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曲艺评论的几点微观思考

2022-03-19 20:55秦珂华
曲艺 2022年3期
关键词:评论者感性曲艺

秦珂华

当前,文艺评论工作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评论者,就文艺作品而言,是审美客体、是接受者;就阐述的观点而言,又是审美主体、是创造者。因评论者审美地位的特殊性,文艺评论在审美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现就评论的作用、评论的角度和内容及评论的态度3个方面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曲艺评论与曲艺创演是曲艺艺术发展同向同行的两条线索

曲艺史上曾出现这样一批“天才”艺术家,与同时代的文人相比,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艺术天赋极高,具有超人的艺术洞察力、深厚的艺术功力、源源不竭的艺术创造力。他们的创造随心而发、随性而为,似乎是凭借一种内心的感觉、一种感性的力量,而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然而,他们的感觉生发出来的艺术品却往往成为曲艺艺术的典范,成为后来者的圭臬。这种“感性力量”客观存在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之中,但仅靠艺术家一己之力却并不能完整清晰系统地将它们表达出来,作为后来的学习者也难以捕捉。这时,就有评论家(包括文人、理论家等)与艺术家一道将这种“感性力量”理性化,形成体系。这种“理性化”,不仅能使艺术家的创作和表演更加“自觉”,而且还能极大丰富曲种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曲种的传播和发展。如李长清与傅汉章,老舍与相声改进小组,王决、薛宝琨与侯宝林,王焚与李润杰等,他们是“睿智深刻的思辨理性与敏锐丰富的审美情感”相结合的典范。

评论家(文人、理论家等)与艺术家结合,或充实提升作品,或界定曲种外延内涵,或梳理理论体系。从中我们可发现一则普遍规律,艺术向前发展是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条是“感性线”,一条是“理性线”。艺术家推动着“感性”的车轮,评论家挥动着“理性”的翅膀。正是批评家与艺术家的结伴同行,共同推动着曲艺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正如文学史上柳永创作慢词长调,使得宋词与五、七言诗争胜,关汉卿“自铸伟词”以使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

文学史上有“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的李白、杜甫,有“学际天人”的苏轼、“横绝六合”的辛弃疾,但更多的是“兩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贾岛、姚合式的苦吟诗人。姚贾才气,固然逊于李杜苏辛,然他们俨然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为什么吟“不安”, 为什么两句诗“三年”才得,因为现有的所得没有达到自己的审美预期,没有达到自己的艺术评价标准,所以才要一直吟下去,直到找到符合自己标准的那个词、那个字、那个感觉才肯罢休。

这类艺术家的理性思维水平高于他们自己的感性水平。他们创作,是先要建立一个“预设”,包括字、词、句、意、意象、意境等各个层面,再通过努力去填充先有的“预设”。他们创作并不是完全凭借一开始的直觉,因为他们知道“最初直觉”是靠不住的,或者说最初直觉不是最高级的,不是自己最终想要的那个。那么,他们创作时的那种“预设”,是哪里来的,是怎样建立的,想来是源于他们对艺术的学习和思考所得,是肩负着艺术“理性”发展线索的被称为评论家或相当于评论家职能的理性思考所给予的。

我们绝大多数的曲艺工作者都是“普通人”,并没有“李杜”般超人的“感性”才华,可以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更多的情况是按照“苦吟诗人”的创作模式,先“预设”,再“填充”,进而完成作品。“感性的才华”,有源于天赋的成分,不能苛求;而“理性的预设”,则更多源于后天的学习。所以,绝大多数曲艺工作者需要从艺术的理性思考那里获得方向和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做自己的“评论家”,鉴赏能力越强,在创作时给自己预设的那道关卡就越高明,产生的艺术品也就越高级。

艺术的“两条线索”并不总是齐头并进,当理性先于感性,那么感性便按照理性的指引前进;当感性先于理性,那么理性便加快对感性总结升华的脚步。一直以来,曲艺的理性线索似乎慢于感性线索的前进,有待加快脚步。

二、曲艺评论可加强哲学思辨色彩

“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①,而“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②,艺术与哲学,因人的存在而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在曲艺艺术评论中增强一些哲学思辨色彩便是可行的了。

增强哲学思辨色彩,可以从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曲艺的主题思想、题材内容和技法形式的现象与本质,找出相似与相异、传承与流变、共性与个性。正如戴宏森的《关于曲艺学研究的方法论》③中提到的,“用马克思主义的抽象法探索曲艺的本质属性,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揭示曲艺的复杂结构,用当代艺术科学的方法开掘曲艺的文化底蕴”。戴宏森用他阐述的理论方法撰写了《中国曲艺概论》的“曲艺本质论”“曲艺文学论”。又如《薛宝琨曲艺文选》《论曲艺的本质和特征》《相声的美学历程》《情节结构的辩证艺术》……一篇篇理性思考的结晶正是“对喜剧艺术和民族文化进行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通览和思索”④。谈及曲艺,人们更多的关注她的“喜剧性”,而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刘雷曾撰文,从“曲艺悲剧型作品的要素和类型”“曲艺悲剧美学意境构建”“曲艺悲剧美学的价值构建”及“曲艺音乐”⑤等方面,在美学层面剖析了曲艺的悲剧性存在及价值和意义。

