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建树和历史贡献

2022-03-17 21:06冷玉健杨爱东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农民

冷玉健, 杨爱东

(1.常州市三杰研究会, 江苏 常州 213000; 2.周恩来纪念馆, 江苏 淮安 22320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全局的成败。周恩来始终关心和关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对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三农”问题解决相关内容作系统研究,阐述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建树和历史贡献。

一、在农业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周恩来将农业现代化放在第一位。具体地说,周恩来对解决农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许多发展农业的正确主张和建议,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思想,并且亲自领导农业方面的各项建设,为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打下了基础。

首先,坚持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周恩来在领导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众所周知,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诞生的。周恩来清醒地意识到,“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他一切就都没有办法”[1]24。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2]10。1954年,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进一步阐述了农业对于工业发展的多方面影响,认为国家应该对农业进行大的投入,努力发展农业。然而,由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设想未能贯彻。但是,周恩来对农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更清醒地认识,他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如果二者结合得好,就可能发展得快一点。”[3]336

周恩来提出按照农、轻、重产业比例次序发展国民经济。周恩来说,“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需要农业有很大的增长,才能适合人民的需要首先是生活上的需要,才能使我们国家很低的生活水平增长……轻工业也需要由农业来供应原料,这就使得我们对农业的发展应有足够的注意”[4]571。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周恩来对出席会议的领导干部语重心长地说:“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对的,但忽视了农业就会犯大错误。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对农业的忽视不能不影响到工业。”[4]5671962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严肃地指出:“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这样的顺序,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合理安排,以便集中主要力量,逐步地解决人民的吃、穿、用方面的最迫切的问题,并且逐步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建立新的平衡。”[3]466-467在中央财经小组工作会议上,陈云分析农、轻、重比例关系时,周恩来插话说:“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5]尽管有调侃的意味,但它说明了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顺序与比例问题,以及核心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周恩来还指出:“为了要使农业过关,我们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全力支援。从水利、机械、化肥、劳动力、供应各方面来支援农业。还有运输也得机械化,这样就能减轻人力、畜力的负担,不然也会更多地占用农业劳动力。”[1]424-425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周恩来明确提出要“在保证农业发展的条件下,工业速度可放低一点。今后三年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工业要为农业服务”[3]241。1962年,周恩来在修改国家计委的报告时,再次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3]346。“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在正常的国民经济秩序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仍坚持农业是基础的主张,提出“革命生产两不误”,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竭力保障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其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理论,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1949年12月,在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上,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农业现代化概念,指出:“必须把城市工业组织起来发挥领导作用,才能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2]9可见,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开国领袖们的梦想或建国理念。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提出来,明确地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2]132随着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加深,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会议上将四个现代化内容和排序作出调整,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439可见,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就构建了中国四个现代化的蓝图,而农业现代化始终被放在第一位。

周恩来还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根据我国的实际,周恩来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农村电气化程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和化肥的生产使用状况,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标志之一。1961年3月20日,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从各方面支援农业,有步骤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6]周恩来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技术水平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主张积极稳妥地推行农业机械化。1966年8月16日,周恩来在接见参加农业机械化现场会的代表时指出:“农业机械化要抓紧、抓狠、一直抓下去,只有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农业机械化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主义;应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律;要及时而不是拖沓,慎重而不是轻率。做一切工作都应该是这样,不要片面追求数字。”[7]48显然,这一席话既体现了周恩来一贯的求实、务实作风,同时也是对“浮夸风”的警示。

周恩来对关系农业生产的水利、电力、化肥等方面也很重视。一方面,提倡农民要多增加耕畜,养猪积肥;另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化肥工业,同时逐步实现农村电气化。周恩来在担任总理的26年里,曾多次强调兴修水利以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同时,周恩来还具体地指出搞好水利的基本办法,包括“修塘,筑坝,开渠,打井,扩大灌溉面积;治河,防洪,闸山沟,修水库,做好水土保持”[2]77。周恩来在亲自指导或参与中国主要江河(如黄河、淮河等)的治理及一些大水库(如十三陵水库等)建设时指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2]24

