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2-03-18 08:57郝兴霞包洪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普通话思政

■郝兴霞,包洪鹏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从课程思政的提出来看,其目的是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隔绝的“孤岛效应”,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大力推进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今后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法律上确立了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和作用。

1996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指出:“第一,各级各类学校采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第二,各级各类机关进行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第三,广播(包括县级以上的广播台、站)、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宣传语言;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交际语言。”

从1998年开始,国家语委确定每年九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教育部规定:2003年开始,高等学校、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普遍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

此后,高校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起来,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通话课程培训和测试指导。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发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这是党中央以全党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此后,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将“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确定为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今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017年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可见,大力推进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语言文字工作平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识和担当,是今后高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二、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

如何才能实现普通话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修订课程标准,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确定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传统的普通话课程教学以讲授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声韵调标准程度和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说话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化意识,重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未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的总体目标。

实现思政教育与普通话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对普通话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分析学情,修订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增强学生的普通话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强化课程思政特色,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熟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掌握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要领和音变规律,掌握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基本口语表达技巧,增强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进行诵读、演讲和辩论,提高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普遍具有高度的文化自尊与自信,普遍具有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担当,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的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心选择融入载体,确定融入方式,重新编写教案

没有载体,思政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深入挖掘各章节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选择合适的融入载体,提炼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案,确定思政融入点,完善教学、训练环节设计,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三)进行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1.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程,普通话课不能上成思政课,而是应该以原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选取合适的切入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

如在讲授“普通话的内涵”时,可以选取三个切入点融入思政教育:(1)以“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汉民族共同语的悠久历史,热爱母语,增强文化认同感;(2)以“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想到全球出现的“汉语热”现象,激发学生的文化自尊与自豪,增强文化自信;(3)以“国家的推普方针政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说好普通话,就是爱国的最基本体现。

2.在普通话诵读训练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

普通话课程是口语技能课,理论知识讲授之后需进行充分的诵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可选取以下八种载体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

(1)以词语为载体融入思政

普通话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音标准程度,在纠正学生发音问题的过程中,有很多字词适合融入思政教育。如“挫折(cuòzhé)”一词,学生易读成“cuōzhé”,正音后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答对待挫折(cuòzhé)的正确态度,那便是“越挫(cuò)越勇”。又如“剽窃(piāo qiè)”一词,学生易读成“piáo qiè”,正音后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论考试还是写论文、进行毕业设计,都应该诚实守信,独立完成,不可剽窃他人成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2)以绕口令为载体融入思政

普通话声、韵、调及语流音变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丰富多彩的绕口令进行发音强化训练,其中有很多绕口令适合融入思政教育。如“学习就怕满、懒、难,心里有了满、懒、难,不看不钻就不前。心里丢掉满、懒、难,永不自满边学边干,蚂蚁也能搬泰山。”对于南方同学来说,n、l不分是较难克服的发音问题,很多同学有畏难情绪。选择这则绕口令作为练读材料,既可以指导学生掌握n、l的发音要领,读准字词,又可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丢掉满、懒、难,勤学苦练,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克服发音缺陷。

(3)以对联为载体融入思政

讲授声调时,我们可以选择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作为思政融入素材,引导学生趁现在好(hǎo)读书,要好(hào)读书,多读好(hǎo)书;不要等将来好(hào)读书了,却不好(hǎo)读书。

(4)以诗词为载体融入思政

进行鼻韵母发音训练时,以下韵母辨音诗非常适合融入思政元素,如:

①“en”韵诗

怎肯轻言愤世,说甚看破红尘,无病呻吟其何益,空负好时辰。问人生真谛何在?奋进是根本!

