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关节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2-04-07 15:27董晓静秦爱华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腱鞘病鸡雏鸡

董晓静,秦爱华

(昌乐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 昌乐 262400)

鸡病毒性关节炎属于鸡群常见的传染病,能增加病鸡的淘汰率,同时降低饲料的利用率。当前,随着规模化养鸡模式的推广,养鸡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鸡病毒性关节炎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加,对此,养鸡场户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对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相应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供参考。

1 病原特点

本病病原是鸡呼肠孤病毒,属于核糖核酸病毒,没有囊膜,病毒直径大约70~75nm,对脱脂溶剂具有比较强的抵抗能力。病毒主要在细胞浆中合成与成熟,会形成胞浆包涵体。该病毒不能凝集红细胞,对热的抵抗力比较强,即热稳定性比较好,如果种蛋感染此病毒,将其置于60℃需8~10h可将病毒杀灭,置于37℃则需要15~16h才可灭活病毒,而置于-20℃以下病毒可长期存活。该病毒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较强;病毒在70%的乙酸、70%的酒精、0.5%的碘、2%~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可快速灭活,但是该病毒对氯仿、乙醚和pH3的酸性环境抵抗力比较强,可以正常存活。目前该病毒只感染鸡群,尤以2~6日龄的雏鸡群最易感,而且病毒对鸡肾细胞的亲和性很强,可在其中以最佳状态增殖。

2 流行情况

2.1 传染源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自然宿主是鸡和火鸡。该病毒可在鸡体内存活达10个月,所以带毒鸡和病鸡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易感鸡群可以通过间接或直接与病鸡接触而感染,病鸡的粪便中含有病毒,健康鸡群采食到被病毒污染的饮水和饲料后,会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病毒在病鸡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中复制,随血液循环扩散。此外,该病可垂直传播,即种蛋带毒,在孵化之后的雏鸡可感染患病。

2.3 易感动物所有品种和年龄以及性别的鸡群都可感染,其中肉鸡群易感性更强,公鸡比母鸡的感染性更强。通常15日龄以下的雏鸡发病更多,随鸡群日龄的增长对病毒的敏感性降低,2月龄以上的鸡群则很少发病。

2.4 发病季节病毒性关节炎全年都可发生,且呈现散发或地方流行性,但以每年的秋冬季节鸡群发病更严重。

3 患病表现

3.1 雏 鸡3~4周龄雏鸡发病最初可见不同程度的跛行症状,最早可见于足部,继而会扩散到膝部,造成跗关节肿胀,病变的患肢不能伸张,通常会以膝着地,拒绝行走。发病5~6d可见跛行比较严重,关节以及关节上的腱鞘肿胀加剧,严重的患鸡不能站立和行走,用手触摸其肿胀的关节和腱鞘部感知有波动感,个别病鸡的单肢症状表现非常严重。随着发病鸡群日龄的增长,可见其腓肠肌会发生断裂。病鸡采食量逐渐减少,伴有腹泻症状,其肛门周围被稀便污染,粪便主要呈现灰白色或黄白色,散发腥臭味,病鸡消瘦、贫血,发育缓慢。发病后9~12d开始出现死亡。

3.2 产蛋鸡产蛋鸡群一般都是在140~300日龄出现发病,可见病鸡的精神状态较差,鸡冠出现萎缩,羽毛呈现蓬乱并且失去光泽,两侧的小腿变粗,关节肿大,其中以跗关节以及足垫的肿胀比较明显,如果用手触摸有灼热感,严重的病鸡跛行或瘫痪,更严重的会衰竭而死。初产蛋鸡患病之后延迟开产大概20d,同时产蛋率会降低10%~15%,如果病鸡同时混感其他疾病,会明显降低产蛋率和提高死亡率。种鸡患病之后受精率通常降低5%~20%,所产种蛋的孵化率也会相应的降低,雏鸡在20日龄左右也会有30%~50%的发生瘫痪。

4 病理变化

4.1 剖检变化(1)急性感染患鸡跗关节上下周围均出现肿胀变化,切开皮肤可见关节上部的腓肠腱出现水肿,滑膜内常存在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中存有淡黄色或血样的渗出物,少数病鸡的渗出物呈现脓性。而其他关节腔都呈现淡红色,同时关节液会增加。随病情加重,有时可见其周围组织与骨膜发生脱离。大雏鸡或成鸡容易出现腓肠腱断裂。病鸡在换羽后会发生关节炎,患鸡皮肤外可见皮下组织呈现紫红色。(2)慢性感染的病鸡关节腔中存在少量的渗出物,腱鞘呈现硬化并且发生粘连,跗关节远端的关节软骨上存在凹陷的点状溃烂,之后会逐渐的变大并且融合,从而延伸至下方的骨质,还可见关节表面的纤维软骨膜呈现过度的增生变化。有的切面可见肌和腱交接部位发生不全断裂,而且会伴随有周围组织粘连的变化,可见关节腔中存在脓样且干酪样的渗出物。有时还可见其出现心外膜炎,观察可见肝、脾和心肌表面出现细小的坏死灶。

