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精神激发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路径探析

2022-03-31 19:23李志红苏慧慧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反贫困内生动力

李志红 苏慧慧

摘 要: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的不足是阻碍反贫困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当前,反贫困事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打牢基础。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劳动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与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存在深刻的内在契合,劳动精神可促进干部作风建设、增强劳动人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用劳动精神激发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主要从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干部思想转变;实施长效教育培训,促进人力资本丰富发展;消除贫困文化桎梏,塑造新文明乡风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劳动精神;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3-0025-03

一、问题的提出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人民行走在消除贫困的道路中,在这期间也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辉煌成就。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在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目标在2020年底如期完成,实现现行标准下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群众是脱贫攻坚成效的评判者,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群众普遍满意度高。但绝对贫困人口的消除不等于反贫困的胜利,我国将长期存在大量相对贫困人口,部分脱贫人口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等各方面因素存在返贫困的风险。物质贫困只是贫困的表现,精神贫困才是贫困的根源,因此激发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劳动精神的提出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内涵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精神的弘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人通过劳动成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劳动成果又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精神要突出劳动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它是广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劳动的热爱程度、责任意识、理想信念等精神面貌。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劳动精神的叙述以及当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将劳动精神的内容概括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

二、劳动精神与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的内在契合

反贫困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世界观的指导。因此当前最要紧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个伟大时代呼唤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干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能够始终秉持戒骄戒躁、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优良作风。同时,劳动精神能够使得劳动群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励劳动群众拥有寻求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劳动精神促进干部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2]基层干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学者指出:“贫困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相对于高层级的决策者而言,市县及以下的基层行动者掌握着更为丰富的‘情境知识,因此合理赋权基层,让基层行动者有效参与减贫与发展的决策和执行,在各项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对于实现有效的贫困治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3]基层干部是党和人民取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纽带。但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峻,在外创业的年轻人不愿意回乡担任工资低、事务多且烦杂的村干部。一些驻村干部在长期繁重的工作中也会深感疲惫、思想倦怠。为了早点结束驻村工作,回到原来的岗位,容易滋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除此之外,鞏固脱贫攻坚成果这项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注重责任落实,部分干部在严格的问责制下不敢创新、怕担责任,以至于工作积极性不高。由此产生扶贫工作流于形式,“面子工程”“填表式扶贫”的现象屡见不鲜。

劳动精神的大力弘扬有利于增强干部对劳动的热爱程度,增强干部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核心要义就是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创造价值。劳动精神要求干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项工作中要真诚和务实。在脱贫攻坚成效中出现已脱贫群众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贫困标准却仍然享受扶贫政策优惠的情况,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在最初认准贫困人口时存在标准不清、口径过宽等情况,容易滋生腐败,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因此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让干部在工作中做到求真务实、笃行不怠,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在切实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

(二)劳动精神增强劳动人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4]反贫困工作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在于劳动群众依靠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激发。劳动群众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群众在长期的国家扶贫优惠政策支撑下尝到了甜头,滋生不愿脱贫和“等靠要”思想。二是长期形成的贫困文化根深蒂固,束缚劳动群众的思维方式,影响其价值观、心理以及行为方式,造成精神贫困和能力贫困。三是贫困地区人口受经济、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劳动观念培育和劳动技能培训机会,创新创造能力低下,缺乏自信心。劳动精神的大力弘扬使得群众能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鼓舞下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内生动力。gzslib202204011923

三、用劳动精神激发劳动人民反贫困内生动力的路径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干部思想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5]拥有科学强大且行之有效的基层党组织队伍才能领导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进行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关键环节。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学者张国强提出:“要坚持思想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6]基层干部要通过有效培训学习,如参观游学、专题讲座等方式使基层干部在思想上要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工作,在认识上要将劳动人民作为反贫困事业的主体,要积极引导劳动人民靠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摒弃一味的政策依靠、反客为主式扶贫,在行动上,要真抓实干,摒弃面子工程、填表式扶贫,要创新工作方式,如基层干部应实时转换角色,在产业扶贫中可以是劳动人民销售经纪人,在就业扶贫中可以成为劳动人民的HR,让人民真正受益,用实际收益激发其内生动力。

(二)实施长效教育培训,促进人力资本丰富发展

崔红志认为,“贫困不仅意味着收入水平低,更重要的是贫困者缺乏可发展的资源、能力与机会。”[7]因此,有劳动能力但劳动意愿不强的贫困人口除了受贫困文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缺乏可发展的资源、能力与机会的影响。因此提供可发展的资源,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行为能力和相应的劳动机会有助于贫困人口的减少。首先,为了使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更好的衔接,必须接续产业扶贫项目,产业扶贫关键需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因此要建立当地人才资源库,包括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以及其他有志于此的积极分子,对其进行有效培训,采用边实践边培训的方式,实现产业长效发展。其次,就业扶贫必不可少,贫困人口大部分受教育水平低,综合素质差,懒散,不求上进。因此,要建立基层内部的就业平台,通过广播、微信、通告栏等渠道实时推送,解决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可以进行东西部对口输送劳动力,保障安全的同时,防止上当受骗。最后,为了激励待业人员积极就业,设置求职津贴制度,失业人员领取时需要签订求职协议并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选择就业岗位。在教育培训中时刻灌输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以及以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精神,潜移默化地提升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意愿和决心。

(三)消除贫困文化桎梏,塑造新文明乡风

中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能全盘否定贫困地区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孕育出了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孝老爱亲等优秀历史传承,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也沉积了一些文化糟粕,极易造成脱贫人口再度返贫。除此之外,贫困地区人口普遍受教育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外出务工能力欠缺,因此,容易产生不良生活方式,增加再度返贫风险和降低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者张克俊指出:“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物质脱贫后,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强化‘精神贫困的治理,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勤、扶德有机统一,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8]因此,要通过广播、文化墙、电影放映、微信群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新贫困地区文化内容,传播正能量,加强文化认同,逐步消除贫困文化桎梏。除此之外,为了巩固贫困地区健康、优秀文化的长效传播,建立社区文化学院,广泛搜集和整理当地文化特色以及所传达的精神力量激励当地民众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挖掘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曲艺、乐器等发展当地传统文化,逐渐市场化,让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得贫困人口在切实的收益中增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者徐德斌谈道:“扶贫的最终的目标是更新贫困文化、治理贫困观念、重塑价值理念,弥合在文化层面的断裂。”[9]因此,消除贫困文化桎梏,塑造文明乡风是反贫困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一环。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有利于广大劳动者劳动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更新贫困地区文化中加入劳动精神,如劳模事迹、脱贫故事等,激励贫困人口自愿脱贫致富,追求美好生活。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劳动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劳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让贫困人口在劳动中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越发积极向上,携手同心,树立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35):11-21.

[2]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02).

[3]  吕方,梅琳.“复杂政策”与国家治理——基于国家连片开发扶贫项目的讨论[J].社会学研究,2017,(3):144-168+245.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139.

[5]  袁冬梅,覃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重庆市武隆区文复乡为例[J].重庆行政,2020,(1):70-74.

[6]  张国强.以“三个跟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J].人民论坛,2020,(35):64-65.

[7]  崔红志.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的进展、问题与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9):136-144.

[8]  张克俊,杜婵.后全面小康社会我国贫困治理的任务变化与政策转型[J].中州学刊,2020,(10):40-47.

[9]  徐德斌.激发文化扶贫的内生动力[J].长白学刊,2020,(6):137-143.

猜你喜欢
反贫困内生动力
阿玛蒂亚?森能力思想启示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优化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反贫困的三大新趋势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