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教育视域下科学经典类选题再开发

2022-04-03 14:44陈静
出版广角 2022年4期
关键词:丛书原著中学生

【摘 要】 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引导青少年阅读科学经典著作,使其领会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植其科学情感和科学直觉,进而提高其创造力,正是我國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文章以“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为例,从策划理念、内容设计和编辑所创造的附加值三个方面,探讨基于科学素质教育的科学经典类选题再开发的方法和意义,为图书的升级改版和重新赋能提供借鉴。

【关  键  词】“科学元典丛书”;科学经典;科学素质教育;科学素养;选题开发

【作者单位】陈静,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4.007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全面开展科学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必然趋势。过去我国的科学素质教育存在将科学素质等同于知识能力的问题,往往更侧重于科学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略科学探索过程中呈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实际上,已出版的面向科学素质教育的图书,亦面临同样的问题——往往以“百科知识”类图书居多。这类科普作品虽然通过内容或形式上的求新求变,提高了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容易出现表述不够严谨的问题。“科学元典丛书”既不像“百科知识”类的图书那样直截了当,也不像一般科普作品那样通俗,而是通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呈现原汁原味的科学。

一、“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再开发的基础和理念

“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是在“科学元典丛书”的基础上再次开发而成的,是基于我国科学素质教育的现状、趋势和目标,同时结合出版社现有资源和优势,专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套融媒体丛书。

1.“科学元典丛书”为各版本的再开发打下基础

“科学元典丛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科普图书,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系统的科学经典译介工程成果。丛书主编任定成教授在丛书开创之初已明确指出:“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1]丛书收录的著作,是自古希腊以来,主要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历史检验的100部科学经典。作者都是曾为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大师,译者皆为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科学元典丛书”的第一部著作《物种起源》于2005年出版,至今已有60余个版本,销量超过100万册,创造码洋近亿元,重印率达100%,部分品种已有超过30个印次。丛书先后被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其中,多种图书获得科普类奖项并入选各类媒体推荐榜单。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科学元典红色仿羊皮的软精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丛书坚守的“名作名译、名家导读”标准也得到诸多专家和读者的认可,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时常关注丛书的出版情况,并将其悉数收藏。

北京大学出版社努力保持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围绕丛书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工作,包括图书的多版本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推出了部分品种的彩图珍藏版,打造典藏级别的高端图书;于2020年推出丛书的简装版,将丛书进一步按学科分成八个系列,以便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群体阅读。彩图珍藏版、简装版、学生版都是对“科学元典丛书”的二次开发,旨在让产品更加多元化,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让“科学元典”的品牌形象更加立体化,最终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的策划理念

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引导青少年正确阅读科学经典著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最终成长为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新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应该具备的社会使命感。“科学元典丛书”如何吐故纳新以吸引中学生读者?在什么样的时机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学生版?这些都非常考验编辑团队的眼光、胆识和创造“附加值”的能力。

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下文简称《指导目录》),其宗旨之一为“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提升科学素养”[2]。《指导目录》一共推荐了面向中学生的38部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科学元典丛书”有15个图书品种入选。其中,推荐给初中生的有《居里夫人文选》《化学基础论》《海陆的起源》《九章算术》《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推荐给高中生的有《笛卡儿几何》《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化学键的本质》《物种起源》《基因论》《生命是什么》《天体运行论》《计算机与人脑》《从存在到演化》。《指导目录》一经发布,很快便得到图书市场的热烈反响,但危机也伴随而来——某些公版书不可避免地出现竞品。“科学元典丛书”急需推出一套更年轻化、更符合当代中学生阅读现状的版本,在此背景下,学生版项目的推进便顺理成章,入选《指导目录》的15个品种自然成为学生版的首批图书。

“科学元典丛书”中讲不完的故事及其背后强大的译者团队、导读专家团队,都为学生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品质保障,也为编辑团队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为了让当代中学生对这些古老的作品真正产生兴趣,丛书执行主编周雁翎提出,除保持丛书一贯的高品质之外,学生版还要进一步降低阅读门槛,在内容设计和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又要满足中学生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阅读需要。

为此,出版社不仅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专业优势,还充分调动编辑的能动性,力争将现有的资源合理重组、深度挖掘,同时联合社会资源制作配套的优质数字课程,为中学生量身打造一套融媒体“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

二、以服务中学生读者为中心的内容创新

“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主要面向中学生。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更好地领会原著所蕴藏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学生版在内容结构和呈现形式上都做了调整。其内容结构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上篇为阅读指导,由著名科普作家、科学史家或科学家撰写;中篇精选原著的精华,由主编和译者、导读专家共同研究而定;下篇为学习资源,由编辑团队主导并联合其他社会资源完成。

1.增加阅读指导,强化精神力量

受邀为“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撰写阅读指导的专家,一部分是原著的译者,如翻译《化学基础论》的任定成教授,翻译《物种起源》的舒德干院士,翻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王克迪教授;另一部分是国内知名的科学史家、科普作家或科学家,如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研究员、中山大学贺雄雷教授等。

阅读指导一般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总结该书的主要内容,分析原著的特点和社会影响力,目的是带领学生回到作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切实的阅读建议,最后阐明阅读该经典著作的意义所在。

阅读指导也并非面面俱到,对不同的作品,其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为《物种起源》撰写的阅读指导约三万字,不仅生动地描述了达尔文践行科学精神的一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三个来源,还结合自己的古生物研究工作梳理了进化论的难点及其化解过程。中国科学院大学李醒民教授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撰写的阅读指导,特别讲述了爱因斯坦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以及爱因斯坦独立的人格、仁爱的人性和高洁的人品。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中学生读者的感召力不言而喻。

