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观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2-04-07 20:17张源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

张源容

帮助青年成长、促进青年发展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青年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青年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历史性成就,获得广大青年的高度认同。习近平青年观正是鉴于“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1]形成的科学思想。习近平青年观的生成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探寻习近平青年观的生成逻辑,对于领悟其科学内涵,把握青年成长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立心: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围绕青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问题提出的观点和看法。习近平青年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代理论特征和实际要求逐步形成的理论成果。

(一)实践是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起点

关于青年进步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有所体现。马克思在特里尔中学时所作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要“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2]这时的马克思不仅将青年和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同时体现出青年对事业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并且对职业类型的选择提出自己的观点。这里所反映的价值思想,虽是“干预生活”和“抽象真理”的比较,但已然蕴含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意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马克思认识到“由于大工业使妇女、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家庭范围以外,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也就为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形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基础”。[3]正是生产要素的不断革新,促进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妇女”和“少年儿童”走出家庭投入到社会的大生产之中,马克思更是根据劳动者价值属性的认识,分析出家庭和社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时代需求和青年实际,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实践理论,深刻把握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实际,持续深化对实践的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发展实际的青年发展思想。2013年5月,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并呼吁“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4]习近平从认识论出发,深刻把握认识与实践的本质内涵和内在关联,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区分认识“学习”与“实践”的不同历史作用,并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发展了实践对青年、对国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的思想理论。

从劳动的角度,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培养青年劳动意识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这是真正关系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长远大计”。[5]这里体现出不仅要对劳动本身有科学认识,同样要使青年充分认识具体国情和阶级性质,告诉青年中华民族正是通过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发展的,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此外,习近平曾多次写信和回信给在基层工作的青年个人及组织,例如大学生村官张广秀、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南开大学八名新入伍大学生等青年朋友,勉励他们“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建设祖国的生动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6]习近平深入挖掘适合青年的实践场域,认为基层是培养锻炼青年干部的“练兵场”,丰富了有关青年实践的思想内涵,体现了青年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发展客观实在性的内在统一。

(二)朝气是青年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必然

恩格斯在《伊默曼的〈回忆录〉》一文中指出,“相信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7]马克思也在肯定青年身上蕴含巨大能量的同时,辩证认识到高昂的精神状态对于青年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不同影响,为团结青年稳定投入革命奠定了客观的认识基础。此外,恩格斯更是把自己青年时期的思想标明为“激情”的产物,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的序言中表示,“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激情使我大胆作出的英国即将发生社会革命的预言”。[8]肯定了激情对于青年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广大青年的青春强音,是习近平青年观的生动体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9]两个“最富有”是习近平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所作的科学论断,是立足当下对社会发展必然性的深度挖掘,阐明了正是青年的朝气、梦想,使高昂的斗志转变为推动历史进程源源不断的力量。此外,习近平在看到青年在人类历史中普遍性力量的同时,认识到中国青年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特殊性作用,认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走向”。[10]习近平更是将这种以“朝气”为代表的精神状态称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勉励青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11]在学习中生发朝气,在蓬勃的朝气中实现梦想。

(三)传承是青年个人使命和社会使命相统一的延续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标,同样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青年正是担当这一使命的中坚力量。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一文中指出,“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2]这里所表述的,正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将“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即“青年”,作为承载这一使命的完全的希望。对于教育的具体内容,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在之后的《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借用欧文和傅立叶所认为的“要求相应地训练青年从事尽可能全面的技术活动”,[14]以此获得“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看到了旧的社会分工所导致的劳动生产对劳动群众的束缚,指出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在无产阶级运动的浪潮传至俄国时,恩格斯在1885年4月致查苏利奇的信的一开始就提到,“得知在俄国青年中有一派人真诚地、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我感到自豪”。[15]在这里单独提出“俄国青年”,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在俄国革命运动和推进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进程中是重要的。另外,在推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无产阶级希望之火持续燃烧的目的下,列宁也屡次提到青年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6]

100多年前,李大钊就曾站在全人类的视角发出青年呼声,“吾人有现在一刹那之地球,即有现在一刹那之青春,即当尽现在一刹那对于地球之责任”。[17]正是依靠青年作为承载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强战线,也正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青年中获得的高度认同,才有无产阶级革命从欧洲跨越到中国的可能。这份传承体现在新时代对青年的培育中。习近平明确要求,“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8]建成“千秋伟业”非一朝一夕之功,习近平对青年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的理性判断,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的客观认识,并结合中国当下实际的思想结晶。为应对这条伟大复兴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和惊涛骇浪,习近平从主体性角度出发,认识到青年养成投入到复兴之路的自觉意识的首要意义,“希望同学们时刻准备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19]

