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未来:关注人类与地球的生存
——基于对《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的解读

2022-03-18 09:07苏灵敏
关键词:学会人类世界

岳 伟,苏灵敏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为了在2021 年11 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出版的未来教育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专家撰写用于支撑未来教育报告的文章,并于2020 年11 月在其官网上推出了关于“教育的未来”倡议论文集。作为背景资料,论文集中共有27 篇文章,其中由“共同世界”研究集体所撰写的《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以下简称《学会融入世界》)报告是尤为重要的一篇。《学会融入世界》提出未来30 年七项富有远见的教育宣言,从七个方面描绘2050 年的教育样貌,旨在重构教育,发挥教育改变未来世界的关键作用,帮助我们实现从了解世界到融入世界的跨越。目前,已有学者关注到了《学会融入世界》报告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翻译以飨读者。但总体来看,其对报告的研究仅停留于直译而缺少对其内容的解读。本研究认为,深挖《学会融入世界》传递的教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对我国今后的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世界的教育转向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学会融入世界》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述

《学会融入世界》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背景,勾画了2050 年的世界教育。本研究在解读七项教育宣言之前,有必要对其写作背景、报告的构成部分和七项宣言进行简要的说明,以求更深入地了解七项教育宣言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一)报告的写作背景

当今世界被错综复杂的现实挑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裹挟着,人类在日益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下面临着多重生存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秉承着擘画未来教育蓝图的宗旨,在时代巨变的关键时刻开始重新思考未来教育的走向。于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021 年11 月发布的未来教育报告做了全面的前期准备工作。从2019 年9月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发出关注“教育的未来”的全球倡议,号召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思考如何在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重构教育以塑造人类的未来。2020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代表各方思想的部分文章汇编成名为“教育的未来倡议背景论文”的集册,并在其官网上推出系列文章。该论文集由27 篇文章组成,作为未来教育报告的背景资料,其主题聚焦于未来知识、课程和学习。《学会融入世界》是论文集中最核心的一篇,对全球未来教育的变革和转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学会融入世界》由“共同世界”研究集体撰写。“共同世界”研究集体是一个由跨学科的研究者所组成的共同体,主要关注人类与超越人类世界的议题。准确说来,《学会融入世界》是由四位专家以集体之名执笔所写,四位专家分别是堪培拉大学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阿弗里卡·泰勒、韦仕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维罗妮卡·帕西尼- 凯奇巴、埃迪斯科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明迪·布莱瑟、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全球教育高级研究中心教授伊维塔·西洛瓦[1]。

(二)报告的内容概述

《学会融入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前言:适应未来生存的教育”。这部分从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背景出发,呼吁重构教育以改变世界并引出七项教育宣言所基于的三个前提。首先,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性是一体的。我们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并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其次,任何试图通过将人类与世界分离来实现人类未来持续的努力都是妄想和徒劳的,即使其出发点是善意的。最后,教育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从根本上重新调整人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这需要一个根本的范式转变,即从了解世界以便采取行动到学会融入世界。我们未来的生存取决于我们做出这种转变的能力[2]2。这三个前提站在人类与地球未来可持续的高度,指出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的关系,同时也将教育作为改变未来的关键并提出教育范式要实现根本性转变,这为七项教育宣言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第二部分,“2050 年教育宣言”。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构成,具体阐述了从现在到2050 年七项富有远见的教育宣言。七项教育宣言涵盖了未来教育的理念、愿景及实现方式,直指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描绘了未来教育的可能样态。七项教育宣言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到2050 年,我们已经批判性地重新评估和重新构建了教育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保留了教育曾经具有的人文主义使命的最佳方面——促进正义,但同时将其扩展到超越了纯粹的人类或者社会框架之外。2.到2050 年,我们已经完全认识到,人类是嵌入生态系统中的,我们是生态的,而不仅仅是社会的。我们已经消除了“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现在所有的课程和教学都牢牢地建立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之上。3.到2050 年,我们已经停止使用教育作为宣传“人类例外论”的工具。我们正在教导人们能动性是相互关联的、集体分布的和超越人类的。4.到2050 年,我们已经抛弃了教育的人类发展框架。我们不再拥护个人主义,而是提倡集体意识和轻松愉快、善解人意的人际关系。5.到2050 年,我们于同一世界生活和学习。我们的教育不再把“外面的世界”作为我们正在学习的对象。学习融入世界既是一种情境实践,也是一种超越人类的教学合作。6.到2050 年,我们重新赋予了教育的世界政治使命。这个使命远远超出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权观点的普遍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要求。7.到2050 年,为了未来生存教育的目标的达成,我们优先考虑在这个受损的地球上实施集体恢复的伦理[2]3-7。

