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江恒源教育思想的思考

2022-04-03 14:40陆俊杰
职教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摘 要: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恒源等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关于农村改进、生产教育、为事择人等见解,不仅具有理论启发性,对于推进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更加立体、功能更加延展、对象和内容更为精准、保障机制创新等也具有实践借鉴价值。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应提升站位,定位于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提升辩证性,融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一步拓展功能,整合好当前与长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保障必须持续创新,切实增强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江恒源教育思想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JA180101);中原工学院202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GJGJD057)

作者简介:陆俊杰,男,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3-0042-08

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承担历史使命,以其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发展。在农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教育顶层设计、教育对象选择、教育内容遴选等均是其中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在定位、面向和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实现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更多新路径、新方案,需要从历史实践和理论演进中汲取更多有益的营养。包括江恒源在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关于乡村发展和乡村教育的诸多思想不但在其所处的时代对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对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值得进行关联性研究。

一、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研究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理论上需要破解的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逻辑结合点问题,实践上需要破解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改进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新意及其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是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重大转向[1]。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的脱贫攻坚任务,但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工程,国家提出了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在内的综合发展要求,体现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全面性、综合性、立体性。换言之,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是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元因素。相较于脱贫攻坚而言,乡村振兴更加强调乡村全方位的振兴与发展,远超出经济发展范畴,更远大于产业发展的内涵。

在这种背景下,考虑乡村振兴的实现渠道需要有更多更全面的思维,教育因素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乡村振兴对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在内的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涉及职业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一是如何将职业教育与乡村各方面振兴协同发展并有效助力;二是乡村振兴中的职业教育如何定位并明确发展重点;三是乡村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如何确定;四是乡村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各项保障如何实现。

当然,上述问题的解答又会衍生出更多关联问题。比如,加快乡村经济转型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再平衡的重要政策思路[2],而经济发展如何与人的获得感相契合,怎样在城乡互动中确定农村发展方向,又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另外,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部生产要素的输入,而且需要高度重视农民主体发挥内生动力作用[3]。但是,当前的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又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也需要有新的思路。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城乡“二元社会”“二元教育”等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存在,不仅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薄弱,更造成了城乡职业教育的二元割裂[4]。事实上,基础能力不强、发展乏力、内容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痼疾,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诸多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乃至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应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对农村职业教育定位进行再研究,也需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其具体实践策略进行针对性探讨,以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例如,有学者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目标将重点偏向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政策内容将深度聚焦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政策行动将更加细化职业教育服务边界、政策保障将精准走向职业教育协同共治[5]。

综上,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需要且可以从理论、历史、实践等诸多层面进行分析;而基于历史考察、对前人相关教育思想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解析,并结合当代需求进行诠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法。尽量由于时代不同,当前我国进行的乡村振兴与近代的乡村改造、乡村建设有诸多不同,但包括江恒源在内的教育家們的思想依然不失其参考价值。其中,江恒源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农村教育发展进行了诸多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其关于农村改进、生产教育等有关见解对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更具有直接启发意义。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讨论:基于江恒源教育思想的分析

近年来,包括江恒源在内的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关于农村发展、农村教育的诸多理论见解和实践探索引起了诸多关注,学界也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与当前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具有逻辑关联性,也为研究其教育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提供了可行性。本文以江恒源教育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为案例进行展开,选取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对象、内容、保障等相关的思想进行探索性解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可能的借鉴。

(一)农村改进思想与乡村全面振兴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是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之上实现农村的更高质量发展,并且能够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江恒源关于农村改进的思想,对于理解当前乡村振兴的全面性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1.农村改进中的富教合一思想。江恒源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乡村改进试验中提出了“富教合一”理论,这一理论将“富农”与“教农”并重,随富随教[6]。江恒源认为,农村改进是改良农业的最好工具,“是地方自治的渡桥,是辅导人民达到生活改善的过程”“是适应中国农村特殊需要除去中国农村贫、愚、弱、散的危症的特殊方法,是救济农村衰落,完成农村建设,实现教育救国的根本办法”[7]。

江恒源的“农村改进”“富教合一”思想具有穿透时空的重要启发性,他提出“富农”与“教农”并重的思想,在当前时代下不仅没有落后,而且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富农”的标准更多,也更具有立体性,因而当前乡村振兴的的任务更显得重要,而且历史意义也比当时更为明显。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显然不能仅满足于其经济发展,而应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农”。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的长远发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实现经济的再上新台阶,而且有助于推进乡村治理、增进乡村文明;不仅仅是对一家一户已经脱离贫困的人员,而且对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明、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怎样进一步把握“富农”与“教农”的关系,将新时代的“富农”与“教农”更好地结合起来,依然是乡村振兴建设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在实践当中认真探索的关键课题。

