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式教育”的理性解读

2022-03-17 18:26林铭心
林区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虎妈女儿家长

林铭心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州 350117)

引言

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为《虎妈战歌》(《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的书。书中记录了蔡美儿如何以所谓“中国式”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这本书连续数月位居美国各大畅销书榜首,吸引了多家媒体竞相报道,一时间在美国点燃了一场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论战。随着信息的流通,这场论战热火也迅速蔓延到了中国国内。时至今日,“虎妈”蔡美儿虽早已不是舆论中心,但关于“虎妈式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止,其影响依然持续。有人批判“虎妈式教育”以极其强硬的手段扼制儿童的天性,剥夺了儿童选择的权利和美好的童年体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虎妈式教育”的成效令人惊叹,促使不少家长认同并效仿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一时间,“狼爸”“鹰爸”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只有全面、理性地分析“虎妈式教育”,才有根基来评判其教育的好与坏、优与劣,从而促进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一、“虎妈式教育”的内涵辨明

(一)“虎妈式教育”的基本内涵

“虎妈”一词得名于蔡美儿对自己的戏称,由于其出生于虎年,加之性格火爆,育儿方式也是虎啸虎威式的,因此她将自己比作老虎,自称“虎妈”,“虎妈式教育”则是蔡美儿教育方式的代名词。随着人们的热议,“虎妈式教育”渐渐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在这里,笔者将那些由“虎妈”引起以及与“虎妈”相似的各种教育方式,统称为“虎妈式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高压的教育手段与严苛的教育目标。

(二)“虎妈式教育”不可等同于“中国式教育”

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率先刊登了一篇名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有优势》的文章,其中节选了《虎妈战歌》中的一些育儿片段,一石激起千层浪,相关报道与评论狂轰滥炸。随后《虎妈战歌》出版,封面上赫然写着两个醒目的关键词——“中国的”与“西方的”,这迅速引起了美国社会关于中美育儿观念的大讨论,更有一些美国评论者将“虎妈式教育”与“中国式教育”画上等号,片面地评判中国教育。事实上,“虎妈式教育”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中国式教育”。

“虎妈式教育”确实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教育色彩。蔡美儿为女儿制定了十条严苛的家规,她高度重视女儿的学习成绩,制定了严格的学习目标和训练计划,自己更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陪伴、督促两个女儿练习。不难看出,蔡美儿这种严格管教、倾心付出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子女高标准的教育期待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刻苦勤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样是否就能将“虎妈式教育”等同于“中国式教育”呢?如果客观而全面地解读中国的教育传统,就会发现“中国式教育”的内涵不能这样孤立地理解。

首先,从“虎妈式教育”的基本特点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中国文化中的严格管教、倾心付出是中国父母对待子女的基本价值准则,它首先指的是对人的“道德”的塑造,包括但不限于文化知识教育,而“虎妈式教育”之所以采取严厉手段,是为了激发并充分发展儿童的才能,更聚焦于“成才”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英主义,亦有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豁达见解,可见“中国式教育”中关于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而“虎妈”眼中的成功则是进入名校接受高等教育,品学兼优,成为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精英”[1]。从以上两点足见,“中国式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比“虎妈式教育”更显丰富与包容,将“虎妈式教育”等同于“中国式教育”的说法是有所偏颇的。其次,从蔡美儿本人对“中国妈妈”的界定来看,她在书中开头就提到,她是在很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中国妈妈”和“西方父母”这两个概念的。她认为中国的严苛与西方的宽松对比而言,她的教育方式更倾向于中国的严苛,她提早为女儿谋福利、做计划的圈养方式亦不像美国家长般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与空间[2],所以更接近于中国家长。但是这种划分依据同样站不住脚。放眼世界,“虎妈式”的教育方法绝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家长身上,在一些韩国裔、印度裔、牙买加裔、爱尔兰裔和加纳裔家长身上同样能够看到[3],美国也不例外。聚焦于中国国内,虽然“虎妈”的育儿方式在中国确实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一些更为温柔、平和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样存在。如“猫爸”“羊爸”“兔爸”“番茄妈妈”,他们能与孩子平等相处,认为快乐比成功更为重要,其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温情与民主,展现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一片晴空。因此,“虎妈”所谓的“中国式”只是借用“中国母亲”的身份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定位[2],“虎妈式教育”不能等同于“中国式教育”。

