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史学思想下的吕后形象
——以《汉书》记载为例

2022-03-18 03:48王雨晴司如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戚夫人吕后班固

王雨晴 郝 敬 蔡 景 司如月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吕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王,后人对其颇为非议。 中国文学史历来对吕后的研究颇多,研究的角度也逐渐演变。 早期冯惠民《重评吕后》[1],从政治角度剖析吕后,论证其政治功绩,但完全的男性化分析,没有全面地认识吕后形象。 之后研究角度有所创新, 从政治角度辩证分析吕后功过,例如:张菱《吕雉评传》[2]既肯定吕后辅佐刘邦之劳、无为而治、注重农事之策、忍辱化解匈奴挑衅之谋等,也批评了吕后的权力熏心和惨无人道的报复行为。 如今学界研究转向吕后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吕后生平事迹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心理学或女性主义侧面反映吕后形象。 孙佰玲《生命悲剧的形象展示——史记吕太后本纪新解读》[3],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出发,剖析吕后悲剧的酿成源于男权社会下对男性的依附、自我欲望的膨胀,以此来探究吕后精神世界。 张宏波《吕后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4]从女性人文角度分析吕后是如何在妻子和母亲角色接连丧失下,逐渐挣脱男性社会的束缚,最终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冷酷、残暴的掌权者。 尹方红《〈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吕后情绪书写探析》[5]以吕后的情绪为研究对象,分析《吕太后本纪》中细腻入微的人物情绪描写,探究吕后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 除此之外,学者还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李静《〈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6],以文本对读的方式结合司马迁、班固不同的人生经历剖析《汉书》《史记》所塑造的吕后形象。 对各家观点进行整理之后,发现前人研究吕后形象大多以《史记》为研究蓝本、《汉书》为辅助,以此来深入分析《史记》中所记载的吕后形象。 但对班固《汉书》中所呈现的吕后形象缺乏细致深入探讨。 本文以《汉书》中记叙吕后的《高后纪》和《外戚传上》为主,结合撰写者班固史学思想分析其笔下吕后的形象。

一、《汉书》中吕后形象

(一)吕后的形象

吕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她在执政期间凭借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才能延续着汉初繁荣的景象。 百姓是国之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吕后以秦朝苛罚为戒,废除重罪、安抚民心。 《汉书·高后纪》:“元年春正月,诏曰: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7]96吕后遵循孝惠皇帝的意愿,减轻刑罚。 一是免除重罪之人株连三族的刑罚,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7]1104,具体步骤为:在头上和面部刺字,割鼻子,斩掉手脚的趾头,用乱棍打死,砍头,制成肉酱,可见三族罪之残酷。 吕后废除重罪之人的连坐刑罚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民间百姓的互相警惕之心,为百姓生产生活营造民风淳朴、亲邻和睦的氛围。 二是支持言论自由,不再以言论不当为由治罪。 颜师古注释:“过误之语以为妖言。 ”[7]96妖言令实际上是统治者试图通过控制民间舆论来稳定社会秩序的一种强力手段,压制百姓言论自由性,束缚了民众的活力和热情,长此以往积攒民怨。 妖言令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民众言论自由的空间,舒缓百姓积怨,稳定社会秩序。 除废除三族罪、妖言令之外,吕后还诏令“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7]90,民间传抄书籍的行为不再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兴盛、激发了社会的文化思潮发展。

国泰民安的基础是国无战乱、经济繁荣、粮食充足,为实现这一目标,吕后实施惠民政策,注重农事发展。 吕后延续了刘邦“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执政理念。 惠帝在位时,吕后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7]85,通过削减赋税减轻百姓压力,给予百姓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恢复民力。 惠帝逝世后,吕后又下令“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7]96,首次设立劝励天下的孝悌力田官来激励农业发展。 一方面,通过专门设置管辖农业生产的官员对农业生产加以监督,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赏赐百姓爵级,每户一级,百姓的耕作积极性得到激发,农事自然也会得到发展。

