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梳理与实践探索

2022-03-25 04:03马语莲陈明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伦理学医者辩论

马语莲 陈明华

[摘           要]  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学科课程改革的前沿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厘清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五大素养亦为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核心素养与辩论实践教学互相契合的设想,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辩论教学实践加以验证,以此深入落实该课程的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医学伦理学;核心素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058-03

“核心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此基础之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以下简称“P21”)开展合作,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亦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e)、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素养(Creativity)、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学科課程改革的前沿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一、医学伦理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梳理

(一)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5C模型的核心素养框架中承担着价值枢纽功能。一个具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个体,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具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

医学伦理学本身立足于传统伦理学,传统医德强调的“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鲜活,对于医者而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尤为重要。可以说,医学伦理学中涉及的生命观、价值观等,与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传统文化的流动、延续和更新。

(二)审辨思维

审辨思维本质上是通过理性论证和反思得出合理的结论或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多种证据促进科学决策的过程。审辨思维是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同层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辨思维始于质疑,回归于反思,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内涵要素分为四个方面,即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3]。

飞速发展的医学技术,冲击的是传统伦理观,特别是基因技术,对伦理学的冲突是一个崭新的医学问题和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间的辩证统一。作为未来的医者,既不可能完全依照过去的传统观念,又不可能预知未来的学说。一方面要尊重医学技术本身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医学为人类服务,尊重人们的接受程度。在这种背景下,医学生必须善用批判、质疑、反思等思辨思维,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一场不违伦理的革命。

(三)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5C模型的重要维度,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创新人格侧重于情意因素,解决学生“愿不愿”的问题;创新思维侧重于内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解决学生“能不能”的问题;创新实践侧重于外显的行为投入,解决学生“做不做”的问题[4]。

医学职业道德要求医者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正如吴孟超院士指出:“创新原本就是医德的题中之义,由于疾病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创新作为医学发展的灵魂似乎不辩自明。真正的创新是医生为病人治病求健康而进行的,就是对已有医学知识、理论、技艺、方法、范式等方面的超越,是在不疑之处质疑;真正的创新不是想当然,而是立足于治疗疾病的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脚踏实地的摸索。”[5]总之,高素质的医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灵活的科研创新人格、思维和实践的能力,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医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素养的提高是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沟通素养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ISE)共同发布的《面向未来:21 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指出,“沟通与合作素养”位列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关注的7大核心素养之首。沟通,多数情况下是指双向的循环过程,是两个以上的个体(群体)之间通过互动而达到某种沟通的目的[6]。

西方医德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有三样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正是由于沟通是医者治疗疾病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最基本的方式,是传递对患者的关爱情感,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生理和心理双重作用的疾病,沟通本身亦是一种治疗手段,因此沟通素养成为医学伦理学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沟通素养的核心——共情力和换位思考的精神对医者显得格外重要,正如古人曾说:“非精于医者,必不能问也。”这里的“问”,即有效良好沟通的概括。

(五)合作素养

合作素养,是5C模型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维度。合作素养是学生个体能够在认同小组或团队目标及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并本着互尊互助的原则,通过与团队其他成员间的平等协商,灵活地作出妥协、解决分歧或问题,实现共同目标,促进共同发展[7]。

医学伦理是医学领域中既亲亲又尊尊的医学客观人际“关系”[8],医学伦理学核心素养离不开合作,原因有二:一是从医际关系角度来看,纵观中国顶尖医疗团队,从来都不是一家之鸣就能达到的,必须依靠众多医学工作者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合作精神。以临床手术为例,即使一个最简单的手术,一个再高明的医生也需要熟练的护士、麻醉师的配合,才能拿得下。二是从医患关系的角度来看,医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和信托关系,医患互动的实践属性能够使双方生成合作情感。没有合作情感和信任的医患关系,病人会对医者的每个医疗行为产生怀疑,更不用谈全力配合医者,以毫无信任的医患关系为基础,企图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本质上就如同石头缝隙开出花朵,离开“合作”这块滋润的土壤,困难重重。因此,合作已经成为医学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素养。

综上所述,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这21世纪5C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医学伦理学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促进医师终身发展与自我实现培养,实现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内在要求。

