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形象的变迁与重塑

2022-03-25 18:50于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2期
关键词:时代发展教育

于颖

[摘           要]  教师形象的变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家教育战略方针和教育改革方向对教师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发展变迁的回顾与梳理,大致把教师形象归为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和德才兼备的专业者形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师形象转变的主要原因,形象变迁与政治、经济、时代背景,教育法律法规颁布以及教师自身重视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重新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

[关    键   词]  教师形象;变迁;重塑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160-0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变迁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正在努力抓住时代创造的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更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其地位与形象伴随着每一次的教育改革,不断地被更新、被重塑。

(一)通识化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56年期间,是教师公仆形象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建设发展不均衡,突出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强调了教育建设要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发展理念。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总结报告中强调,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首先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知识分子绝大部分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对教师的政治思想要求更加明确,在摒弃资本主义思想的同时,做到“又红又专”,此时的教师不仅是传统的知识分子,还应该是工人阶级的一份子。

在通识化发展阶段,“蜡烛”“春蚕”“人梯”和“园丁”等词,是教师形象最恰当的代名词。教师无私奉献、只为耕耘、不问收获的公仆形象,深深烙印在时代的浪潮中。

(二)专业化发展阶段

1978年至1994年,是教师准专业化发展阶段。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教师作为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的专业人员受到重视。国家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政策,审核教师资格,规范教师准入门槛,创建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师的专业发展。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更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教师的法律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等,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法律明文的颁布与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进一步承认了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和承担教书育人工作的职业形象。

1994年至2012年期间,是教师专业化深入发展阶段。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校长和教师中获得硕士学位者应该达到一定比例。”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进一步说明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发展。

(三)德才兼备发展阶段

2012年至今,是教师德才兼备的发展阶段。国家在教育领域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了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党和国家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这是极其重要的。这就是在高度宣传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形象。

2016年后,国家进入新时代。“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教师,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形象期待。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加明确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建设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

二、新时代教师形象转变的归因分析

社会是一张复杂无形的巨网,网内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次领域,而教育也置身其中。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其形象必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形象与经济、政治、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经济上,教师的工资基准与福利待遇是教师形象转变问题的重要原因。过去,教师的工资低,并且基本上没有福利待遇保障。但在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颁布教育新文件,尤其是在2020年,教育部网站发布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这一政策进行重点督导,教师工资红利政策和相关的福利待遇将会惠及更多的教师群体。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意味着教师经济地位大幅提高,使教师的形象有所转变。

改革开放后教育建设的步伐加快,把教师拉到一个较高的政治地位,教师这一职业被称为“铁饭碗”,无疑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肯定与看重,这使教师的形象有了质的飞跃。208899EF-BB0E-4B04-BFD8-DA6257A58E44

(二)教师形象与法律法规的颁布与修订有密切关系

1993年10月31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以法律手段调整有关教育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教育法。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身份地位和权利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等多方面都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使教育人员在司法层面受到了保护。之后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对教师资格的管理作出更加具体的规定。法律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加速了教师形象的提升进程。可见,在立法层面,不仅对教师这一职业长久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多保护,而且使教师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自身形象的转变。

(三)教师自身对形象转变的重视

教师自身对形象的重视程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改变。尤其是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相继出台,教育部对教师学历明确提出相关的要求,规定了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教师更加重视提高和转变自身形象。这种对形象转变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新时代教师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标签,更加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主动地向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寻求教学帮助,参与教学研究,积极通过学校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努力让自己尽快从一名“新手”教师转变成“反思型”教师,而且体现在新时代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的优势,行使好教师的民主管理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事务之中,为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三、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塑

2014年9月10日和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不仅指明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突出强调教育和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為新时代塑造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新形象提供了标准。这些标准是新时代教师形象中必不可少的特质。

(一)坚定的信仰者

理想信念是育人之根本。进入新时代,“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心里要有三尺讲堂,注重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理论传播,而且需要将“传道”作为该职业第一责任要义,传承鲜明、正确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坚持四个自信,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其坚定的信仰者和拥护者。

(二)模范的践行者

道德情操是育人之前提。进入新时代,“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念,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态度作风,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指导和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我国青少年而言,更要加强对其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

(三)知识的守护者

扎实学识是育人之基础。进入新时代,“扎实的基本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新时代的教师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开拓广阔的新视野,不断地汲取世界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思想,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又要拥有教育智慧。一名智慧型教师能够在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关心与帮助,指导其走好学生时代关键的每一步。

(四)心灵的呵护者

仁爱之心是育人之关键。进入新时代,“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教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新时代的教师既要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发自内心关心学生并热爱教育事业,只有融入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又要结合时代要求,对学生的关爱不再停留在表层,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作业完成度和身体健康状况,而应该学会用爱去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心灵去沟通心灵,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彼此的心田。

四、结语

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体之一,奋斗在教育事业一线。对承担着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而言,他们生逢其时,却也重任在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尽管教师的形象与地位会随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的改革、教育法治的建设有所不同,但却始终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向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育人之师,既拥有广阔无限的发展空间,又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这种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成为日后教师形象不断转变的强效催化剂。

参考文献:

[1]邓兰,田友谊.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形象的变迁与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27(1):128-132.

[2]张军,刘梦婷.教师法律身份的类型观及其界定依据:关于教师法律身份的《教师法》修订研究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4):45-51.

[3]刘超.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品格重要论述研究[D].长沙:海南师范大学,2019.

[4]教师法修订调研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J].教育学报,2019,15(1):46.

[5]卓晓孟,段兆兵.我国教师形象研究40年:历程、主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18(13):9-14.

[6]袁丽.中国教师形象及其内涵的历史文化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1):103-109.

[7]车筱萌.改革开放三十年教师形象的变迁[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8]钟启泉,刘徽.我国教师形象重建的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40-47.

[9]杨明全.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9):50-53.

[10]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1(3):70-71.

[11]肖婕.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12]郭冰.中国教育目的60年:演变与反思[J].中国教师,2009(21).

[1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2.

◎编辑 郑晓燕208899EF-BB0E-4B04-BFD8-DA6257A58E44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