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03-25 22:29梁漪媚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中华传统文化

梁漪媚

摘 要: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且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积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文章着重就如何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正确地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有关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渗透融合

语文学科具备工具特点与人文特征,因而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增强大众认同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认识汉字和运用语言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传承优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意识以及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一、结合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主要载体,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灵活有趣的识字氛围与方式,把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在学习汉字的形、义、音等过程中,向广大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能够培育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我国有很多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在识字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学习“孔”字时,教师讲解“孔子学琴”的故事,通过典故学生了解到孔子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孔”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学习需要深入钻研,得到发人深省的体会,也能从中领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每一个传统故事都蕴含着许多哲理和美德,学生不仅能学习汉字,又能感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大道理,收效良好。

在演变中理解汉字的意义,也是在识字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例如学习课文《贝的故事》,教师透过讲述与“贝”这个字有关的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的钱币文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社会的逐步形成,古人慢慢地就把貝壳当作交换媒介——钱币。因此“贝”在古代就代表着金钱的意思,大多数与钱财利益有关的汉字,都使用“贝”这个字作为偏旁,比如“赚、赔、购、贫、货”。汉字不仅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通过学习汉字在历史和时代上的演变过程,学生从中认识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拥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善用古诗词,传播传统文化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拥有很多璀璨的结晶,古诗词就是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思想凝聚在古诗词中,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精神。古诗词字字珠玑、题材丰富,内涵深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系统地、深度地渗透给每位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都能够对传统文化重拾兴趣和认可,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力量,内化于学生的精神领域中,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之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入脑、入心。

例如,在学习韩信的《寒食》时,很多学生都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利用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故事,让学生借此机会深入地认识“寒食节”。在学习王冕的《墨梅》时,学生通过“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可以体会到,这首诗中蕴含了深远的哲理,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交织成了整体,赞誉梅花只是表面上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立身之德的赞颂。在学习这些优美经典诗句的过程中,教师用巧妙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会更理想。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发现古诗词的美,欣赏古诗词的美,以此丰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汲取经典古诗词中的正能量,使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在日积月累的诵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阅读与诵读,融合传统文化

(一)基于阅读教学,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语文教材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是密不可分的,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更新,现时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课文内容还是插画上,都增加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读懂课文的层面,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和剖析课文,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另一方面可以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端午节有关的实践活动,如提前对每个学生进行分组,让大家搜集一些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有的小组搜集端午节的文化和习俗,有的小组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字和诗词等,学生对端午节的文化和习俗有了大概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让各个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学生讲述了屈原的故事,有的学生介绍了南北方端午节的习俗差异,有的学生则展示了包粽子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会更为深刻。这样的课堂设计能牢牢吸引着学生,教师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在充分体会浓浓的亲情之余,又能够真切感受到端午节的习俗,提升人文素养。

(二)诵读校本课程,丰富学生文化积淀

学校和教师重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开发了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阅读中国经典读物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国学文化》,《国学文化》中包含《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渗透经典诵读的知识和内容,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结合校本课程《国学文化》。通过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诵读模式,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获得其滋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和价值理念,这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学生在熟读国学经典后,配以情景剧表演或者喜庆的伴奏音乐进行诵读,让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品德,让学生在诵读中成长为懂礼貌、懂孝顺、追求卓越的好少年,将优秀传统文化牢记于心,实践于行。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每一个学生思想品格的养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心中的传统文化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对当代学生思想的养成、人生观的树立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结合识字、阅读、诵读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积极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罗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1(12).

[2]李建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18).

[3]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2013(75).

[4]温小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育中华传统文化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科学化的思考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浅析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轻松教学,快乐识字
浅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