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重点

2022-03-24 22:00磊彭泽宇
理论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湖北全省生态

■ 王 磊彭泽宇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是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在这一背景下,湖北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2]这就要求湖北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在产业创新、交通运输、生态文旅和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建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走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列,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正面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剧烈变迁和新冠疫情叠加所构成的诸多不利因素。它们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社会经济发展自主性和可控性的直接动因。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方面,我国高新产业技术特别是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遭到“卡脖子”。自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出现重大转向。[3]美国政府频繁针对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关键零部件采取禁运手段,以遏制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而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核心零部件有很大比例来自美国企业或者与美国企业高度相关,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外部风险。因此,必须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科技自立和产业升级。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方面,其造成的国际经济循环的阻塞和中断,使得我国部分依赖国际供应商的产业面临停产困境。例如,呼吸机作为必不可少的抗疫物资,关键元器件掌握在国外厂商,尤其是疫情严重的美国和欧洲厂商手中,导致我国呼吸机的供应链一度十分脆弱。[4]此外,新冠疫情导致的大面积停产停工,也使得居民消费能力明显下降。据统计,2020年我国商品零售额352453亿元,同比下降2.3%;餐饮收入额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还是新冠疫情的爆发,都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期交织在一起,这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突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都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自然成为关乎我国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5]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对于湖北而言,就是要立足自身实际,聚焦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以及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等优势领域,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率先有所作为,率先实现突破,率先取得成效,以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高效流通,以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作为新的消费引擎,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湖北建设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点领域

湖北具有扎实的工业和科教基础、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良好的生态和文旅条件,以及巨大的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围绕这四个方面集中发力,将有利于提升湖北供给体系的创新力,缩小地区间差距和扩大有效需求,也有利于提升要素流动效率,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率先实现突破,率先取得成效,贡献先行智慧和先行力量。

(一)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湖北是鱼米之乡,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湖北“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湖北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方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地力,另一方面品种上选优,全省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2021年,湖北省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双增”目标,连续9年粮食总产达500亿斤以上,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作出了重要贡献。常年淡水产品产量450万吨左右,连续26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农业产业化方面,2021年,湖北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125家。在前七批1959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湖北有82家,中部排名第二;创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1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新增7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顺丰速运在武汉建有一座冷链物流枢纽中心,日吞吐量达1000吨,实现湖北各市州冷链物流集散、城市配送一体化服务。2019年,湖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45亿元。伴随农产品走向全国甚至全球,一系列产品形成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154个,居中部第一。潜江龙虾、洪湖莲藕等8个品牌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9年“100个具有代表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湖北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总量达到195个,中部第一、全国第三。

作为全国的工业基地,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汽车工业是湖北规模最大、占比最高的支柱产业。2021年,湖北汽车行业产值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四,尤其是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的下一代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2022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增加2.5倍和2.7倍,比全国的增速高出一倍以上。武汉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实现了国内首款L4级5G无人驾驶汽车量产。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全省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7%,远高于29.1%的全国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20%。“武鄂黄黄”正从原来的以冶金、服装、建材为主的“老工业走廊”转向“光芯屏端网”为核心的万亿级产业走廊,带动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中小企业的接续涌现。截至2021年底,湖北各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2357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76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78家。在深科信四次评定的507家隐形冠军企业中,湖北省有18家,与安徽、河南并列中部第一,全国第六;其中,湖北省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共有7家,位于中部第一。湖北提出,到2025年将打造出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实现国际化创新、集群化配套、内涵式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方面,湖北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光谷,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湖北把科技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为打造内陆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湖北创新资源密集,全省共有130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有68所,数量位于中部第一、全国第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9个,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新型研发机构308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省。在这些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湖北近年来进一步搭建了起一系列创新平台,并强化了研发投入。全省已建和在建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3个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组建了10个湖北实验室并实体化运行,并正在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1年,湖北R&D经费投入1160.2亿元,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八。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科技强省排行榜,湖北省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中部第一,全国第六。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获得国家正式批复,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又一个区域重大战略布局。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湖北九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衔南接北的区位功能,以及水陆并进的资源禀赋特点。然而,将静态的区位和资源潜力转化为动态的发展优势,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才能推动湖北从“区位好”、从“禀赋优”走向“发展快”和“功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内在要求和中央的统筹部署下,湖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