2.农村改进的“三条标准”。江恒源提出了农村改进的一条总的原则和三条基本标准。他认为,进行农村改进除了必须坚持“教富政合一”这条总的原则,还必须坚持三个标准:简而易行、事事求经济、力求普遍[8]。江恒源关于农村改进必须坚持的“三个标准”对分析服务于农村改进、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具有参考价值,当前的乡村振兴可以在此思想中汲取力量,推进更好的设计。这既包括具体路径和方式,也包括做好顶层设计。比如,江恒源关于“简而易行”的标准,对当前乡村振兴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启发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许多新业态与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密切联动。但是,这样的密切联动能否在所有乡村中得以实现,是否能够为所有农民所掌握,怎样让相对高深的经济发展思想和生产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等思想被新型农民所掌握……,这些复杂问题依然需要相对简单化,以便达到简而易行的效果。“力求普遍”也同样是乡村振兴中需要加以重视的。当然,“简而易行”并不是最终目标,而应该是“力求普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多的样本性考虑和模式性实践,以便更好地将经验进行推广,助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和长远发展。相应地,服务于此历程完成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据此进行科学定位。

(二)生产教育思想与乡村振兴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面向

在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于培养服务于生产生活一线工作者的职业教育来说,它更应该着力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江恒源关于生产教育的思想对于理解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开展职业教育,以及服务于乡村治理的改革创新等均有所助益。

1.生产教育思想中的劳动教育。江恒源认为,生产教育是教导人们以劳作方法进行手脑合作的训练,制成所拟制的物品。他还认为生产教育的范围比职业教育狹隘[9],传统的“劳心”与“劳力”之分不太合理,反对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隔离开来[10]。

关于生产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问题,曾经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仅具有理论启发的意义,而且生成了不同的教育发展思想。本文不计划专门讨论此议题,但是,江恒源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相关问题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均指向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其共同点。江恒源关于在生产教育中做好手脑之间的协作、重视劳动教育以及“富教结合”的思想,至今依然适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甚至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成果是很难巩固的,更难实现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再上新台阶。在这种背景下,关于生产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的讨论(究竟何为上位)并不是学习江恒源教育思想的唯一重点,而更需要把握的可能是,怎样将生产教育列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并进行有效实施。也就是说,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问题,而且需要更加重视教育问题;而且,这种教育又不是只具有单纯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还需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好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相应教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已经减轻,而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更重大的任务需要完成。科技推广、科技扩散、相应科学思想的传播等,依然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任务。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能做好相应的教育支撑,乡村振兴即便可以取得一些短期效果,其成果也难以巩固,更难以实现跃升式发展。

2.生产教育思想中的职业补习。江恒源的职业补习思想虽然更多地是切近近代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但是其价值至今仍然不可忽视。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少农村精壮劳动力均通过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进入城市,农村存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学习江恒源的职业补习相关思想,对于更好地开展乡村振兴中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江恒源关于职业补习教育的思想至今依然具有先进性,值得进行再研究。他提出:“在人人都视教育为畏途的时候,职业补习教育可以免除这个痛苦。”[11]这样的思想在当前也具有现实意义。从我国毛入学率可以看到,农村学龄儿童的辍学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虽然我国实行了强制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比例逐渐提高,但是依然有不少学生在完成了义务教育后就辍学,并没有很好地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更止步于高等教育。从我国长期实践来看,辍学的学生更多地是在普通教育中被筛选下来的,知识学习的长期性及其相应的难度阻碍了部分学生在知识探索中的持续性,也最终可能使他们丧失全面发展的机会。由于不能理解知识教育的现实功效,学习的困难往往会在不少学生心目中被放大,而职业补习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问题,实现人们在学习一定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水平,增强自信,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江恒源职业补习教育的思想值得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打造了更加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都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资助,中等职业教育还实行较大力度的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实行免费制度,不让学生因为学费问题而辍学。从对比可见,当前职业补习教育的任务相比于近代较轻,但是江恒源关于职业补习教育的观点却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应的启发。也就是说,对于那些不能在普通教育中完成知识学习和选拔性考试的学生来讲,引导他们进行相应的技术学习和职业补习依然是有效的。在此方面,当前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更多地定位于学历教育,因而需要给予面向职业补习和技能提升的教育足够的重视。

