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讨

2022-04-02 01:00冉启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冉启伟

摘要: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感持续降低,传统文化不断被削弱,对小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作为教师,应当警惕这一现象,将渗透传统文化视为重点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以及发展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及成长提供坚实保障。基于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举例说明在实际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2-

引言

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教育无疑非常重要,小学生已经开始对整个世界形成一种基础的情感价值观,其品格也在逐步的养成中,而这便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机[1]。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既能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又能丰盈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

立德树人是新课改形势下全新的教学主张,教师要在讲解课内基础知识的同时自然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实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的展开能够使德育教育更自然,学生在聆听故事、观看资料的同时深化思想道德认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升核心素养。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国近年来提倡“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各学科教师都应转换教育思想,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发探索文化奥秘,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我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打下良好根基[2]。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日常讲解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并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的熏陶下逐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等教学资源,都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故事,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为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授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大禹治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中的英雄主义、献身精神融入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大禹治水》是在我国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主人公为了治水所经历的磨难,使学生切实感悟到大禹为人民造福、与洪水顽强抗争的献身精神,这对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传统节日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日常讲解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每一个节日的由来及所包含的意义讲给学生,逐渐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及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现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习俗,这种直观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利用解词环节,渗透传统精髓

语文学科最有价值的内容往往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也就是一篇文章中最为经典、最引人深思,同时最值得深入品读的重要词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掘这些重点词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词句好在何处,还在合适的时机嵌入一些经典名句,让学生了解这些词句背后的文化元素,无疑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试着判断“骄傲”在原句中的意思。就此问题笔者开展了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原句中的“骄傲”指的应该是“自豪”,因为比起陶罐,铁罐无疑更加结实,肯定为自己的长处高兴。有的学生认为:原文中的铁罐总是看不起陶罐,认为陶罐没什么了不起的,“骄傲”一词在文中应该指的是这一层含义。笔者适时总结:铁罐确实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陶罐结实,所以看不起陶罐。感谢两位善于思考的同学,老师真心为你们骄傲,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一段经典的句子。随后,笔者在课堂上嵌入《古今贤文》中的经典语录: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越比越骄傲;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越虚心。并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这句话,思考哪里符合铁罐,哪里符合陶罐。这样既渗透了传统文化精髓,还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四)利用“素读”模式,感悟经典魅力

教师应当倡导学生仿效古人“素读”之法,亲近文学经典,亲近传统文化。所谓“素读”,指的是不刻意理解、不生硬剖析,而是通过诵读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做到熟能成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课文《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学习、读书的言论,分别选自《论语》《童蒙须知》《曾国藩家书》。笔者在教学时效仿古人,让学生通过“素读”来亲近这些经典。首先,笔者和学生一起梳理文中的生字词,为学生的“素读”夯实基础;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古琴曲《鸟鸣涧》,为學生创造“素读”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这三则文言文中,通过响亮的、清晰的、字正腔圆的方式,读出这些文言文,不求逐字逐句理解,但求熟能成诵。通过“素读”的方式,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的基础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既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为他们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滨.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5-6.

[2]杨雪红.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智力,2020(24):95-96.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