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路径研究
——基于赋能和系统视角

2022-03-18 08:57滕秋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吴 勇,滕秋玲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异常,不但会表现出焦虑、恐惧、担忧、抑郁等各类心理障碍,在危害大学生自身生命健康和安全的同时,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安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交友等的重要阻力。为此,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颁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才,这就需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环境[1]。本文拟基于“赋能”和“系统”角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本质、意义、精准化长效化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从“化险”“赋能”“系统”角度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在本质

精准有效化解心理障碍带来的危险,要以深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本质为前提。从专业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内在本质包括“化险”和“赋能”两个层次内容。在化险层面,应激源易触发应激反应机制,诱发认知、情绪、行为方向的负面反应,出现诸如情绪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基于此,主要目的在于“化险”为安,保障学生的身体安全,解决目前已经凸显的心理问题或障碍,控制心理危机范围扩大化,防止诱发集群行为,最大限度降低心理危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2]。“化险”具有救治、针对性、应急性等特点。化险为夷是基础,“赋能”是目的,通过调动、挖掘并利用自身在学习、应对、适应方面的潜在能力,将不利因素转变为学习资源,增长可迁移应对其他危机和挫折本领,增强心理韧性。可见,“赋能”是应激事件后心理救助的核心和目标,具有恢复、主动、赋能、发展、可迁移等特点,在协助个体疗愈、化险的同时,也应激发个人潜能、培养心理灵活性,提升抗逆力,为应对未来危机、恢复新生活增加“免疫力”,真正意义上实现“赋能”目的。

从专业角度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化险”和“赋能”两方面内在本质。在“化险”方面,除了解除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危机、维护其身心健康外,还应起到避免发生自杀危害或伤害他人生命安全的目的。在“赋能”方面,不仅能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技巧和心理韧性,还能促进其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只重视心理咨询技术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治疗,但并未建立其预防和长期干预机制。究其原因,是对心理危机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不足,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化险”上导致对“赋能”重视不足。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维护师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针对情绪性障碍和易感心理问题师生群体的抑郁症、应激障碍等心理精神疾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师生身心健康的需要。心理危机产生机理是因应激反应机制失衡,打破内在自身稳定状态,从而引发躯体性反应,表现为脱发、偏头疼、胃溃疡、睡眠障碍、内分泌失调、支气管哮喘等等身心疾病。一旦患上心理疾病,深受其苦,在校内极易滋生焦虑、压抑、悲伤、担忧、恐惧、抑郁甚至愤怒情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师生心理健康,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和目的途径。

(二)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需要

心理健康状况异常不仅表现为生理和心理情绪问题,还会与个体负性认知、信念相互作用,进而诱发个体非理性行为,而个体层面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果没有得到积极有效处理,其效应会在群体中因为主体间性而被放大,出现“1+1>2”的社会学应激障碍。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高校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异常,产生涟漪效应,不仅给个体身体带来危害,甚至危害个人生命健康。与此同时,还会传递扩散至周围的学生,给校园安全稳定造成了冲击,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保障校园安全和学校稳定的需要,能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提升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高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每一个高校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通过疏导、危机干预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构建一个健康心理,并且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纳入应急处理体系中来。基于“赋能”角度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既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师生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现代化水平[3]。

(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国家近年来将德育工作不断拓展延伸,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变成了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表明,“在素质教育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德育工作开展,不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心理上的健康,就没有身体、体力、道德、审美上的发展和提升。新时代发展节奏更快,竞争压力更大,这是需要人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高校需要在校园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以达到提升适应融入社会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今后挫折和挑战,更好地勇往直前。新时代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其中一项是心理素质,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是确保学生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式。

(五)高校大学生成才的客观需要

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状况关系到身心健康发展潜能的发挥。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并没有十分成熟,情绪控制不好,置身于不熟悉环境中,容易出现一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调节自身的情况,学习相应心理知识,在面对困难时可以预防出现的问题,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的目标。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更好地完成培养心理健康人才的任务,保证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到社会中,面对社会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精准化举措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专业心理干预知识和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否达成,与是否具有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干预技能、高校科学化管理水平不可分割。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依然存在权责不明、协调不畅、组织结构不健全、实施不规范、方法不匹配、专业性不强、与应急提醒融合度不够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至今仍存有“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会捣乱添麻烦”等说法,这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为确保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标准化,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精准评估摸排

精准评估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预防提供了前提基础。不同学生群体或者相同专业群体个体所反映出的危机问题和干预需求不尽相同,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在工作中需要划分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没有前期详细的普测评估摸底排查,无法精准知晓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就不能充分透彻地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别,更无从谈起精准有效干预学生身上的心理危机问题[4]。通过前期评估筛查、分析研判、分清问题轻重缓急,能对学生心理问题分级分类干预,将干预资源合理导流分配,提高心理干预精准度和有效度。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外在刺激源而动态变化,因此根据学生情况动态、规范、系统化把握学生的心理问题类型和变化动态,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保障。