上述周恩来对农业现代化的阐述,几乎涵盖了农业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周恩来勤于调研、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再次,积极培养人才,重视科技兴农和学习借鉴、利用外国的先进科技。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特别“需要重视科学,重视实践和重视技术人才”[3]521。这充分说明周恩来重视科学技术、科学人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周恩来深知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实现农业机械化首先要培养能够制造和使用这些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周恩来很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方面,注意抓好农业科研、教育和普及推广工作;另一方面,注意办好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各类学校和举办多种多样的业余培训班、补习班等,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与掌握运用新科技的能力,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武器。1956年,周恩来主持制定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关于农业的内容,具体涵盖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农业机械的研制问题,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畜牧业、水产业和蚕业的产量和质量问题,扩大森林资源、森林合理经营与合理利用问题等。

周恩来在加强本国农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主张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取长补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注意吸收和利用国外农业科技新成果。周恩来指出:“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2]4411956年6月,周恩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指出:“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苏联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可以学,就是向敌人也可以学习。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总有他的长处,例如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缅甸的水稻种植技术。”[4]485周恩来对于科学技术的学习范围,不论何国何民族,只要对我农业现代化有借鉴之处都要学习,目的是“为我所用”。周恩来曾多次谈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情况,要求吸收它们的先进农业生产管理经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对外农业技术交流,从而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最后,反对急躁冒进,主张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发展农业。1953年6月19日,周恩来在政务院第183次政务会议上讨论《1953年春季农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时,明确指出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乱来”,我们国家的粮食亩产量低,要“想一下子跳到亩产1 000斤,根本不可能”,因此“我们既反对保守思想,也反对急躁情绪”,当前“在农村工作中,我们主要的是反对急躁”。[4]3101956年,在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时,周恩来坚持了既反对保守主义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的方针。在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讨论时,周恩来特别强调降低钢铁生产指标,指出农业指标高了,其他一系列指标都会受到影响。农业指标一旦达不到,必然危及整个国民经济计划。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家经济特别是农业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也证明了周恩来经济主张的正确性。1960年6月,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谈到高指标的教训时,十分感慨地说:“1956年周恩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替我们留下了三年的余地多么好啊!农业方面则犯了错误,指标高了,以致不可能完成。”[8]这是毛泽东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周恩来实事求是、稳步发展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周恩来主持了调整工作。在这次调整工作中,周恩来首先调整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努力使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基础地位相适应。周恩来强调:“在当前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中心环节。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农业生产下降的影响最大,没有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工业的发展不能不受农业的限制,也就是说,工业的发展规模,绝不能超过农业提供的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可能性。也绝不能挤掉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2]371可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是周恩来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总方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两步走的宏伟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563正是在周恩来正确思想指导及其身体力行之下,这一时期的农业建设,不仅使我国以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初步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建设,并为我国后来的农业现代化继续向前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农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五业并举、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被确定为: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周恩来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没有广大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是不可能的”,“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农业为基础”。[2]8-9周恩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加强农村经济、文化、卫生等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周恩来对农村问题的理论贡献,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其一,坚持“各行各业都应该面向农村,为农业服务”。1949年,周恩来在参加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的讲话中明确地说:“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农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百分之九十左右,工业生产要顾到农村的需要。如修铁路,首先要想到这条铁路在城乡交流、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交换中所能起的作用,谁忽视了农民和农业,谁就要犯错误。”[2]91962年3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详细全面地阐述了面向农村、支援农业的思想和观点。“在当前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中心环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进农业的生产条件,适应地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加强各方面特别是重工业对农业的支援”。“重工业必须为农业提供越来越多的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化学肥料、木材、燃料等等,来不断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能够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越来越多的粮食、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轻工业必须尽可能为农村提供越来越多的日用品,以利于发展城乡交流,逐步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增加国家建设资金的积累。”“国营商业部门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切合农村需要的工业品下乡,凡是农村急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应该优先供应农村,以适应当地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基本建设方面,应进一步缩短战线,“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需的基本建设项目”,以便“腾出一定数量的材料、设备和人力,用到最急需的方面、特别是农业生产方面”。[2]371-382周恩来的阐述环环相扣,阐明了农村和其他产业关系以及支援农村的理由。

