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二三事

2022-03-27 10:35焦鹏程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研员研讨李老师

“李老师,我是荆州的焦鹏程。现在我在火车站,可是我的东西落在酒店房间了。能不能请您帮我问问前台,看看房间有没有一个ipad?”

翻遍行李箱,又经过同行锦琼的确认,我打通了我的直属领导省教研员李作芳老师的电话。彼时,我刚刚“荣登”教研员的岗位不到两个月,就接到出省听课的通知了。这么难得的机会,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一定会带上多种“录像机”,以便有更多的内存录制现场。

“焦老师,你确定自己的ipad遗落在你住的房间了吗?”“确定,确定!”“可是酒店服务员说,ipad是在另一个房间找到的,不在你住的房间。”“怎么会呢?听课期间,我除了和我团队的小伙伴在一起聊课,没串过门呀?”“那我再问问酒店前台吧!”

李老师一定又亲自到前台多次找服务员了,因为她对待所有的事情都很较真,据说还跟酒店“扯皮”了(武汉方言),也没有找到我的ipad。我回到家,却赫然发现ipad就躺在床前的抽屉里,好像在嘲笑我的“无脑”。原来,我根本没有带它出门!意识到自己的乌龙闹得太不像话,怎么会在找它的那一刻有那么强烈的感受(它就落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这样的事情连我自己都要对自己大跌眼镜了,何况是见面不到两三次的李老师。

“真是个迷糊!把我都搞晕了,一会儿非要我找酒店要,一会儿又说找不到就算了,到家了却发现根本没带出去。哎呀——”这是李老师再见到我后对这件事情的综述。于是,我“迷糊”的名声一下子宣扬到了省城,以至于我下定决心,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像当老师那样只操心上课、听课那点事情了。以后对所有事情,哪怕是一点儿小事也要上心,做“明白人”,不做“迷糊人”。

2017年9月,李作芳老师让我代表教研员在湖北省小学语文“群读类学”课题实验研究结题会上展示一节示范课,并给我指定了内容。我只犹豫了五秒钟,便欣然接受。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四年前我当语文老师的时候,我肯定不会只犹豫五秒钟,至少会纠结个三五天。不是因为性格问题(我本是一个直爽干脆的女汉子),而是因为缺乏挑战的勇气。能做到“欣然”,是当教研员后经常要面对突发的高规格“事件”而使我坚定的一种信念:你要有勇气接受任何挑战,因为挑战就是锤炼,锤炼就是成长。

组织我的团队小伙伴共同研讨,然后备课、试教,再研讨、备课、试教……一连循环了三回,我都觉得不理想,没有上出“群读类学”这类课的特点来。

“群读类学的课本来就不好上,对学生的要求又高,教师还不能选自己喜欢上的课文,焦老师能上成这样已经很好了。”“宽容”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连资深的导师们都选择“放过我们自己”。

“好,你们说我来听,这节课好在哪里?”

“比如您的这种儿童化的语言,与三年级的孩子对起话来,简直叫无障碍交流。”“您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也超强,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而且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还有,您对《金色的草地》的处理,没有像前一篇课文一样重点指导,体现的是从‘学方法’到‘用方法’的迁移。”……

“优点那么多,为什么孩子们在课堂上却表现出吃力或者不感兴趣呢?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不浓厚。可见,你们说的这些优点,不是‘群读类学’产生的效益。”

虽然我嘴上说得客气,但心里却想着:我在生活中迷糊,可是对待我的专业却一点儿也不迷糊,谁也别想糊弄我。做了教研员后,我逐渐练就了一种本领——不喝“迷魂汤”。

感谢国庆长长的七天假期,感谢先生带着小儿远游深圳。我安静地呆在属于我一个人的房间里,独处、静思、阅览、查找、记录、修改……七个日夜,我把漫长的黑夜都过成了欢快的白天。我从来没有觉得七天的时间可以这样长,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理清那些和小伙伴在一起还没有理清的问题;也从来没有觉得独处的时光能够这样美好,深刻的认识、独特的想法、顿悟的灵光、领悟的喜悦,一遍遍冲击着我的精神世界。