第三部分,“结论:学会融入世界”。这部分重申并重构教育的必要性,总结未来教育的系列转变,提倡我们学会融入世界。我们身处“人类世”,如果我们继续将教育作为促进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工具,那必将对人类和地球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未来就必须要实现教育的重构,也必须要经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教育转变,即从人文主义到生态意识、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从社会人到生态人、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单一立场到多元视角、从控制世界到融入世界,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转变都在挑战我们以往认同的人类中心与二元思维,即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和地球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破除错误认知,学会与世界和谐相处并融入整个世界。

二、《学会融入世界》的思想解读

《学会融入世界》提出的七项教育宣言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报告的核心思想便是将教育看作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和改变未来世界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此,《学会融入世界》承载着人类对教育的美好期盼,回应了未来教育尚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即展望2050 年,我们的教育将会延续什么?抛弃什么?创新什么?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报告的思想进行解读。

(一)继承与发展:全球性的教育视野和改变未来的教育使命

尽管《学会融入世界》中探讨的2050 年教育切入的视角和观点多样,但延续的全球性教育视野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学会融入世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其他教育报告所展现出的全球性视野一脉相承。《学会融入世界》并不是要解决某些地区、某些国家、某些群体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全球生物的共同福祉从教育视角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报告中展现的全球性教育视野基于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性生态危机。当下的生态危机已经从区域转向了全球,其波及的范围遍布全球各角落。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生态危机不是暂时性的而是持续性的,甚至已经影响到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地球的未来命运。《学会融入世界》正是置于这样的全球性背景之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全球性教育对策。另一方面,报告中的七项宣言正是全球性教育视野的具体体现。七项宣言具备全球性的思路,每项宣言都是一项具体的全球性教育目标,实现这七项宣言意味着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群体与群体之间需共同努力。这就体现出《学会融入世界》是举全球教育之力来重构未来教育的大格局和大视野。

《学会融入世界》最重要的是对教育理念的延续,即以教育为重要推动力来改变未来世界。生态危机的加剧让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意识到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全球生态危机正在呼唤着教育的转型。教育始终与人类发展和未来世界紧密相连,未来教育的样态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未来人类生存世界的状态。在此情景下,《学会融入世界》提出:“现在是时候迎接挑战,从根本上重新调整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以便从根本上重新构想和认识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2]2《学会融入世界》旨在通过重构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将人类与世界融为一体,最终改变未来世界的样貌。报告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在解决全球问题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继承并发展了教育改变未来世界的使命与职责。此外,报告吸收了先前教育的精华,如延续了人文主义的正义和人道主义的平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扬弃以求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生存谋得新出路。

(二)抛弃与舍离:人类中心的教育立场和二元对立的教育思维

《学会融入世界》深刻批判了具有“反自然”性质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工业文明时代改变了人依附于自然的被动关系,转而变为人征服自然的主动关系。人类以“万物之灵”身份标榜自己,始终认为人类是自然的“管理者”,并将自己排除在生态系统之外,人类陷入了自然“服务”人类和人类“管理”自然的价值观念中。此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还充分肯定人的主体价值,认为自然万物只有隶属于人的工具价值,即是只有在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时才具有价值。这种漠视其他生命价值的观念更加助长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嚣张气焰,也加剧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紧张局面。因此,工业文明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成为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这种把人类发展建立在粗暴掠夺和无限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并威胁着人与地球的生存。与此同时,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也渗透进教育领域,并使教育成为传播这一价值观念的工具和手段。

