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2022-03-18 08:57江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通识院校职业

■江婕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几乎每个领域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这些变革充分体现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对人才及其主体意识的尊重、对民主法治的尊重等。在此背景之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已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做事,去教授一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因为时代的变迁,越来越注重发挥知识信息与协调运用的关键作用,越来越要求将职业资格、技术能力、首创精神等结合在一起。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超越狭义的职业教育范畴,打破那种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不需要太多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只需要学会动手就行的传统观念束缚。正如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之一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不是单纯培养“灰领”“蓝领”,而是要“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1]。学会生存技能,仅仅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功能。问题在于,只拥有生存技能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所要形塑的人,必须在养成统合的主体性人格的同时,具备与他人沟通协同的能力,从根本上要有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因此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不失为一种应对之方。

实施通识教育前,必须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有一个正确认知,这是给予通识教育合适定位、掌握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根本前提。“通识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修养、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它与那种与职业发展需要直接挂钩,将学生工具化和功利化,只教给学生谋生技能的教育截然不同。在形式上,通识教育主要实施的是跨学科、跨专业教育,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精神,充实学生心灵。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策略,被引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并逐渐推广开来,且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探讨的话题。1998年之后,绝大多数本科高校陆续以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实施了通识教育。到目前,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进入21世纪,通识教育进一步由普通本科院校拓展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数量上来看,俨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施通识教育。然而相较于通识教育已相对成熟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实施起步较晚。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是否有必要开展通识教育,时至今日仍未达成统一定论。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教育界对“通识教育”本身抱有某些错误认知,更主要的则是由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当所致。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忘记了,作为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一样,“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2]。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体现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一般教育的属性,也秉承了教育的终极关怀,即帮助人实现对自身的超越。超越自我是人的本质要求。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具有内在的超越性。人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产生人之为人的精神的,而精神一旦养成,也就意味着人具备了有效思考、沟通交流以及价值判断、选择的能力,进而使人可以较为容易地在各种场合之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经验。而这些都是狭隘的技能训练无法胜任的。归根结底,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职业以及职业技能的快速更新,以往那种一生只掌握一种固定的职业技能、只从事一种职业的情况已变得不可能,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更新教育宗旨,由以往助人掌握“就业”本领变为发展其学习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

事实上,国家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清晰的使命,这一使命跳脱了狭隘的职业教育范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职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一《意见》的出台,对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见》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应积极探索融“精神、能力、技术”于一体的高职教育模式,不仅要在微观层面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技能和技术,具备某领域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工作,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还要在中观层面使其掌握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具备继续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更要在宏观层面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协调、情感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其自强、自尊,成为一个发展全面、关心社会的合格公民。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以开发学生生存能力或满足于为此打基础,还需要为社会培养在实现个人生活幸福的同时,可以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

上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可归结为“实现人心灵的觉醒”。只有实现了发自内心深处的灵魂觉醒,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具备成为专业人士的基础。因为此时其人格状态产生了本质性变化,他成为了自己行为的主人,能够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超越了为受教育者个体私利服务的技能训练,具有了普遍的意义。而实践业已证明,“实现人心灵的觉醒”,有赖于通识教育的合理实施,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有利于以上目标的达成。为应对时代背景提出的挑战,在突出“职业性”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有必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框架,结合教育的终极关怀,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认识到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找准通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契合点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其可行性。

二、履行高职教育的教化功能要求实施通识教育

开展任何种类的教育工作,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教育不应只满足个人的需要,还需要回答社会性问题的挑战。为适应社会进步和社会需要,整个教育内容应相应地加以变化和丰富。作为现代性的产物,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必须具有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更突出的适应性,这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我们不应将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单纯理解为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个人物质利益需要的适应,并按照这种理解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奉行的工具理性主义,陷入了外在适应论的泥沼,使高职教育活动异化成了纯粹意义上的满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物质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泯灭掉了人的精神和价值,也背弃了高职教育应有的教化功能。这种外在适应不是高职教育应有的适应。真正的适应指向积极、全面、超越的行为。

著名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否则“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4]50-51。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层次的具体目的(对高职教育而言,就是学生的就业)上,教育革新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回归”。然而就高职教育而言,一直以来,现实却是人们只赋予了或关注到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目的,导致的结果是高职教育只是在培养“人(劳动)力”,而与教育真正的教化功能——使人“成”人——渐行渐远。这种工具理性主义所造就的只是技术工人,他们并没有接受到真正的高等教育。

在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相比于以往,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其所要掌握的绝不仅仅是一定的技能,他们还需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对自我价值和尊严的认识,积累关于社会、自己和他人的综合知识,需要具备团队协作、持续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出如此负责任和成熟的个体,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无疑都要有质的提升。高职教育应该是指向未来的,因此其首要任务是开发学生超越现实的潜能,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融合健全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完整个体。就此而言,高职教育所担负的使命,是要教会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换言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要实现的培养目标也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有限的维度”,即按照外在的尺度来发展人,帮助学生通过掌握一定技能的谋生,去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二是“无限的维度”,即按照内在的尺度来发展人,帮助学生实现心灵自由、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

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职教育必须超越单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而走向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去真正“教化”学生。高职教育虽与技术能力、现实需求等关系密切,但它终究还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不能降低为一种单纯地训练“准职业者”的活动。训练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训练只能获得特定的技能,而“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4]3-4。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教人“何以为生”,让学生学会做事,掌握一线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在于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学会做人,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质,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品格,掌握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意义和价值等根本问题出发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否则高职教育就“失去了一半的人性,失掉了一半的教育”[5]。