政权的稳固、国家的繁盛兴旺既离不开贤德统治者把握大局、做出正确的决策,也离不开百官的智慧、贤臣的辅佐。 多年盘旋于政治漩涡的吕后清晰地认识到贤臣的重要性,知人善任,广招贤才。 夺嫡风波中,吕后求助张良,借助张良计策请“商山四皓”出山以此来稳定太子地位。 刘邦逝世后,面对动荡不安的朝廷现状,吕后颁布诏令:“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7]96,施恩惠于诸位列侯,准许世袭功位,以此来拉拢百官、广招贤才。 通过借助贤臣的智慧,吕后冷静处理统治集团内部的暗流涌动和权力斗争、机智地缓和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紧张政治局面。

作为执掌实权的女主,在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吕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汉书·匈奴传上》:“陛下独立,孤偾独居。 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7]3754-3755冒顿单于仗着自身强大的势力,以部落风俗为由要求吕后下嫁,试图将其野蛮的风俗强加于汉王朝。 大臣们义愤填膺,主张出兵。吕后却选择压制愤怒,冷静处事,回信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 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 弊邑无罪,宜在见赦。 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7]3755吕后扼杀了一场胜负难定的惨烈战争,缓和了民族关系。 中原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未被破坏,二者之间互通有无的桥梁尚未坍塌,维护了汉初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

吕后的政治敏感性引导着她为巩固统治地位深谋远虑、提前规划。 以下两件事可以很好地作为佐证。 一是借助增强吕氏家族权力来培养自我势力:吕后称制之后,力排百官阻挠,分封吕氏兄弟为侯,壮大吕氏家族军事权力和政治话语权来蓄养势力。 二是吕后告诫吕产、吕禄在其死后秘不发丧,紧握兵权以保诸吕:她对死后发生的政治纠纷作出预见,予以警示,“我即崩,恐其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7]3939之所以要求吕产、吕禄免除丧葬,稳定军队,把守皇宫,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保住诸吕,防止政变。 虽最终事与愿违,吕后于此事中展露出的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才能却未被掩盖。

吕后除了彰显了其政治才能,还有残忍狠毒的一面,这在《汉书》中暴露得赤裸裸。 她称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清算与戚夫人母子的旧仇恩怨。 “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暗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7]3938自古以来,后妃之间的争斗从未休止,吕后与戚夫人亦是如此。 戚夫人得宠,正是吕后年老色衰,出于对高祖的忌惮,吕后不敢公然挑衅。 所以,高祖驾崩、惠帝登基、吕后执掌大权后,便是报复戚夫人的最佳时机。 她将戚夫人折磨成骇人听闻的“人彘”。 之后,戚夫人之子赵王亦是难逃吕后的魔掌。 《汉书·外戚传上》记载到:“乃召赵王诛之,使者三反,赵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赵相,相征至长安,使人复召赵王,王来。 ”[7]3978“数月,帝晨出射,赵王不能早起,太后伺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迟帝还,赵王死。”[7]3978纵使刘邦生前即出于对戚夫人母子安全的考虑,派周昌暗中保护他们。 周昌屈服于吕后的威严,所做的一切也是徒劳的。 甚至于仁慈的惠帝也未能将赵王从吕后的手中解救出来。

其他皇子悲催的命运也归于吕后的残忍狠毒。《汉书·高后纪》连续记载了几位皇子的死亡。 “春正月丁丑,赵王友幽死于邸。”[7]99“六月,赵王恢自杀。”“秋九月,燕王建薨。 ”[7]100赵王刘友是被吕后囚禁饿死的;赵王刘恢因为爱情和自由自杀,因吕后处死刘恢最宠爱的宫女,压垮了他的最后一根向生的稻草;燕王刘建病死,本应当继承其爵位的儿子却被吕后杀死,燕国从此被撤销。 只有代王刘恒幸免于难。 吕后一系列血迹斑斑、令人发指的行为,为她的残忍狠毒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