二、“虎妈式教育”的成因分析

任何事物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虎妈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可以从文化、个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因素

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单是教育本身,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教育传播文化、延续文化,又深受文化影响。因此,“虎妈式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必然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陶染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处于一种中央集权的文化氛围中,在国家里表现为国家本位、社会本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而优则仕”,而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必然是艰苦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故事无一不在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勤勉精神;在家庭里表现为家长本位,家长对子女有着绝对管教权,为了实现服务国家的目标,家长对子女的管教往往是严上加严的。“虎妈”蔡美儿是美籍华裔,虽然她自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着西式的教育,但是华人家庭中自然渗透的中华传统文化仍在她的教育中显现痕迹。蔡美儿为女儿制定了“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等十条严格的家规[4],她制订了高强度的学习计划,并且要求女儿严格执行。大女儿索菲娅3岁开始学钢琴,每天至少练习九十分钟,不容许半点松懈,小女儿露露3岁时因拒绝学习钢琴而在零下六度的院子里受冻。比起“虎妈”,“狼爸”教育中的文化痕迹更为明显。在“狼爸”的观念里,孩子一定要对社会有益,对民族有益,能光宗耀祖[2]。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给四个孩子取名为“尧、君、萧、冰”,他坚信国学是教育的本真,为孩子建立“家庭私塾”以接受儒学教育,教孩子品茶,学会从茶中体会人生。另外,他还奉行棍棒教育,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都进行绝对控制。

2.家庭教育文化沿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离不开文化的指导,而家庭教育文化则是在特定文化影响下,经过世世代代积淀、沿袭形成的指导各个家庭教育行为的方向标。“虎妈”蔡美儿的家族育儿风格极为严格,蔡美儿虽在美国出生长大,但其父母要求她们姐妹几个在家里要说中国话,如果在言语间夹杂着英语单词就要受罚。父母还要求她们成绩单上要全A,上课之余还要学数学、练钢琴,在父母回家的时候更要为父母更衣换鞋,而且父母不允许她们到朋友家过夜[2]。成为母亲后,蔡美儿继承了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她对女儿的教育与父母对她的教育可谓如出一辙,就连蔡美儿的大女儿索菲娅也坦言自己日后很可能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无独有偶,“狼爸”萧百佑的母亲没读过书,只认古训,从小学到中学的萧百佑都是在其母亲的棍棒下度过的[2],萧百佑成为父亲后同样奉行国学教育和棍棒教育。“鹰爸”何烈胜自小接受的教育正是他后来所提倡的“鹰式教育”。

(二)个人因素

1.成功观的指引

不论是“虎妈”“狼爸”还是“鹰爸”,他们眼中成功的标志显然是进入名校,孩子的成功也是他们的成功,他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服务于这一成功标准的。“虎妈”为两个女儿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自己更是课上陪读,回家陪练,全天候盯紧女儿的学习,只为她们能够进入名校,被上流社会认可;“狼爸”严格控制子女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保证子女能有纯净的学习环境,就是希望子女能够进入顶尖学府,光宗耀祖;“鹰爸”不甘于他的孩子可能是痴呆儿的事实,从孩子出生起就根据其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训练计划,实施超前教育。在很大一部分父母眼中,如此培养出的孩子确实比其他人更加接近光明灿烂的未来。“虎妈”的大女儿索菲娅1岁半认识字母表,3岁通读《小妇人》,7岁获得了第一块钢琴奖牌,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耶鲁大学读研究生。小女儿露露同样成绩不菲,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之后考取了哈佛大学艺术历史系。“狼爸”的三个孩子均考上北京大学,取得令人艳羡的成绩。“鹰爸”的孩子多多5岁拿下全国第七届金字塔珠心算精英大赛冠军,9岁报考南京大学自考专业,11岁顺利从南京大学销售管理专业毕业。孩子成才,父母自然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纷纷出书向世人展示自己眼中的成功。持有相同成功观的父母看到其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自然争相效仿。这种唯名校的成功观,正是“虎妈式教育”得到拥护、效仿的根本原因,令人惊羡的教育效果则是直接原因。