《学会融入世界》指出,未来教育要抛弃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育立场及人文主义教育的弊端。过去的教育重在搭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始终以维护人类利益和实现发展目标为重要使命,目的是加快实现世界现代化。在这样的“发展”逻辑指引下,教育着重突出人的需要和主体价值,即便意识到生态危机并采取措施解决也是为了提升人类生活的舒适度。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所传递的“保护自然”是以人类“管理”自然并占据主宰地位为先决条件,这看似合理,实则是将教育作为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工具。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育立场不仅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结果就是,“通过重申和延续以人为中心和例外论的妄想,已使教育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此外,人文主义教育进一步稳固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育立场。虽然人文主义教育在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国际友好帮扶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第一项教育宣言中就明确提到,“人文主义教育被一种短视的痴迷所同化,这种痴迷是在人类进步的幌子下追求持续的经济增长”[2]3,那些旨在促进社会平等公正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道主义行动都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让路,这就使得人文主义教育提倡的关注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育立场,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使人奴化自然合理化。因此,为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及确保人与地球的生存,未来教育要抛弃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育立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渠道。

《学会融入世界》驳斥二元对立的教育思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伴随着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二元对立逐渐成为人认识世界的固有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二元对立思维表现为人把自己作为绝对的主体,而自然是被征服和被统治的客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并未止步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层面,而是继续渗透到教育领域。“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理性的人类主体了解外面的世界”[2]7,教育受到主客二元思维影响,将人看作认知主体,而世界则是外在客体。我们已经默认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即世界是我们的,我们以主体身份能动地研究世界,而教育的使命就是教授人类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帮助人类主体研究作为客体的世界。“这些二元论强调外部世界‘就在那里’,与我们分离,被动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管理’。换句话说,这些二元论将我们与生态存在感和归属感分离,它们阻碍了我们形成需要生存下去的生态意识。”[2]10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教育思维非但没有缓和及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而强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峙。

第二项教育宣言直接批判基于主客二元对立思维划分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横亘着的、难以祛除的二元对立障碍,阻碍我们解决生态问题,也阻碍我们形成正确的生态认知。我们通常认为,社会科学侧重于实现人类发展目标,用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而自然科学侧重于利用技术和科学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我们企图用单一学科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到头来非但没有使人类摆脱困境,反而还形成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更深的壁垒。例如,当下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且差距不断扩大,环境问题也没有通过技术得到改善,而且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化更加明显。此外,二元对立的学科划分不仅阻碍了人类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双重实现,还强化了人与生态系统分离的错误认知。人类以分科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必然将世界看作割裂的、片面的、不完整的,而不是联系的、立体的、多元的。受分科思维的影响,人类也会将自己与生态系统看作互不相关的部分,这就导致我们很难认可“生态人”的身份属性,也难以认可人类与生态系统命运与共的观念。因此,《学会融入世界》坚定且决绝地批判了二元对立的教育思维。

(三)重塑与超越:生态生存的教育逻辑和命运与共的教育道义

面向2050 年,《学会融入世界》回答了未来教育应有何突破与创新的问题。第四项教育宣言提到:“我们必须持续地将教育从无限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的双重逻辑中分离出来,使其重新回到生态生存的逻辑中。”[1]未来教育应当重新塑造生态性生存的教育逻辑。生态生存的教育逻辑即是从关注人的占有性生存转向生态性生存。未来教育要摆脱教人通过“占有”和“征服”满足生存需求的观念,转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性生存。建立生态性生存的教育逻辑是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其活动始终围绕着生命生存,其活动的范围也始终在生态境域中,人类不可能脱离生态系统而独善其身;其次,人的自组织性的属性也要求人必须与外界自然环境建立联系,这种与自然建立联系的关系“使人的生存成为生态性的生存”[4]26;最后,人作为“类存在物”,必然会关注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支持,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生态性生存的教育逻辑是明晰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前提。生态性生存的教育逻辑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征服自然、主宰万物的认知,并形成人是生态系统有机构成部分的认识。

