略》中,列宁通过彻底的批判破除了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的思想迷雾,并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俄国1905年革命的一系列正确策略路线。这对列宁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推进俄国革命发展进程、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助推世界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助推列宁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理论体系建构

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后,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思想的基础上,在《两种策略》中彻底地批判了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同时在批判过程中也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阐述了一系列革命策略路线。通过对俄国革命相关思想的阐发,列宁初步建构起他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理论体系,在内容架构上涉及革命方式、革命政权、革命领导权、革命阶段、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等。具体来看,列宁在这一批判过程中首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涉及无产阶级掌握俄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理论支撑以及现实可能性、必要性等;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工农联盟和工农民主专政的思想,涉及二者的可能性、必要性等。这些都成为了列宁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石。此外,在批判孟什维克的革命“万里长城论”过程中,列宁还科学阐证了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的条件等问题,简要论述了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并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再次提及了武装起义与合法斗争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都是列宁立足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依据俄国革命具体实际而作出的相应的新阐释,都属于列宁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有力推动了俄国革命的整体进程

在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批判的同时,列宁还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策略路线,并在指导革命中直接有力推动了全俄革命形势的积极发展。1905年秋俄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全俄政治总罢工的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所有的工业中心和城市,涉及200多万人,之后全俄政治总罢工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发展为武装起义,与沙皇政府继续斗争。虽然声势浩大、覆盖全国的革命运动最终在沙皇军队的暴力镇压下失败了,但这一席卷全俄的革命浪潮第一次强有力地动摇了俄国封建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使人们预感到沙皇制度的末日即将来临,提振了人们的革命信心,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此外,列宁等人领导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深刻地教育和锻炼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他们的革命斗争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苏维埃这种组织形式也在这次俄国革命发展的进程中诞生了。革命运动极大程度淬炼了以列宁为主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同时他们还在革命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这些都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开展及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益的革命经验等一些必要、有利的革命条件。俄国1905年革命可以说是意义重大,以至于列宁后来评论时指出,“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7]7。立足于俄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列宁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对俄国1905年革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俄国革命发展的整体进程。

(三)驳斥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在源起上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存在密切关联,是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影响和机会主义分子干涉俄国社会民主党党内事务的直接结果。可以说俄国1905年革命中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思想,只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俄国的理论呈现和众多受影响政党的一个现实缩影。由此,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批判。譬如,列宁批判孟什维克反对武装起义的主张,就等于驳斥了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暴力革命思想原则的背弃;批判孟什维克革命“万里长城论”既驳斥了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者的革命“万里长城论”,又驳斥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批判孟什维克否认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也是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教条式理解资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批判;等等。这在当时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列宁立足于俄国国情实际而提出的一些新思想也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民主革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工农联盟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等等。[5]32继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通过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的批判,揭开了第二国际中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为主要代表的机会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纱,在“证伪”中打击了第二国际中机会主义分子的嚣张气焰,有效抵御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改、歪曲和否定。通过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再次向世界人民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8]281,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四)对世界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列宁澄清了关于俄国革命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对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以中国为例,在1932年前后毛泽东就深入研读了《两种策略》,领悟到了列宁提及的革命领导权问题的重要性,这对他在革命失败后反思中国革命成败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正如他将《两种策略》寄给彭德怀时所作批注中所感慨的那样,“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9]416。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还要求干部读《两种策略》,必须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研读。这都对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斗争中始终重视坚持党的领导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的思想和工农联盟的思想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曾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出科学回答,即“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0]665。他的“中国革命两步走”论断正是对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国革命的同盟者问题上,列宁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无疑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联合农民一起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变革了历史中国。总之,列宁在《两种策略》中批判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时阐发的重要思想以及他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都对世界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列宁在《两种策略》中对孟什维克机会主义谬论的批判,在俄国革命史上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属于精彩的篇章。对于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阐证的一系列革命策略路线,对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艰苦的革命斗争条件下,列宁所表现出的这种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孜孜追求、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决捍卫,值得每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传承和践行。

猜你喜欢
谬论民主革命机会主义
英国不能再拿英帝国是良政善治的这一谬论当挡箭牌 精读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戳穿谬论”:教你如何识别虚假资讯的大学课程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个谬论,但可以这样做 精读
上海滩,“机会主义”曹晓峰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学校史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股权激励中机会主义择机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试析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左冀化倾向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