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使命感的提升策略

2022-03-17 18:26黄道坤
林区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使命感队伍辅导员

黄道坤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稳步发展与建设高水平大学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新环境下不断加强辅导员内涵式建设,对落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工程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当前国内高等学校普遍较为关注辅导员职业成长,职业使命感一词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解释。根据辅导员的职业定义,我们可以尝试从该角度解释辅导员职业使命感的内涵,是辅导员发自内心的热爱本职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工作与学习,以积极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最终实现人生价值。高校通过不断加强辅导员职业使命感的培养,可以帮助身担重任的他们进一步树立职业自信,改善职业形象,进而提升工作幸福指数。

一、职业使命感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意义

1.职业使命感有利于巩固辅导员职业理想

辅导员职业理想是指引职业持续发展的航标,可以帮助辅导员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现与学生共成长的目标。然而,辅导员在日常育人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矛盾,社会对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偏低,职业价值诉求难实现以及幸福指数偏低等原因,动摇了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信念。职业使命感与职业理想发挥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拥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可以帮助辅导员强化坚定理想信念,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永葆辅导员职业理想的生命力。

2.职业使命感有利于推动辅导员能力提升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多元化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事实上,国内各大高校为追求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的多元化,招聘部分美术、音乐、体育和理工科类毕业生从事辅导员工作,存在辅导员专业知识与育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高校仅仅依靠短期的岗前培训等手段,无法快速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使其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职业使命感体现在崇高的职业理想之中,可以通过加强辅导员对职业的高度认可,促使其在工作中自觉践行自主学习态度,以达到不断增强职业能力的目的。

3.职业使命感有利于强化辅导员育人实效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及志同道合的朋友,将陪伴学生们度过大学生涯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心理疏导和日常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特别是工作年限长、岗位固定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最为明显,严重影响了高校育人实效。辅导员将职业使命感融入到育人工作中,能够在克服职业倦态、减轻压力以及增强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职业使命感是辅导员开展育人工作的不竭动力,有助于辅导员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4.职业使命感有利于凝聚辅导员团队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2]。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的关键环节,也是辅导员实现“三化”的核心举措,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目前,国内高校辅导员团队由事务型团队向学习研究型团队转变,高校将辅导员队伍中拥有共同职业理想和使命感的群体凝聚在一起,可以充分挖掘辅导员的内在潜力,实现团队互促互进,真正凝聚成学校发展与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团队力量之一。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使命感的影响要素

1.职业定位,影响辅导员社会认同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文件中明确了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与岗位职责[3]。当前,在高校实际执行中因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导致对辅导员职业定位的模糊,影响了其社会认同。一方面,虽然辅导员具备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特殊身份,在职业规划中拥有更多选择性和发展空间,但是面对职称评定需要与专业教师同台竞争时,面对职务晋升需要同党政专职干部一起竞岗时,辅导员身份则处在了边缘地带;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辅导员既要接受多部门工作任务又要面临校院两级多重考核压力,导致其深陷事务性工作之中不能自拔,被动的“保姆式”工作状态也缺乏社会认同。作为高校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主责主业,清晰辅导员职业定位,让辅导员在实践中践行职业使命感。

2.职业理想,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

辅导员职业理想对其职业生涯具有支配与导航作用,是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4]。同时,辅导员职业理想也是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驱动职业日渐成熟稳定,身先示范的引导学生学业、职业发展的灯塔。每一位辅导员都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担负起时代责任,矢志不移地践行成为大学生成长导师的育人理念。但是,部分辅导员容易受到外界与自身因素的干扰,逐渐忽视了职业理想,影响了职业认同。一方面,在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教育部与学校对辅导员进行了高定位、高要求,虽然在“三化”推进中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但是目前仍然无法解决职业发展路径窄、待遇相对较低、认同度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存在部分毕业生把高校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利用学校现有政策择机进行转岗。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需要矢志不渝的履职初心,承担起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3.职业发展,影响辅导员能力提升

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5]。面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新要求,辅导员迈进“三化”的进程势在必行。现阶段,辅导员在成长过程中亟需厘清一系列发展问题,进而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发展目标。一是辅导员专业背景复杂,缺乏专业性。现实中,高校为满足学生工作需要,广泛招聘计算机、美术、体育、舞蹈等非思想政治专业背景毕业生从事辅导员工作。虽然经过系统培训,工作中仍然会与专业背景辅导员在教学、科研、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二是辅导员行政级别兑现困难,缺乏发展空间。在干部年轻化的现状下,高校行政岗位空缺较少,职位设置条件受限,无法满足辅导员队伍职务晋升;三是辅导员职称考核缺乏优势和竞争力。辅导员虽然具有教师身份,但是实际教学能力与专业教师仍有差距,在同一平台申报职称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所以,辅导员职业发展受限是影响职业使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4.职业事务,影响辅导员育人动力

