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2022-03-23 22:29陈铭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摘 要: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文化输出意识,是语言学习和交流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符合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发展要求。针对学生文化意识淡漠,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匮乏等问题,我们应该在教材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加大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融入度,在提升学生语言基本能力之外,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灌输,以此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

作者简介:陈铭(1981.11-),女,湖北襄阳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欧洲文化和思想史。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掀起“英语热”,英语成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工具。但在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中却存在“文化素养培养意识不强”“中西文化交流不平衡”等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价值观、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却得不到有效输出,在国际交往中无法有效地向他国展示真实的社会和文化状况。我们除了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成就,也需要借助英语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历史,展现中国真实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文化输出意识不强,有些教师仍然侧重于语法知识的讲授以及考试技巧的培养,即使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培养意识,但教师更多的是介绍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或风俗习惯,却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引进和表达,以至于本应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阵地之一的大学课堂里,学生更多听到的是西方的声音,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显示出不平衡的趋势,西方文化取得优势,占据上风,而中国文化则鲜有耳闻,长期被忽视。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输出意识,是任何语言学习和交流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符合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发展要求。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语言与目的语国家人士交流,作为工具和桥梁,语言学习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达到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只有一方文化的强势压制和入侵,不是平等文化交流的表现。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交流绝不只是为了输入他国文化,英语学习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英语国家及其文化形态,文化交流应是双向的、平等的。

外语教学包括“语言知识”“使用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素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输出能力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与目的语国家人士交流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双方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等需要在交流中得到有效呈现,这就要求大学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大英语国家文化输入已形成共识,这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考试评估等方面得到体现,但是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文化交流具有平等、双向性的特点,大学外语教学的对象是担负未来文化交流重任的年轻一代,他们需要熟悉中西文化,更需要在结合及融会贯通两种文化的基础上,用英语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学是时代所趋、社会必然。用中华优秀文化为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成为当代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几十年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使学生的文化意识淡漠,而大学外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比例少、内容匮乏,导致学生语法知识功底扎实,但一旦面对文化知识点就出现理解偏差甚至闹笑话的情况。例如,把busboy(餐馆勤杂工)当成“公共汽车售票员”,将“keep up with the Joneses”(攀比)翻译成“追上琼斯”,将英国的“bank holiday”(公共假日)理解成“银行节或银行放假”。此种状况在英语学习中层出不穷,导致学生出现理解和交流障碍,而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大学外语教学中,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生,由于受到以高考英语为导向和目标的影响,语法基础非常扎实,但是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甚至英语中基本的常识性文化问题上却知之甚少;还有部分学生计划出国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深谙了解目的国文化、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重要性,文化意识很强,但仅仅局限于西方文化,提高中国文化修养反而被其忽略。相较于西方文化,学生对中国文化更熟悉,但传播能力却更低,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传统节假日诸如清明、端午、重阳节等名称不熟悉,更遑论用英语来解释其由来和风俗;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等,学生只知中文名称,对应的英语表达一概不知、面面相觑的状况十分常见。一旦涉及中华文化、传统和国情,学生习惯于使用中文,或表达得磕磕巴巴、充斥中式英語、甚或长时间呆立,直接放弃。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好,英语表达能力也非常强,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有效表达同样会出现卡壳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素养。

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学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相应内容匮乏,教师素质不高。各大高校在制定、编写大学外语教材时,为追求语言的纯正和地道,几乎全部选用英语国家人士所写文章作为素材来源,教材中几乎无法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缺乏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大学外语教师的自身学术水平、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也需要逐步提高。大学外语教师队伍基本为英文专业出身,自身中国文化修养水平就不高,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和提高自身的中西文化修养。同时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平等原则。语言会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仅仅讲授和宣扬西方文化,学生容易误认为中国文化比不上西方,产生“中不如西”的错觉,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感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教师要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文化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却有强势文化、弱势文化之分,树立正确的文化交流观念和态度是教师素养提升的一部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在方针政策、教材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大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融入度。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运用灵活的英语教学和评价策略,避免将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托福、雅思等考试作为评价英语教学质量的标准,使英语教学脱离单一的工具性学科属性,加强其人文学科通识教育属性。目前国内各类英语考试考察重点还是放在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上,中国文化鲜有涉及,占比较少,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自然不高。因此,各大高等院校应宏观把握国家发展形势和战略,将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贯彻国家当前培养高水平国际人才的要求,以响应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号召;各大高校还应授权外语教学单位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水平等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和传播能力。

其次,我们要协调好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匮乏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当前各大高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改版,但其内容多是关于英语语言国家社会、文化和风俗,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文章极少,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更是寥寥无几,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不到地道的中国文化元素,难以学会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自然也不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不光是让他们能够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西方文化,更能够对自己生活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介绍,在与他国人民交往时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一点在理工科院校和专业中尤为突出。当前各大高校的理工科专业中鲜少涉及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比例,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还能使学生课堂所学与自身所处文化相呼应,成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通识培养的组成部分之一,更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另外,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沟通者和协调者。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以往的小学和中学学习,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交流的平台,不同的文化。面对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学生不光要好好学习,更要学会聆听不同的声音,建立和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为将来的国家建设做好各方面准备。大学外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声音的缺少或不够响亮,意味着我们缺少一种积极的文化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才能避免出现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西强中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胜过中国文化的现象。只有大学生热爱中华文化,自觉地实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自觉传播中国文化,才能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基础。教师作为语言学习的主导者,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直接讲授文化知识点、对比翻译、赏析名著、听说训练等方式将现实生活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穿插在语言学习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根据大学外语教学的课时设置和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将语言能力提升、中西文化、教材讲授、练习等以恰当比例和方式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来。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现实,并以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也可以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中较为常见、蕴含中国文化的素材,并且设计出相对应的课堂活动。例如优秀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和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通过赏析优秀经典文学名著节选和片段等方式,学生可以熟悉一些中国特色的表达法,扩充他们的词汇,也能回到过去,开启一段有趣的文化之旅;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古今对比,也可以对中西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其创新性思维也可以得到启发,不同的文化风情可以得到鉴赏。通过阅读、讨论、翻译等课堂活动,学生占据了语言学习的主导位置,不光其兴趣被调动起来,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心,还能了解到比课本知识更多的信息。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中国文化素养培育,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将更多的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也有利于消除目前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失衡”,有助于消除国际交往中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赢得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国际社会中营造真实、积极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陈铭.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191-192.

[2]邱鹏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2(11):242-243.

[3]霍翠柳.大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64-166.

[4]李春英.大學外语教学应注意中国文化的融入[J].现代交际,2012(12):227-228.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