二、文化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灿烂的一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立德树人”形成适应当下中国发展的青年思想。

(一)小我融于大我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自古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精神内核,从传统社会源于“天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价值标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无不代表着“家国一体”思想。自西周便形成“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政治格局,但这里的“家”并不是代表百姓民众的“家庭”,而是以“家、室、宗”为不同标准的分封体系,且其中所蕴含的家与国的依附关系,奠定了以利益为准绳的家国关系。到先秦儒家,以周礼为基形成了体系化的道德规范,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准则,[20]并逐步凝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至此,家国思想中修身到平天下的因果表述,已然阐释了人、家、国、天下的内在逻辑。

百余年前,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时至今日,国家的持续兴盛与繁荣已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习近平青年观正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角,赋予了青年一代作为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殷切期望,告诉青年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密不可分的客观真理,鼓励青年从小事入手,不断将小我融入国家和人民大我之中,切实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成事先修身的个人素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衡量是非的先决条件,道德准则更是青年成人成才的根本。不论是“吾日三省吾身”“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个人尺度,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社会尺度,皆是对个人立足于社会人格的考量。修身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位要求,毛泽东提出“野蛮其体魄”的修身理念,在延安时曾言,“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皆是老一辈革命家有关立身处世的宝贵思考和锻造忠诚纯洁革命意志的实践体现。

有关青年个人素养的要求,习近平曾多次引经据典,以补足精神之“钙”为目标,提出在青年培育中,“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1]同时,教导青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以此诫勉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2]不论是个人意志的培养,还是个人道德的培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正是将这些经典内容进行扬弃,提炼凝结出适用于当下中国青年自身修炼的价值思想。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操守

知与行的关系本质上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实践与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国古代也对此关系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尚书》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荀子认为“行高于知”,朱熹表示“知先行后”,王阳明则认为“知行合一”,等等。习近平从新时代中国实际出发,挖掘传统文化内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知与行的关系作出新诠释,以此教导青年。在2018年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3]这里提到的“知行合一”,正是习近平对王阳明在道德层面知行关系和谐统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拓宽了原本拘泥于道德的唯心主义范畴,再以“书本”“脑袋”“行动”为例在理论上明晰了“知”和“行”的界限,同时又在实践上阐述了“知”与“行”相互融通的辩证关系,坚持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客观真理,同时鼓励青年将认识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实践的行动自觉,方可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三、实践强基: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回应

习近平青年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时代潮流、立足青年共同发展的。在坚定政治引领的基础上,尊重和引导青年思想变化,倡导青年发挥自身优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不忘初心的政治引领需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仍风华正茂,关键是团结凝聚了广大青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团结带领承载发展重任的青年是首要任务,关键在“青年人往哪里去,有一个方向问题,共青团必须引导好”。[24]2018年7月2日,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要从保持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有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忧患意识”。[25]对于政治引领工作的具体开展,组织广大青年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是根本。青年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自觉养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青年“愿意学”“学得懂”“能实践”的“口粮”,是让青年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从自发走向自觉,增强“四个自信”从自发走向自觉,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的首要途径。习近平青年观正是从根本上坚持了“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的群众路线,针对当前青年政治引领中急需解决问题而形成的重要理论。

(二)凝心聚力的思想教育需求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26]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担负的责任与历史上任何阶段都是不同的,承担的压力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认识到,“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27]为帮助青年解决困惑,首先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28]才能真正走进青年心中。

新时代,在社会思潮激荡背景下,饱含激情的中国青年受到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如何加强青年思想教育正是习近平青年观致力解决的。首先,要获取青年的认同。习近平认为,“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导,能包容多包容,多给他们一点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29]习近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充分认识到青年的思想出现动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动荡终将回归正途更是必然。其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习近平多次在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目标、思想理论、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制度体系、创新改革等方面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为青年搭建科学有效的教育环境,确保“扣好第一粒扣子”。2017年4月,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作为党和国家青年工作的行动纲领,对青年需求进行全覆盖,为青年工作的系统化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互学互鉴的国际交流需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30]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青年作为促进世界人民友谊和全球发展的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多次对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进行论述,作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论断,并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21年8月10日,在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表示,“我们欢迎更多国际青年来华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31]这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国之大者”的生动体现,是对青年在这个大战略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肯定。

习近平立足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世界青年的时代任务,“各国青年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谱写世界青年团结合作的时代新篇章”。[32]这是习近平以世界视野看人类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大国担当的大国气魄,是对青年使命融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与人类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习近平胸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理想,秉持天下胸怀,呼吁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