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演变趋向及其治理

2022-03-18 03:37冯银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网络空间历史

冯银虎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重评”“质疑”为方式,以中国近代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为对象,以重要历史人物和史实为重点,进而以实现根本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进而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为目的的社会政治思潮,危害极其严重,必须对其进行反制并根除。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上升到新高度,历史虚无主义得到了有力地反制遏制,但是历史虚无主义为适应新形势也演变出新趋向,危害更为根本且更加难以识别,对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1 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趋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被大为压缩,但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改变自身样态以期实现其政治目的。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新趋向,对于打好遏制、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这场战略主动战至关重要。

1.1 虚实结合,向网络空间转移

现实空间的挤压和网络空间的“开放”使历史虚无主义向网络空间转移。一是国家对新闻出版业的整治迫使历史虚无主义为求生存转向网络空间。过去因某些技术原因难以对新闻出版行业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为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契机,但是近年来尤其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闻出版行业得到有效整顿,历史虚无主义传统传播途径迅速缩减。为开拓新的传播途径,历史虚无主义纷纷转向网络空间以继续传播其思想的“病毒”,因而也就有了诸如晓松奇谈之类的“奇谈怪论”。二是当代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迫使历史虚无主义适应信息获取方式变革。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2]。伴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当代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从传统纸媒与信媒向网媒转移的深刻变革,而历史虚无主义为扩大其影响力也将其触手伸向了网络空间,形成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样态。

1.2 专泛结合,向多元形态转变

扩大影响的需要和适应意识形态转型的要求使历史虚无主义向多元转变。一是扩大受众面与降低门槛要求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以历史学的形式存在,这不仅对受众有一定的门槛要求而且难以扩大其影响范围,往往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力比较有限。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必然要求它扩大受众面、降低准入门槛以影响更多群众为其实现特定目的服务,这也就要求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开拓新的领域,于是出现了学术、文学、艺术和影音娱乐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形式以服务其扩大影响力的目的。二是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向要求意识形态具有形象化存在。在传统意识形态作用方式效果日益减弱的时代背景下,形象化、世俗化、娱乐化是当代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转向[3]。为适应这一转向,诸多意识形态转向世俗化、形象化,而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也不例外的开启了形象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转向以期维持和扩大其影响力,由此就出现了以娱乐化、音视频化为表现样态的历史虚无主义。

1.3 显隐结合,向构境虚构转换

显性历史虚无主义向隐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转向是当今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趋向。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打击与反制,使得传统显性历史虚无主义难以为继,为减少被查禁的概率和增加传播的可能,历史虚无主义纷纷转变为隐性历史虚无主义为主要式样。隐性历史虚无主义第一层面是构境,即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有选择的拼接,把某些本无关联的历史事件接合起来并给予一定的暗示,创造一种让受众从拼接的“史料”中自行领会的情境,从而主动对历史和现实产生质疑,以达到弦外之音不言自明的效果。其第二层是虚构,即历史虚无主义者迎合部分居民的偏好意向,刻意“通过虚构叙事为其提供‘共情’的画面”[4],以迎合其趣味意向,使其“反思”反叛原有认知,进而非难、质疑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如迎合利用部分受众对英雄伟人私生活的兴趣虚构出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情感史”等无稽之谈,从而把一名享有崇高威望的领袖虚构“还原”为一个“风流俗人”,并进而以道德否定上升至对人物本身与其历史贡献的否定。简而言之,历史虚无主义从依靠支流、细节否定到依靠零碎“史料”拼接构境否定,再到虚构否定阶段,进而达到虚实相生的程度,其手法愈加隐蔽,迷惑性愈加强烈,危害愈加严重。

1.4 思潮汇合,向西式价值合流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政治目的就是推动我国改旗易帜,走上西式道路。历史虚无主义者竭尽丑化、歪曲、污蔑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根本目的就是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正当性与必然性,进而否定领导和开创这一切巨大成就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合法性,从而达到为走西式道路制造舆论基础的目的。因而历史虚无主义在一定阶段必然与特定的价值合流,因为历史观是价值观的基础,只有虚无一定的历史观才能重塑一定的价值观,所以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与“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和宪政民主合流,企图把已被解构虚无的价值观塑造成他们需要的样子并进而利用这些人实现“和平演变”或者推翻当前制度的险恶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的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这恰是直指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为准确认识和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指明了方向。

2 历史虚无主义演变新趋向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新趋向不仅丝毫未改变其反动本质,其危害性、迷惑性、隐蔽性反而愈加强烈。决不能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应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其现实危害与政治指向。

2.1 质疑历史方式更隐蔽

历史虚无主义演变趋向的明显特征是方式愈加隐蔽。一是通过“娱乐”“消遣”等形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历史题材短视频、影视和游戏等形式使受众在娱乐消遣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却全然不知,不自觉地接受了隐含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成为其俘虏。二是通过心理认识机制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规律,直接告诉对象结论特别是与既有认知相悖的结论往往会遭到心理抵触,但是隐形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引发受众自行意会不仅减少了受众心理抵触,而且其貌似“有理有据”的史实细节论证更是强化了受众的心理认同。

