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2022-03-23 07:39张玉鑫
开封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张玉鑫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南。新时代,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不变的价值追求,自觉遵循道德准则,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中国发展成就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目前,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更为严峻的挑战。积极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汇集全体人民的力量,固国安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国家富裕、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平等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我国的国民素质明显提高,讲文明有礼貌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和自觉行为。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进入新的时期,我国在经济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安居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2],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广大人民基本实现了吃穿不愁,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有了基本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成果。2019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3]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民生事业获得很大发展,社会秩序良好,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在公平正义的旗帜下,各项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舍弃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处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爱国的根本体现。敬业是处理个人与工作之间关系的准则,干一行爱一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无数医护人员和党员干部战斗在第一线,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了一曲曲爱国、敬业、奉献之歌。诚信、友善是人与人交往的时候应遵循的准则,你诚实友善地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真心地对待你。在思想品德教育的长期、有效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转型加速演进,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革开放后,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价值观通过各种文化产品的引进传入中国,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使许多人的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渗透和冲击不可避免。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意识、强调个性张扬、主张自我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些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向钱看,追求享乐、追求功利、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理想信念上摇摆不定,有的甚至出现价值判断和选择错误,为满足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到脑后,奉行扭曲的价值观,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实、落小上下功夫。”[4](P144)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内心的追求,并且使之外化到人们的行动中去,加深人们的感受和体验。

(一)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源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时代,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二)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的作用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学校、社区入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遵循的基本规范。

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5](P355)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家庭生活幸福有利于社会安宁兴盛,家庭文明和谐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谐。要重视家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关心、尊重、理解子女,为孩子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塑造子女健全的人格,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包涵他们的不足、理解他们的想法,立足现实,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拓宽教育渠道,通过丰富、有效的形式,采取有创造性的方法,端正学生的心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之成为责任心强、有担当精神的时代新人。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和载体。不管是农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6],融入平时的服务活动中去,让社区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进而引导他们内化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P14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诸多智慧。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给予华夏儿女巨大的勇气、信心和力量。新时代,要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结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在理解和认同[7],重点在内化和践行。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将其转化为民众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外化为民众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和作用,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蓝图已经绘就[9]。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10],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