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科普图书的出版目标与实践

2022-04-03 14:44杜芃诺
出版广角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普高质量图书

【摘 要】 当下,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科技创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文章基于地理科普图书《这里是中国》的成功经验,提出高质量科普图书应从策划、内容、形式以及传播四个方面守正创新,促进科学知识发展,培养大众的科学精神。文章还分析了高质量科普图书的出版目标与出版实践,以期为该出版领域提供有益启示。

【关  键  词】科普图书;地理科普图书;出版;高质量;《这里是中国》

【作者单位】杜芃诺,新乡学院图书馆。

【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7-757);2020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与优化》(19A870002)。

【中图分类号】G315;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4.016

科普图书是科学普及的重要载体,对传播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方法、传承科学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从2006—2019年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数据来看,科普图书种类和质量稳中向好,特别是2015年,全国出版科普图书达16600种,印刷册数为1.34亿册,实现了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历史性突破[1]。与此同时,科普图书出版出现内容同质化、产品单一化、作者匮乏化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普新媒体大量涌现的当下,科普图书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众科学需求不断提升,科学普及工作愈加重要,探讨科普图书的高质量发展变得尤为迫切。

一、高质量科普图书出版的目标要求

科普图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早期,科普图书注重普及基础科学知识与实用技术技能,具有“扫盲”色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普图书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不仅涵盖的科学主题和种类更加丰富,内容也从科学知识延伸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理想。与此同时,出版环境的嬗变进一步为科普图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精益求精的图书品质与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思路成为科普图书的新追求。综合来看,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应具备以下特征。

1.科学性

高质量科普图书要回归科学性。首先,确保图书主题的严谨性。科普不同于科研,前者讲究确定的、可靠的、成熟的科研成果,是面向大多数人的科学普及;后者主张创新求证,在一定圈子范围内展开学术争论。因此,科普图书应避免引入未经验证的观点和结论,造成公众对科学知识的误读。其次,保障图书种类的多样性。在大众需求日益细化的当下,科普图书应与时俱进,呈多维度、多层级、多面向发展,适应读者差异化的科普需求。最后,保证图书作者的权威性。互联网打破了图书的创作门槛,从草根到专家都可以创作。然而,科普图书作者应是某一科学领域建立了完整知识体系的作者,这就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主动参与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

2.人文性

高质量科普图书还应打破科学知识的既定框架,将科普图书置于人文文化的视野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为现代社会的优秀成果,所呈现的是现代文明的不同侧面,将两者结合是呈现真实世界的必经途径[2]。以往的科普图书内容以科学文化为主,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罗列与解析,忽略了科学探索的过程、科学演化的经验以及人在科学研究中的能动作用。在科普图书中强调人文精神,立足于国家进程、历史进步、人类演化,多角度还原科学的可贵,可激发读者对科学家的崇敬以及对科学精神的崇拜。比如,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数学科普图书《公式之美》,重现了23个通用数学公式的人物小传、证明过程、历史价值以及哲学意义,一扫数学科普图书的学究气,获得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3.艺术性

艺术性体现为文本的艺术性与形式的艺术性。科普图书常被诟病文字生硬、内容单调、风格统一。而广受欢迎的科普图书,往往能够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传递真理。比如,《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和《时间简史》,这些著作的写作技巧为图书奠定了艺术基石,即使褪去科普的“外衣”,这些著作同样值得回味和珍藏。科学的具象化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伴随数字出版的发展,科普图书进一步打破纸质载体的局限,实现文本、图片、语音、影像、游戏等多媒介元素共同呈现,开启了科普图书新形式的探索。比如,智能语音、沉浸实验、人机交互等新兴元素的运用,为科普图书创造了独特的审美空间。

4.市场性

新时代的科普图书不能曲高和寡,还应经受图书市场的全面考验。长期以来,科普图书遵循以知识为中心的生产理念,呈从科学家到读者的单向传播状态,这使得部分科普图书常常忽略读者的真实需求,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全媒体时代,科普图书拓展了传播方式和销售渠道,提升科普图书的市场价值是该领域的努力目标。

