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及其启示

2022-03-18 09:07祁型雨王桂艳
关键词:督导英国政策

祁型雨,王桂艳

(1.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追求优质教育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战略在于学校改进。为此,英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学校改进政策,包括教学政策、教师政策、经费政策和管理政策等。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践,并剖析其利弊得失,以期为我国学校改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一、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的演变

英国是一个有着浓厚精英教育传统的国家。1944 年,英国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巴特勒教育法》,虽然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但直到20 世纪60 年代,教育机会不均等仍是英国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1967 年,英国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了《普劳顿报告》,提出全国性教育补偿计划,即“教育优先区”(Education PriorityArea)的政策设想,意在超越“教育机会均等”这种形式公平,通过为弱势儿童提供额外资源补偿来实现实质公平[1]151-154。根据《普劳顿报告》提出的具体指标,英国政府找出了一些需要特殊援助的学校,并加大了对这些学校的教育投入,希望使其能够尽快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教育优先区计划”是追求教育公平的积极实践,但其成效总体来说并不显著。20 世纪80 年代之后,由于受国际教育潮流、市场理论张扬、优质教育需求、两党政治角逐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经过了一个不断修正和调适的过程。

(一)“自由市场理论”与保守党的教育政策

保守党领袖撒切尔执政期间,强调教育的市场化和管理的权威主义,教育政策目标体现出“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1988 年出台的《教育改革法》,就集中体现了撒切尔政府较为激进的学校改进思路:一是把竞争机制广泛地引入学校。其一,削减教育经费。英国教育经费的GDP 占比从1978 年到1979 年的5.3%降到1985 年到1986 年的4.8%[2]601,教育经费的公共开支占比也从12.3%降到10.9%[3]38。其二,推行自由择校。政府以考试成绩给学生分等,并赋予家长知情权利和选择权利,学校由此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二是强调学校教育的统一标准。1988 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系统、全面地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和学时要求,并决定运用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监督地方教育当局及所辖学校的教育质量[4]。

保守党领袖梅杰执政期间,不仅继承了撒切尔政府的教育政策,而且进一步推进了教育自由化的进程。1990 年,英国政府取消了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确定的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数量限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2 年发表的《选择与多样化:学校的新框架》白皮书,要求建立更多的特色学校为民众提供多样化选择,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薄弱学校的具体举措[5]。1992 年颁布的《教育(学校)法》提出,要加大财政资助力度,帮助中小学甚至特殊教育机构向直接拨款学校(Grant Maintained Schools)过渡。这些政策法规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英国基础教育由此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家长不仅可以自由择校,还能够对学校的课程施加影响。除此之外,《教育(学校)法》对教育督导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即设置教育标准局(OFS-TED)取代原来的皇家督学处;实行注册督学制度,鼓励教育界以外的私立机构参与督导工作;强化家长在督学中的地位和作用[6]。

保守党政府试图把以“制造者”和“提供者”(教育体制和学校)为主导的教育转变为以“消费者”(学生和家长)为主导的教育,这对于提高英国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质量滑坡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7]150。尽管撒切尔政府也曾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出台了“补助学额计划”(Assisted Places Scheme),但该计划本质上只是一项通过学校教育私有化来增强学校选择多样化的举措,事实上能够享受补助学额计划的还是那些家境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子弟,无法真正做到教育机会均等[8]。