铁路方面,“轨道上的湖北”正按下快进键。2009年底,京广高铁武广段通车,标志着湖北在全国率先进入高铁时代,也为湖北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红利。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对湖北提出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总要求。2017年,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铁建设,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高铁‘米’字网,实现所有市州通快速铁路”。在此背景下,经过全省的努力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汉十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并于2019年全线开通运营。2021年9月,沿江高铁武汉到宜昌段正式开工建设,成为新建沪渝蓉高速铁路全线七段中最先开工的一段。2022年6月,郑万高铁湖北段全线通车,结束了神龙架、恩施等地无高铁的历史,并实现了全省所有地市州通快速铁路。在此基础上,2022年6月28号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和呼南高铁湖北段建设,基于省域高铁内环线实现“一主两翼”交通结构由“Y”型升级为“△”型,以及以武汉为中心的“超米字型”高铁网。从2015年到2020年,湖北省营业铁路里程由4062公里增加到5085公里,增长28%,快于21%的全国平均水平,有力支撑了湖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公路方面,湖北不断织密高速公路骨架网。2009年底,鄂西地区的首条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宜昌—利川”段通车,不仅直接推动了恩施自治州经济增速由2009年的18.1%提高到2010年的19.3%,也标志着“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四纵四横一环”的骨架基本建成,使全省高速公里里程从2006年全国第八位上升至第六位。到2017年,湖北进一步建成了“七纵五横三环”的高速公里骨架,总里程达到6251公里,辐射全省98%的县市区以及99%的人口,较2010年分别提高了8个和3个百分点。尤其是连接湖北与周边五省一市的省际通道达到25个,实现了从传统的“九省通衢”向基于高速公路的“祖国立交桥”的转型。2021年,保神高速的开通,宣告湖北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78公里,较2012年增长了84.1%,由中部六省第四位上升至首位,基本形成了“九纵五横三环”的骨架结构。2022年7月,《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正式发布。在11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中,经过湖北的分别有3条和4条,是线路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十四五”期间,湖北将通过织密高速网、扩容主通道、互通骨架路,在力争建成“九纵五横四环”骨架格局和实现“县县双高速”的同时,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湖北“黄金水道”和“空中高速”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水运方面,2014年7月和2015年9月分别开通了“武汉—东盟四国”以及“武汉—日本东京”的集装箱快班,开辟了中部地区同亚洲其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通道。到2015年底,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8433.2公里,高等级航道1738.4公里,占比20.6%。“十三五”期间,为了加快形成“两横一纵一网四支”的航道网络体系,湖北实施了一系列航道整治工程:长江“645”工程被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运输部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已于2018年开工,“中梗阻”瓶颈问题进一步缓解;汉江武汉至钟祥段390公里航道维护水深提高至2.4米,常年可通行千吨级船舶。由此,湖北长江、汉江航道迈入万吨级、千吨级的新阶段。2020年,武汉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93万标箱,较2015年底增长82%,位列世界内河集装箱大港前列。航空方面,2012年,湖北仅有武汉、宜昌、襄阳以及恩施4座城市拥有民用机场。2016年4月和2017年8月,武汉天河机场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天河机场已迈入“三航站楼二跑道”的新阶段。为提升“两翼驱动”的客货运吞吐能力,2018年3月和2020年4月,宜昌三峡机场和襄阳刘集机场新航站楼扩建工程分别开工。2021年,湖北民用机场由4个增加为7个,五个机场入围全国百强民用机场,17个市州进入2小时机场生活圈,民航吞吐能力从2012年的1500万人次上升到5800万人次。2022年7月,鄂州花湖机场通航,成为亚洲第一座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标志着湖北形成了“双枢纽,多支线”的布局。