二、地理科普图书《这里是中国》的出版实践

2019年,星球研究所联合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共同出版了地理科普图书——《这里是中國》。该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集合了星球研究所近3年发布的多篇中国地理文章,涵盖超过191位摄影师365幅摄影作品,展现了一个自然多元、人文多样的魅力中国。2021年,《这里是中国 2》来袭,见证了地理科普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截至2021年8月底,“这就是中国”系列图书的动销码洋已经超过2亿元。该系列图书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值得每一个科普图书工作者深思。

1.专业作者:自媒体与权威机构协同创作

《这里是中国》是一本地理科普图书,并非由个体作者完成,而是由不同优质团队共同完成。星球研究所是图书的署名作者,它是2016年创立的一个地理科普自媒体机构,坚持“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的传播理念,致力于向大众普及地理知识。在成书之前,星球研究所聚集了一批来自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的优秀人才,千余篇公众号推文获得10万+的阅读量,在地理科普领域积攒了良好的读者基础和口碑效应。为了打破自媒体身份偏见,星球研究所主动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下属机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合作,就地理知识的相关细节进行权威把关,修饰和替换原本在新媒体渠道传播的文字内容。尽管《这里是中国》是一本聚焦地理知识的科普图书,但出版方中信出版社配置了具有考古学、动物学、建筑学、哲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编辑人员参与审校,让他们共同为地理科学知识的普及保驾护航。

2.优质内容:地理知识的中国视角

《这里是中国》是一本依据中国视角创作的地理科普图书,无论内容构思、叙述文本还是价值意涵都体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首先,该书按照“中国从哪里来”的创作思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呈现中国地理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为读者提供了地理观察的中国视角。该书以中国地势三大阶梯为主线,从阿里拓荒、中原浮沉到富庶江南,将地理变迁与中国发展紧密结合,或可视为一部中国现代化进程编年史。其次,该书对中国地理进行全景式记录,多达365张摄影图片和53张专业地图展现了我国大好河山,同时融入作者丰沛的情感表达,借助自然的律动歌颂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由此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耐读性。最后,该书内容不仅涉及地理知识,还包括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宏大议题,由此呈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提升读者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创新设计:从细节到整体精益求精

《这里是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图书形式的艺术加工。从封面来看,该书以中国地形为主视角,直观醒目地展示了高山、河流、丘陵、平原、草原、沙漠等地势地貌。同时,页面采用了先进的浮雕起鼓工艺,以凹凸不平的触感还原地势起伏,让读者感受真实的自然肌理。该书在版式上充分考量图书内容,一是在目录把不同章节分别印制在不同页面,直接在物理层面区分三级阶梯的效果,符合图书主旨;二是开本选择210mm×260mm,细致展示摄影作品,部分作品还采取拉页处理,最长可达1.8米;三是对图文内容进行合理匹配,每一张对开页面都按照图片大小重新调整,正文文字也在单色基础上选择与图片一致的颜色,达到阅读节奏的统一。图书装帧则采用裸脊索线设计,有效保障多页面图书的稳固性,也最大限度实现了图书内页的平整打开,让读者能够180度浏览精彩图片。对于这样一本工艺要求较高的图书,出版社特别选择了四色进口纸及知名印刷公司印制,使得图书的内文和外在形式相得益彰。

4.提炼卖点:多维度、立体化营销

《这里是中国》出版之后,营销团队对比市场上的同类地理科普作品,启动了特殊的营销方案。首先,营销团队从媒体平台、文章角度、阅读量等多个角度分析当前地理科普市场,确立了《这里是中国》的爱国情怀、地理科普、秀丽山河、互动问答、青少年致用5个宣传点[3],并据此策划营销内容。比如,在京东、当当网等电商平台,《这里是中国》的主要推荐语为“青少年的开学第一课”,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国;在光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刊发的图书通稿,则侧重“重新发现中国之美”,传递文化自信理念。其次,微信公众号集中带货。2019年9月11日,中信出版公众号率先发布推文《没想到,2019最!惊!艳!的书出炉了》,并启动了图书预售方案和书友微信群;9月19日,星球研究所公众号同步发布《官宣!〈这里是中国〉》推文,并附录图书购买二维码。之后,包括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摄影、艺术学人等在内的多个图书类、摄影类公众号转载图书推文,仅微信阅读量就突破了百万。最后,联合实体书店开展线下营销。中信出版社在国庆前夕发起“快来为我的家乡打call”图书抽奖活动,并在全国中信书店设置了《这里是中国》的宣传展板。同时,中信出版社联合专家学者在上海、北京、成都三地策划了新书分享会,面对面地倾听读者的感受,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带动图书实体销售。