(二)“第三条道路”与新工党的教育政策

新工党领袖布莱尔执政时期奉行“第三条道路”,在教育政策目标上旨在寻求国家规划与地方自主、教育优质与教育平等、统一标准与个人选择、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竞争与合作的融合与平衡[9]。新工党政府在前两届任期内出台了8 部独立的教育法案和相应的教育行动计划[10],其中涉及的教育改革政策都是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在学校改进方面,教育政策主要聚焦在两个层面:一是强调教育公平,致力于薄弱学校改进。1997 年发表的《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白皮书,明确提出了为所有人提供均等教育机会的政策目标,并将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作为学校改进的突破口[11]。2002 年颁布的《2006 教育计划》,提出了更早和更有效地改造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逐年减少的政策目标[12]。2003 年发布的《每个孩子都重要》绿皮书提出,要为所有孩子创造一个涵盖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服务框架[13]。2004 年发布的《儿童保育十年战略》白皮书,将1998 年推行的“确保开端计划”的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所有儿童[14]。2005 年发表的《为了全体学生: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学校》白皮书,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改善教育体制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并具体规定了改进薄弱学校的新举措[15]。2006年发表的《儿童、青年及家庭资助拨款计划》,决定为第三方机构提供专门资金资助,用以支持和改善儿童、青年及家庭的发展[16]。新工党领袖布朗执政后延续了布莱尔政府颁行的教育政策。2007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儿童计划: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将儿童和家庭的需要摆在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并确立了儿童发展的十项目标[17]。2009 年发表的《儿童、学校和我们的未来》白皮书,把改革重点指向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补偿弱势群体、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保障教育服务质量[18];二是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标准,促进学校自身的改进。在1998 年颁布的《学校标准与框架法案》的指导下,新工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主要包括以基金学校(foundation school)取代原来的直接拨款公立学校,使办学更加多样化;强化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调整学校的自主权;建立质量目标评估体系,解决学校的低标准问题;改革课程设置,提高主干课程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推行30 人以下的小班化教学;加强校外辅导和督促,设立学生辅导中心;强化特色教育,设置专门学校等[19]。从英国教育标准局公布的2004 至2005 年度督查报告来看,新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基础教育发展和学校改进的成效较为显著[20]。

(三)“大社会理念”与联合政府的教育政策

卡梅伦联合政府执政之际,英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不公问题严重、优秀教师流失、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和行为失范等问题。卡梅伦政府把这些问题归因于新工党政府“福利国家”政策对人们的惰性和依赖性的助长。卡梅伦在竞选期间提出了“大社会”(Big Society)的执政理念,主张政府应当放权于民,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的建设与管理。卡梅伦政府把教育政策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基础教育。2010 年颁布的《教学的重要性》白皮书,是联合政府教育政策的纲领性文件。2012 年发布的《基础教育改革计划》,重点在于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2014 年,《英国国家课程战略》颁布。考察大选时的竞选纲领和执政时的政策措施,联合政府的学校改进政策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和评估改革。改革国家课程,突出掌握和理解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为战略性学科科目,尤其是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开发提供额外支持;统整考试科目,减少考试次数,创建科学的学业成就和质量评估体系[21];二是建立新型学校制度。赋予现有学院(Academy)在自选课程、自主招生、延长学时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开放学校准入市场,兴办自由学校(Free School)[22];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扩大“教学优先”(Teach First)项目、实施“教学后补”(Teach Next)项目、推行复员军人支教计划(Troops to Teachers'program)等措施,提高教师从业资格标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强的训导权;改革教师培训和发展机制,如提高教育学研究生认证准入门槛,创建覆盖全国的新型教学网络,邀请高等教育机构创办师范学校等;四是增强扶持力度和改进拨款模式。每年专项拨款25 亿英镑以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制定一套明确、灵活和更加公平的国家拨款分配标准,为每位同等层次的学生提供数额相当的经费;教育经费将直接拨付给学校,不再经由地方政府中转,同时引进独立的资金使用审计制度,督促学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五是推行教育帮扶计划。2010 年9 月起在中学推行“导师制”和“一对一”辅导,并通过“学校报告卡”和“家校协议”强化政府、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保守党领袖特蕾莎·梅执政伊始,就宣称要创造一个有着“精英元素”的“21 世纪教育系统”。2016 年,英国教育部发布重要改革文件《教育卓越无处不在》白皮书,制定了追求卓越教育、卓越教育应该无处不在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培养卓越教育管理者、配备优秀师资队伍、构建学院式教育体系、支持改进薄弱学校、提供世界一流课程、建立公平有效的问责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七大战略举措[23]。这次改革的重心,仍然是聚焦如何让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普通家庭的学生接受卓越教育。英国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相当于公立“重点中学”,1998 年布莱尔政府以其“加剧阶级分化和中产阶级特权”为由而禁止开办。但为了缩小地区差异,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卓越教育,特蕾莎·梅却要求解禁文法学校,并使之成为包括学院制学校、自由学校在内的多样化学校系统中的重要类型。尽管该提案引来各方激辩,褒贬不一,但英国政府还是于2016和2017 年选出了12 个教育薄弱地区作为“机会区域”(Opportunity Areas),这些区域不仅得到了巨额拨款,而且获得了一揽子教育项目的优先选择权。

