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黄金圈法则,深入分析蔺相如

2022-03-26 13:28李廷斌王文斌
学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蔺相如问题情境

李廷斌 王文斌

摘 要: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有效的方式是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知识有趣化,但关键在于怎样提出有效问题。本文根据黄金圈法则思维模式的启示设置问题情境,先梳理蔺相如做了什么,然后从蔺相如为什么这么做切入,深入分析他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蔺相如的忠在于先国家之急,他的勇不仅体现在冲突激化时的随机应变,更多的是深谋远虑,在面对强敌时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关键词:黄金圈法则;问题情境;蔺相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0-01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63

美国作家西蒙·斯涅克发现的黄金圈法则影响甚广,他认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分为三个层次:做什么(或是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活跃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的古人的人生大多焕发异彩,教师如果从这三个层次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黄金圈法则的思考顺序是“从内向外”,主张“不论考虑什么问题,都要从‘为什么’切入”。一般来说,“为什么”强调目标和信念,“怎么做”指向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做什么”属于事情的表象。但分析文章不必拘泥于定义及思考顺序,可以稍有变通。例如分析经典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人物,可以先梳理他们“做什么”,再深入“为什么”,并多问“怎么做”,然后总结“是什么”。从这些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就是从表象开始,再挖掘实质,这样能把人物分析得更通透。无论文中的“主角”还是“配角”,甚至不知名的“龙套”,都能血肉丰满地“鲜活”起来。而且这样分析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能深入问题实质。

一、蔺相如做了什么

“做什么”属于表象,容易入手。蔺相如的“职业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作为缪贤的门客,让其脱罪,从而得到了缪贤的信任,为他登上赵国政治舞台迈出了关键一步;然后作为赵国使者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之后随赵王与秦王渑池相会,让“秦终不能加胜于赵”;拜為上卿后,让廉颇负荆请罪,受其敬服,留下“刎颈之交”的千古佳话。

二、为什么是蔺相如

蔺相如一生的精彩主要在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场面。成就人生需要外因和内因:为什么历史选择了蔺相如,让他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蔺相如做了什么相应的选择?这种追问有助于直接而犀利地分析蔺相如的形象,能将蔺相如从两千年前拉到学生身边。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如果用“校运会长跑项目为什么选择某某同学,某某同学为什么选择长跑项目”类比,就可以把学生带入能引起一定态度、体验的情境。

“完璧归赵”中交代了蔺相如被历史选中的客观原因:一是“璧城交换”是个棘手难题,其他人解决不了;二是缪贤的推荐(类似情境也经常出现在校运会难以确定高难项目人选时),这些都对塑造蔺相如的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进一步分析蔺相如为什么做出相应选择时(他为什么愿意在与秦王的斗争中挺身而出,而对廉颇“引车避匿”?)就很容易明白他的信念:“先国家之急”就是一种“忠”。前者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利”,后者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其实是“忠”。蔺相如因此而树立自己的使命,才有一系列敢于担当的表现。

蔺相如的目标是完璧归赵、不辱于秦、将相和,这三道难题他“答”得都很完美,他为什么能“获得满分”?首先是智,知己知彼、从容应对;其次是勇,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中面对外敌,在生死抉择时敢于赴死的大勇,也是面对同僚勇于忍辱负重的大勇。要想深入把握蔺相如这些特点,就更要仔细分析他是怎么做的。

