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论析

2022-03-18 09:07刘丹丹
关键词:开放式双师活力

韩 玉,刘丹丹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螺旋’理论认为科技创新离不开市场(或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的协同作用。”[2]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高等职业学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明晰高等职业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及活力体现,探究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源泉,进而有针对性地激发其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既有助于解决产教融合不深、科教协同育人不紧密的问题,又有助于不断增强校企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实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一、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及活力体现

功能定位是科学推动市场(或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协同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高等职业学校类型特质决定其在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功能。激发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首先要明晰其功能定位及其活力的外在体现。

(一)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

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公认的职能,从科技创新内容上看,科技创新是高等职业学校职能的具体体现。科技创新中的知识创新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技术创新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影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三大职能相互衔接。高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发动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

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学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政策中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的科技创新功能定位及其实现的方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阐释了高等职业学校如何促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4]。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于重点服务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这既是政策的诉求,也是高等职业学校职能使然。

(二)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的体现

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既体现了一般学校活力特征,又体现了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独特性。“就内涵而言,‘学校活力’这个词比较形象,是对积极、自主和创造性的学校办学氛围的一种直观描述。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校,一定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5]学校活力体现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6]。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是学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时,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所体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学校组织创新、改革和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态势,也是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体现。

二、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科技创新除了要积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之外,根本目的是有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育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教育链、人才链的对接。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有助于科教融合育人

科技创新与教学是性质和任务截然不同的两种活动,两者有机融合赋予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育人功能,科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高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为科技创新中融入教学研究创造了条件。学校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将企业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流程及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带入教学,师生在教与学中以基于工作的项目形式开展研究,在协同科技创新中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创新呼唤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学校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科技创新融入式教育,感染激励师生勇于科技创新,从而使高等职业学校更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科技创新与教学联动发展、相互促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二)有助于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有助于满足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需要,解决产教融合不深入问题。所谓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各行各业的企业纷纷寻求与外部组织和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并快速通过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以最快速度响应市场需求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这种基于内外资源的双向流动并将内外创新充分融合的创新活动方式就是开放式创新模式”[7]。由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范式转型发展为开放式创新范式,企业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型发展引发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带来人才培养规格、层次需求的变化,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渐深入化。

按照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企业开放式创新特别需要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管理创新,为师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注入动力,使之主动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协同多方力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的应用技术难题,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产学研融合广度和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8],高等职业学校如果只注重和企业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合作,漠视企业开放式创新发展的需求,就会导致产教融而不深,停留于教学层次的融合。“开放式创新的内容不仅包含创新成果在组织间的转移,更应包括创新过程的交互和创新能力的共享。”[9]开放式创新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为校企“双元”育人主体在科技创新中进行技术技能人才资源、知识资源等创新资源的流动,以及双方以价值认同和互利为基础进行组织间协同科技创新提供了契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核心要义是促进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交流合作等全过程融合发展。”[10]高等职业学校参与企业开放式创新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职能协同发展,拓展了产教融合的广度,增强了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强度,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三、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源泉

高等职业学校按照自身功能定位进行科技创新,释放创新主体的活力,既要与外部组织特别是企业建立互动合作关系,发挥创新链多元主体协同科技创新的效应;同时又要发挥组织成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能动性,使其参与企业开放式创新。组织及其成员是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源泉。

(一)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和协调机制是高等职业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源泉

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作为保障。科技创新人员的调动及实验室、试验(中试)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物质资源的配置、财力资源的投入,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发挥组织治理职能的独特作用,通过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和协调机制,促进组织间协同、多元主体协同,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合力,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格局。知识资产是学校的核心能力,它是组织成员的知识和技能、组织管理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管理系统和价值观是知识的控制或传递机制。”[11]适应企业开放式创新的要求,学校进行组织变革,扫除束缚知识加工、传播和运用等体制机制藩篱,其实质是通过管理创新中的制度创新,促进组织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为促进校企“双元”育人主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组织间协同创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 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3]国家通过政策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实施开放式办学体制,多元主体参与办学,促进高等职业学校管理创新。在开放式办学体制运行过程中,由于组织性质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多元化、关系复杂化,加之科技创新中存在利益的共享与分配、研发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矛盾,进而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化。因此,与开放式办学体制改革相配套,要优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开放式办学体制相适应的多元主体协同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组织内部协同创新及其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和协同机制有助于调动组织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赋予组织管理创新的活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组织绩效。