(二)选用精准干预方法

高校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出现轻微情绪问题或有潜在心理问题,针对该群体可采用诸如普及型知识型讲座、提供心理健康调试常识和技能、专家分析解读、给与心理疏导和支持、讲授自我心理健康问题的觉察甄别和应对技巧,为学生提供客观、准确的辅导,避免因信息获取不畅而出现的认知偏差,滋生传播恐慌情绪,也能督促好个人做好身心防护措施。在学校内辅导员和班主任可通过钉钉聊天软件,增加与学生的亲情连结和情感支持,达到缓解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的担忧。同时,还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潜在心理危机风险的老师,应给予关心关爱,使其带着愉悦心情感染学生。针对在摸底排摸中的确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可灵活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如对构成急性应激障碍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由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咨询方法可包括焦点治疗法、认知疗法、正念疗法、行为治疗法、眼动脱敏疗法等,通过系统治疗来提升工作成效。

(三)规范组织框架和实施流程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规范化需要统一、完整体系,需要规范合理组织框架和实施流程,实施“动态排查,分层帮扶”工作机制[5]。一是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根据普测结果分层建立心理档案;二是实行“月报”和“周报”制,建立“一般关注”“重点关注”“重中之重关注”信息库,按照不同层级安排专人负责动态跟踪帮扶;三是每学期初和期末开展学生心理状况排查评估,把握学生假期心理健康状况;四是校医共建,畅通绿色转介通道,建立转介诊疗机制,为严重心理疾患学生建立就医、住院等绿色通道;五是家校共建,学校要加强与心理关注学生的家校联系,家校携手共同做好心理关注学生的帮扶工作,同时定期联系因心理问题休学的学生及家长,及时解决学生学业和心理等困惑,帮助学生尽快康复回归校园。

(四)提升干预的有效性

干预的有效性,是基于前期评估研判和实践经验采取相应干预方法,随时动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避免学生心理问题复燃,再一次造成对学生身心伤害。心理健康水平是根据情境动态而改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若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掌握不够,则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波动和反复,又返回到心理异常状况。因此,防御干预机制在干预效果的巩固上,要多管齐下,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公寓辅导员、宿舍管理员要通过观察学生每日宿舍情绪状态,来识别是否遇上心理苦恼;作为寝室长,肩负识别寝室成员每日情绪变化的任务,并及时反馈上报辅导员老师,而作为公寓辅导员、班主任则通过下寝室跟学生交谈来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课时,除了讲授专业学科知识外,密切关注学生上课专注状态,若稍有不异常,可立即找其谈心,或者上报给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管领导。学校各方多角度关注干预效果外,家庭需要紧密与学校配合,主动跟学校沟通交流,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恢复的环境氛围,巩固心理干预工作的效果。

四、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心理危机干预引发的心理症状具有延后性、隐蔽性等特征,为了降低危害,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能丰富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要在顶层设计、学生广泛参与、内容平台丰富的基础上,依托专业学科建设、社会支持、校院紧密结合、快速高效运转的活动机制,合理地调节心理教育的内容、构建与社会联系的疏导平台及相关运行体系、发展系统性思维,整合社会的资源共同发力,进行心理健康的建设工作,增加其干预与疏导的力度,对学生而言需要做好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更好地提升思政工作的价值。

(二)渗透学科课程,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学分必修等手段,加强学生朋辈讲师团、心理协会、学生心理志愿团队等学生队伍培训,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水平,构建志愿服务网络。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拓宽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育人渠道。对学生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育人活动设立学分要求,提供培育心理服务。

(三)加强部门联动,通过组织协调来开展工作

高校要加强心理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加大鼓励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支持力度。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高效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需要实施多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力求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做到广覆盖率,尽可能全覆盖至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收获成长,健全心理服务实践育人的协同和长效机制。建立政府、学校、社会等协同合作生态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提升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育人成效[4]。整合校内外资源,着力拓宽志愿服务领域,重成效、全覆盖,扎实做好志愿服务弱势群体帮扶工作。重实践、彰特色,持续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建立心理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巩固的心理实践基地,长期稳定开展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帮扶活动,帮助心理问题学生建立良好心态,掌握基本的自我救助能力与技巧。

(四)开发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双工作机制

高校要打造“互联网+”平台,有效利用线上线下双平台,打造心理服务实践育人的现代平台,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新载体和新的发展机遇,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发挥心理微公益帮扶的作用,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确保有效开展并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促进我校心理服务实践育人的心态疏导价值,实现把牢心理服务实践育人方向。

(五)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精准心理健康干预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受到微观、中观、外层、宏观等四个系统的影响。在生态系统大环境下,经过赋能方式能更好地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进入校园后,心理变化受到新环境影响,该理论为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并对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生态系统最里层为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感受到的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最大。大学生进入校园内,接触到的最直接的微观里层环境:寝室的舍友关系,班级内的同学、任课老师与辅导员等关系。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异常诱发的最直接原因来自于寝室内部人际关系,有数据显示超过七成以上。因此,需高度重视微观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程度。第二层次是通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关联所形成的系统,其中间系统是班级与学科之间的生态系统。第三层次为外层系统,包括学校系统、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宏观系统,该系统受到目前的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第四系统中,很多都是无法触及的,但又实实在在地影响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外在形态。这些形态对于前三层系统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阶段,也要注重第四层系统对于前三层系统的影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中需要符合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价值理念以及行为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