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曲艺评论助推曲艺高质量发展

2022-03-19 18:25陈世海
曲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曲艺文艺

陈世海

近期,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又针对当前文娱领域出现的违法违规、失德失范现象,专门部署安排了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明确从严从实、标本兼治,营造天清气朗的文娱领域风气,作为曲艺评论工作者,感到非常振奋、备受启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弘扬曲艺界主旋律、传播曲艺界正能量,助推曲艺高质量发展,作为曲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评论大有可为。

一、曲艺高质量发展呼唤新时代曲艺评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艺评论是研究文章的文章,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作为知识分子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的话语表征而承担某种启蒙的任务”①;又因为文艺评论不可避免地会沾染评论者的主观意味,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对文艺作品精神内涵的“二度创作”,其本身也将成为展现评论者所在时代热潮与大众心理的一个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文艺工作发展,其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从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至今,文艺界的变化有目共睹,艺术家们摒弃浮躁、洗尽铅华,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侧重于现实题材,创造了大量思想价值与艺术口碑双丰收的优秀作品,烘托出盛世文艺的宏伟气魄,展现出中华美学的大千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文艺评论作为中华文艺阵列中一支特殊的门类,在评论对象推陈出新、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背景下,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重新探讨学科定位与学科建构,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体现了文艺评论从分散性、主观性、片面性向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转型的努力,符合党和群众的殷切期盼、符合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必将带来文艺评论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文艺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评论几乎与艺术创作一样古老,源自人类言说自我的冲动与评判高下的本能。曲艺评论与曲艺创作不同,不依赖于语言的华美与构思的精巧,以思想的精深与洞悉的深刻取胜。评论语言极少有个性化的宣泄,也很难看出私人生活的痕迹,但评论的基准确确实实源自评论者艺术经验、价值观念、文化修养、美学判断、生命体验的积淀与升华。评论的目的是判断艺术作品的美学与社会学意义,曲艺评论也不例外,往小了说有利于帮助受众做好前期筛查,不至于在眼花缭乱的作品面前迷失了方向;往大了说是对曲艺界百花齐放、再现繁荣的美好期待,帮助人们避免错误价值观的蛊惑,更好地汲取向上向善的养分。曲艺是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群众艺术,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群众是曲艺审美的评判者,其审美是群众性、乡土性、接地气、有温度的。过去很多曲艺家也是优秀的评论家,较之更阳春白雪的艺术领域,曲艺评论充满了民间语言与民间智慧,不玩诘屈聱牙的文字游戏,拒绝西方理论话语的生搬硬套,不屑于阿谀奉承和金钱利诱,与中华民族的曲艺创作体验保持高度一致。曲艺评论是曲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时代曲艺评论。

二、塑造新时代曲艺评论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20世纪40年代至今,马克思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贯穿新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成为新中国文学不变的主潮,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反响力。但是有主流必有旁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让文艺批评一度出现了强烈的后现代性,也就是文艺思想的“向内转”,不少评论家摒弃了传统文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欲望,转变为思想的解构与文字本身的趣味解读,尽管也产生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终究减少了与社会现实的血肉联系,使得文艺评论乃至文艺理论本身变成了集中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书斋文化,在引人沉醉的同时也与社会价值划清了界限,也因此如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与现代派》这样能够引发社会大讨论的现象级理论文章已多年不见了。即便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研究者、评论者,在利用这一利器解读文艺作品时,也常常会发生偏差,忽略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背景与具体语境,对其进行简单化、抽象化理解,教条式地运用到文艺评论中,缺少把理论文本与历史语境和当代语境关联起来的反思性研究,难以阐发出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②。

