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斜杠”曲艺评论

2022-03-19 20:55谷中风
曲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破圈门类斜杠

谷中风

“斜杠青年”一般指具备多重职业身份的人,是美国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一书首次提出的,随后在当代青年群体中逐渐流行。2020年的一篇文章揭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显示,有近5成的人希望成为“斜杠青年”,有11.1%的人认为自己已经是“斜杠青年”了①。笔者借用“斜杠”一词修饰曲艺评论,既指以曲艺评论为主兼顾其他的评论者所开展的曲艺评论,也指来自“评论圈”或“曲艺圈”外之人研究和撰写的曲艺评论。回到当下的评论现场,我们会发现“斜杠”曲艺评论者规模不小,而且对曲艺生态形成了一定影响。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一、“斜杠”曲艺评论有其必然性

应该说,一种艺术要有长远的发展,就不可能在自我闭环中兜兜转转,而是要和多种因素发生交互,在共相损益、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壮大自身。就此而言,跨门类跨学科的“斜杠”评论是文艺评论的应有之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在《艺术学理论要略》一书中提出,“艺术批评的间性原理”,指出存在一种“运用一个特定的艺术话题、艺术主题或艺术观念将一门类艺术批评同另一种门类艺术批评加以比较的艺术批评”②。这样的艺术评论往往会涉及到两种及以上的艺术门类。就曲艺评论的实践来看,曲艺评论家中有专攻曲艺一门者,也不乏自带“斜杠”光环者。比如,王朝闻先生是一位雕塑家,也是文艺评论家,他评论的领域涉及美术、戏剧、文学、舞蹈以及曲艺。而且,他在不同文艺门类撰写的评论,创见迭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有人认为,“他的艺术批评总是不限于某一门类,而是融合若干门类的跨门类艺术批评”③。王朝闻先生著作等身,仅《王朝闻曲艺文选》中收入者,评论的对象就包括了评书、评话、相声、二人转等。而他在评论某个曲种的作品时,又往往大量运用舞蹈、戏曲、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例子加以参证 [1]。再如,陈汝衡先生在曲艺史和曲艺评论方面甚有卓见,在评书研究方面更是成就斐然。同时,他又是一位通俗文学史大家,还是一位翻译家,曾把伏尔泰的《记阮讷与柯兰事》(今译《耶诺与高兰》)译介到中国。

从现代文艺评论发展趋势来看,“跨界”“破圈”是势所必然。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艺术对大众传媒的倚重越来越明显。从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媒介的创新更迭事实上起到了感官延伸的作用,不断推动着包括曲艺在内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破圈发展之路。如传承700余年的马街书会就从“田间地头”走向“网络云端”。这固然是受到疫情影响的应变之举,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那一块麦田正在互联网的“原野”上继续勃勃生长,7个多世纪的曲艺之约仍然在继续。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不但相声、评书等原本热度较高的曲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某些传播范围相对较小的曲种,也获得了一定发展。苏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牛崇祥就从“大鼓状元”变身“网络主播”,吸粉3万余人④。“让过去处于岌岌可危境地的地方曲种,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受众,改善了曲种的生存状态”⑤。这一切正如《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所指出的,“科技进步带来舞台艺术形式、创作风格、观演体验的改变,‘云模式成为新时尚,传统曲艺的年轻从业者们不断破圈、出圈、造圈,在科技与时代的驱动下努力前行”。曲艺在传媒变迁下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打破了曲艺评论的专业界限,也拓展了其主体界限。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曲艺评论只有在聚焦曲艺艺术本体基础上,自觉打破专业的、身份的“壁垒”,从艺术视野、知识结构、媒介素养等方面自我扩充,才能做到客观、理性、全面。

二、“破圈”应以对话为基础

如前所述,曲艺及其评论“破圈”,以及“曲艺圈”“评论圈”外人士介入曲艺评论,均为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抹杀。应该看到,正确对待“破圈”“跨界”,将其视为发展契机而非抢夺饭碗的仇敌,把“破圈”变成一次以对话为基础的艺术和学术交流,必将推动曲艺评论健康发展。