《学会融入世界》在生态性生存的教育逻辑之下提倡消除学科界限,将生态意识根植于所有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中。人类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的实现是交叉互动、相辅相成的,其共同实现离不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管齐下”,所以报告呼吁要消除学科界限,以跨学科或超学科形式实现双重目标。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本就是一体,不能一分为二地解决各自的问题。从学科角度出发,教育要摆脱传统二元分科观念,确立整体统一的思想意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分化的学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协同联动的整体。第二项教育宣言指出:“在消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界限之后,我们将会以更全面的生态意识去实践教育。”[2]5未来教育会将生态意识融入课程教学,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上牢固建立适应未来生存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中,情境教学法是生态意识渗透进教学方法的体现,也是《学会融入世界》提倡的适应未来教育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帮助受教育者感知真实事物是复杂变幻、多面立体的,而不是简单静态、片面二分的。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二元对立思维,让我们从了解世界走向融入世界,“和所有的地球栖息者一起学习‘与麻烦共处’”[5]1-16。同时,情境教学法创设的情境是复杂真实的,具备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因而也有利于消除学科界限。

担当命运与共的教育道义的前提是承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只有人类的单一世界。《学会融入世界》提出我们应当承认并接受多元世界共存,将人类命运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因而教育被赋予世界政治使命。到2050年,教育的新使命不再仅仅指向人本位,而是在坚持世界主义原则基础上构建超越人类的多元世界。第六项教育宣言就明确提出:“这个使命远远超越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权主义的普遍性和人本位主张。”[2]8教育的新使命是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单极世界,力求形成多物种联盟的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包含了全人类及其他物种,其内涵超越了人类世界。在多元世界中,一切的人和物都可以为创造多元世界做出贡献。未来教育注重多元世界关联,主张跨越类别、超越边界,在多元宇宙中人类与其他生物结成盟友,共同为修复地球做出贡献,并加深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担当命运与共的教育道义的关键是树立生态正义的观念。《学会融入世界》超越了人文主义宣扬的“正义”,在开篇的第一项宣言中便提出构建超越人类或社会专属框架的生态正义。报告对正义的关注不再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而是放大到人类与自然万物的伦理道德中。生态正义是把正义分配从人类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这代表着人与其他物种具有同样的“机会平等”。“非人类有机体有权对道德主体提出正义要求,不能在没有充分道德理由的情况下剥夺它们生存的环境基础和自我繁殖的能力。”[6]生态正义充分肯定了其他生物与人类具有同等享受自然、享有资源的权利,人类不能以“自然主人”的身份去分配自然资源,甚至是以一己之私抢夺其他生物应享有的资源。同时,重构人与自然的生态正义既要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也要强调人作为一类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正义。具体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正义表现为人类要具有正义使命感,尊重呵护自然,在享用自然的同时承担保护自然的义务;而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正义是指人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地位的平等,要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并和其他物种一道守护自然。

担当命运与共的教育道义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全新的道德模式培养人的集体主义品质。未来教育需要从人道主义范畴过渡到生态正义领域。我们在追求生态正义过程中需要建立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即抛弃人类控制地球及管理自然的念头,转而寻求集体修复的道德伦理。第七项教育宣言指出:“通过放弃人类拯救环境的宏大幻想,我们可以专注于更为适宜的目标,即共同致力于包括人类和人类群体以外的繁荣,并集体修复我们受损的世界,哪怕只是部分修复。”[2]9未来教育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伦理道德模式,这种伦理道德是站在人类与其他物种密不可分的伦理立场上,倡导超越人类单一群体而形成人与万物共同凝聚的集体,实现从“我”走向“我们”的伦理飞跃。基于集体修复伦理道德的建立,教育由先前关注个人主义转向培养集体主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7]1-22,这种集体主义品质的特点是对“他者”开放,与其他生物形成开放互通、团结友好、紧密相连的集体关系,即“迎接惊喜、拥抱希望、建立联系、包容共存并关怀新事物”[8]8。教育教学要传递给学生包容共生的理念,培养其集体主义品质,与其他群体形成集体共同修复生态系统。

