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2022-03-25 22:38韩荭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驱动应用型

韩荭芳

[摘           要]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和“应用型”决定了它的服务功能导向,在当今这个以创新为主题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只有把握当今时代精神,围绕服务于区域产业的发展,通过创新与行业、产业对接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形式,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升自身服务地方区域驱动创新发展能力。在分析外部政策环境不优,学校的发展、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需要优化和提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科研方向定位不清晰,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阶段结合不紧密等制约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诸多因素的基础上,从内、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提出了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驱动;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004-03

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国家相继颁布的系列战略方案和各地政府制定的创新驱动政策,为地方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地方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高校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承载着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作为地方高校该如何行动,才能更好地融入区域社会?高校应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服务区域经济。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重要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了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不但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还要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

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农业发展方式和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着根本性转变,急需高校提供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但是大多数高校的科技创新、科技转化、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与产业经济的结合度、转化率不高,高校对产业的智力和科技支撑力不强。因此,急切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来,寻找与地方共谋利益和发展的生长点,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建设,增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提供原始创新成果、高新技术成果等,增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做出自身特有的贡献。

二、制约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服务驱动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政策环境不优,制约学校的发展

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省财政的拨款,另一个是学生的缴费。由于政府按照不同的标准对高校进行不同的财政拨款,高校的收入并不平衡。但是学校的运营成本、基础设施及科研平臺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投入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长期来看,资金短缺会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政策支持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策支持可以增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方高校的办学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审批,并非完备的、公布的且面向整个社会的法规。这也导致地方高校缺乏自主办学的权威性,缺乏自主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高校运行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二)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需要优化和提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

近年来,地方高校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使得自身的教学结构更加不合理,师资力量更加紧缺,进而造成严重的失衡现象。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地方高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数量方面,主要体现在新兴专业或者新兴学科较为紧缺;质量方面,主要是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比较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真正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许多科技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验证,没有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而创新型、复合型、精英型的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数量较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相对滞后。

(三)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阶段结合不紧密

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兴学科和传统的特色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没有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没有建成学科、专业、课程和区域“同构”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社会需求,片面地投入大量资金,过度建设,缺乏前瞻性。此外,大多学科的研究方向不集中,不能与区域经济市场的需求有机结合、相互支撑,难以形成学科优势,缺乏明确的、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科研方向。再者,地方高校科研实力不足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没有相应的科研平台,不能解决地方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技术问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逐渐减弱。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成效,一方面与高校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内、外环境两个维度来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一)外部环境的维度

1.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校、行业、企业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各个高校的历史基础条件存在差异,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政府从全局上引导整体平衡。

首先,由政府牵线搭桥,积极推动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企业协同创新,提供建设资金,重点扶持高校依托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应用学科来建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非官方智库,进而开展与产业、企业、行业密切结合的科学研究和问题调研活动,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

其次,要注重协调高校间跨校际、跨学科研学协作发展,打破当前大学地理布局相近的状况,消除高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障碍,鼓励地方高校结合区域优势,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开展跨区域、跨校、跨学科合作,凝聚学科优势与区域资源,主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依靠合作带动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在级别上有层次,在水平有高度;还要确立学科建设与社会共生的发展观,要求高校与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相对接,促进学科与产业互动,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社会服务力为主旨。

最后,以政府为主导实现高层次人才在国内和国外的战略协作。在聘请高层次人才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建立畅达的人才信息交流渠道,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立体交互式的、共享的人才信息平台。

2.加快制度创新,构建与时俱进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典型途径之一,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技术发明和技术转让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模式、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集开发、推广和应用的综合过程,如果没有完善的政策制度,没有成熟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合适的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就会寸步难行。

当前,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是集中在奖项与平台申报类等政策,这类政策不但力度低,而且还缺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如科技著作出版数、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结构等相关的政策。另外,成果的转化环境还不够成熟,因此,要从政策和制度创新上着手,激活发展动力,一方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可以借助中介服务机构,优化转化流程和办法,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另一方面要建立有益于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总之,还要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畅通,逐渐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性因素,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二)内部环境的维度

1.加强落实“人才强校”理念,实施两步走战略,建立政府扶持、多途径并用、多力量协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地方高校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只有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才能助力学校的科技创新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持续落实“人才强校”的理念,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立足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明确学校高层次人才类型和规格,加强引进和培养机制。

第一步要“請进来”。围绕学校学科发展和科研平台,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投入。首先,要重视促进教师发展的经费投入,设立科研、教改、师资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专项支持经费。有足够的经费支持,高校才能让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或培训,才能设立相应的培养基金和教学、科研奖励基金,激励教师进行创新。有了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他们才能带起一个学科团队,搭建学科平台,进而集聚更多人才,能较快提高该学科水平。其次,要聘任名企、行业中高水平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到高校任职或兼职,丰富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密切相关学科与市场的联系。此外,还要加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多维度、多层次的培养,使他们成长为新的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二步要“走出去”。一方面要走出实验室和校园,积极加入科技特派员、科普工程项目、科技110、博士服务团、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活动,以合作、培训、调研等方式派遣应用型、特色型、新兴交叉型等学科教师深入企业、产业,增强其教学实践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最先进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

2.多举措加大科研投入,把握优势科研方向,提升整体科研能力,积蓄学校后续发展动力

由于地方高校的资金严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分配与学生的学费,在地方财政配置不会显著增加,且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产业升级不匹配的情况下,造成高校办学的融资渠道单一,随着地方高校运营成本持续上升,资金将直接制约地方高校及其学科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要抓住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地方特色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学科平台来服务地方,以行业、企业中的难题为研究课题,所研究的论文、专著、专利、新产品、新工艺或相关服务与技术等由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协商归属,改善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企业之间互动,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投入体系,解决经费难题。

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坚持市场性、前瞻性、特色性、整体性动态调整机制,以优化专业结构,推动应用型专业发展为导向,把学科建设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几个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体系,以资源共建共享、科技应用转化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

3.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切实提质增效,增强学校原始创新及其质量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中对改革完善我国科技成果奖励体系作出明确安排,还提到了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提升奖励质量。这体现了我国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还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技、尊重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氛围,也为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高质量产出科技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一个成熟、完善的科技成果的奖励评价机制,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传统评价标准不仅与个人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有关,还与职称、论文、专利挂钩,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力。因而,高校要依据科研人员的能力和贡献,把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社会影响归入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不同的评价体系,从而进行分类评价。还要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研奖励,提升科研人才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克服学术腐败、学术浮操等问题,以促进知识创新成果的产出,助推科技创新力提升。

四、结语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体现在科技创新力水平上。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自身优势,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确立服务重点,突出服务特色,将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市场链进行有效对接,调整学科布局,统筹整合资源,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

[2]黄锐,任锦鸾,张殊,等.创新驱动发展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8).

[3]齐书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效率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程高新.創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

[5]黎齐英,汪胜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思考[J].黑河学刊,2018(1).

[6]余晓芳,刘耀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9(12).

[7]王定祥,黄莉.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优化[J].改革,2019(5).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驱动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