三、满足高职学生的主体需求要求实施通识教育

现代高等教育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者在教育学生之前,首先要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学生。因而了解与分析高职学生的主体需求,是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倾斜,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方面并无显著区别。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高职学生多是一些在高考中发挥不理想、考分偏低的学生。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考分低不等于智力低。智力能力是多元的,有的擅长于语言能力,有的擅长于逻辑能力,有的擅长于交往能力;有的擅长于分析,有的擅长于创造,有的擅长于实践等。不同智力能力在不同人身上会构成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特征及其表现各不相同。一个人的最终成功,有赖于不同智力能力的平衡组合。考分不代表一切,学业成绩仅是分析性智力的外显,综合来看,高分低能与低分低能同样常见。一些学业智力不高的人,往往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较高能力,他们取得成功的优势在于其实践智力。因此,我们不能通过考分来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不能根据纸笔测试的分数来断定高职学生智力低,枉顾他们自身的优势智力与兴趣。事实上,由于智力的表现形式和类型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并不存在评价一个人聪明与否的统一标准,不同智力能力也并非平均分配,重要的是通过提供合适的发展条件,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最终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并非如传统观念理解的那样,其求学只是着眼于就业,满足于谋生的基本需求,只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所要承担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原来单纯的人才培养职能转到了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三种职能于一体。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社会其他领域一样,面临着诸多的“现代性”问题(或者说“困境”),诸如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知识与运用的隔阂、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等。在这一系列现代性问题面前,只有实施通识教育,才可能使三种职能融合。从本质来看,通识教育追求的是知识、能力与价值的合一,正好对应了这三种职能。通识教育力图让学生经由对知识、价值的掌握,在个体生命与社会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实现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

作为生命个体,和其他普通高校学生一样,高职学生之所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出于提高自身素养、实现自我的需求,因此,他们也需要职业教育之外的其他领域教育的充实。所谓自我实现,亦即自我完善,就是人的潜力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做到尽其所能,人性能够充分发展起来。不得不承认,现阶段高职教育大体上奉行的是“终结教育观”,片面地满足学生谋生的需求,着眼于实现学生的一次性就业,注重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职业的多变性要求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适时转向,理念必须适时革新,由“终结教育”转到“终身教育”。在生活空间被日益压缩的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满足,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考虑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传授谋生本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地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去追求高质量生活。

四、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要求实施通识教育

20世纪下半叶至今,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其发展速度、规模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而其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也难以言表,这对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首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知识总量的几何级增长。知识增加的速度由原来的几百年、几十年、几年增加一倍,到今天一年增加几倍。随着科学技术的拓展和猛增,大学生在读期间所获取的知识再多,也难以满足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所需,因此,必须在毕业后秉持“终身学习观”,持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否则将被社会淘汰,因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能读写的人,而是不学习和不能学习的人”[6]。这一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是:不能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有的知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之下,都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新的形势。

其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缩短了生产技术的更新周期,导致社会各领域内的职业结构和技能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也打破了以往一个人通常一生都被限制在某个固定领域或某个固定职业上的局面。要使人才的培养不滞后于职业结构和技能结构的变化,就必须着手提升学生的基础素养和适应新职业的能力,使其在变化的职业环境中始终保持竞争力。这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就业教育,如若不然,学生花三年时间所学到的技能,很大可能将只满足于一次性就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在减少产业所需的单纯体力劳动的同时,增加了综合性、智力性的劳动需求,也不断提升了高职教育的文化品位。通识教育更加契合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和全面教育的理念。为掌握日益复杂的专业技能,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职业能力,高职学生需要接受广博而贯通、具有广泛迁移性的通识教育。

再次,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陆续带来了现代社会产业内职业种类、产业间职业种类、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变化。产业内职业种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事高精尖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比越来越高、传统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越来越低;产业间职业种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比越来越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个性化生产的出现,对从业人员的心智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而言,这些已经发生的变化,使得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职业发展要求,因为他们为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不仅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还要具备各种以往相对不太重视的能力素养,而这些能力素养的培养,狭义的高职教育是难以承担的,需要通过更为宽厚的通识教育来完成。

最后,人类历史业已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种种科技成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改善生活的同时,如无节制地滥用,也将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科学技术能否被人类正确掌握和应用?其危害能否被人类抑制?其关键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研发、应用科学技术的人,能否高屋建瓴、洞察全局、未雨绸缪,夺取科学技术的主导权,而不被科学技术所主导。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其发展走向最终取决于人的思想、精神。曾经为害一时的网络“熊猫烧香”病毒,其发明者和传播者是一位职业院校的学生。这一教训提醒我们,高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理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价值观念,而这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完成的迫切任务。

五、结语

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包括有效思考、沟通、认知、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关注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从容应对未来职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通识教育富含人本关怀的旨趣,使学生关心“职业立身”与人的幸福、人的尊严的关系,关注职业本身的内在价值,提升职业技能的品位,赋予职业行为以更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职业所带来的物质性回报,从而有利于防止高职教育出现过分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高职教育理应让学生在获得合理的职业回报的同时,赢得职业本身应有的尊严与自由;让学生由职业“工匠”成为幸福的职业人士。就此而言,高职教育的目标达成需要实施通识教育。当然高职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不能简单效仿、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而要更明确地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通识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我爱的职业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