(二)个体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主体活力不竭的源泉

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力根源来自组织成员,人是组织科技创新活力的根本源泉。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组织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在组织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第一,学校领导者主要负责通过管理创新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中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及‘创造新组合’等知识的生产问题,那么制度创新所要改善的便是知识的流动效率”[12]。制度创新是学校领导者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学校领导者是管理创新的主导者,其通过行使领导者职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改革与科技创新不相适应的组织管理结构,建立健全校企创新人员的竞争与合作的规则,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学校领导者进行管理创新,有利于促进组织中各个要素进行自组织活动,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合力科技创新的格局,产生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提高组织绩效。可见,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要先行,管理创新应积极作用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因此,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创新成为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动力源泉。

第二,除学校领导者外,教师是保障高等职业学校质量的关键力量,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者,是学校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主要源泉。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师”素质(理论教育素质、实践教学素质)决定其能够成为企业外部技术搜索的对象,并参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双师”素质结构不仅包括技术知识,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学理基础是技术知识内容的独立性、技术知识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技术知识来源途径的多元性。”[13]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常见的一种形式,技术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双师”素质教师能够参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双师”素质教师知识结构中包含了技术知识,其有能力进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特征决定“双师”素质教师能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教师在能力本位教学活动中,发现来自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知识的基础理论创新,在产教融合中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增加创新共同体的基础知识存量。企业将教师的技术知识基础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利于促进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并积极作用于企业产品的设计营销和市场化。同时,一些具有先进企业管理知识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参与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够引导、指导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营造企业文化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高等职业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决定了教师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生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也能够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释放其创新活力。为更好地传播技术知识,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教师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中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与教学,避免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科教融合,教师将企业面临的技术、管理等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产教融合,师生也可以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实质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师生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既紧贴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实际,又能够发挥科技创新效能,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越高,则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越强、科技创新活力越强,“双师”素质教师是高等职业学校释放创新活力的根本源泉。

四、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的激发

科技创新是高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按照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高等职业学校应从源泉入手,通过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位一体”激发其科技创新的活力。

(一)以系统化的科技创新政策建设激励组织及其内部个体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高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开放性、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及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关联性,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力的激发是个系统工程。我国的创新链上分布着各个创新主体,为促进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紧密对接,政府要发挥政策链的纽带作用,遵循系统的完整性、协调性和发展性原则,系统推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政策执行体系建设,为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主体释放活力提供方向引领和实施保障。

第一,遵循完整性原则,促进市场(或政府)、企业和学校协同创新,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激发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在现有科技创新政策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政策,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头雁”作用,引领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一方面,补齐对中小微企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政策的短板:通过政策性措施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发展,引导和支持其加强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积极向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型发展;通过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为高等职业学校参与企业创新提供契机。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完善并有效落实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走出将创新教育等同于教育创新、创新等同于知识创新的误区,树立开放式创新理念,支持学校进行开放式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等管理创新,提高技术知识传播创造的质量,并重视技术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第二,遵循协调性原则,促进创新链条中的创新要素协同发挥效应,增强人才政策、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关联性,促进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基于一体化理念设计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各主体应增加人才政策的产业服务导向性,充实技术技能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贯穿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育”“留”“用”“培”环节,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需紧密对接;增加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的协调性,拓宽创新要素互通渠道,为多元主体创新资源协同创新搭建平台,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政策,鼓励高等学校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激发组织创新和个人创新的动力,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

第三,遵循发展性原则,促进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态效应。为避免科技创新狭义化,高等职业学校应优化大学生、教师创新创业政策和技术技能人才安居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乐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提升高等职业学校吸引力,使之不断吸收优质生源,从源泉入手增强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

