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

2022-04-07 20:17郭瑞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神时代

郭瑞萍 杨 奕

十八大以后,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直接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行动方案,提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将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作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精神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高质量精神产品的充分享有以及在充分享有中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本文着重分析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富裕的内在逻辑,以解决在新时代为什么要促进人民精神富裕的问题,从而在理论上深化对于“精神富裕”观的理解,在现实中增强促进精神富裕的实践自觉性。

一、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理论逻辑

精神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精神富裕的诸多要素必然存在着差异,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衡量精神富裕的标准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国情,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界定。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含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关于精神富裕这一概念,马列经典作家有过相关论述:“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2]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精神富有”,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的。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分别是自然的共同体——人的依赖性社会、经济的结合体——物的依赖性社会和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3]每个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能够在原则上得到基本保障,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富裕”。这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人经历了从自然人到自觉人,再到自为人的逐渐转化过程;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始的简单化到社会的多元化,再到自由的个性化。这就要求在逐渐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实践中分阶段促进人的发展,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属性是指建立在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以“精神富裕”为内涵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题,也被中国共产党人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本质特征。

(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式表达

马克思设想,在未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社会生产的产品极其丰富且优越,完全满足所有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人的空闲时间极为充裕,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体力和智力也都将得到自由、全面且充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这里所说的引起“新的需要”,主要指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是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人民精神富裕”的新概念、新命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含着“精神富裕”,新时代“精神富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新阐释与表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产品的占有、使用和支配,都服从于劳动者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新时代要促进人民精神富裕,就要在满足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必须服务于作为“整体”的共同富裕。坚持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统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增进民生福祉始终被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完成,鲜明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目的性。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在发展质量上。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给更多人创造勤劳致富的机会,使民生福祉得到切实提升,让人民共享社会的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向更高层面迈进。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指向新目标,新目标引领新征程。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富裕蕴含着关于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的信仰理想、深刻的思想观念与丰富的审美情感,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给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和方向。所以,我们只有大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才能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

二、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历史逻辑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归宿。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富裕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对富裕内涵的认识日趋全面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进行革命与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断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逐渐在物质生活富裕基础上形成更具全面性的富裕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对社会主义进行艰辛探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成为当时党面临的最大难题。党意识到,必须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发展。这一时期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物质性富裕的范畴,是贫穷落后阶段的共同富裕,更多强调的是过程上的公平和分配上的绝对平等。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了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强调物质和精神的双富裕。1978年以后,邓小平十分重视物质富裕,也非常重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他深刻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逐步形成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双富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内涵、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这一时期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解着重从文明角度出发,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文明”的并驾齐驱,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6]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7]的思想基础上,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框架内认识富裕的内涵,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胡锦涛同志则勾画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新格局,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扩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加,党将“富裕”进一步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布局中的全面富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富裕越来越重视,明确提出“双富裕”观。精神富裕也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特征,并且越来越成为共同富裕的高境界和高层次的追求。只有实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日趋明确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一直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百年来,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知日益明朗,并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富裕”目标继续推进。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重视人民精神和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侧重于精神面貌对于生产力的影响,对精神的理解主要放在社会主义思想或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上。毛泽东认为,如果“人的精神面貌不能振奋,还是搞不好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8]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既可以保证经济建设的共同富裕方向,也可以提高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9]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是共同富裕的思想保证。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也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等,都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富有思想的相关论述。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还指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这一时期,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明显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时代新人的培育,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1]提高到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同样高的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一系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富有、精神力量、精神生活等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2]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实现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命题。这一新命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13]因此,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明确精神富裕的具体内涵,重视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重要性。

(三)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性的认识日趋深化

对新时代精神富裕的认识和把握必须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去考察,明确实现精神富裕的短板所在和任务所在。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4]新时代共同富裕是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富裕,也就必然决定了富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通过五大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最终实现人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建立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双富裕”基础上的全面追求。因此,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多是精神需求,集中表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内含着精神富裕,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的双富裕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因此,要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前提下,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均衡发展。

三、新时代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时代逻辑

精神需求是基于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仅在于精神产品的充裕供给,更在于精神产品的优质供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量不仅随之增加,而且需求日益多样化。优质精神产品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在要求的产品,需要通过文化强国的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人民群众对优质精神产品的充裕消费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全体人民在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

(一)新时代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升级需要精神产品的充裕供给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精神消费升级。

精神消费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必要手段,是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富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是在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精神消费是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精神内容的体验来获得快乐和享受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消费创造的新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指导作用。扩大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精神产品的消费,可以刺激精神生产的创新和发展,甚至带动整个精神生活的优化升级。

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从精神生活运动发展的全貌来考察精神消费,通过拓宽精神领域、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层次实现精神消费的统一,以合理自觉的精神消费,丰富和发展高质量的精神生产,从而实现精神产品的有效分配。调整精神产品分布的数量、类型、层级等,锚定具有精神消费群体特征的传播载体、渠道、手段和方法等,着力培育新时代人民群众理性自觉的消费模式,突出中国式精神生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品格,在精神产品的需求升级中促进全体人民精神富裕。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性需要精神产品的优质供给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生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倡树新型精神生活方式。在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大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建设,使判断社会是非的标准更加明确、社会道德秩序不断优化,使人民精神生活的滋养更加丰厚,人民精神境界实现不断提升。

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多生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且融世界性和民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产品。丰富、典雅、大众化的精神产品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适应和丰富不同文化圈之间的精神交流,增强人们的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它可以调节精神生产,实现公平公正的有效分配,推动理性自觉的合理消费,全面提升人们的知识、道德、审美等精神境界和精神素养,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食粮,有力地促进新时代全体人民实现精神富裕。

总之,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大力促进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中国化的逻辑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的实践必然,更是回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必然。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障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策和制度,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才能保障精神产品的优质充分供给,从而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让人民实现精神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一方面要运用历史思维,善于汲取历史智慧,积极总结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经验,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效能;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历史视野中掌握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党在制定政策、统筹和优化配置精神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使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精神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保障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共享精神文化成果。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路径就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精神财富提供了制度保证;按劳分配原则能够保障创造精神财富的最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创造成果,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是统筹效率与公平的体现。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在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提高保障水平;在法律制度上,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修改选举法,使城乡选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强化司法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诸多制度举措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为促进新时代全体人民精神富裕的制度体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中得到尊重和体现。

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大力促进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中国化的逻辑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的实践必然,更是回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必然。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精神时代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