2.忧患意识的驱使

忧患意识是“虎妈”“狼爸”们采取严苛教育方式的出发点。就“虎妈”而言,她最大的恐惧就是家族的没落。作为移民二代的她力图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时刻提防自己的女儿不要陷入一代不如一代的困境。“狼爸”“鹰爸”亦是如此,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不菲的成绩,怎能甘心自己的后代落于平庸。事实上,忧患意识普遍存在于家长心中。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僧多粥少的窘境使家长日益焦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这种忧患意识加上唯名校的成功观,使家长们坚信,只有保证孩子在教育方面更胜一筹,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优势,走上人生巅峰。于是,“虎妈现象”愈演愈烈。

(三)社会跟风效应

继“虎妈”之后,“狼爸”以一本《所以,北大兄妹》横空出世,大肆宣扬其三天一顿打的教育方式。“鹰爸”在其儿子裸跑弟火爆网络后,同样以《我是鹰爸》一书宣传自己的“鹰式教育”。这无疑是一种社会跟风现象。他们都奉行极端严苛的教育方式,轻易地博得眼球,他们都为自己取了一个冲击性的代称,无形中加深了人们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都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使他们在公众面前拥有了话语权,使他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媒体争相报道他们的成功案例,使他们赚足了名声和金钱,也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家庭教育跟风效应,一众家长顶礼膜拜,或照搬或模仿,只求子女也能取得同款成功。

三、“虎妈式教育”的理性探讨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非黑即白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走出简单二元论的误区,理性看待“虎妈式教育”,批判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

(一)“虎妈式教育”的问题所在

1.教育目标不合理

在“虎妈”“狼爸”的眼中,学业无疑是第一位的,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虎妈”认为门门功课拿到“A”是最基本的,如果做不到就要受罚。大女儿索菲娅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拿了第二名,于是“虎妈”对女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魔鬼训练”,而所谓的训练就是索菲娅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次2 000道的试题练习[5]。“狼爸”为孩子建立了“家庭私塾”,为了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会给孩子布置任务,只有完成作业才能休息,作业完成的不好就会受到训斥,甚至棍棒伺候。同时,“狼爸”严格控制孩子的社交,孩子去同学家串门也要提交申请,他会根据每个同学的成绩以及在班级里担任的职务决定是否同意申请。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固然能显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创造性、自主性、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是很难通过成绩完全地显现出来的,而这些品质恰恰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虎妈式教育”的这种学业至上的教育目标明显是不合理、不全面的。

2.教育内容不适宜

早在三百多年前,卢梭就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也表明,儿童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成人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提供适宜的教育。而“虎妈”却在《虎妈战歌》中沾沾自喜道,她的大女儿索菲娅一岁半就认识字母表,3岁就能通读《小妇人》;“狼爸”萧百佑崇尚国学教育,他每天都会给年幼的孩子布置《声律启蒙》《弟子规》《三字经》等背诵任务;“鹰爸”何烈胜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儿子多多出生起他就开始了训练计划,多多从幼儿园小班开始连续跳级,9岁就报考了南京大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3—6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性,尚不能进行抽象思维,这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应该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是幼儿能够理解并且感兴趣的。显然,这些“虎狼式”的家长并不是皮亚杰的信徒。在他们眼中,不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超前抢跑才是至理名言,顺应自然规律是平庸之辈的选择。然而,不顾儿童发展水平,强行灌输晦涩难懂知识的做法无疑是有代价的。“天才儿童”的背后是感性认识的缺失、游戏天性的压抑和童年体验的剥夺。