以评书为例。最早将北京评书搬上电视并创办电视评书栏目的辽宁电视台编导史艳芳曾结合其推动评书“跨界”创新的实践指出,“评书作为以语言为主的艺术发展到电视评书这一步,仅靠语言的传播是不够的。电视编导还应在背景环境等方面进行艺術处理,即根据书中的情节,准确无误地把握各种景别的镜头,要使观众不仅听得清,还要看得真,帮助演员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沟通关系,发展书情,使其更具感染力。”⑥这说明,电视评书的诞生并非把剧场评书原样挪移到电视上这么简单,而是一次评书艺术的再创造。曲艺评论作为对艺术的评价和阐释,必然要求聚焦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艺术样式。因此,如果一位评论家要对电视评书作出评论,他除了紧扣评书艺术本体之外,还必须考虑电视艺术的特点,也就必须掌握电视媒体的知识。

新媒介总在不断构建新舞台,也在催生着新的美学⑦。时至如今,评书在电视载体的基础上,又进入到网络世界。相比于电视评书,网络评书的互动性更强,而此种互动又和剧场里面对面的互动不完全一样。活跃在直播间里的评书主播,除了要处理传统评书艺人必须处理的评书艺术本体相关问题,还必须动态跟进网络文化特有的审美诉求,结合受众在线观赏时对作品时长、屏幕显示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对书中情节设置以及表演时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调整。可见,从剧场评书到电视评书,不仅是载体的改变,而且是艺术创作方式及其审美呈现的深刻变革。传统评书、电视评书或网络评书,从内容上或许大同小异,但从表演角度而言,却是三种根据不同的表演逻辑建构起来的“文本”。而评论所作的,正是文本解析的工作。评论者如果要对网络主播表演的评书进行评论,应当以恰当的概念、理论和逻辑分析被评论的“这一部”作品,不能仅仅以曲艺词典或相关教材对评书的定义,做出点对点的“线性”评论,而要在“宏”视野下拓展出“棱镜”视角,多方面解读一个作品的复合“光谱”,最终打造“网状”的作品评论微“矩阵”,让之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成为提调作品质量的抓手。一言以蔽之,评论承担着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之间桥梁的作用,借跨界之力从创作新现象中获得的评论真知也将对文艺理论起到“反哺”作用[2]。

更何况,新媒介的发展及其相伴随的大众文化的更迭,对曲艺的影响还不止于媒介技术层面。比如,2020年6月12日,为迎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上海评弹团在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建业里”举办了一场评弹“夜场秀”直播,以评弹为主线,还引进了上海民居、上海旗袍、苏工折扇、民族乐器等其他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介绍,收看人次达到140余万⑧。如此,在直播平台上,曲艺和其他非遗项目实现了有机融合,呈现为完整的新节目。再如,苏州评弹名家盛小云和痛仰摇滚乐队共同演绎的《西湖》,在传统曲艺与潮流音乐之间找到了共鸣点。网友感叹:“吴侬软语轻柔缓的语调加上快节拍的鼓点组合,竟然可以产生这么神奇的反应”⑨。反过来看,近年来舞台、影视艺术也在不断借用曲艺的魅力。比如,2019年的热播剧《都挺好》中对苏州评弹片段的运用,对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也增强了剧集的文化韵味。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时下的曲艺生态中也存在一些为博取流量而打着“破圈”名义伤害艺术本体,或拼凑生硬搞所谓艺术“融合”的不良现象。不过,这也从反面提醒人们,一种艺术的“斜杠”式发展应该遵循对应艺术形式的框架,才能实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斜杠”评论也是同样,才能为“破圈”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促使不同艺术门类、学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三、倡导曲艺评论的多学科融合

在推动曲艺学科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曲艺从业者还应该注意到,交叉研究是目前学科发展的一个重点。2020年,交叉学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第14个门类,标志着国家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部署取得重要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出曲艺学科和曲艺评论的发展方向。包括曲艺在内的艺术创作本就是复杂的精神活动,并非创作者本人的灵感一现,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从表面上看,艺术乃是由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创造的,但是,任何一个人又是社会的存在,或者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而所谓的环境,又是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种种因素的汇合。因此,决定艺术之特殊形式、特殊风格和特殊流派或倾向的东西,乃是由上述种种因素构成的特殊式样,这个式样或型态往往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而变换。”⑩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文艺创作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所决定的。文艺来源于生活,是创作者在大千世界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可以以不同的艺术门类为载体得以呈现,但不论诉诸何种载体,都必须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也要符合现实世界法则。背离了前者,就会被读者、观众认为“不好看”,背离了后者,则会被评价为“不真实”。以此理观照文艺评论,则会发现,缺乏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了解,无法真正把握创作及其成果的真谛。