曲艺评论者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积极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的实质其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坚持曲艺评论的人民性,就要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曲艺评论工作中,主动适应曲艺繁荣发展形势,用好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利器,把人民作为曲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确保曲艺评论立场正确、旗帜鲜明、思想严谨,持续发挥好春风化雨、引领风尚、寓教于乐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作为曲艺形式的一种,曲艺评论也要在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曲艺描绘生活,更要超越生活,超越生活,不是抛弃生活、离开生活,而是要超出、越过生活的表层、浅层,进入到生活的深层。同样,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开展曲艺评论也不等同于曲艺评论的自然主义取向,绝非提倡事无巨细地描绘生活细节的流水账。曲艺作品的高度决定于是否真实展现了群众的精神奋斗史,真实地讴歌了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要充分发挥曲艺评论的引导激励作用,更加聚焦于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題材、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成果,通过切中要害的讨论与高质量的对话帮助优秀作品获得广泛关注,更好地走入群众生活。曲艺评论高高在上自束手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互联网时代业余评论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形成声势,网络视频上人人可以撰写生成的“弹幕”也是一种即时的业余性的短评论,由于门槛极低也缺乏审核机制,“弹幕”与“弹幕”之间常常会“引战”,进而引发某些社会话题,发酵之快常常令人猝不及防。曲艺评论界要特别警惕与网络话语权的脱节,曲艺评论的主阵地依然是传统媒体与报刊,纸媒的衰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亦即曲艺评论的传统阵地正在不断缩小,曲艺评论者要善于向新媒体借力,主动融入网络生活,拓宽与网民群体对话的渠道,评论界也要不断加强曲艺评论的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曲艺评论队伍的综合素养,掌握网络曲艺评论话语权,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让高质量曲艺评论通过光纤网线“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构建新时代曲艺评论狠剜“烂苹果”的无私风骨

文艺评论要发挥实际作用,就要在提升评论质量上下功夫。前些年我们对工匠精神产生了热议,工匠精神实质是追求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文艺评论者攀登学术高峰的道路显然要比工匠更为艰辛,除了要对本领域内已有的各类方法体系熟稔于心外,还要对层出不穷的文艺新思潮、新论点保持学习的热情,确保自己的知识储备处于理论的最前沿,其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贯穿于评论家创作生命的始终,显然是耗时耗力、孤独苦涩的。评论界需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评价体系、探索相关职称退出机制,督促评论家不断提升哲学修养、审美修养与学科素养,不断增加人生阅历、生命厚度与思想深度。有研究者认为,当代文艺评论的“辛辣味”变淡了,特别是“现在一些青年评论家的批判精神弱了”,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很多是直接从高校走出来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很多评论家的人格建构还没有完全完成,信念不够坚定、内心尚不强大,因此不足以‘震慑住各种各样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③”。从历史上看,文艺评论脱胎于哲学与美学,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美学亦有无功利的合功利性的价值取向;针砭时弊也是中华传统文论的优秀品质,因此文艺评论的血脉中应当先天地镌刻着求真务实尽善尽美的印记,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啄木鸟精神”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淡化不得不令人扼腕。文艺评论不是小圈子里的互相吹捧,更不是收钱办事的牟利工具,而是闪烁着理性寒光的手术刀,只有握在时刻保持警醒、时刻充满活力且“医术”精湛的评论家手中,才能发挥剔骨疗毒祛除恶疾的作用。当然,评论家有着批判的精神与艺术理论作为武器还远远不够,还应当具备“百科全书式”般的知识储备,文艺作品不是空中楼阁,主人公必然会被赋予一定的社会身份与职业背景,这些身份背景是否真实合理、对话语言是专业术语还是外行话,直接影响着人物能否“立起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隔行如隔山已成为过去式,行业内部也充满着认知壁垒,要挑出所有“硬伤”、捉出每一条“虫子”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或可探索打造行业顾问专家库,向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行家里手借智借力,向历史学家讨教时代背景的合理性、向心理学家求助人物行为方式的真实性、向法律专家请教矛盾冲突的合规性,云云总总,确保在“真”的前提下,探讨作品的“善”与“美”。

曲艺评论要有狠剜烂苹果的无私风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文艺评论若是“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开展文艺评论,要“剜烂苹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就从业者规模与流行作品的数量来看,曲艺算不上艺术类型中的大宗。如果说文艺评论界是文艺界的一个小圈子,那曲艺评论界就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社会,怕相互得罪,就容易落得一团和气,久而久之,曲艺评论这把针砭时弊、引导创作的“利器”就变得锈迹斑斑。前些年,很多文艺评论不再充满思辨性与批判性,摇身一变成了文艺表扬,进而演化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从业者之间相互吹捧,对于作品中的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和泛娱乐化的意义解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繁荣期,文艺评论的价值重获认可,借着文艺评论工作推进会和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东风,曲艺评论能既评艺又评德,迎来数量与质量的双丰收,通过提升自身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曲艺艺术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获得整体提升。