知恩图报是贤人所必备的美德,身为帝后的吕后同样也看重有恩必报。 吕后接受恩惠的同时不忘回报。 “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於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 ”[7]2079为报答夏侯婴在下邑救儿女之恩,吕后将宫殿背面第一等的公馆赐给他。 遵照古代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臣子为君主服务本为理所当然,但吕后更注重善待贤臣、恩赐分明,很好地践行了知恩图报的美德。“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 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侯, 小子延为筑阳侯。 ”[7]2012对待萧何,吕后感激他一生对汉室所做的贡献。 因此,在萧何逝去后,赐予谥号,并封其夫人和儿女爵位。 纵观历史,帝王分封功臣家属爵位,一般以其嫡子继承为主,分封功臣夫人和女儿爵位极其少见,从侧面也印证了吕后的知恩图报。

(二)吕后形象的主要塑造方法

“互见法”是指“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8]。

《汉书·高后纪》中的吕后形象和《汉书·外戚传上》, 以及其他人物传记中的吕后形象是各有侧重的。 《汉书·高后纪》以惠帝即位、吕后为皇太后作为记载的开始,以吕后称制在位的时间为线索,主要记载了吕后的政治事迹,如:颁布诏令废除严酷刑法、分封诸侯等一系列政治举措,结尾处也只是对吕后政绩的一种客观总结。 而《汉书·外戚传上》及其他人物传记则更多地将吕后非政治方面的一面展示出来了:处死戚夫人母子、对皇子赶尽杀绝的残忍狠毒;对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夏侯婴和萧何给予丰厚的回报……

由以上不难发现,互见法对于吕后形象的表现是有一定优势的,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吕后,从而避免单一角度的片面,以及多个角度如熔炉般混杂在一起引起的错乱。 另外,其他人物传记中的吕后不是以主要中心人物的身份出场,淡化了主角光环,在他人的映衬下,一个更为平易近人、更为真实的吕后摘下执政者的面具于幕后缓缓走来。 她其实不仅仅是个执政者,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 这亦有点类似中学时我们常提起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方法,《汉书·高后纪》 着重刻画其大女主政治形象, 是正面描写;《汉书·外戚传上》及其他传记将吕后置于其他人的相关事件中来刻画,是侧面描写。 互见法的运用使吕后形象更趋丰满,也为《汉书》增添了写作魅力。

二、从《汉书》看班固对吕后的态度

(一)称赞吕后的政绩

《汉书·高后纪》中所塑造的吕后形象,显露出班固对吕后政绩的极大认同。 首先,从编写体例上看,开篇以“高皇后吕氏,生惠帝。 佐高祖定天下”[7]95。 奠定吕后贤能的基调,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吕后在惠帝死后称制天下八年间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全面、多方位地展示吕后的政治形象。 其次,从记叙的内容上看,根据班固简明的语言叙述归纳出吕后执政时期的政治策略:一是废除重罪,安抚民心;二是惠民政策,注重农事发展;三是奖励功绩,激励发展生产。 班固为吕后刻画出一个贤明执政者的形象;再次,语言结构上,班固在《高后纪》最后对吕后政策方针所带来的政绩给予了直接赞扬:“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7]104最直观地展示了班固对吕后政治成就的认可与称赞。除了《高后纪》明确的赞扬,班固在描写吕后用计谋除韩信、彭越,辅佐刘邦稳定汉初天下时彰显吕后政治上的大智谋;在《匈奴传》中彰显吕后的政治大局观念,吕后选择容忍个人所受侮辱来维系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稳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内外环境。班固所记叙的语言没有抹杀吕后的政治成就,而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惠民政策、削减苛罚、解决内外矛盾等各个方面称赞其政治家的才能。