二、辩论教学与医学伦理学核心素养的契合性分析

若不谈辩论教学的具体辩题及内容,仅就其组织形式而言,辩论教学自身即蕴含着医学伦理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医学伦理学的内涵是探讨由医疗关系所規定的角色个体的义务,并通过修养内化为德性,以此应对医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伦理困境。这种种的医学伦理困境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固定模式,而教师无法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未卜先知,能做的是培养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发展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问题意识等审辨思维素养,在将来的医学实践中能够具备足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素养,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与合作,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伦理困境。辩论是指参加辩论的双方围绕同一对象站在对立立场上阐述自己的意见,为批驳谬误、辨明是非、提高认识、弘扬真理而展开的思想交锋活动。辩论不是吵架,也不是争得“你死我活”。辩论的过程是双方的思维和言语的碰撞和冲突的过程,因而辩论是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辩论教学是将辩论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班级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标准的辩论教学首先和教学主旨相关,所讨论的辩题必须从属于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链教学或者问题簇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次,辩论课堂应当具备辩论的申论、质询和自由辩论等环节。最后,辩论结束后一般需要由教师与学生沟通并作出点评。

由此可见,辩论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做出科学解释、正确判断和合理选择。辩论的双方既是对物化的文化产品和抽象的道德原则等的继承和传播,更是鲜活的思想和生命价值的流动、延续和更新。辩论教学要求参与者思维既有发散性,又有严谨性,能够基于证据和逻辑推理独立思考,基于反思和批判精神辩证思考,从而围绕辩题全方位论证、质疑、批判[9]。辩论的本质是沟通,是倾听和表达,而一支辩论队伍要想取得胜利,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学生必须认同所在团队的目标、使命以及核心价值取向,结合自身角色制订目标和计划,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与其他成员展开对话,并适时、灵活地作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辩论教学的这些特征与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既不谋而合,又互动共振,二者高度契合。

三、辩论教学课堂实践落实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核心素养

许多医学伦理困境源自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新兴医学技术认同之间的摩擦,开展医学伦理学课堂的辩论,离不开我国医者仁心的传统文化背景,更离不开对家庭本位传统的深刻理解,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基石。而展开辩论,就是使医学生善用批判、质疑、反思等思维,运用论证、反驳等辩论技能,对对方所持观点持怀疑态度,从不同角度不断提出新问题,坚守真理的相对性,不迷信权威,最终产生辩论所涉及的善与恶、情与理、伦理与法律的张力与关系的“审辨思维”[10]。

培养自主创新的医学人才,就要培养其对事物有较强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辩论教学促使选手主动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去搜集论据,如阐释辩论主题的概念及内涵,大大激发其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同时,对研究前沿问题的辩论,容易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和辩论热情。将“医学”和“伦理”相结合,讨论起来既有思维深度又有梯度,成功激发学生的“创新素养”。

辩论教学情境下,要求双方辩手基于同一问题在赛场规定的时间内,迅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使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使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因而沟通是辩论的关键。“沟通素养”的锻炼正是为提高未来医务人员的沟通素养奠定基础,通过辩论教学形式增进学生的沟通基本技巧,以期他们将来向患者传递人文关怀,获得患者的认可和信赖,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H.P.Grice)认为,在交际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合作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11]。辩论双方也在遵循互相“合作”这一原则,使言语交流得以顺利实现,辩论的双方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彼此合作的伙伴。这类似于医患之间的“契约与信托”关系,经验证明,具有“合作素养”的医患能够使双方利益最大化。同时,辩论是团队与团队间的激烈交锋,队员间由分工而合作,辩论中,一辩负责立论和接盘,二辩负责驳论和接盘,三辩负责质询和小结,四辩负责质询和结辩。这如同医学内部持续分化,各学科之间不断融合,要求医者必须精诚团结、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只有“合作素养”很强的治疗团队,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刘妍,马晓英,刘坚,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9-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马利红,魏锐,刘坚,等.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45-56.

[4]甘秋玲,白新文,刘坚,等.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57-70.

[5]吴孟超.为医重在德重德贵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19):3-5.

[6]康翠萍,徐冠兴,魏锐,等.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1-82.

[7]徐冠兴,魏锐,刘坚,等.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83-96.

[8]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8.

[9]张年丰.从辩论活动透视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5):22-23.

[10]黄东,朱林.聚焦德法之思 探索辩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的思辨之维[J].北京教育(德育),2019(1):88-92.

[1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Cole P,Morgan J L. 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307.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伦理学医者辩论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阅读理解两篇
后疫情时代《医者2020》上线,是致敬也是治愈
祈祷而已
同影子辩论
医者与病者
医者与病者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
计算机伦理学的历史与逻辑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