少冷漠,要热忱,坚韧忠贞。趁青春年华,吐芬芳,挑重任,显身手,报国门。

通过诵读本诗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习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寄语:“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类的美好理想,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等等,由此激励学生积极奋进,趁青春年华,吐芬芳,挑重任,显身手,报国门。

②“ing”韵诗

志士镇守在边庭。统猛丁,将精英,依形恃险筑长屏,亭燧座座警号鸣,惨淡经营。

屏侵凌、震顽冥,敌胆破望影心惊、其锋谁撄?八方平定四境宁,赢得史册彪炳,千古令名。

本首诗适合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有前方将士们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才有后方百姓的安居乐业,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和平,努力学知识,练本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报效祖国。好男儿戎装卫国,还可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军,书写最美青春。

(5)以现代名家名篇为载体融入思政

在讲授诗歌、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朗读技巧时,可以选择古今名家名篇如屈原的《橘颂》、杜甫的《望岳》、于谦的《石灰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毓秀的《弟子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朱自清的《匆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吴晗的《谈骨气》等经典篇目进行练读,其中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资源,可以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自然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教育,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

(6)以寓言童话故事为载体融入思政

寓言童话故事通常是假托一个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政教育意义,所以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适合融入思政教育。如《鸭妈妈找蛋》告诫学生做事要用心,不可丢三落四;《卖火柴的小男孩》教育学生要学习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猴吃西瓜》教育学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不懂装懂、装腔作势,等等。

(7)以演讲训练为载体融入思政

在进行演讲训练时,可选择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密切相关的题目进行训练,如“莫让年华付水流”“人生处处是考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细节决定成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也可结合当前时政要闻进行主题演讲,如“五四青年节”主题、“一二·九运动”主题、“学雷锋,树新风”主题、“国庆70周年”主题、“抗美援朝70周年”主题、“尊师重教”主题、“生态文明”主题、“诚实守信”主题等,都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传承、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创业及职业素养教育等,对于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8)以辩论赛为载体融入思政

所谓“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辩论的过程是探求真理、宣传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进行辩论赛实训时也是非常适合融入思政教育的,可以选择一些对学生具有价值观引领意义的辩题进行训练,如“企业用人才为先/企业用人德为先 ”“上网利大于弊/上网弊大于利”“逆境出人才/顺境出人才”“先成家后立业/先立业后成家”等。通过辩论,学生的论辩能力会得到提高,对于问题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理性,既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思想认识也是一次洗礼。

3.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文化的传承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通过语言文字工作平台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面,无疑是很好的方式。普通话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普通话达标、汉字应用规范,更应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兴趣与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尊与自信,以及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担当。可以选取以下几个切入点。

(1)以课堂训练素材为切入点引入经典古诗文

课堂训练不再以单纯的字词为主,而是选用经典古诗文作为练读素材,使学生在提高普通话声韵调语音标准程度的同时思接古人,近距离感受往哲先贤的思想与情怀,明了经典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深邃智慧与哲思,从中汲取知识和能量,潜移默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最终内化于心,浸润人生。

(2)以诗歌朗读为切入点引入中国传统的古诗文诵读方法——吟诵

吟诵是中华古典诗文的传统创作方式、诵读方式,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开展对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普通话课程应积极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吟诵绝学的任务,在讲授“诗歌朗读”时引入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吟诵。

例如: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原诗共六节,是周王朝大臣献给周王的。诗中提出了治理天下的方略,并用一连串比喻祝愿周王王朝稳固、天下太平、百业兴旺、健康长寿。其中这两段提取出来,被誉为“中国人自己的生日歌”。

学习本诗,可首先指导学生练习单字的普通话发音,尤其是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发音;之后讲解吟诵的基本知识,包括吟诵的起源、吟诵的消亡与回归,重点介绍吟诵的基本原则;然后指导学生吟诵本诗,直观感受汉语“四声”和韵字体现出来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最后将这首“中国人自己的生日歌”与西方生日歌在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摒弃崇洋媚外思想,增强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这几档节目是近年来央视推出的超高收视率的高水平文化综艺节目。指导学生收看,然后让学生针对其中某一档节目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可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以及主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与积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情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以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类竞赛活动为切入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经典诗文诵吟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国诗词大会选拔赛等;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经典诗文诵读、汉字听写、成语接龙、偏旁组字、飞花令等传统文化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促进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使优秀传统文化从教科书中走出来,渗透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深入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造血式”活态传承。

三、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反思

1.不是每堂课都适合融入思政,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思政融入应自然而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可变成生硬的说教。

2.课程思政是新名词,但不是新事物。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基本使命和日常工作。课程思政不能成为一阵风。

3.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自身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塑造完美人格,这永远是教师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普通话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