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的演变,体现出决策渐进与思路创新相结合的特征。英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存在着左翼和右翼两股政治势力,在这两股力量的平衡与制约下,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呈现出一种渐进生成的进化式发展过程,能够确保改进成果的持久延续。同时,无论哪个政党执政,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都不乏新目标和新思路。这种创新就是逼近普适价值来摆脱极端意识形态的纠缠,对原有政策进行扬弃和选择,一切让政策效益“说话”。早期的观察者认为,英国保守党政府和工党政府的交替更迭,使得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不断地变化而缺乏连贯性[24]185。这种情形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冲突中的融合成为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的主流意识。如布莱尔政府的教育政策似乎是针对撒切尔政府的教育政策发难,但事实上,“工党的教育改革尽管涉及各个方面,但仍然很强地延续着前保守党的教育政策”[25],甚至在学校私有化方面比保守党政府走得更远[26]127。又如保守党卡梅伦联合政府执政时期颁布的教师政策,其中既有对前保守党政府极端自由化政策的拨乱反正,但更多是对新工党政府优秀政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教育日益主宰国力的今天,学校改进与教育秩序同样重要,重新洗牌或者标新立异的教育政策必然导致学校改进的机会主义盛行。

二、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囊括了教学政策、教师政策、经费政策和管理政策四大范畴,它们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并持续联动的整体。即便是其中某个范畴的政策,如教师政策,都有相应配套的经费政策、管理政策和质量政策。以下将从政策目标、教学政策、教师政策、经费政策、管理体制、督导评估六个维度考察和分析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的内容,并在动态比较中发现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关于政策目标

1.学校改进要以基础教育为起点

战略性和前瞻性是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的重要特点。从保守党政府、新工党政府到联合政府,无论是考察竞选纲领中辩论最为激烈的关键议题、政策目标的宣示次数、政策方案的数量比例,还是教育管理机构的分工改革,基础教育无疑是英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关注的重心。二战之后,英国社会一直面临着政治利益冲突、经济发展低迷、社会问题积压、教育水平滑坡等问题。但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历届政府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全局的考察与权衡,将基础教育发展提升到事关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以及国际竞争力增强的战略高度,并予以思考与谋划。这一方面反映出英国政府对基础教育性质、地位、功能的战略认识与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能把各种教育政策统整在一个战略框架内,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

2.正确定位学校改进的政策目标

第一,强调均衡。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和终身福祉,而且能够可持续地保障国家发展所需优质人才的供给。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理当是学校改进政策的首要目标。从英国学校改进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做到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教师质量与分布、生源质量与分布、教育经费供给、地区和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相对均衡。

第二,重视特色。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是学校经营行为要追求特色。创建特色是学校改进的有效途径。英国的示范学校计划通过学校合作互助来形成各自特色,实现了从局部效益到整体效益的转变,为我国重点学校改造和薄弱学校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是学生发展标准要关注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英国学校改进政策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放在首位,发挥了个性化教育的传统优势,促进了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第三,追求效益。英国的学校改进经过了从政府救助、学校帮扶到社会协力的发展历程,这既是学校相关主体利益整合的现实需求,也是学校改进的未来趋势。即便如英国这般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政府的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面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学校改进单纯依靠政府或学校自身力量难以奏效,必须整合社会所有力量和资源。英国的诸多学校改进计划都逐渐改变了政府或学校单一治理的局面,通过学校合作和校企联盟等方式,在学校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了学校改进的整体效益。