职业补习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是灵活性。江恒源认为,补习教育的设科灵活机动,能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12]。这样的思想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也具有进一步学习借鉴和传承发扬的意义。也就是说,在面向乡村振兴开展的相应教育设计中,不能更多地关注于学历,而应该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实际技能学习作为重要的参考点,能够设置更多的菜单性选择,使广大职业农民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相应的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和对应的学习内容。只有充分调动广大职业农民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其看到职业学习与经济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换言之,江恒源关于灵活地补习教育科目的相关阐述,对于面向乡村振兴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实行多样化的教育产品供给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为事择人”思想与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选择

在乡村振兴中,来自于救援或者对口帮扶的扶持作用固然不容忽视(这也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经验之一),但是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批又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发展的造血能力,才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托。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此方面,江恒源“为事择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江恒源主张“为事择人”。“为事择人”就是针对农事、卫生、医学、合作社、乡村自治等艰苦的农村改进工作,选用那些有特别认识、特别抱负、特别修养的农村工作志愿者;强调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要注意本地化、年轻化、专业化。[13]该思想对于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方面,教育要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多种类型人才发展。如前所述,推动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部的援助力量,更需要激发内生的创新动力。也就是说,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引领的农村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甚至是其中的关键难题。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即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社会发展、文化发展问题。乡村振兴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样的,其所需要的专业化技术人才不仅仅是某些产业的技术工作者,不仅仅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包括文化、社会、健康、法律等广泛领域的人才。这就要求在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特殊化人才时,必须坚持更为广阔的思路。

另一方面,教育要培养为农人才,增强对乡村振兴的直接推动性。在江恒源看来,“为事择人”既需要选拔具有特殊本领的人才,也需要有特别认识、特别抱负、特别修养的农村人才,而且还需倡导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本地化、年轻化、专业化。这对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也具有启示意义,需要引起重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依靠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了解农村、扎根农村的优势和积极性,且培养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应是未来乡村振兴持久而长远的关键任务之一。如果青年人没有有良好的抱负,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他们依然会成为城镇化当中简单地转移到城镇的人,大多从事简单化劳动;虽然人暂时在城镇,却很难融入城镇。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也许在年轻时代可以有所发展,但在失去年龄和体力优势后,又不得不被动返回农村,这显然不利于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应十分关注其长远发展问题,并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任务、新条件,认识到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在专业化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做到围绕乡村振兴的新的时代要求,引导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是乡村振兴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江恒源提出的“为事择人”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价值。

(四)第三类教师培养思想与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多方面保障,而师资保障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对发挥职业教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江恒源关于第三类教师的界定与重视至今仍不失其借鉴价值。江恒源明确指出,第三类教师(职业科目的教师)是专门讲授职业科目的,是最紧缺、最难以培养的[14];他们不但很难被招聘到,就是造就这样的师资也是非常困难的。他提出要加强此类教师的培养培训。

江恒源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教育家在近代就能明確地提出第三类教师的重要性,这种见解是非常具有先进性的。在当时的背景下,职业科目的教师需要专门化的系统来培养。当前,我国也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培养了相应的干部、技术人员等专门队伍,形成了高校与农村、公司与农民相互协作的模式,产生了不少成功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但是,目前这样的局面依然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而将其与江恒源重视职业科目教师培养的思想以及在农村改进中注重发扬本土人才的优势这一思想进行整合可以发现,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人才,如果仅仅依靠外援,例如依靠高校或者是企业研发人员的支持,依然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乡村治理的人才、培养新乡贤的道路上,农村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策略

由前述分析可知,尽管时代不同、具体的内外部环境不同,江恒源教育思想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推进依然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在功能定位、对象选择、内容确定等方面进行创新性设计,才能更好地达成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历史使命。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提升站位,定位于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在江恒源看来,农村改进既是改良农业的最好工具,也是改进农村整体状况的重要依托。他提出的“三条标准”观点对于思考当前乡村振兴怎样做好顶层设计、怎样解决现实问题、怎样做好示范推广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筹划的重要参考。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站位,多元对接、多元推进,并切实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服务于乡村的全面振兴。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采取措施,切实推动产业发展,又要为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的更广泛的各类人才供给作出贡献。在解决绝对贫困的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持久发展任务更为艰巨,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在内的农村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将共同富裕与农村人才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等方面有效协同,完成其应有使命。