(三)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

湖北是千湖之省,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以上。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举办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上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好“五大关系”,要求湖北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湖北省是生态大省,生态资源规模处于全国前列。湖北已建成省级重要湿地46个、国家级重要湿地8处、国际重要湿地4处,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一、第二。近年来,为了维护生态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湖北以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三大保卫战”取得新成效。碧水保卫战方面,全省190个国控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有178个,占比93.7%,同比增加1.6%;蓝天保卫战方面,1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7%,有10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净土保卫战方面,在统筹各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企一档”机制,实现了对土壤环境的实时监测,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超过9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在打好“三大保卫战”的基础上,湖北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全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67个。在第五批10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湖北新增7个,在数量上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全国在湖北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6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额达83.51亿元,居全国第一。湖北省委十一届九中全会提出了湖北要在新发展阶段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实现生态大省到生态强省的巨大飞跃。为此,要着力推进“三江四屛千湖一平原”生态格局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湖北不仅生态环境好,还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湖北揽山水之盛、得人文之韵,文化资源禀赋优:鄂西山岳峡谷所孕育的巴蜀神韵和道教风骨,鄂中河网丘陵所繁衍的荆楚文明和三国遗迹,鄂东茫茫大别山系所托举的红色革命传统。2021年5月之前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湖北共有14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第八。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和省部委的支持下,湖北将非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工作的总体规划,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的保护措施:各地市颁布了非遗保护的相关制度、管理办法97部,设立非遗研究中心的高校和科研单位22所,均位于全国第一梯队。

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多元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湖北旅游业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8月,湖北共有4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13个5A级景区以及5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分别在全国排名第二、第六和第五。然而,将这些静态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动态优势,需要旅游业的有力支撑和发展。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湖北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人次和接待人次均走在全国前列,分别位于全国第九和全国第三。2021年“十一”假期间,武汉市接待游客总量2116.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10.92亿元,分别位于全国第一和第四。在此基础上,湖北将在“十四五”时期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一江贯通、三区联动、六山支撑、九湖润泽”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以荆楚文化为基础,融入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载体,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景区。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湖北各市区位差异显著、,特别是鄂东鄂西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尤为重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都将推动区域之间协调联动、平衡发展列为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武汉GDP达到1.77万亿元,襄阳和宜昌GDP也双双跨越5000亿元大关。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武汉、宜昌和襄阳三市上榜,分别位列第8名、第60名和第69名,相较于2021年“百强榜”分别上升1位、6位和8位。在中心城市的有力带动下,湖北县域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2021年,湖北县域(除市辖区)GDP是2012年的2.14倍,年均增长率为7.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不仅如此,湖北百强县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大幅提升。2022年,湖北有八个县入选全国百强县,中部六省位列第一,相较于2016年宜都市首次入围百强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大冶市和仙桃市分别前进了12位和11位,宜都市和枝江市均进9位,枣阳市和汉川市进了6位。《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湖北还将支持“百强进位”、加快“百强冲刺”、加强“百强储备”。

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带动了城镇化进程,也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截至2021年底,湖北城镇化率达到64.1%,较2016年的58.1%有明显提升,位居中部第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和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1,2021年缩小到2.21,是中部六省中最低的。

三、湖北建设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建设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不仅要求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以实现起点高、起步快,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引领和带动所在区域乃至全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的功能,使先行区与全国其它地区紧密配合,共同构建贯通全国的新发展格局。对照这一更高的标准,湖北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与技术创新、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还存着明显的不足。

(一)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不均衡

首先,武汉和武汉都市圈虽然集中了大量工业企业,但由于其它地区明显存在不足,所以难以对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效带动。截至2020年底,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58个,资产总计17223亿元,分别占到全省的20.54%和42.83%。武汉、鄂州和黄石三市的工业企业密度,分别是34.5家/百平方公里、30.9家/百平方公里和15.4家/百平方公里,而宜昌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工业企业密度仅为6.1家/百平方公里和8.6家/百平方公里。湖北省共有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科技部组织的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5,而宜昌和襄阳高新区分别排在第40和58位。全省的发明专利85%集中在武汉,第二密集的宜昌仅有4%。

其次,服务业基础相对薄弱,意味着难以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021年,湖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8%,远低于上海的73.3%和北京的81.7%,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3%。湖北服务业不仅规模较小,自身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2.9%、18.3%、19.9%,而金融业仅增长4.5%。金融业发展不够,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显著改观。全省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省投资62.9%,但规上研究技术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分别仅占全省投资额的0.7%和0.6%,也明显低于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业投资占比10.2个和10.3个百分点。全省研发设计服务营收规模前10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工程施工设计领域,与先进制造业发展融合程度不高。