4.2 组织学病变通常实验室感染和自然感染的病鸡出现的病变是一致的。(1)急性期可见水肿以及凝固性的坏死变化,异嗜细胞发生集聚造成血管周围浸润,引起网状细胞出现增生,最后导致腱鞘壁层严重的增厚,并且在滑膜腔中充满异嗜细胞以及脱落的滑膜细胞,伴随破骨细胞的不断增生而形成骨膜炎。(2)慢性期可见滑膜会形成绒毛样的突起,并且出现淋巴样结节,在炎症发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可见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发生浸润或者增生的病变。趾关节和跗关节区也同样具有相同的一般炎症反应。心肌纤维间的异噬细胞出现浸润属于该病比较恒定的变化。个别病鸡会伴随出现单核细胞或者网状细胞增生的变化。明显可见肝脏病变,主要就是出现大小不一的出血灶以及肝细胞坏死灶,并且在坏死灶的周围会有异染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情况。但是红细胞以及血细胞容积和白细胞总数通常都处于正常的范围中,异嗜细胞的百分比会稍有增加,但是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会呈现下降状态。

5 诊断鉴别

5.1 初步诊断此病的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初步诊断需考虑以下几点:(1)病鸡出现跛行症状,可见跗关节发生肿胀。(2)在其心肌纤维间存在异噬细胞浸润。(3)部分病鸡有发育不良综合征的症状,病鸡表现苍白,骨钙化不全,而且羽毛生长表现异常,病鸡出现生长迟缓或者生长停止。

5.2 病原学诊断(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原学诊断中采取病原的分离鉴定属于最确切的方法。试验中可从肿胀的腱鞘以及跗关节的关节液及气管和支气管、肠内容物及脾脏等处采取病料进行病毒分离。从病变部位分离病毒应该注意采取病料的时间,鸡群感染后2周内容易分离到病毒,病毒分离最好采用5~7日龄SPF或无Reo感染的鸡胚卵黄囊接种,3~5d后鸡胚死亡,其胚体发育不良,可见在其肝、脾、心肿大,表面有细小的坏死灶,胚体通常会呈现出暗紫色。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可以检测鸡呼肠孤病毒。此法具有比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在人工感染之后2~27d,在关节滑膜及腱鞘和脾脏中病毒的检出率可以达到100%。

(3)荧光抗体法(FA):FA是检测鸡呼肠孤病毒比较有效又快速的特异方法。采取病鸡的腱鞘、肝、脾等进行冰冻切片以及丙酮固定之后,用抗呼肠孤病毒的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处理,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亮绿色的团块状抗原,据此可以对本病加以诊断。

5.3 血清学诊断(1)琼脂扩散试验(AGP):AGP属于诊断鸡病毒性关节炎最常用的诊断方法。病毒发生感染的2~3周后,应用方法可以检查出呼肠孤病毒的群特异性抗体。其敏感性稍微比较低,并不适用检测低滴度的抗体,但是操作方法简便,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与AGP相比,敏感性更高、快速并且适用自动化等优点。

6 防控措施

6.1 疫苗免疫鸡病毒性关节炎既能水平传播也能垂直传播。该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的分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所以养鸡生产对本病的防治有一定的难度。为避免该病水平传播,应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洗处理,再配合0.5%的有机碘液以及碱溶液开展严格的消毒处理。另外可给鸡群接种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市面上已经成功研制有多种鸡病毒性关节炎的弱毒苗以及灭活苗,并且基因工程疫苗正在研究,但常用的弱毒苗为VMO207株和S1133株。在健康鸡群中严禁引进带毒鸡胚或使用被病毒污染的疫苗接种。一般推荐在鸡群1~7日龄、4周龄时分别接种一次弱毒疫苗,母鸡在开产之前还应该再接种一次油剂灭活疫苗。对肉种鸡在其开产前的2~3周接种一次油乳剂灭活苗,可有效避免雏鸡发生病毒感染。而易感性比较强的鸡群和饲养场,可以选择在8~12日龄,皮下注射或饮水免疫,在50~90日龄时采用灭活疫苗加强免疫一次。对20~30日龄的雏鸡群可颈部皮下注射,按照每只0.5mL接种鸡病毒性关节炎灭活疫苗,而16~20周龄的后备种鸡以及种鸡还要再加强免疫1次,经过4~6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如果鸡群在第二年仍采取强制换羽的饲养方式,需要在换羽期再加强一次免疫接种。给种鸡群接种免疫灭活苗,以确保其后代雏鸡获得母源抗体,从而预防和控制病毒性关节炎。此外,饲养场要根据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避免与其他疫苗发生相互干扰,导致免疫效价降低,所以生产中给鸡群接种一种疫苗后通常需要间隔7~10d再接种另一种疫苗。

6.2 药物治疗如果发现病鸡出现轻微的关节炎症状,可给每只鸡肌肉注射2.5%的普杀平注射液0.5mL,2次/d,连用3d即可。还可以在鸡群日常采食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病毒清和金刚烷胺等药物,以有效治疗。在鸡群感染发病的早期如果可以及时采取以上的治疗措施,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腱鞘病鸡雏鸡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蛋鸡得了疲劳症咋办
优选雏鸡四法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腕背部腱鞘囊肿的治疗:历史与进展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