三、蔺相如是怎么做的

(一)蔺相如的大智

蔺相如的智勇及忠诚在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他的智体现在巧取和氏璧和渑池会巧妙接近秦王等事上,这种智更多的是随机应变的机智,但如果仔细分析他是怎么做的,就能发现他的深谋远虑。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在接受使命时表示“秦强而赵弱”“宁许以负秦曲”,可见他平时对时事的洞察。出使前毫不迟疑地定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目标,可见他对此行充满了信心。蔺相如为何能够如此自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深谋远虑。这种智谋首先表现在他对对手的了解上,在秦廷上能“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更重要的是他能推测出秦王的底线。当时虽然秦强而赵弱,但秦国还没强大到吞下赵国的地步。渑池相会时“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就是证明。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当时的赵国距离鼎盛的武灵王胡服骑射并没多远——赵惠文王正是武灵王的儿子,而秦昭王在公元前307年继承王位也是赵武灵王“干涉”秦国内政的结果。赵国余威尚存,廉颇率赵军伐齐,威震诸侯,赵国随之跃居山东六国之首。这场伐齐战争正是公元前284-283年秦国联合韩、燕、魏、赵四国发起的。所以,秦王当时绝不希望看到秦赵决裂,甚至不能“绝秦赵之欢”,还要考虑“负秦曲”。但秦王提出“以城易璧”的动机是什么?联系赵王封赏蔺相如的原因“以为不辱于诸侯”及后来渑池会“赵王欲毋行”时,廉颇、蔺相如都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秦王“以城易璧”主要目的不只是诈取,而是想加以外交侮辱,以此试探赵国。不能“曲在赵”,所以蔺相如必须“奉璧入秦”;不能“示赵弱”“辱于诸侯”,所以蔺相如必须“完璧归赵”。

蔺相如在使秦上的安排更见他的谋略之深。蔺相如所言出使前赵王斋戒五日也是他计划的一部分。这五天可以为“完璧归赵”做更多准备,比如选择合适的从者。入秦后,这也成了让秦王相应斋戒五日的理由,从而给“从者”“归璧于赵”争取了时间。

“从者”是完璧归赵计划中极其关键的一环。他必须身怀重宝而不贪,身负重任而不畏。如果他在忠、义、智、勇上有一处短板,蔺相如的计划很可能会失败。“从者”从侧面烘托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对“从者”的选择能看出他“知人识人”的能力。秦舞阳作为荆轲的助手却拖了荆轲的后腿,对照荆轲负气接受秦舞阳导致行刺失败,更见蔺相如的从容与理智。荆轲“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悲壮,但蔺相如“知其难为而成之”更见谋略与智慧。

蔺相如的深谋远虑还表现在渑池会“不示赵弱”的主张和行动上,表现在“深知不与廉颇争列”的长远意义上。“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法也很有智慧,更值得学习与借鉴。他听闻廉颇的“恶言”后常称病,避免与廉颇争列,并且“避匿”,摆足了低姿态。然后引起了门客的不满,并且请辞。蔺相如趁机说出了心里话,一是点明国家的形势,二是表明“先国家之急”的心志。他知道这些话能传入廉颇之耳,也清楚廉颇的为人。西蒙·斯涅克《从“為什么”开始》中提出了“黄金圈法则”的概念,揭示了伟大的领袖是如何激励和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蔺相如正是“用感召的方式吸引和自己有相同内在动机的人,带来的是信任”,所以廉颇最终和他结为刎颈之交。

(二)蔺相如的大勇

蔺相如的勇一般体现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上,如他勇赴强秦,护璧时欲“头与璧俱碎于柱”,完璧归赵后廷斥秦王,自请就汤镬;渑池会上欲“以颈血溅大王”。其实蔺相如四个阶段都表现了“勇士”的特征:他为缪贤出计,置之死地而后生;将相和中他又是另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苏轼说“大勇若怯”,蔺相如正是如此。

四、蔺相如是怎样的人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蔺相如的形象: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国家利益为重,是个大智大勇的人。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根据黄金圈法则思维模式启示,追问学生“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创设生活式、设疑性、发散式、开放性等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文章读得更深入,把人物形象分析得更透彻。

参考文献:

[1] 张开坤.思维引导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2] 西蒙·斯涅克.从“为什么”开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3] 杨建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开始[J].教育现代化,2017(3).

猜你喜欢
蔺相如问题情境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