(二)“新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尚未彰显

首先,交通基础设施的等级不高,制约了运输效率。第一,湖北尚未实现“县县通铁路”。全省6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26个县级市、35个县和2个自治县)中,有24个县未通铁路,占比38.1%,37个县尚未通高铁,占比58.7%,均高于安徽、江西两省。全省13个地级行政区和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中,有2条及以上高铁线路的城市仅有武汉和襄阳。第二,高等级公路占比较低。截至2021年底,高速公路仅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2.5%,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安徽,而明显低于其他四省。全省63个县中,44个县都只有1条高速公路,其它19个县中,7个县名义上有两条高速公路,但其中一条只有十几公里的路段过境,对全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其次,枢纽站与周边地区开发建设未实现有效融合,难以将交通区位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火车站与市中心距离较远,难以接受城市中心相关服务功能的有效辐射。全省29个火车站中,有18个站点与市中心的距离超过5公里,如天门站和天门南站与天门市中心的距离甚至达到20余公里。二是火车站周边道路网密度较低,限制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口。例如,宜昌东站和襄阳东站周边3公里区域范围内的道路密度分别为4.51公里/平方公里和3.13公里/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宜昌市和襄阳市8.01公里/平方公里和8.10公里/平方公里的平均路网密度。第三,火车站周边缺乏星级酒店等商业设施,难以吸引产业项目,尤其是服务业企业。29个火车站中,18个车站周边1公里区域范围内无三星级及以上酒店,高级商场、写字楼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三)生态、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融合不足

生态、文化只有嫁接了旅游才能彰显影响力,而旅游需要生态和文化的支撑才能经久不衰。尽管湖北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旅游业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和文化的融合不够。首先,部分地区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尚未实现协同发展。2017年,由于景区游客服务和生态环境品质均出现下降,全省16家A级景区被列入“黑榜”,其中8家经国家旅游局同意甚至被取消旅游景区等级。2022年7月,在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恩施鹤峰屏山、恩施大峡谷等鄂西著名景区的游客接待人数均达到甚至超过了最大承载量,不仅影响了游客体验和景区声誉,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破坏。这些都使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面临“双输”的局面。

其次,部分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融合还不够紧密。如杭州西湖对苏堤、断桥残雪、飞来峰和三潭印月等景观所进行的文化挖掘、故事演绎、场景营造和经营布设,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为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做出了贡献,也产生了其它地区难以简单复制的品牌效应。与之类似,武汉东湖风景区不仅具有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特征,也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但无论是在故事传播,还是在场景营建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四)城镇体系结构仍有待优化

首先,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明显。2021年,在全省人均GDP排名中,排位最高的武汉市是最低的恩施州的3.82倍,这一比值高于安徽的3.14倍、河南的2.66倍、江西的2.22倍和山西的2.19倍,仅低于湖南的4.09倍。武汉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25.2%,而排名第二的宜昌市仅为8.8%,最低的天门市还不足4%。全省共有70家三甲医院,其中的38家位于武汉市,其余各地市州三甲医院都仅是个位数,其中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仅有3家三甲医院,而户籍人口全省第二的黄冈市只有1家三甲医院,仙桃市和神农架林区则无三甲医院。

其次,尽管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距离发达省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全国百强县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有25、18和13个,远多于湖北。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湖北排名最高的仙桃市位列第65位,而湖南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均位列前三十,其中长沙县位列全国第十。因此,县域经济不强仍是湖北社会经济发展亟待抬升的“底板”。

结 语

2021年,湖北省GDP成功跨越了5万亿元大关。在这一新的起点上,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擘画了新时代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即建设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在畅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竞流中,努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此,湖北要瞄准现有的优势领域,以进一步彰显全国性功能为引领,以补齐短板为抓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取得成效,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形成示范和闯出新路。概括而言,就是要在现有的产业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形成城市间产业分工合作格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在现有的交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等级,推动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在现有的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为生态和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将旅游赋予生态和文化的内涵;在现有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都市圈建设和强县工程为依托,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别。总之,要在产业、交通、生态文旅和新型城镇化领域树立新的优势,推动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国大循环,这既是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赋予湖北的重大使命。

猜你喜欢
湖北全省生态
The rise of China-Chic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驰援湖北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湖北武汉卷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