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022-03-18 05:17冯建民朱肖婷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评价学校

冯建民,朱肖婷

美育是通过培养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使教育走向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个人身心发展、道德品行和个性特征形成的最佳关键期,更是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培育审美素养的“黄金期”。因此,对当前中小学的美育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实施困难之原因,提出美育改革之路径,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颇具价值和意义。

一、中小学美育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和极端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下,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更加注重的是智育,是班级排名和考试分数,美育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于美育存在不少片面认识和误解。纵观国内中小学美育的实施情况,发现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一)美育认知狭隘化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途径和内容上可以实现美育的功能,但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唯一途径”[2]。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局限了我们对于美育的开展,美育还包含其他内容,如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等。美育不是培养学生的特长才艺,也不是培养音乐家、美术家等各种艺术家,而是使其产生一种美的情感体验,促进人格与品格的健全。[3]美育也不等同于美德教育,它更注重对学生个体内在精神的培养和美的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去求真、求善、尚美、创美。

美育认知狭隘化还表现在美育知识技能化,如今的中小学美育一味模仿专业艺术教育,倾向于知识技能化的教学。“这种满堂灌的美育教学占据着我国大多数小学美育课堂,照本宣科、照猫画虎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日益向呆板僵化的方向演变,脱离了美育以美育人心的本质”[4]。某些家长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美育,狭隘地将美育看作因成绩不佳而选择的一条升学捷径,热衷于各种艺术考级。

(二)美育课程边缘化

课程是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在现实中,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往往去挤压美术课、音乐课等美育课程。常见的现象是,临近期中或者期末考试,一些语数外老师纷纷占用美术、音乐等课。更有甚者,一些中小学会安排两种课表,一种是为上级领导检查而设立的丰富的课表,另一种是实际实施的课表,美育课程成为一种摆设和“幌子”。美育课程在潜意识里被当成“副课”处于陪衬的地位,语数外则被当成“主课”。“学校对美育课程目标定位欠科学,将中小学美育课程的目标限于会唱歌、能绘画。甚至认为这类学科不用考试,因此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也见怪不怪”[5]。

(三)美育资源匮乏

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学资源配置相对匮乏,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一些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连最基本的音乐室、琴房、美术室等美育基础配置都没有。设施陈旧,数量不足,年久失修,是很多中小学存在的问题。由于美育本身的特殊性,没有基础设施就很难开展美育活动。此外有的设施较为昂贵,若不小心遭到损坏,难以补修,因此学校也会限制学生使用这些设施。

美育资源的匮乏,还表现在学校对于美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于2016年8月29日发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虽然近十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但“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区域发展不平衡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6]。2020 年 12 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高排课低授课条件下,按课程化管理课外美育活动进行测算,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有 74.71 万人的缺口量。根据全国12省调研数据,逾七成学校缺乏美育专职教师,近七成学校存在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美育教师的情况。[7]

(四)美育环境欠佳

美育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氛围,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提供的时空美育环境。具体而言,不仅需要整洁美丽、文明有礼的校园文化,更需要良好的家教家风和诚实守信、尊礼守法的社会精神文明。只有这三方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才能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美育环境。但是,当前的美育环境欠佳。校园内,极个别教师师德不良,校园欺凌现象屡见报端;家庭里,个别家长偏重文化课学习,打骂教育方式依然存在;社会上,种种不文明现象冲击着中小学生的幼小心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电脑变得触手可得,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也给中小学生的审美导向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带来巨大冲击。

二、中小学美育改革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影响

长期以来,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系统就应该培养和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西方古希腊时期众多先哲早就提出了这种观点,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着力培育人的健全人格。马克思则从社会大生产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科学的教育价值取向,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8]。

反观现实教育,教育价值取向充满了鲜明的功利性色彩。家庭中,父母关心孩子的教育,基本的出发点并非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而是遵循着“考出高分——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的现实逻辑;学校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基本出发点在于班级平均成绩的高低,因为这会影响教师的绩效和职称晋升;社会上,评判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多少人考进重点中学,多少人考入名牌大学。此外,“人们大都从工具理性角度将读书和学习知识作为实用性工具来看待。一旦有人因为读书而没有让他获得财富、权力、地位提升的期待时,他便对读书的用处贴上了‘无用’的标签”[9]。

在功利性价值取向影响下,美育或变得不重要,形同虚设,或蜕变为实用性的美育。“审美本身不具有功利性,为了欣赏到事物的美,必须摆脱功利活动中对事物占有和利用,也就不能持实用的态度对待美育。当整个社会和学校强烈倾向功利性、实用性价值时,家长、学校也必然以‘有色’镜片看待美育,以实用价值来取舍美育,以美不能带来实际用途而判定其无用。以升学率为核心的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之下,美育就会被淡化,有名无实”[10]。

(二)美育价值功能的认知狭隘性

何谓美育?被誉为“美育之父”的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使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1]。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2]。古今中外学者虽然对美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随着人们对美育的认识加深,“大美育”观逐渐形成。可以说,美育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其内容既包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态度,更包含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五育”之中,美育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美育具有陶冶心灵、产生积极美感体验、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功能;在社会层面上,美育则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营造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氛围。但在现实当中,不少人将美育视为智育的附属品,混淆美育概念。在一些家长眼中,美育无非就是唱歌、画画、跳舞而已,学习这些东西占用时间和精力,对于语数外等学科的成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美育资源分配不均且不充分

美育资源丰富多样,能够为美育提供基本的条件和基础。如果从“大美育”的概念出发,美育资源可以包括家庭美育资源、校园美育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现实中,美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较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了美育资源分配不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美育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美育师资等方面配备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和乡村学校,所处城市的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美育资源也更丰富。