(二)关于教学政策

1.课程设置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英国是唯一没有采用国家统一课程的欧洲国家。英国中小学拥有自定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前十年间,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曾一度成为潮流[27]10-12。但这种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导致了英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水平显著下降。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英国于1988 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规定,中小学实施国家统一课程,并实行国家统一考试,英国中学生学业成绩由此有了大幅度提高[28]5。但英国社会至今仍然存在着众多争论,教育界人士甚至批评国家统一课程会使教学脱离与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进步的联系,必将使社会经济和民主社会结构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与破坏[29]199。由于国家统一课程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标准,教师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工作压力,致使师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对统一课程没有兴趣,教师无能为力,只好选择放弃,学生平等发展的目标无法实现。因此,英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对课程灵活性的要求。无论是1988 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还是1992 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都强调国家统一课程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允许学生以适合其需要的最佳速度发展。

2.教学模式做到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国家统一课程要求以分科课程、学科知识本位设计标准化教学,这与以综合课程、学生需要本位设计的个性化教学存在很大差异。自实行国家统一课程政策以来,英国的基础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儿童需要中心到学科知识中心的转变,教师教学从自主自治转向目标导向,教学组织形式从活动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向课堂教学、全班教学、班级授课制回归。尤其是1999 年《国家读写教学策略》和《国家算术教学策略》颁布之后,标准化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个性化教学模式受到了进一步限制。时至今日,在英国的中小学仍然是标准化教学模式占据学校教学的主导地位。我们应客观地看待英国对标准化教学模式的执着坚守。

(三)关于教师政策

1.确立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选拔教师的依据、培训教师的指南、评价教师的尺度和促进教师有效工作的重要机制。20 世纪80 年代,英国开始着手制订教师专业标准。经过不断地修订和完善,2007 年9 月,英国正式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该标准对教师在不同职业阶段所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相当严格和细致的要求,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定了教师的专业标准,尤其是2002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具体提出了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职业标准应注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体现标准的底线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的特点;强调教师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重视教师的交流、反思、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以及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要增强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作为学校改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决定着学生的成就和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历届英国政府都很关注师资水平问题。英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从经验反思中建构教师的专业内涵。英国的许多教师政策都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要以经验为基础,引导或协助教师针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愈来愈高层次的反思;二是强调在实践合作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英国推行的强弱联合的学校帮扶政策,为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具体包括建立教师定期交流机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流动力度;通过举办论坛、网络沟通、现场示范、临床诊断等方式,可持续地传播和推广学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三是强调在透明交流中增强教师评价的有效性。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英国开始推行新的教师评价政策,整个评价过程包括评价者与教师事先见面、评价者课堂听课、教师自我评价、评价者与教师深度面谈、评价者与教师共同商定评价报告等。教师的责任感因此得到加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四)关于经费政策

1.建立公平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

20 世纪80 年代,面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和财政供给的不足,1988 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其政策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保守党政府的政策主要包括:一是每所学校的学生数与教育经费直接挂钩,主要通过公式拨款(Formula Funding)分配学校教育经费;二是地方教育当局把学校大部分预算经费的使用权授予学校,扩大学校的经费使用和管理权;三是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全额下拨,一切支出均由学校自主管理。这些政策迫使学校开始在经费使用上更关注成本效益[30],确实提高了教育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公平。为此,新工党政府于1998年颁布了《学校标准与框架法案》,在“公立学校财政”部分制定了新的基础教育经费政策,体现出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新工党政府要求中央政府在确定转移支付时必须充分考虑特殊教育需要的费用;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优先考虑经费困难的学校,并在支持计划中注明所占金额;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在设计地方拨款公式时必须有反映处境不利学生的指标。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市场介入是有限的,政府的基本责任和主要政策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追求教育经费分配公平。

2.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新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开始注重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如规定学校预算的增长不能低于国家教育公式支出的增长;为学校预算总额不足的地方教育当局设立最低学校预算标准;地方教育当局集中管理费用的增长不能高于学校预算的增长等。保守党政府也认为,地方教育当局集中留用的费用过多是造成教育经费用途不明、使用效率偏低的重要原因。1998 年颁布的《学校标准和框架法案》,要求将大部分直接拨款学校转变为基金学校,并允许这两类学校有权获得100%的预算授权;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扣除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的预算经费后,其余经常性开支的预算要全部授权给学校并由学校自主支配[31]。改进经费的分配结构和管理模式,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是大势所趋,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3.完善教育经费的监督咨询机制