以相声欣赏为例,相声应当使人发笑,而“笑”是生理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优秀的相声让人发出由衷的笑声,绝不仅是靠语言技巧、堆砌所谓“笑料”来刺激神经,“强迫”观众发笑,而是通过语言艺术引导观众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观感变为触及内心的喜感。相对于艺术欣赏而言,文艺评论是一种注重当下性的学术活动。“理想的文艺批评,不是拿一把单一刻度的卡尺丈量丰富多彩的文艺世界,而是对文艺作品、现象、思潮等开具的‘体检套餐 。它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集合了美学、艺术学、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成果的评价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文艺评论的过程,本质上是评论者与创作者、创作成果的对话,是用理论、学术的思维和规则对创作实践及其结果的把握。评论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都会影响评论活动及其结果。合格的文艺评论应当是价值和理论的对接,理性和感性的统一,知识和趣味的融合。或许有的评论家比较偏重对作品的直观感受,有的评论家则强调理性的考量,但如上意旨,在文艺评论论著中比比可见,是各门类文艺评论家的基本共识。

文艺批评家李长之曾提出,“批评家所需要的学识有三种。一是基本知识,一是专门知识,一是辅助知识。他的基本知识越巩固越好,他的专门知识越深入越好,他的辅助知识越广博越好。三者缺一不可,有一方面不充分不可” ?。出版于2020年的《文学批评入门》提出了文艺评论的四种要素:“Knowledge:必须有必要的知识框架作为支持,仅仅阅读作品本身不足以进行批评。Inspiration:文学批评是整体与个别的阐释学的循环,它需要反思性的直观把握能力,然后才是以逻辑的力量去论证。Taste:好的文学批评会显示出好的趣味,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批评家本人人格、眼界的体现。Emotion:文学批评并非一定要呈现出诗意,但一定要有情感,否则无法体现出批评者与文学作品的共鸣,因而无法提供关键的体证。”该书作者汤拥华教授认为,“必须有以上四个方面的配合,批评这只风筝才能飞得起来。或者我们换一个比喻,文学批评像是玩魔方,……假如每一个有字的魔方块代表文学批评中要考虑的一个元素,那么我们总得想办法把尽可能多的要素结合到同一个平面上,这样才能够写出一篇更完美的评论来。”?前人和今人的这些论述都说明,一篇合格的评论必然是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优秀的曲艺评论也理应如此。

2021年,曲艺进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曲艺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曲艺评论作为曲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理应抓住機遇,不断拓宽夯实学术基础,应以曲艺学为核心,广泛汲取艺术学及各艺术门类学科知识和方法,建立和文学、哲学、美学、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通的多层面广交叉的基础体系,让古老的曲艺在新兴的“曲艺学”推动指引下获得更大的发展。

注释:

①郑艺阳:《当代斜杠青年数据报告:你的斜杠是为了突破还是生存?》,http://www.timeweekly.com/post/268122。

②王一川:《艺术学理论要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第244页。

③王一川:《艺术学理论要略》,第276页。

④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编写:《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出版,第179、187、192页。

⑤姜昆:《曲艺“网红”之我思》,转引自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编写:《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出版,第193页。

⑥史艳芳:《浅谈电视评书》,《曲艺》,1994年第10期,转引自吴文科:《相声考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361页。

⑦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人民日报》,2021年4月30日。

⑧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编写:《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第194页。

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编写:《2020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第196页。

⑩滕守尧:《艺术社会学的描述——走向过程的艺术与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43页。

李邨南:《文艺评论需要多学科滋养》,《中国艺术报》,2014年12月1日。

李健吾:《现代中国需要的文学批评家》,引自《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8-19页。

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第6-7页。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王朝闻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

[2]胡一峰:《文艺批评“反哺”文论的意义与途径——探析文论建构的方式》,《艺术广角》,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破圈门类斜杠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宋徽宗:“天下一人”还是“斜杠青年”
敢于奔跑,勇于破圈
李欣:小众门类征集反而更占优势
广播创新“破圈”中打造“爆款”
长城“破圈”,直播卖车可否打破净利下滑魔咒
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破圈”进步
读者发言
千奇百怪的动物
嘿!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