(二)以有机模式的组织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组织及其内部个体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开放式创新主体多元性、知识流动性,客观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建立有机模式的组织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组织及其内部个体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第一,完善组织协同创新的指挥系统建设。“在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时,企业要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并进行高效整合,在这个过程中,组织间协同管理将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14]校企、校校等多路径协同科技创新,关键是要促进组织内外形成良性竞争与彼此合作共存的协作关系,激发多元主体自组织创新。因此,在组织改革伊始,校企双方先要完善组织协同创新的指挥系统建设,制定组织科技创新战略,以目标价值为导向,完善信任互惠机制、跨组织沟通机制,确立组织间战略文化协同关系,使异质性的组织在创新目标、动机、价值理念等方面建立一致性。双方基于信任与互惠完善开放式办学体制,面对企业技术创新中多元主体创新的异质性和多样化,“指挥系统”完善组织内部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制度,统筹调配创新资源,优先进行教育创新,协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共同技术创新中的创新资源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转移、共享、整合,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才能服务于人才培养。

第二,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发挥协同管理作用,促进组织内部及其与外部的协同创新。组织结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组织变革的关键是组织结构优化。高等职业学校要走出以往单独设置组织创新职能部门的误区,依据组织的一般特点,遵循开放式创新组织协同管理的规律,调整组织结构的宽度和层级。目前,高等职业学校金字塔式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模式有利于维持组织秩序,但是,这种等级制不利于激发组织中人的活力和创造性。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应压缩层级,促进组织结构由自上而下的纵向结构转向横向扁平式结构,提高组织内部人员创新的自主性。为避免横向组织之间相互交叉沟通联络的困难,高等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改革的同时,还要注意形成多样化的网络组织结构,以便畅通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机制,促进技术知识由内到外、由外到内快速交换,增强组织互动科技创新的频次、强度和效应。

第三,完善柔性管理机制,鼓励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凝结更多力量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自由自在的组织环境和氛围,组织为避免管理僵化,应引进柔性管理机制,建立不同于传统组织形态的创新共同体,如组建研发团队、项目团队等团队结构化组织、虚拟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灵活协同,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适应技术突飞猛进变化的需要。

(三)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促进个体迸发创新活力

“双师”素质教师是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是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力的根本源头。激发高等职业学校科技创新活力,核心是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尤其是强化教师主动科技创新的意识、能力和精神。在组织间协同创新过程中,无论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还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都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这是教师参与开放式创新的前提,也是组织体现竞争优势的基础。“双师”素质教师技术知识的核心是知识整合能力,“它依赖于组织内部知识整合人员的知识累积、整合经验和技巧。而外部(或共同)知识整合能力是一种跨组织能力,它是网络成员基于对现有异质知识和未来的新知识的理解,并结合过去的知识整合模式和经验,共同对若干种异质的、关联的知识元素进行整合而生成新知识的能力水准”[15]。“双师”素质教师知识整合能力越强,教师的协同创新能力越强。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要通过管理上的动员激励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知识整合能力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要增加教师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为知识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指个体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指校内群体教师的知识结构。若提高个体教师知识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需要增加教师群体的异质知识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以便发挥不同来源知识在共同创新中的互补效应。

第二,要提高教师知识吸收能力,在创新共同体中识别、复制、消化吸收知识养料。创新共同体是开放式创新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科技创新共同体中集聚众多专业化的异质主体,利用“公共知识池”促进知识传播、转移、共享、共同创造。“双师”素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公共知识池”中,既要注意吸收探索性知识,更要注意吸收外部应用知识,通过“传帮带”学习那些难以转移的技能、经验等形式隐性的知识,增加异质的知识元素,为融入自组织创新奠定基础。

第三,要提高教师知识释放和转化利用的能力,在企业科技创新实践中做中学、学中做。很多中小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希望在开放式创新中建立专业化研发生态圈。高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教师要发挥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积极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激发企业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提高科技创新绩效,使校企协同开放式创新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猜你喜欢
开放式双师活力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活力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