四、提升新时代曲艺评论平等对话的本领智慧

曲艺评论应当追随引领曲种艺术作品发展的进程。曲艺评论是以曲艺作品及其演出等为评论对象的文章。评论不能甘当事后诸葛亮,更不能与宣传通稿划等同,曲艺批评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对话。理想的曲艺评论应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以理立论,以理服人。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从曲本发布、演员选用、排练进程到舞台呈现乃至后续宣传推介,一切都有迹可循,曲艺评论完全可以提前介入、跟蹤观察,及时敏锐地发现可能存在的苗头问题与弊端,与创作者、生产者进行民主探讨。20世纪80年代常常发生文艺论战,持不同观点的论者以唇枪舌剑相互辩驳,社会关注度越辩越高、真理也就越辩越明。曲艺始于案头文本,最终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呈现,作品“立起来”需要漫长的打磨与优化过程,曲艺评论者应当做个有心人与长情者,紧随作品创作优化的始终、演员成长成才经历和行业发展方向,做好深度观察,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借助旁观者的视角看作品,提醒创演者发现问题、发现漏洞,让作品在思想与审美等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让从业者用心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准和道德标准,让行风建设拥有稳固的根基,实现曲艺创作与评论的有效互动。合格的曲艺评论家应是熟悉特定曲种的行家,看得懂创编演的门道,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思考态度,拥有为特定曲种发展方向与发展问题把脉问诊的智慧与能力,才能专业权威、公正客观地通过评论导向的方式,让创作者将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听客观众。跟踪并引领曲种艺术的发展,不断提升为曲艺发展方向与发展问题把脉问诊的能力,通过专业权威、公正客观的评论,有效引领曲艺艺术持续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简单评判某部作品的优劣,不唯流量是从,反对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耽改”之风等不良现象和问题,这才是有大智慧的曲艺评论。

我们必须看到,线上的曲艺评论呈急剧增长之势。与具备专业背景的线下曲艺评论相比:曲艺的线上评论门槛低,人人皆可参与;互动性强,线上评论短、平、快进行即时互动。此外,随着曲艺事业的整体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曲艺,曲艺评论的“跨界”者数量有所增长。我们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这一部分评论者的“场外”影响力,在着力加强曲艺评论、完善内部舆论场建设的同时,更要引导社会舆论对“价优质劣”的作品和圈粉拜金的艺人形成强大压力和外部约束环境,倒逼他们回归本职,把打造好曲艺作品当作自己的职责。坚持用好网络新媒体曲艺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曲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引导壮大曲艺评论队伍,鼓励线下评论家积极介入线上评论,增强线上评论的学理性,推动曲艺评论线上和线下、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

中国古代传统文论推崇“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有风骨的好文章,既要思想精神,又要文辞斐然。延伸来看,文艺评论也要有风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批判之精神寓于精辟的论述中,具有鲜明的思想品格与艺术品格,既有现实批判价值,又有诗与远方的艺术远见,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真正迎来文艺评论的春天。

新时代曲艺评论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品质有风骨有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塑造当代曲艺评论的鲜明品格,坚持将批判之精神寓于曲艺评论之中,构建当代曲艺评论的无私风骨,坚持民主探讨的平等对话,提升当代曲艺评论的本领智慧,充分发挥曲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强化责任担当,将曲艺评论与强化行风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从艺者德艺教育引导,涵养良好曲艺生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优秀曲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助推曲艺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李长中:《何处是归途?——略论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建设及其走向》,《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2期。

②赖大仁:《“回到马克思”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理论反思》,《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1期。

③http://www.chinawriter.com.cn/ talk/2015/2015-08-07/250285.html。

(作者:中国曲协曲艺理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文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1942,文艺之春
《曲艺泉城》
文艺联合五月好书榜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