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心结,老年人要多听他人说

2022-03-25 02:13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颂
保健医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心理学角度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生活中,当遇到情绪问题时,我们通常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自己一个人放在心里想,二是与他人交流,也就是向他人倾诉,同时听听他人怎样说。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有助于化解老年人内心的心结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情绪。

在现代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情绪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该定义的关键词是态度。心理学认为,所谓态度,是指由认知、情绪、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心理结构,其中的核心是认知。至此,很显然,情绪问题的源头是认知,表现于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归根结底都源自于认知,因此,调节情绪的关键在调整认知。

关于认知调整,最有效的也是大家广为熟知的方法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不固着于某一种思维模式,或不囿于某一种看法与想法,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去重新审视问题事件或问题事件中的他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在20 世纪60 年代做过一个堪称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中,研究者先给三组大学生注射了一种能够引起生理激起和兴奋反应的药物——肾上腺素,并向他们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解释:对第一组大学生说真话,告诉他们注射了这种药后之后,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脸部发红发热,两手轻轻颤抖;对第二组大学生说假话,告诉他们注射了这种药之后,会感到全身发痒,手脚发麻;对第三组大学生隐瞒情况,告诉他们注射这种药之后,不会有任何反应。然后让他们在相同的环境下休息。结果发现,第二、三组大学生报告说,他们感到愉快或气愤;第一组大学生则报告说,他们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情绪。对此,沙赫特说,生理变化对于情绪发生肯定是有作用的,但对情绪体验来说并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实验中,大学生们面对的是同样的刺激,但得到的认知信息不同,于是,对同一种事物,做出了不同的认知结论,形成了不同的态度,也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有的愉快、有的不愉快、有的无所谓。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不同信息的获取对于认知调整以及情绪改变非常重要。

那么,面对问题时,老年人如何才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呢?现实生活中大致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大量阅读与所遇问题相关的从不同学科或依立于不同的理论体系论述的书籍或文章,增加新的认知角度,从而达到转换自己原有认知视角的目的。如面对某个家庭矛盾,找来一些书籍或文章,看看社会学家怎么说,心理学家怎么说,文化学家怎么说,或同是心理学理论,看看认知心理学家怎么说,社会心理学家怎么说,发展心理学家怎么说,文化心理学怎么说,了解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理论体系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所提出的思想、观点,将其增加到自己的认知框架中,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新的认知角度,做出认知调整。如我国著名的风景之地黄山,整个景区有许多形状奇特的石头,每块石头都有一个美丽的说法,如猴子观海、仙人踩高跷、金鸡叫天门、鳌鱼驮金龟等。率团的导游每逢此时便会从他的认知角度指着某块石头告诉游客,“这是猴子观海”,于是,很多人立刻改变了原先只将其视为“石头”的认知,认为它就是一群猴子在看大海,并且往往越看越觉形似,越看越感神奇。但如果没有导游指点,单凭自己的眼睛去看,则极少有这种反应。这就是新知识加入后所产生的认知调整效应。

第二个方法,是就自己遇到的问题与他人沟通交流,听取他人的看法或意见,从中获取新认知角度,并将其增加到自己既有的认知体系中去,从而达到转换自己原有认知视角的目的。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婆婆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小女儿嫁给卖草鞋的。下雨时她担心小女儿的草鞋卖不出去,晴天时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天天烦恼,从来没有快乐过。后来她和朋友说起自己心中的烦恼,朋友告诉她,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去想呢?下雨时你就想大女儿的雨伞卖得好,晴天时你就想小女儿的草鞋卖得好,这样不就快乐了吗?老婆婆听后欣然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心情豁然开朗。

以上两种方法,相比之下,第一种方法获取新认知角度需要的时间较长,不仅需要大量阅读,还需自己认真且冷静地思考分析,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认知重构过程。而第二种方法获取新认知角度需要的时间较短,心智投入也相对较少。所以,老年人遇到问题不妨多和他人沟通,多听听他人的意见与看法。

关于听取他人意见方面,有三点需要特别提醒老年人:

第一,学会倾听。耐心听他人把话就完,不要随意打断他人,也不要随口插话,控制住自己想说话的念头,告诉自己:“听!听!听!”因为只有认认真真地听完他人所说的话,才能知道他人表述的完整意思,也才可能从中获得与自己认知角度所不同的另一个全新的角度。

第二,不要辩驳。在如此情形的沟通时,他人所说的话中肯定有一些与自己的思维指向——所思、所想和情感指向——所爱、所恨二者完全不同,甚至直接就是对自己的批评或者否定,这时要努力克制我们内心想反驳、想辩解的欲望和冲动,告诉自己:“听下去!听下去!听下去!”因为只有他人畅所欲言地说话,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另一个角度”的信息,达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目的。

第三,莫因噎废食。必须看到,上述第一、二点之所以建议“学会倾听”和“不要辩驳”,并非因为他人说的都是正确的我们才要听取,而是因为他人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以及思维模式、情感逻辑、心理需求、思想观念等,这些个体差异使得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认知角度必然不一样,这个与自己不同的认知角度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所需要的,也是沟通的目的。因此,不要因为他人说话中有不正确之处就全然否定,要告诉自己:“听明白!听明白!听明白!”因为只有明白地听,才能从他人的话中发现那个与自己不同的认知角度,从而摆脱消极情绪。

客观地说,现实生活是极为复杂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万事如意”只是我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期盼。事实上,生活中更多、更经常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忧忧乐乐构成了人的一生。然而,对于忧乐,每个人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人忧中取乐,游于物外而无往不乐;有的人乐中生忧,游于物内而无往不忧。前一种人忧而不知其忧,忧愁中反而活得洒脱、愉快、健康;后一种人乐而不知其乐,快乐中反而活得烦恼、痛苦、伤心,这都与他们各自对问题的认知有关。因此,面对生活中可能引起消极情绪的事件,老年人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固着于一点上,不能将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框里,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认知角度,调整到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跳出心理误区,摆脱消极情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心理学角度
如何教孩子正确应对消极情绪
“没有用”的心理学
静心
测试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角度不同
人啊
跟踪导练(二)5
孩子的消极情绪需要用心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