三、高质量科普图书的实现路径

基于地理科普图书《这里是中国》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高质量科普图书应从策划、内容、形式以及传播四个方面守正创新,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培养大众的科学精神。

1.突破思维定式,策划新颖选题

选题是图书出版的先决条件。对科普图书而言,以知识为中心的惯性思维使得其选题方向变窄,未能向科学思想、科学人物、科学精神、科学发展史等多元选题方向发散,导致出现同质化现象。因此,科普图书需从顶层设计出发,改变选题方向,从科学热点、科学盲点以及科学亮点上下功夫。具体来看,一是要紧跟时事,从社会动态与大众日常生活中提炼热点话题,推出具有时代性的科普图书。比如,各类防疫科普读物的出版就是出版人对医疗科学重点关注的成果。二是扩大范围,不再执着于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展示,可就科学的任意侧面如科学家、科学方法、科学史等开发选题。三是挖掘亮点,善于在科学原理基础上转化角度,从不同对象、不同层级,以不同形式编辑组稿,让旧道理焕发新意象。

2.改变创作模式,输出优质内容

高质量科普图书需要高质量内容做保障,而打造高质量内容离不开高质量的作者队伍。我国科普图书作者一般来自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学编辑领域,他们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具备严密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科普图书要为大众服务,科普作者和大众读者在认知上存在差距,未经训练的科普作者极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创作的作品容易变成罗列术语的科研论文。为了让读者真正读懂科普图书,科普图书创作应倡导全新的创作模式,一方面,扩充科普作者队伍,邀请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文字功底较强的文艺工作者梳理内容,以人文性消除科学性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学普及中的重要作用,由科学家参与、编写、审校科普图书,保证科普图书的准确性与专业性。

3.融合出版形式,丰富阅读体验

科普图书可借助数字出版创造独特的感官体验,因此,数字技术在环保类、植物类、医疗类科普读物的出版中广泛应用。换言之,科普图书应顺应融合出版发展趋势,探索科普图书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书的多重出版,应用二维码、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和表现形式,以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读者。以中信出版社推出的AR科普童书“科学跑出来”系列为例,该系列将天体宇宙、史前生物、自然灾害等知识做成动态虚拟形象,方便读者通过电子设备观测行星运行、操控虚拟恐龙、感受灾害结果,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学习物理知识[4]。未来,科普圖书将进一步侧重科普内容的场景化设计,通过角色、模型、动作感知等提升科学知识的阅读体验。

4.改进宣传方式,提升图书影响力

科普图书要尽快适应全媒体传播环境,借势科学技术热潮提升影响力。首先,要巩固传统纸质媒体传播效果,创新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全面扩大科普图书的传播范围。比如,《这里是中国 2》选择了短视频传播方式,以视频驱动、直播讲解、算法推荐的推广模式充分宣传图书。其次,要注重科普图书的口碑传播。出版社可发动由科学家、科学爱好者、科学社群组建的意见领袖队伍,带动科普图书的圈层辐射。再次,要培育科普图书品牌,实现科普图书的系列化生产。出版社可开发图书衍生品,如食品、日用品、游戏产品、娱乐产品等,打造科普图书品牌,实现价值增益。最后,要围绕科普图书策划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的大众化、本土化、常态化,真正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胡卉,杨志萍. 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的实践与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21(8):19-27.

[2]安守军,论科普图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J]. 出版参考,2020(12):64-65.

[3]谭睆予,李晶. 码洋超2亿的“这里是中国”系列为什么这么火?[J]. 出版人,2021(9):30-33.

[4]战怡凯. 数字出版时代AR图书的应用与优化[J]. 出版广角,2021(9):58-60.

猜你喜欢
科普高质量图书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图书推荐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