(二)反对吕后为吕氏家族谋私权

《汉书》是皇帝下令修纂的历史著作,以维护刘氏正统统治地位为基本出发点,大肆宣扬汉德。 虽然班固称赞吕后执政期间的政治成就,但对吕后为吕氏家族谋取私利,带来外戚干政,危害汉朝统治地位持反对态度。 《高后纪》有三分之一的笔墨都在叙述吕后死后朝廷刘氏政权捍卫者与吕氏家族之间的权利纠纷, 足见班固对这场政权纷争的重视。根据《高后纪》记载吕后死后“上将军禄、相国产颛兵秉政,自知背高皇帝约,恐为大臣、诸侯王所诛,因谋作乱”[7]100,可知,这场政权之争的起源在于吕后违背“白马盟誓”,封吕氏家族三人为侯,以及《外戚传》吕后临死之前告诫吕产、吕禄的话:“我即崩,恐其为变……”[7]3939可以知悉吕后对这场政治纠纷的预见。 但是,吕后却未对其死后何以应对朝堂变化做足准备,导致朝堂政变的发生。 吕后的私欲虽然给吕氏家族带来一时的权力膨胀和地位提升,但最终也葬送了整个吕氏家族,《外戚传》 记载:“太后崩,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产、禄、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7]3939-3940

(三)批判吕后的残暴、无德品行

在男权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纷争中,吕后作为一位女子冲出困境、打破禁忌得以生存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吕后前半生卷入政治斗争分为两个时期:作为吕雉,承受了牢狱之灾,也体验了提心吊胆的二年零四个月的俘虏生活;作为吕后,辅助刘邦铲除韩信、彭越,也打响了皇位捍卫战。 这些经历锤炼了吕后刚毅的性格,如:班固所言“吕后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7]3937,奠定了吕后政权斗争的政治资本。 但这些经历也激化了吕后残暴形象的展露。 皇位捍卫战结束后,吕后残暴性格的发泄对象就是皇位争夺对手: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根据《外戚传》记载,吕后残暴性格最初体现在毒害未经世事的赵王,一是铲除后患、二是报复戚夫人、三是稳定统治地位。 残暴升级是吕后将戚夫人残害成 “人彘”:挖其双眼,断其四肢,熏聋双耳,灌其哑药,弃置猪圈。 这样惨不忍睹、骇人听闻的方式超出一般人能够想象的范畴。 班固将吕后残暴形象放置于《外戚传》中展示,暗示吕后残暴行为是基于后宫生存环境压迫,但是也没能掩盖班固对吕后这种无德行为的厌弃。

(四)认同吕后人妻人母身份

虽然班固批评吕后迫害戚夫人、 毒害赵王、谋害刘邦四子一孙的残暴行为和无德品行,但班固始终没有否认吕后作为一个女人所具备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 《外戚传》中凭借“父吕公,单父人也,好相人”[7]3937,吕公认为刘邦是贵人面相就将吕雉许配给刘邦。 吕后作为一个妙龄女子,嫁给一个有儿子的大龄男子并没有抵触。 《高帝纪》中“吕后与两子居田中”[7]5可见刘邦家中的贫寒, 然而吕后作为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并没有任何的委屈和怨言。 早期的吕后是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经过一番的政治磨难后,吕后妻子身份逐渐被刘邦抛弃时,班固笔下的吕后却始终保持着母亲的身份。 吕后动用自己的智慧拉拢大臣,善用计谋,放下自尊,保住儿子的皇位。 除了稳定儿子的王位,吕后也十分疼爱女儿。 在女婿张敖被高祖怀疑是谋反之士,女儿婚姻遭受劫难时,力挺张敖。 多次提醒高祖刘邦,张敖是鲁元的丈夫,绝对不会谋反。 如:《张耳陈馀传》中记载“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故,不宜有此”[7]1841,彰显一个母亲的本能,守护儿女。 班固平实、 简练的语言中呈现出吕后对子女的舔犊之情,以及未沾染政治时善良朴素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三、班固对吕后态度成因

(一)历史背景影响

在史书的编纂上,编纂者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对笔下历史人物的评价受锢于时代主流思潮。 东汉初年,儒学正宗化和谶纬迷信思想盛行。 儒学纲常伦理在班固的《汉书》中有深刻体现,如:班固在《外威传》中写到“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 ”[7]3933,班固借婚姻影射外戚对国家、帝王的影响。 但班固也受到反谶纬迷信思想的朴素理性精神的影响,不过度迎合当时夫尊的主流思想,所以,没有因吕后女性身份对其政治评价产生偏颇,而是基于客观理性的角度在《高后纪》中给予赞扬和肯定。