增强哲学思辨色彩,还可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近期笔者观看了几部电视剧作品。如《风起长林》,讲述了朝堂宫廷斗争的一系列故事,故事的矛盾原点之一来自于以荀白水为首的宰辅集团对长林王府军事集团的不信任,“大梁朝廷的安危要靠长林王的人品吗?”这让我们想起长期以来关于制度约束力的讨论,制度的维系要靠人的自觉吗?又如《理想之城》,故事临近尾声,主人公苏筱向公司管理层提出“全员控股方案”,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再如《勇敢的心2》,讲述了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一个国文教员的生死经历,通过人物口述和情节推动,贯穿了一条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的脉络。

曲艺作品中同样有饱含深意的优秀曲目,《多层饭店》《小偷公司》《楼道曲》等,都可以透过作品表层内容体悟到更深一层的意蕴。她们不是就批判而批判,就歌颂而歌颂,故事背后还有故事、观点之上还有观点,有了底蕴,作品才更挺拔,有了根基,评论才更深刻。

曲艺评论的哲学思辨,还可以用不同系统的知识理论去考察曲艺,或者说将曲艺放置在不同的系统中分析。如刘梓玉所著《相声艺术的奥秘》,“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理论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够从美学、社会学,特别是系统论等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同时又注重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体现了相声艺术研究的新突破。”⑥“博士夫妻”的“公式相声”,也是将其他知识体系用于曲艺的鲜明例子,这里我们不讨论“公式相声”的是非对错,只是肯定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思考可以海阔天空,对错交给实践检验。

创作往往是从形象出发,关联情感,关联观点,关联价值观倾向,如果最终能够关联哲学的思考,那么曲艺的创演便可更进一竿。哲学思辨作为曲艺评论的一个方面,不乏先例,却未成潮流,限于学识见地,上文试举几例,当然还有更多的思想方法等待尝试,更丰富的宝藏等待发掘。

三、曲艺评论要“缘心而发”

《文心雕龙》说:“心哉美矣,故用之焉。”⑦李渔说:“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⑧搞曲艺评论,尤其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还要有一颗知音的心。

“真诚”是老生常谈,不谈,又似乎短褐不完。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文艺评论要表达内心最真诚的想法。廉价的表扬信式的评论固不可取,粗暴简单的‘怀疑一切、横扫一切的酷评也不值得推崇。他认为写评论应该‘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材料为准,实事求是”。评论家牛学智说,“社会公众对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失望,不是因为文学批评不够有知识、不够有想象力、不够奇特,而是太缺乏最低限度的思想诚意。思想诚意是指文学批评要主动对社会现实重大问题和公共性文化精神疑难问题做出反思性评估,不以文学名义遮掩真相,不以审美借口误导认知,不以個人好恶篡改观念。”

真诚的心,首先要忠实于自己,说出的话、阐发的观点,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真诚的心,还要忠实于行业、忠实于社会,评论要有助于行业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尽管真诚的话语有时听起来不那么顺耳顺心,但真诚的评论总胜过史料的堆砌、逸闻的串讲,甚至违心的吹捧。

如今媒体呈现的曲艺作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这片刻时光,负责任的创演者是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不论创演水平、演出效果、反响和收益,单就创演者的这份辛苦,也值得十分的敬佩和尊重。评论者要对创演者的劳动进行评价,就要有一颗“知音的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为何如此选材,为何如此立意,表达此意,又为何用此技法,共鸣点在哪里,笑点在哪里,泪点在哪里,高潮在哪里,“腰”在哪里,对剧场效果的预期与观众现场反应的差异又出现在哪里……作为评论者,都应该站在创演者的角度有所体察。

评论者不同于普通观众,“批评家切入文本的视角比普通读者的阅读视角总是更深刻,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同作为文艺接受者,读者与批评家都应该把握审美对象,唤起审美经验,然批评家还要实行审美判断”。⑨正因是要以“更深刻的视角”进行“审美判断”,评论者首先要成为创演者的知音,与创演者心有灵犀,肝胆相照,只有这样,被评论者才更信服,普通受众才更受益。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⑩虽不至千年一遇,但的确知音难觅。正因为难,所以才加倍珍惜。“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观”而后“圆照”,才可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评价。切不可草率发言,徒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感慨。

艺术是心灵的表达,无论评论,还是作品,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都不可能取信受众,所以从艺者要“修心”,如“扫地僧”般淡泊沉静,修为高深而不争名利,不求显达反受人敬仰。从艺者,要揣一颗高尚的心、端正的心、亲和的心,才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强的好作品;揣一颗真诚之心、知音之心,才有似“镜子”、如“良药”般的好评论。“两条线索”方骖并路,“双轮”坚实,“双翼”健硕,曲艺艺术必展其骥足,越行越远,振其羽翼,越飞越高!

注释:

①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4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8月第1版,第2页。

③戴宏森:《论曲艺》,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173页。

④薛宝琨:《薛宝琨曲艺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第1页。

⑤刘雷:《浅谈曲艺悲剧美学的构建》,《曲艺》,2018年6月,第66页。

⑥董耀鹏主编:《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概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第8页。

⑦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246页。

⑧《闲情偶寄》,中华书局,2014年2月第1版,第20页。

⑨李志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第71页。

⑩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235页。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评论者感性曲艺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感性理性不拔河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仲夏夜·轻时光生如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