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归属一般为学校学生工作(部)处与二级学院,普遍实行“1+X”配备模式,“1”为学院党委副书记,全面负责学生工作统筹;“X”为专兼职辅导员,按照学院学生人数进行配备,协助学院党委副书记做好模块工作与年级管理工作。虽然文件有明确要求,高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在学校逐年扩招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无法按照要求进行辅导员配备。同时,辅导员除了承担直属部门的工作外,还需要对接学校组织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工作。因此,“两眼一睁,忙到熄灯”“5+2,白加黑”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常态。长期的繁杂事务,呈现的是工作简单重复的叠加,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不断下降,职业倦怠期提前到来。如何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是提升辅导员职业使命感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使命感的提升策略

1.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保障辅导员职业发展

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中已经明确指出,高校要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科学的评价辅导员工作效果,避免重工作、重考核而轻培养、少待遇等突出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辅导员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标准和九大基本职责的基础之上,实施评价与激励双轨并行的举措,全面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辅导员评价体系采取自评、校评与生评的多维度方式进行,可以实现对辅导员工作的全面评估与总结。评价结果为辅导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习培训、优秀表彰等提供参考依据,并能够得到辅导员的普遍认可。辅导员在先进评定、职称单列、流动转岗、培训挂职等方面畅通渠道,可以有效保障辅导员长期的职业发展。

2.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强化辅导员职业理想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要责任,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势必影响育人的效果。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也应该包括教职员工群体。面对工作中辅导员因压力大、期望值高、职业认同度偏低、发展前景不清晰等一系列困扰,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教育迫在眉睫。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树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回归职业本源,聚焦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工作标准与职责,提升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感。通过分阶段系统的学习,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将个人的进步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联系,实现职业成就感与职业获得感;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避免盲目的开展业务学习培训,以期待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应充分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批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开展长期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的为辅导员梳理成长中的困扰,提供菜单式服务与指导,帮助辅导员实现职业发展。

3.加强三化能力培养,塑造辅导员职业形象

高校辅导员“三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育人质量,进一步加强辅导员“三化”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解决其职业发展中的困惑。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在辅导员招聘时,应重点把考核目标放在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拥有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背景与实践能力上,确保辅导员队伍融入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同时,注重辅导员专业化的过程培训与教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培养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二是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体系。高校应该顺应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辅导员“三化”建设,积极组建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团队、讲师团队、科研团队、工作室团队等创新型队伍,通过团队的建设形成多个在理论上有水平、实践上有能力的核心队伍;三是实现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当前,辅导员同专业教师同台进行职称评审存在实际问题,通过单列指标、单设条件、单独评审,能够更加合理的评价辅导员综合能力,实现学工系统高职称比例的提升。

4.摆脱事务工作干扰,提升辅导员职业成就感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规定中,其工作要求与职责决定了事务性工作是育人的基础。辅导员应客观看待事务性工作中蕴含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事务性工作围绕青年学生做好育人工作。但是,辅导员不能深陷在事务性工作之中,否则会导致工作效率低、无成就感等负面因素的出现。作为高校辅导员,自身需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探索事务性工作的规范化与客观规律,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通过借助兼职辅导员、年级党员、学生干部等队伍的力量做好事务性工作,既可以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作为辅导员主管部门,一是要加强辅导员技能教育,提高其做好事务性工作的常规技能水平;二是要整合办公资源,解决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一个平台一个数据的数据壁垒,实现大数据共享获取功能,精简辅导员工作流程;三是明确辅导员工作归口问题,避免学生出现问题就与辅导员挂钩的不和谐现象,要让“知心朋友”“家长”等称谓真正成为辅导员成就感的代名词。

5.构建良好工作氛围,提升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当前,部分高校将辅导员转岗到教师岗或行政岗作为评优的奖励,极大地打击了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的辅导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是辅导员安心工作的基本要求。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需要提升辅导员职业归属感,让辅导员在具有职业自豪感的环境中奉献青春力量。一是将政策保障落实落细。辅导员工作无休息,迫切希望得到学校师生对24小时工作制的认可,在职级晋升、培养教育、职称评聘、评优考核等方面有可靠保障,为做好辅导员工作提供动力;二是让团队建设发挥能量。辅导员工作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群充满斗志并肩作战的中坚力量,所以在围绕模块工作、教学任务、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要组建辅导员团队,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三是让人文关怀温暖梦想。辅导员实行的是学校和学院双重管理模式,面对工作压力与家庭责任,内心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煎熬,需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校院两级可以通过开展辅导员心理工作坊、特殊时间节点慰问、辅导员成长座谈与交流等形式,将关心与爱护辅导员工作落实落细,强化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猜你喜欢
使命感队伍辅导员
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具有使命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