三、《学会融入世界》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学会融入世界》这份富有远见的报告从专注于未来生存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重新调整甚至变革。它揭露了教育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本质——人类企图主宰地球的狂妄信仰,从根本上瓦解了人文教育所宣扬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调,致力于促进未来教育的一系列转变。这些教育转变对我国今后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报告中的未来教育呼吁一系列的转变,即“从促进人文主义转向践行生态意识;从谋求社会正义转向谋求生态正义;从把人类理解为社会人转向把人理解为生态人……”[2]10种种转变皆可表明,未来教育是一种超越人文教育且指向未来生存的生态文明教育。可见,生态文明教育是我们摆脱生态危机与地球共存的关键。然而,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虽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发展仍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成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成熟体系。首先,生态思想要渗透进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观念上,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教育观念,加深受教育者对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其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行为;在教育内容上,凸显人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整合式课程渗透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启发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在教育方法上,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强化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同生共长的生态意识。其次,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生态课程。采用生态主题延续的形式,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讲授深度不等的课程内容,使受教育者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生态智慧获得螺旋式的增长。最后,建立内外协同的生态育人机制以保障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落地。内外协同的育人机制是凝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以促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二)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未来教师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建设满足生态文明教育所需的师资队伍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保障。报告中强调:“教育者在全新的生态意识的引领下继续前进,将人类重新定位为生态内部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嵌入生态系统中。”[2]7这说明,未来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生态意识及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师资培训欠缺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导致教师生态素养匮乏。为了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稳步推进,学校需要着力建设一支具备生态素养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教师的生态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生态知识、生态情感、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知识是指教师要掌握关于生态问题、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生态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生态情感是指教师要具有生态正义感和使命担当感,体现出对自然万物的关怀大爱;生态意识是指教师要具备生态价值观,有意识地将生态观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生态行为是指教师应展现出来的实际行动,是生态知识、生态情感和生态意识的落脚点。培养教师的生态素养最为关键的就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师的培训体系,通过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生态素养。首先,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并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其次,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线上与线下结合,讲授与实践交叉,让教师在互动对话、参与体验中提升生态素养;最后,形成培训体系,加强培训保障,扩大生态素养培训领域,以帮助更多教师提升其生态素养。

(三)锤炼学生品质,培育能够关怀自然的地球公民

七项教育宣言搭建了与以往教育截然不同的新框架,目的是让我们为今后面临的生态未来做好准备。报告中提到,为了适应未来生存,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生态意识和集体主义品质,拥有建立令人愉快、友好包容的人际关系和超越人类关系的能力,从而与其他物种联手重建未来世界新模式。足以见得,未来教育的落脚点仍聚焦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转向,其教育目标同样要指向培养具有何种品质的受教育者。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要锤炼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存的集体主义品质,使其成为关怀自然的地球公民。一方面,集体主义品质和关怀自然能力的培养需要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主体参与。学校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履行生态使命;家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学生的点滴生活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全球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社会要充分宣传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内容,使整个社会形成“万物一体”的良好风尚,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集体主义品质。另一方面,多渠道开展教育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集体主义品质和关怀自然能力的形成。其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要牢牢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将全球共同体理念加入教材、带入课堂、融入内心,让学生在课堂中汲取养分,提升其品质;其二,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将集体主义品质和关怀自然精神落地生根;其三,利用大众媒体提升全球命运与共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生态责任感,践行集体修复伦理。

四、结语

《学会融入世界》作为一份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报告,其呈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命运与共的教育思想,宣告着推动教育整体转向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新趋势,这赋予了我们以教育促进生态正义的新使命。报告在深入揭示世界教育暴露出来的短视化的经济取向、反自然的人类中心和二元论的思维定势等问题的基础上,擘画了未来30 年全球教育变革的壮丽蓝图,为我们重新塑造教育的未来开辟了新路向。因循这一发展路向,我们必须摈弃自然“服务”人类的工具性价值观念及人类主体“研究”外在客体的二元对立教育认知,从全球的共同福祉出发,牢固树立地球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从而携手向实现人与自然同生共存的教育愿景稳步迈进,推动人类与世界真正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学会人类世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学会分享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