其二,统筹兼顾全国人民生活,适当安排城乡建设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周恩来就国家财政经济计划问题指出:“从前几乎全部负担靠农村,现在形势变了,也要靠城市,也要由工商业来负担。”[2]5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城市建设优于农村建设。周恩来据此主张,正确地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逐步地缩小工农生活水平的差距、减少城乡矛盾,巩固工农联盟。1957年9月26日,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在会上作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时强调:“我国的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政策,必须从统筹兼顾全国人民生活首先是工农生活、适当安排城乡关系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实行合理的低工资制,尽量使大家都有饭吃,并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使工农生活能够逐步地得到改善。”[3]78“大跃进”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周恩来建议:“今后农村增加快点,城市增加慢点,使城乡收入逐渐接近。”[3]280“大跃进”后出现了粮食紧张问题,周恩来提出“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增加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1963年2月13日,周恩来在关于粮食问题和精简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对人口、劳动力、城市人口怎么样安排,这是一个大事情。总的口号就是面对农村。就是下乡、上山、下水,搞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3]533周恩来的这些主张或建议,既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城乡关系的统筹发展,也促进了当时粮食困难问题的有效、妥善解决,为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作出了特别贡献。

其三,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依据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周恩来提倡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采取多种经营方针。“在粮食缺乏的地区,应提倡增种多产作物如红薯、马铃薯、南瓜等;在不缺粮食的地区,应有计划地提倡栽种经济作物如棉、麻、烟等,以增加群众收入。”[9]就整个大农业来说,周恩来认为要加快农业发展,不能单靠某一产业,要正确处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五业并举、共同发展。在粮食产区,当然要安排好以粮食为主的生产,但也要相应地安排好其他各业的生产;在畜牧区、林区和水产区,应该分别以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为中心进行规划,同时根据可能的条件发展其他副业。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强调:“各地方以至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规划自己生产的时候,都应该根据当地的历史情况和当前情况、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农民的生产习惯和生活习惯等等,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以免发生单一化和片面化的倾向。”[1]306-307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仍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1971年3月28日,周恩来在接见全国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会议代表时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搞好农业更要靠地方的积极性,要坚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7]446-447可见,关于农业的产业结构,周恩来始终要坚持因地制宜、五业全面发展。

其四,加强农村各方面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发展。除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外,周恩来还注重农村的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1955年6月2日,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农村的文化依然处在很落后的状态,文盲依然占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为解决此问题,必须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农民的学习组织应和生产组织逐步结合,教育要和农事季节相适应,着重对文盲进行识字教育,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共同进行。”[4]484周恩来还主张文化下乡,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于农村卫生工作,周恩来说:“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八,城市人口只不过占百分之十二三。如果我们的卫生工作不把重点放到农村,那怎么为劳动人民服务啊?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等于没有兑现嘛。”[2]4431968年8月15日,在接见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及部分代表时,周恩来说:“卫生工作一是农村,二是厂矿,三是城市,首先是为工农兵。现在要治疗最广大最普遍的劳动人民的常见病;要面向农村、为农村培训医生,要推广中草药,搞适应农村的医疗器械。”[7]315可见,周恩来在关注农村卫生的同时,还不忘利用和推广中草药。

三、在农民问题上,周恩来坚持国家人民两兼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关乎国家稳定和安全大局。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农民一直是反帝反封建的中坚力量;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民的作用极其重要。在中国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周恩来始终思考如何维护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进而切实加以解决。这些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兼顾国家建设和人民利益,切实保护和维护农民利益。周恩来在总结斯大林经济理论的教训后指出:“中心就是一条,搞重工业不要失掉人民,否则就没有了基础,就成了沙滩上的建筑物。我们要在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建立重工业,重工业要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注意轻工业和农业,使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否则就要吃亏。”[4]6301956年11月30日,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作“关于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时,指出,“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人民谋长远利益”,但“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要求人民过分地束紧裤带,他们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还要降低水平”的话,“那么,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也不能积累,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的,因此,“要重工业,又要人民”。[4]637周恩来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始终坚持维护农民利益。