(二)农村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提升辩证性,融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江恒源关于生产教育、劳动教育、职业指导的观点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他提出的反对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隔离开来的观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分割、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割甚至是对立是我国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当中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对区隔不仅不利于人们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也不利于在生产中将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认识,于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辩证性,推动乡村振兴所需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培养,既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又选准切入点。在乡村振兴中,不仅不能过于强调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而且要积极推进二者的整合。要通过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助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整合与发展,这不仅具有弘扬劳动光荣、崇尚科学的价值,对于在相当程度上扭转国民中存在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尽力避免由劳力与劳心区分而导致的分割问题而言,也具有基本的理论启发性。

(三)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应进一步拓展,整合好当前与长远发展

面向乡村振兴开展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应能使学习者进一步缩短学习与就业、学习与经济之间的距离,以更好地增强其主动性。江恒源关于职业指导的四个领域的观点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江恒源看来,职业指导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培训的问题,而且包括职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改进等多方面,这些观点对于当前进一步优化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面向乡村振兴开展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发展中必须将技能技术学习与相应的职业指导密切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不仅要提高包括新型农民在内的农村发展相关人才的实际技能,而且应该在其进一步的就业方向上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当前,面向乡村振兴提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更多地只是解决了学习者的技能学习问题,而对于其就业创业和长远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给予其更多有效的指导。学习了实际技能的乡村人才虽然在短期能够就业甚至创业,但一旦后期出现问题,依然会出现困顿,其环境适应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往往比较欠缺。因此,单纯的技能教育固然能解决技能缺乏问题,但并不能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如果新型职业农民不能实现自我成长的动力提升,不但乡村振兴的持续性会大受影响,也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于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效果的评价。

(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保障必须持续创新,切实增强活力

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当中,江恒源关于培养第三类教师的观点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新时代特有的创新色彩。虽然高校和公司等专业化系统可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人才支撑,但由于农村条件依然相对艰苦,尤其是在偏远的地区,他们虽然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志愿者的方式补充紧缺人才,但是其中不少的人也很难在乡村扎根,他们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开农村。在这种背景下,培养本土化人才(包括培养本土化的师资)依然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农村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实行梯队化的人才培养,持续性解决乡村振兴中人才缺乏的问题,比如高校支持系统(包括博士服务团)以及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乡村振兴的支持。这不仅仅是进行技术的输出,进行专项技术的培训,更应该将农村本土化人才培养的师资建设列为重要的任务。这种师资不一定限于职业学校工作者或是在其他领域工作的领导干部的培养,而且更应该关注本身就具有职业农民身份的人员的培训。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使其掌握实际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育,打造一支生长于农村并与广大农村发展关系密切的本土化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自身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较为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培养他人、训练他人、提升他人的基本素质,能够以农村更为熟悉的语言、更为流畅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延伸。这不但有利于技术推广、技术扩散中技术知识的学习与传播,而且有利于使这部分人才发挥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其同伴、亲属看到技能学习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而且,这种语境下的“教师”与“学生”指的是特殊的、同样来自于“身边人”的“教师”与“学生”,他们还可在密切协作中更好地共享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农村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打造多梯队的具有生长力和发展力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发展路径,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总之,江恒源的农村改进、生产教育等思想对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发展的价值不容忽视,对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具有直接参考作用。在学习借鉴中,既要剖析江恒源的教育思想所处的时代,但又不能局限于当时的时代,而应该从其思想中提炼出相应的精神内核,以便更好地學习以及更本质地实施,从而促进思想学习与实践提升的双向推动,并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对当代中国农村变迁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1):30-40.

[2]茅锐,林显一.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22(1):155-173,8.

[3]胡博成,朱忆天.乡村振兴战略场域中的“中坚农民”培育:困境与应对策略[J].经济学家,2021(11):110-118.

[4]梁宁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机遇与优化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57-162.

[5]王志远,朱德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政策的历史流变与时代趋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0):66-75.

[6]万娟霞.江恒源“富教合一”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09:1.

[7]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地方自治辅导工作[J].地方自治专刊,1937(1):109-117.

[8]崔军伟,徐保安.江恒源农村改进理论述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7-59,66.

[9]熊亚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生产教育”的讨论[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8-21(6).

[10]李明高,刘旭光.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8(1):73-79.

[11]江问渔.补习教育的效用在那里?[J].教育与职业,1932(133):197.

[12]谢德新,汤婷婷.江恒源补习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6(22):92-96.

[13]王志蔚,刘旭光.江恒源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观及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0,18(6):61-66.

[14]韩兵,郑克清,楚旋.江恒源职业教育师资观探究[J].职教论坛,2018(5):172-176.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