2.2 冲击价值手段更多元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引发对历史的质疑,更会利用多元的手段侵蚀群众心理,引发思想上的极度混乱和价值观上的剧烈冲突,在历史虚无主义呈现新趋向的背景下尤其如此。一是利用常识冲击价值观,利用历史与常识的“悖反”质疑历史、冲击价值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手段。如他们利用所谓“生理常识”否定邱少云不可能被火烧而纹丝不动,黄继光不可能堵住枪眼来解构革命英雄主义,冲击群众价值认同。二是利用所谓“科学分析”冲击历史与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一堆拼凑的、虚构的“史料”加上“严谨”的逻辑分析,增加其“结论”的可信度。如他们通过对八路军装备以及战斗一般规律的分析断言狼牙山五壮士事件根本不可能存在,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五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抵挡住几千人的进攻,至此狼牙山五壮士精神也就失去存在史实依托而被解构。

2.3 侵蚀主流意识形态更严重

历史虚无主义发展演变带来的最大冲击当属意识形态领域。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演变进一步挤占主流意识形态空间,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不为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就必然为其他意识形态所占领,尤其是在历史虚无主义诱导性和迷惑性愈加强烈的背景下,它的传播必将同主流意识形态抢夺阵地,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减弱。二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增加意识形态防控应对难度,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特别是隐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使其识别难度迅速上升,从而使监管防控难度随之上升。三是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增加意识形态风险,一旦群众为历史虚无主义所俘获,他们也必将在这一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主流意识形态,进而使意识形态风险隐患上升,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4 改旗易帜的政治诉求更明显

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提出变革现实政治的要求。解构的目的在于建构,历史虚无主义也不例外,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群众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全面解构旨在引导其政治方向,达到“颜色革命”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6]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重要趋向,与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和“普世价值”的合流清晰的表明了这一点,即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虚无历史,更要进一步通过否定和虚无历史而实现变革现实,颠覆现存社会制度,走向西式道路的根本目的。

3 历史虚无主义演变新趋向的治理

历史虚无主义决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政治思潮,不仅诱导群众质疑历史、冲击群众心理与毁坏价值,还会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并进而要求变革现实政治制度。因此,应该从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高度,与之开展旗帜鲜明的斗争。

3.1 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认知的侵蚀破坏,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改进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守好意识形态战线。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完善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制度。目前虽然建立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但也应跟进建立完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基本制度,使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方面都有自己切实可行的基本制度,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领域的指导地位,如建立历史虚无主义应对常态化制度和大众文化塑造制度。二是改进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一方面,如前所述,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转型是当前的时代趋势,所以意识形态教育应适应这一转型,积极创新教育内容与呈现形式,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如制作历史知识小视频、微电影等,以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减少“硬性灌输”带来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应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多渠道、宽路径进行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塑造,拓宽教育路径和增进教育效果,如依托年轻人喜爱的文学、音视频和文创作品,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既做到寓教于乐又做到“润物细无声”。

3.2 以正确历史观为导向,正视历史

防治历史虚无主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是基础。一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根源正是历史观上错误,以唯心史观取代唯物史观的必然结果,因而应加强唯物史观的学习与教育以洞悉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机理,从而自觉“屏蔽”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7]二是注重历史学科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的建立,坚决反对把近代化史观同革命史观对立起来的倾向,并且加强微观史学研究,让历史的细节以本真的面貌呈现,防止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部分群众对主流历史和价值观较少涉及的“空白”“盲点”塞进他们的“观点”。三是正视历史,增强历史认同感。历史不是意志和精神左右的结果,不为历史解释者的言说所改变,并且“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8]历史进程中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历史发展的支流不可掩盖其主题与主流,必须正视历史,增强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

3.3 强基固本,建设理性平和社会心理

历史虚无主义的防治离不开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的建设。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激起一部分群众的“共鸣”与当前浮躁的社会心理不无关系,因而一方面应加强社会心理建设,建设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使群众的心理状况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而不至需要借历史虚无主义这杯“浊酒”来浇洒心中的块垒。通过在整个社会营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不给历史虚无主义渗透诱导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社会心理的建设离不开社会自身建设这块基石,只有把社会本身建设好才能把建筑其上的社会心理同样建设好,“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9],因而应大力推进社会本身的建设并及时解决好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于暂时不能完全解决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群众说明以争取群众的理解,从而避免群众因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不解而产生情绪化、逆反化和极端化的心理倾向。

3.4 加强新型媒体空间建设管理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新兴媒体建设管理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应重点探索完善新型媒体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一是要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与缺少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有密切关联,因此应加紧网络空间法律法规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执法,依法打击那些触碰“高压线”与“越雷池”的不法之徒。二是引导新兴媒体社区加强对其平台内容的审核。一段时间以来,某些平台在流量和利益的驱使下,放松对平台内容的审核监管甚至走向资本与技术的共谋,主动推送含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迎合部分用户,因而还必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引导,使其强化平台内容审核监管,压缩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三是利用现代新型网络技术实时动态监测、追踪和管理网络“病毒”的流转。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分析、归类的作用,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识别和拦截功能,及时监控溯源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动向并阻断其目标受众在网络空间感染这种“病毒”的可能性,从而从源头上和流程中剪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渠道。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网络空间历史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