美育师资不充分也是制约美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学校,对于美育师资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在招聘时,美术、音乐类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名额少之又少;在职称评审方面,美育教师也处于劣势地位,这便导致更多的专业型美育老师不选择去中小学任教,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学校的美育课程连专职教师都没有,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限,教授的美育知识过于书本化或者流于形式,传授方式单一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从这样的课堂上难以获得审美判断和鉴赏能力的提高。[13]

(四)美育评价科学合理性不足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教育评价要涉及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评价活动的过程与结果,都应该纳入评价的范畴”[14]。“评价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旅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是完美收官还是前功尽弃,学校美育也不例外”[15]。

美育评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能单纯采用分数考核的传统评价方式。多数学校把美育的考核归结为综合实践考核,这种笼统流于形式的单一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美育成绩没有差别,评价既没有测出学生真正的美育水平,也没有对学生美育课程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在多数学校现行的美育评价体系中,美育往往局限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育评价,尚处于狭义美育的概念范畴,未能有效延伸到美育与审美、情操、心灵和创新意识的深层次关系中,这就直接导致现有美育评价体系的狭隘化”[16]。因此,如果不能彻底扭转目前不科学、不合理的美育评价理念,建立符合美育规律和育人特点的美育评价体系,那么“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就很难落实,美育也很难改变目前尴尬处境,无法从边缘走向中心。

三、新时代中小学美育的改革策略

(一)坚持思想引领,树立美育新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尤其是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内涵,将其作为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树立美育新观念,摒弃对美育的狭隘认知。首先,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者和各学科教师应加强对美育的深入系统研究,科学认识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重新认识其在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中的地位,要彻底转变传统美育课程在师生心中的定位,摒弃以往美育无关紧要、是副课、华而无实等不科学、不合理的片面认识。其次,应树立“大美育”理念,营造“家庭—学校—社会”良好美育环境。“新时代美育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形成了一个‘大美育’的概念。从早期审美教育观、艺术教育观发展到现在的全人教育观,包涵着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17]。因此,推进中小学美育改革,必须树立“大美育”理念,整合校内外各种美育资源,从而形成美育要素整合融通、美育资源互补共融、美育环节良性互动的协同育人格局。

(二)加强运行保障,推进协同育人

坚持新时期“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仅凭美好的理论设想和教育理念是不够的。欲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必须要有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方能确保政策“落地生花”。《意见》中亦明确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制度保障,营造社会氛围。

组织保障是推进美育改革、实施美育协同育人最为关键的保障和前提。长期以来,很多教育改革之所以出现“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没有重视组织保障,缺乏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保障机制。推进新时代美育改革,绝非仅仅是学校之责任义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全员参与。因此,政府应“尽快地把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本地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总谋划。各地要建立学校美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统筹协调的机制”[18]。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加入“大美育”这一系统工程中来,多渠道、多途径增加投入。完善学校美育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学校美育工作的法规,为推动学校的美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更要建立健全美育督导评价制度,确保把党和国家的美育政策落实落细。

(三)创新美育载体,整合美育资源

美育的落实与开展,必须有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发展,必须丰富和创新各种美育载体,整合各种美育资源。

首先,应创新美育课程载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应该彻底改变以往美育课程边缘化、被主科挤占的不合理现象,严格落实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同时也要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美育课程内容。须知美育课程不只局限于音乐、美术、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类课程,还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提供如影视、摄影、雕塑、戏曲等丰富多样的课程。也要注意挖掘生活中、课堂外美的存在,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格调。

其次,应创新美育活动载体,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美育功能。校园活动是中小学生除了课堂之外的最重要的校园生活组成部分,也是美育课堂的延伸,可谓是美育“第二课堂”。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必须积极创新校园活动这一重要的载体,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浸染作用。应该面向学生全体,开展人人参与的艺术展示交流活动和艺术实践工作坊体验式活动。亦可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井盖涂鸦大赛、校园墙艺术展、小树林文化节、学校logo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校园宣传标语,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对美育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新时代的校园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创新网络平台载体,实现“互联网+大美育”深度融合。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技术发达、信息互通的网络时代,身处互联网时代的美育如何改革发展,是一个时代大课题。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19]“大美育借助互联网,会更加形象、生动、自由、快捷且简洁;互联网借助美育,会变得净化、优化、美化,实现更积极、更普适的大教育功能”[20]。

(四)优化美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美育改革发展,必须优化美育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崇尚真善美、以美育人、清新高雅的育人氛围。首先,要优化家庭美育环境。众所周知,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美育更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根基和前提基础。“一般来讲,一个没有经过家庭美育训练的少年和青年很难在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中达到最佳效果”[21]。因此,作为孩子监护人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美的心灵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家庭美育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适宜的‘微气候’。这样一来,孩子美感的小世界也会像植物一样,渐渐蓬松地生长起来”[22]。家教、家风便是家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美育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家教、家风的建设,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23]。至于学校美育环境,前面已对学校的美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美育各种载体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不再赘述。

优化社会美育环境亦同等重要。“社会美育也叫生活美育,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它包括人格美、劳动与生活过程的美、产品以及环境美等。社会美育直接体现人们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理想,有美与善、真相结合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美育价值”[24]。但在现实生活中, 依然存在着失信欺诈、重利轻义、恃强凌弱等很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现象和行为。因此,全社会需要净化社会美育环境,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引导,加强社会美育指导,创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美育环境。

(五)推进评价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提升教育治理水平,2020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对新时代推进美育评价的指导性意见为,“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25]。要落实这些目标要求,还需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统筹兼顾不同教育类型、教育主体和学段,形成政府督导、学校自评、社会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着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形成协调互补的评价体系,以此建构一个美育评价体系。[26]

猜你喜欢
美育评价学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