3.教育方式不可取

在教育孩子上,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教养方式,可大致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虎妈”“狼爸”的教养方式就是典型的专制型,他们都是控制欲极强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如果孩子反抗,他们甚至不惜采取恐吓、打骂等手段。比如,“虎妈”的小女儿露露拒绝上小提琴课,“虎妈”就威胁说要打她屁股,不许她吃晚饭;在一次聚餐上,“虎妈”认为索菲娅的行为对自己构成极大的不恭,便大骂她像垃圾。再如,在“狼爸”眼中,“打”是最有效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他的孩子们从3岁起就知道爸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打哪个部位、打多少下、打的力量有多重。在挨打时,孩子必须主动伸手,不喊疼不缩手,否则打得更重。诚然,适当的管教是必须的,但切记要把握好尺度,真理与谬误之间往往仅有一步之遥,管教向前一小步就有可能变成控制。在“虎妈”“狼爸”这种极端专制、高压的教育中,冷冰冰的指令取代了亲子间温情的话语,本该极尽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却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可想而知,这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塑造是有百害无一利的。

(二)“虎妈式教育”的智慧之处

尽管“虎妈式教育”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教育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在批判的同时,其中蕴藏的教育智慧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首先,父母教育具有一致性。从《虎妈战歌》中可以看出,“虎妈”的丈夫杰德的教育观念与蔡美儿不尽相同,但是他除了偶尔向“虎妈”提出建议之外,总是在孩子面前和“虎妈”统一战线。“狼爸”的妻子虽然时常会心疼孩子,但是她仍然支持“狼爸”的教育,坚决执行“狼爸”的教育准则。这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所形成的教育合力正是“虎妈式教育”成效显著的关键因素。其次,父母具有持之以恒的教育耐心。“虎妈”对女儿的教育付出了超乎常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她跟紧女儿的学习行程,没有一天不在监督女儿练琴。“狼爸”对孩子同样倾注了百分百的心力,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工作,他都不忘监督孩子学习,定下的家规从来都是严格执行。撇除其教育手段的合理性,“虎妈”“狼爸”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坚持,确实使孩子养成了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比如,露露在网球训练时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即使失败也不气馁,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最后,父母能以身作则。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虎妈”在陪索菲娅上课时会认真做笔记,捕捉课程的点点滴滴以防女儿忽略了一些细节,她还时常给女儿留下一些提醒的小纸条,无处不在的纸条时刻提醒着女儿要注意些什么。受“虎妈”影响,两个女儿都养成了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的习惯。另外,在婆婆生病时,“虎妈”会将其接到家中悉心照顾,为孩子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孩子对“孝”的深刻理解与自觉践行。

结束语

“虎妈式教育”能引起如此大范围的讨论,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并重视家庭教育。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高度强调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给出了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尽管如此,“虎妈现象”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尤其是在当今教育内卷化的浪潮中,不少家长自愿或者被迫成为新一代“虎妈”。要想使“虎妈式教育”成为过去式,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6],家长不能自恃权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而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选择的权力,帮助其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此外,家长应当转变成绩至上的观念,注重孩子的道德品性和能力的培养,将“成人”而非“成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家长不能盲目照搬一些所谓的成功经验,而应从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延承精华,剔除糟粕,并结合自己家庭的特点,打造出一套最适宜的家庭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虎妈女儿家长
虎妈
三斗虎妈
你要当虎妈型父母还是“直升机”型父母
大三的女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海的女儿
不用当虎妈,也可以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家长请吃药Ⅱ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