国庆节后,我在黄冈麻城完成了一个教研员的示范课,向自己“能教能研”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亲爱的小伙伴们,本月的研讨主题是《关注语用,向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我們将以江华学校为基地,持续开展统编本教材送教、送培到校活动。担任本次研讨课的老师是工作室首席教师熊锦琼、张青,提供讲座培训的有工作室导师谌涛,工作室主持人焦鹏程。请大家提前自主研修,接到通知后按时参加活动。”一大早,我就把编辑好的信息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在“焦鹏程名师工作室”微信群里,然后忙起了手头的事。

“焦老师,我下周要上公开课,急需您提供指导!”这孩子年轻,入职才五六年。我得看一看她选的是哪篇课文,需要我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焦老师,论文已改,请您斧正!”真心不容易,已经一改二改三改了。经历了这一轮,肯定能让他受益。“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焦老师,能否请您到我校为所有语文教师做一次针对统编本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讲座?老师们的困惑太多了。”这是来自偏远乡镇学校的求助。优秀师资匮乏,教育教学都很薄弱,肯定问题多多。这样的学校正是工作室帮扶的重点对象,肯定得去!不仅要去,还要带着优秀的团队去帮助学校全面诊疗。这件事不能等,要马上提到工作室议程上来。我赶紧把“求助”转发给工作室秘书长,嘱她尽早落实。“焦老师,这是本月按要求做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交给您一并检查。”真好,进工作室三年,把阅读积淀日日坚持,月月都按要求上交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和态度,怎么可能不日日精进?

以上大约就是我不教学视导、不听课评课、不参加工作会议等的日常。既在工作时间段,也在下班后、双休日里。

自从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三年前成立后,我多半的学习和工作就与这群志同道合的小语人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热爱教育、钟情教学,为自己量身定制了清晰的五年奋斗目标:年轻学员成师,青年成员成才,首席教师成名,导师成家,而他们则鼓励我成为能够引领他们的名家。我们一起走出去听课,一起蹲守课堂研究,以任务驱动一个月开展一次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我们积极在课堂中发现问题,然后抱团解决问题。我们还送培到校、送教下乡、公益助教……做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我们渐渐养成一种习惯:办公室成了我们工作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工作室成了我们八小时外聚集得最多的场地。

有了不“迷糊”的目标后,我把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也做得不迷糊。工作室是我们共同的家,工作室里的每一位成员是我的家人。我尽量不在下班后和双休日打扰我的“家人”。但是我的“家人们”却“迷糊”起来,他们经常打扰我:“焦老师,今天下班后您在工作室吗?我想找您谈一个重要话题。”“焦老师,想您了!周六能否抽点时间与我们一聚?”“焦老师,我们想利用双休日布置一下工作室,不知可否?”……每每我以“你们平时工作忙,休息日就和家里人一起轻松地过吧”作为原因拒绝一些非必要的聚会时,就会遭到工作室成员的强烈“反抗”:“焦老师又迷糊了!您经常说要把工作室当家,把工作室里的成员当家人。您是我们的“家人”吧?休息时间可得跟您这位‘家人’在一起过啊!我们品名师、话成长,何不比吃吃喝喝、游山玩水畅快?”

我先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教师成长记》,记录的是自己怎样从一名入门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其实,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题目应该叫《教研员成长记》,因为我记录的是自己怎样从一个不合格的教研员成长为一个刚刚合格的教研员的历程。如果需要增加一个副标题,工作室的小伙伴贡献了一个——《从“迷糊”到“不迷糊”只需要一步》。他们说,这个副标题肯定惊艳。我做教师也好,做教研员也罢,从来没有把“惊艳”当作我的追求。是以,取名《教研员二三事》,聊以记录教研员生活中那些重要的转变,那些独属于我的珍贵的成长故事。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教研员研讨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