校长们面对政府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持续施压,开始强烈关注政府教育投入的公平性[32]。新工党政府认为,拨款信息公开透明既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也有利于监督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1998 年颁布的《学校标准和框架法案》,在原来要求政府公开教育财政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政府公开拨款过程和程序,以便让公众监督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具体措施就是修改了教育公式支出的计算公式,使之更清晰地体现各类学生有权得到的拨款数额。2002 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必须在辖区内建立一个名为学校论坛(School Forum)的机构,代表所辖学校的董事会和校长向地方教育当局提出学校预算的咨询和建议;地方教育当局必须就重大教育财政问题向学校论坛征求意见;教育大臣在审批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财务管理方案、预算报告时,也要充分听取学校论坛的意见。只有提高政府拨款信息的透明度,才能保证教育经费分配的客观与公平,才能督促政府和学校更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五)关于管理体制

1.政府在学校改进中起主导作用

自1988 年《教育改革法》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之后,英国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直接干预明显增多和加强。尽管如此,其管理职能还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例如,联合政府对教育标准局的监督评估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优秀学校将不必接受它的例行审查,除非有迹象显示该学校出现质量下滑现象;它以后将重点关注薄弱学校改进[33]。其中特别值得思考的是,英国基础教育的领导权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三者之间进行多次调整后,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已陷入可有可无的窘境。“伦敦挑战计划”的成功经验表明,管理的本质不是外在权力的展示,而是内在服务意识的体现。伦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改进中践行了服务职责,因而寻找和彰显了其存在的价值。

2.社会力量深度介入学校改进

每所学校都办在特定的区域,其存在价值明显具有区域性特点,因而促进学校改进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社会主体的神圣职责。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基本上定位在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对地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完全有必要构建一个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学校治理格局。从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政策来看,政策目标上强调社会力量的利益需求,政策制定上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协商,政策实践上放权社会力量直接经营和管理学校,政策效果上突出社会力量的监督评估,英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力量在学校改进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传统的经费分担之外,英国社会力量介入学校改进的方式还出现了两种新类型:一是通过直接经营学校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二是通过构建现代信息网络督导评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

3.提高校长在学校改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

以扩大学校自主权、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改进政策对校长角色提出了挑战,英国政府开始重视校长的选拔与培训。1997年出台的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审定制度(NPQH),标志着英国校长培训走向系统化和制度化。2002 年,《教育法》开始把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审定的资格证书正式列为校长法定的必备条件。2004 年修订的《国家校长标准》从六大关键领域规定了校长必备的知识、能力、专业品质,以及校长发挥核心作用所需采取的行为。《国家校长标准》不仅用以招聘校长,而且用以评估校长绩效,指导校长专业行为。同时,英国还制定了校长专业化培训政策。按照1998 年《教师面临变革的挑战》提出的设想,2001 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学校领导学院(NCSL)。它既是校长培训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是校长专业资格的认证机构。该学院设计了“学校领导者发展框架”,对新任校长、学校领导团队、富有经验校长和顾问校长进行系统培训,注重培训学校领导者在战略规划、组织、教育教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课程既包括具有适应性的课程,又有针对特殊学校情境的课程。布莱尔称它“在改变学校战略,提高教育质量中扮演了关键角色”[34]。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政策现象是,鉴于学科领导人的地位日益重要,英国政府于1998年颁布了《学科领导人国家标准》。学科领导人在我国的学校称为“教研组长”。教研组是学校专门从事教学、教研及其管理的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教研组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经历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其素质的要求必须高标准。