2.精选优质内容,保留原著精华

“科学元典丛书”均为原著,篇幅和体量都比较大,丛书整体的时间跨度和学科跨度也较大,而中学生普遍考试压力大、学业任务繁重,除了少数优秀者,其他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时间去阅读完整的原著。虽然中学生对这些大名鼎鼎的作者及其主要理论并不陌生,但他们对这些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因为这些过程在教科书和一般的科普图书上体现得较少。为此,学生版对原著进行了合理“瘦身”。由丛书主编和译者、导读作者共同组成的专家小组,在熟悉我国当代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对原著的内容进行精心挑选,尽可能保留原著的精华,让中学生在短时间内能了解原著最核心的内容。除了帮助中学生快速入门,学生版还鼓励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进一步阅读完整的原著,因此,学生版专门在下篇设置了扩展阅读,将他们的目光吸引到原著上。

每种图书的精选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要选择该作品最重要、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章节。舒德干院士在精选《物种起源》原著内容时,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能论证达尔文进化论的两个核心要点——自然选择学说和生命树思想;二是要体现达尔文首创并论证的科学概念、学术思想和方法论;三是要说明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要点均附有大量支撑证据。同样,中共中央党校王克迪教授在精选《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原著内容时,也制定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体现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二是要囊括牛顿首创的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

3.融合出版,多形态提供学习资源

“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在下篇特别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知识背景、群体特征、时代特色,编辑团队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创造性工作。

一方面,编辑团队为每种图书编制了十余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将不同著作关联起来,如《物种起源》如何为《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打下伏笔;有的将原著内容和中学课本知识关联起来,如《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三个运动公理或定律,与我们使用的物理课本中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有的展望未来,鼓励学生把视线投向书外,如请查阅资料,说出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另一方面,编辑团队开设数字课程,包括119堂音频课程和100堂视频课程,读者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参与课程学习。该音频课程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其素材源于专家撰写的阅读指导,经编辑团队编排并进行文字软化后,交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制作。视频课程的素材源于對丛书译者、导读作者和相关专家的采访视频和编辑在丛书出版过程中有计划收集的图片、电影或纪录片等资料,由北京读书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三、编辑在图书选题再开发中的价值赋能

科普作家王直华老师曾经这样评价“科学元典丛书”及其背后的编辑团队:“编辑部不是简单地找来元典、翻译出版、印刷发行,他们做了大量的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工作,以求内外兼修、通情达理。”[3]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成熟,编辑团队在开发学生版时,表现了更加成熟的二次策划能力,取得了更符合市场的结果。编辑团队为图书创造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立体化、全景式的内容呈现

优质的内容是图书产品的生命力,无论是组织专家撰写阅读指导,还是投入巨大精力制作数字课程,又或者是精心配备思考题和扩展阅读,都是为了立体化、全景式地呈现图书的内容。编辑团队相信,这些工作不仅可以让科学家的立体形象、科学经典著作所代表的科学发展历程变得清晰起来,也可以增强“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的历史感和视觉效果。读者熟悉了时代背景和作者故事,理解了科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经典著作的真正价值。

2.兼顾继承和创新,强化品牌形象

经过数年的积累,读者已经比较熟悉“科学元典丛书”封面的格局和版式设计了,尤其是封面上醒目的科学大师肖像已经深入人心。编辑团队很早就意识到,后续开发不同版本的“科学元典丛书”非常有必要继承这些经典元素,不断强化丛书的品牌形象。当然,不同版本的“科学元典丛书”也要根据自身的定位进行必要的创新,缩短和目标读者的距离。学生版为融媒体丛书,且读者对象为中学生,图书的整体气质应年轻化,应采用更小的开本和更加疏朗的版式。在内文的设计上,学生版既兼顾继承和创新,保留了经典的花纹装饰和篇章页等元素,让读者看到“熟悉的影子”,又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总之,学生版努力避免给人留下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以免令中学生望而生畏。

3.注重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科学元典丛书”讲述的科学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这些科学大师优秀的品质和积极的处事态度,在科学研究中采用的全面系统的方法,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都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学生的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4]。

编辑团队致力于让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向我国的科学素质教育目标看齐。其不仅通过增加思考题和扩展阅读等内容启发读者反复品味原著精髓,达到常读常新的效果,而且在数字课程中努力给出两条线索:一是“内史”,即科学自身发展的历史;二是“外史”,即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工作的共同目的都是试图还原历史,让读者身处当时科学家所在的历史环境中,“近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感受其创造的快乐与烦恼,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5]。

四、结语

基于科学素质教育理念而设计的“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对原有品牌“科学元典丛书”进行升级改版并重新赋能,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经典著作阅读途径,也让问世多年的“科学元典丛书”焕发新的光彩。“科学元典丛书”学生版为其他有规模、成系统的套书的二次策划提供了参考范本,也为图书编辑进行选题再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二次策划实际反映了编辑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反映了编辑对市场突变信息的重视,反映了编辑对图书再创造性劳动价值的认识[6]。

|参考文献|

[1]任定成. 弁言[M]//达尔文. 物种起源.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EB/OL]. (2020-04-22)[2022-03-04].  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4/t20200422_445605. html.

[3]王直华. 元旦话“元典”:内外兼修的《科学元典丛书》[J]. 科技潮,2011(1):42-43.

[4]顾沛. 以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以南開大学为例[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104-110+124.

[5]周雁翎. 居里夫人形象的立体建构:《居里夫人文选》的视角[J]. 化学通报,2011(5):470-473.

[6]张涛. 编辑的二次策划及抢点营销:以《中国哲学简史》为例[J]. 出版广角,2014(5):70-72.

猜你喜欢
丛书原著中学生
读原著学英语(三)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漂流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拔牙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