第二,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周恩来认为:“所有制的改变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觉悟程度来决定。”[3]453农业问题要从生产关系上解决,只有改变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要按照农民的意愿,及时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周恩来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曾明确指出:“要劝说农民加入合作社,不是用强迫的方式。如果不愿意,不用勉强,即使是贫农、新老中农间的下中农不愿意,我们都不强迫他们参加。我们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共同富裕,不是使一部分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破产。我们是保护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4]5151961年,周恩来在河北省邯郸地区调研,用电话向毛泽东汇报说:“社员群众迫切要求恢复到高级社时评工记分的办法,但是已有发展。办法是:包产到生产队,以产定分,包活到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因此,这个办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的生活积极性。”[2]315周恩来提出,改革人民公社分配制度,是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周恩来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注意走群众路线,发挥农民群众的自主性、创造性,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1966年1月15日,周恩来在全国第五次棉花工作会议上,从棉花生产的角度讲述备战、备荒、为人民三个问题。在谈到为人民问题时,周恩来说:“减少棉花种植亩数,要和公社、大队、生产队商量,要走群众路线。如果硬摊派,会出乱子。革命胜利靠群众路线,建设也要走群众路线。各省各地都可种一些棉花,但一定要经过试验,能种则种,不能瞎指挥,不能影响粮食生产。”[7]3就北方八省、市、自治区的抗旱问题,周恩来指出,推广典型经验,关键是干部带头蹲点向群众学习,工作组下去千万注意,不要瞎指挥。1967年10月28日,周恩来在接见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和铁路工作会议代表时,再次强调:“对农民,只要路线、方针、政策搞对了,具体的由农民自己去搞,不要上面事事干涉,不要瞎指挥。”[7]197可见,周恩来在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着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第三,“藏富于民”,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在农业税征收上,周恩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严格遵守政策,不得擅自变更税率,自由加重农民负担,层层加派。1952年6月16日,周恩来签署的《政务院关于1952年农业税收工作的指示》规定:“农业税收的总方针是:贯彻查田定产,依率计征,依法减免,逐步实现统一累进,并取消一切附加。”[4]2421956年9月,周恩来在党的八大会议上指出,“凡是不必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家副业,应该由社员单独经营”,要“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1]312这说明周恩来反对把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搞得太单一,而主张搞一些个体生产。可见,周恩来事无巨细,考虑农民群众方方面面的利益,一切以搞活农民经济为着力点。

1958年,“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兴起,周恩来则是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反对浮夸风的第一人。1958年7月,周恩来在广州召集一些县的负责人了解情况时,敏锐地指出,粮食产量要避免虚假性,要保证社员的口粮,千万不要讲大话,损害群众的利益。1967年5月3日,在接见十四个省、市夏季粮油征购会议代表时,周恩来就农民中存在的土地和粮食以多报少、人口和灾情以少报多的问题明确地说,这是“藏富于民”,“这不是提倡不老实”,而“是对付官僚主义的办法”。因为“以前实行高指标、高征购,整了农民,现在他们就以多报少”,以前“如果我们实事求是,依靠贫下中农,他们就会说真话”,倘若“粮食多了百分之十,只有好处,农民是不会乱吃掉的,藏在农民家里比国家收购起来还好”。国家“征购够了,必然返销,造成假象,徒劳往返”。这种“藏富于民是好事”。[7]149周恩来“藏富于民”的思想对今天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很有借鉴价值。

第四,关心农民生活,心系农民困苦。1951年10月9日,周恩来在加强老根据地的工作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我们有些干部对改善老根据地的群众生活关心不够,应该承认错误。”[1]74同时提出要“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大力扶植老根据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周恩来经常到各地农村基层群众中调研,询问农民的生活、生产情况,了解农民、农村干部的困难,跟群众一起劳动,鼓励大家把生产搞上去。对出现灾情的地区,周恩来更是关怀备至。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立即作出紧急部署,并赶赴灾区,冒雨听取灾区干部的工作汇报,慰问灾区群众和访问受灾农民,勉励大家鼓足干劲、重建家园。1974年7月16日,身患重病的周恩来还先后在反映甘肃定西地区和庆阳地区灾情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华国锋“阅办”此事。周恩来指出,灾区“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资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人)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同时,批示要求“先发救济口粮款,至少要增加无息长期农贷”。[7]672周恩来的拳拳为民之心令人动容。

结语

周恩来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对“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20年,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至此,可以说我国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广大农村正向美丽乡村建设迈进,农村经济亦向小康目标挺进。这一成绩,正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开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周恩来所处的时代不同的是,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新时代。周恩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和思想,对今天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积极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周恩来重视“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关头,只有合理继承和发展周恩来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才能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农民幸福。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