(六)关于督导评估

1.订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督导评估指标

订立全国统一的督导评估标准是英国加强教育质量监控的主要体现。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督导评价指标,对学校改进具有重要意义。2010 年,英国在整合原有标准的基础上颁布了一套最新的学校督导评价标准《学校督导评价指标:英国学校督导指南和等级分类说明》[35],其核心部分就是《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价指标》。对比我国现有学校的评价指标考察英国学校的督导评价标准,会得出一些有益启示:打破督导评估标准的地域区分局面,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督导评估的重点要从学校硬件建设转移到内涵发展;督导评估要关注学校的整体效能,包括学校领导管理效能、学校教育效能和学生学习效能;把“学生的成绩与发展”设计为学校督导评估的核心指标;将“学校注重与社区、校外机构和家长合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言简意赅地描述指标,尽量增加定量规定。

2.建立开放式和全员式的督导评估体系

目前,英国已经建立起一个以学校自我评价为核心,开放式、全员式的督导评估体系。从国家层面的督导评估来看,原皇家督学处改为教育标准局,统管全国学校督导工作,其成员包括首席皇家督学、皇家督学和首席皇家督学任命的补充督学(Additional Inspectors);从学校层面的督导评估来看,原皇家督学和地方督导队伍改为注册督学及其带领的督导队伍,其成员包括注册督学(Registered Inspectors)、督导小组(Team Inspectors)和在全国范围内招聘的外行督学(Lay Inspectors)。总体来看,英国的督导评估体系由三类主体的督导评估构成:一是国家督导,即由教育标准局组织领导、注册督学和督导小组实施的国家督导评估;二是学校评价,即学校校长和教师对学校内部进行的自我评价;三是社会督导,即社会力量利用媒体或网络技术进行的学校督导评估。这种督导评估体系既能“督教”也能“督政”,从而为英国学校教育质量的持久性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3.推行自我评价方法和增值评价模式

从英国教育标准局相继颁布的《2003 年的督导大纲》《每个孩子都重要:学校督导框架》《与学校建立一种新型关系:通过学校自评提高学校效能》等政策文件来看,英国学校督导评估的重心已从重视外部督导评估转向了强化学校自我评价,学校由此获得了评价、发展与改进的原动力,有助于学校发展计划的合理制定和顺利实施。增值评价是以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预期成绩的增值为评价标准的一种发展性学校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视投入转向重视过程,从重视生源转向注重培养,从片面关注教育结果转向关注教育全过程。英国政府从2006 年起在全国推行多元增值评价模式[36],并将增值评价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指标纳入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兰开夏郡就是运用增值评价模式的典范。研究和实践证明,增值评价在改进薄弱学校、创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政府改进督导评价方法的较为理想的一个选择。

4.确立薄弱学校标准和强化教育问责制

英国基础教育学校改进的重点在于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这就首先需要对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有一个相对恒定、具体量化、权威的鉴别标准。1997 年发布的《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白皮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8 个方面评估结果落后于全国平均标准的学校即为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即为教育薄弱地区[37]。根据该标准,英国政府推行了层层教育问责制。英国学校改进的压力主要来自政府对学校实行“点名即耻辱”的策略,即向社会公布国家督学的报告;向全国公开宣布失败学校的名字;关闭失败学校与地方教育局;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公布学校的统考排行榜等[38]45-177。英国政府还采用学校更名、重新招聘校长和全体教师等强硬措施直接对失败学校进行干预,同时对优秀地区的教育当局、优质学校、杰出校长和教师实行重奖。

三、结语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性工程,也是利益分化与矛盾最集中的领域。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战略都在于学校改进,为此开展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政府对学校改进的管理和规范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教育政策来实现的。学校改进政策是学校改进的重要制度保障,在学校改进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世界各国在学校改进中都注重相关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从国际视野来看,率先倡导学校改进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均制定和实施了系统而连续的学校改进政策,并且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政策成效。但是,学校改进不只是学校层面的改革,它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整体提升学校系统的变革能力,以及改善学校系统的内外条件所进行的系统、持续、有计划的变革过程,涉及学校内外环境的各种要素,常常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传统。尤其是相关教育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学习和借鉴英国学校改进政策应该基于中国国情和教育现实,深度挖掘英国学校改进政策中具有普适性的积极因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改进政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

猜你喜欢
督导英国政策
政策
政策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英国的环保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助企政策
政策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