(二)家学渊源及司马迁著史的影响

班固的思想和史学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密不可分。 班固祖先在西汉时,原是边地豪富,后来成为儒学世家。 汉成帝在位期间,班氏家族成员受诏校阅皇家藏书,后获赐大量皇家藏书副本,这为班彪、班固父子的著书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文献条件。 又因班氏家族思想开阔,喜交儒道名流之士,使得兼容儒道的思想在其家族当中得以传承。 优良的道德风气和浓厚的家学之风, 影响着班固思想体系的构建。由于大量藏书,班固对吕后的生平事迹掌握得非常详实,刻画得也非常详尽。 且从班固给予吕后符合儒道思想的政治做法高度评价中也可以看到其家族思想传承对他的影响。

班固能够著成《汉书》这一杰出著作,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和学术体系,除了东汉初年鼎盛的时代条件以外,还有司马迁著史的影响。 《史记》被历代“正史”奉为楷模,因而后人多有续写《史记》,希望能够写出同样的历史巨著,班彪、班固父子也不例外。 《汉书》也借鉴了纪传体的编撰体例,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 《汉书》所选的史料和评价对《史记》多有借鉴,并且在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上,班固也延续了司马迁的观点。 如:在对吕后的评价中,《史记·高后本纪》和《汉书·高后纪》都对吕后称制八年来所作政绩给予很高的评价:“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7]104

(三)正统儒学和尊汉思想的影响

班固生活的东汉之际,儒术独尊,经学大盛,班固的父亲班彪受当时“独尊儒术”思想影响很深,完全以儒学思想为信仰原则,“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7]4207。他反对“崇黄老而薄五经”[9]990,主张“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9]990。这也对班固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奉儒学思想为正统。 故《汉书》以儒家思想为准则, 尽量避免写到不符合儒家要求的行为。班固的女性观也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教化为基准的。 因此,在本纪中,主要以称颂为主。 而吕后众多不符合儒家仁政理念的阴暗事迹,则移至专门记载皇族外戚的《外戚传》中,借赞扬贤德、谨慎的帝后,以从侧面否定身为帝后的吕后。[6]72

班固修史虽有波折,但也比较顺利。 他虽然因私修国史而被人告发下狱, 却因祸得福拜为兰台令,可以大量接触皇家图书。 因此,他对执政者抱有期冀之心,撰写《汉书》的宗旨是向追述汉朝功德靠拢。 所以,其修史时,不利于歌颂汉朝的历史史实都被规避在本纪等重要体例之外。 如:在《高后纪》中,对吕后残忍的个人行为不予记录,也是其歌颂汉朝宗旨的体现。 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班固之所以在《惠帝纪》《高后纪》中改用编年体,不惜将惠帝及吕后个人行为架空, 并以此成为自己编帝纪的成法,但不愿放过吕后,所以又在《外戚传》中重出,大概他认为此可以保持帝统的面子,以符合‘尊汉’的用心,且又可以保持帝统的面子且可以降低其著史的危险。 ”[10]

结 语

综上所述, 班固笔下的吕后形象是立体多面的。 班固虽然深受儒道思想影响,尊崇儒家伦理道德构建下的男权统治系统,但是班固却没有局限于此, 未因吕后女性身份对其政绩评价有失偏颇,在《汉书·高后纪》中呈现一个颇具政治才能的大女主形象,赋予吕后政治成就最高的赞扬。 除了大为赞赏吕后功绩,也披露出对吕后残暴行为的厌弃,《汉书·外戚传上》中记叙吕后的暴行,展现了一个心理扭曲的施暴者形象。 班固理性评价吕后的功过,给予了吕后客观的历史定位。

猜你喜欢
戚夫人吕后班固
班固救马
杀只鸡而已,把剑收起来
悬梁刺股
一个发飙斗狠近乎疯狂的女人——吕后
吕后与审食其关系简辨
吕后精明不逊刘邦
人彘
陪你一起读历史(4) 大汉女当家吕后
孝继父业的班固
班固智夺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